亞太區域安全展望圓桌論壇

主持人羅福全的引言

謝謝大家的參與,也非常感謝國外來的貴賓,他們帶來亞太安保相關的豐富論述,提供我們許多需要思考的問題。當然,我們也非常感謝國內的專家,他們的與談更開拓會議的內容與角度。雖然我們是一種國際研討會的形式,但主要目的是藉由美國及日本專家的論述,讓台灣人知道他們如何看待台海和平,台灣在亞太區域的角色為何?身處的國際環境又是如何?所以台灣不是一個孤立的國家。但是台灣存在自己本身的問題,因為,台灣對中國及對亞洲和平的看法並不是一體的。國民黨跟馬英九有他們的看法,而代表台灣多數人的民眾對台灣的前途又有他們自己的看法。例如確保台灣主權方面,台灣多數人的看法便跟國民黨不同。太陽化運動讓我們看到,新一代的台灣人對台灣的主權及前途的看法,絕對不是傾向一中政策。而這也可以讓美國及日本的專家學者更能瞭解台灣人的看法。最後這個圓桌論壇是請各位主講人及與談人做最後的補充及結論,而非另開新題。其中有些專家是現在才來參加的,包括張炎憲教授。張教授對台灣立場有清楚且精闢的見解,我們請他來談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台灣跟中國的關係。另外,我們圓桌論壇也邀請了吳釗燮祕書長,吳秘書長可說是對台灣的外交環境相當有見解,所以這場圓桌會議的結論將請吳秘書長做個總結。

 

張炎憲與談內容

早上至下午大家談論了很多關於美國重返亞洲、日本集體自衛權解禁及年底日美防衛指針可能的改變的諸多議題。當然我希望這次日美防衛指針的修訂,能夠列入台灣。從日本或美國的角度來觀察第一島鏈中台灣的角色為何?台灣面對美國的重返亞洲及日本近期的改變應該又如何自處?今日這些議題今日已談了許多,因此我主要從台灣歷史的角度來談。

首先,台灣是陸權及海權強國相互爭執的島嶼,自歷史記載以來,往往都是西方列強、東方強國-日本、中國互相交替統治台灣,這些國家取得台灣之後,能夠發展自身在東亞及亞洲的力量。例如西班牙及荷蘭在占領台灣後,便擴展本身力量至東方,而日本也在占領台灣之後,也將力量拓展至中國南方及東南亞。而中國在取得台灣之後,台灣能夠成為滿清帝國的一部分。現在也是一樣。中華民國也想要取得台灣,才能夠突破美國及日本在亞洲的力量。所以長期以來,台灣都是這樣的狀況。從歷史上來看,台灣常常遇到國際局勢的改變,所以面對這次的變化,無論是美國重返亞州,亦或日本軍事政策的改變,台灣人更必須深刻了解國際關係或台灣地位的重要性,台灣人的主張、意志及看法,能夠改變台灣的命運。所以我們應該以慎重、長遠及周全的態度來思考台灣的未來,讓台灣人能夠自己把握台灣的未來。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來看中國部分。無論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將台灣視為自己的一部分。或者視台灣為發展力量的邊陲地帶。所以台灣若中國相連,會造成台灣極大的悲劇,若台灣與中國分離,才能夠發展自我經濟及社會力量。所以和中國統一不一定會帶來台灣人民的幸福,而在中國的台商反而受到中國的利用,轉而欺詐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同樣地,用很多方式來欺騙台灣。所以台灣若和中國統一,就會失去台灣的主體性,而造成嚴重的損失。

第三,我們來討論台灣怎麼看中國。中華民國1945年接收台灣,並於1949年流浪來台,這期間便發生了228事件。228事件造成台灣很大的傷害,而也因為228事件的發生,才激起台灣獨立建國的決心。所以台灣獨立建國運動是228事件後開始發展的。從海外到現在島內的獨立運動,都是追求不願被他人統治、剝削的精神,台灣的未來應該由台灣人來決定,才不會像過去一樣,每次都受到外來政權的統治。台灣現在的民主自由,也不是由美國或日本催生的,而是依靠台灣人自己的力量。經過長期許多台灣人的努力打拼後,才有現在的民主自由。所以現今台灣人才有力量來對抗中國的壓迫,或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聯合壓迫。這是過去長期以來的,台灣民主運動或獨立運動所累積的力量。所以台灣人應該珍惜。但美國跟日本不一樣,他們考慮的是國家利益,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來應對台灣。而台灣人的利益與美日的利益,也不一定相同。所以日本現在很怕中國,怕得罪中國所造成的利益損失。但日本沒有考慮到台灣地位的重要性,失去台灣可能就會失去日本現在的地位。因此,不是台灣需要美國跟日本的幫忙,而是美國跟日本需要台灣。台灣人應該要更有自信,美日兩國如果失去台灣,就會失去他們在亞洲的力量。而我們如何利用美日對台灣的依賴來發展台灣的力量,維持台灣的安全,這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

第四、國民黨過去倡導反攻大陸,禁止台灣獨立。所以主張台灣獨立的人會被抓去關或槍斃。但現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共同來壓制台灣,同樣都用中華民族主義來壓迫台灣,因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中華民族主義延伸下的政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他們運用中華民族這個大帽子來壓制台灣。如此一來,國民黨跟共產黨才能強調他們彼此對中國而言,都是相同的,都是中國的一份子。所以無論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亦或馬英九的和平條約及ECFA,同一個概念就是:台灣跟中國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進而維持目前兩岸關係,不讓台灣獨立。國共兩黨認為這樣對中華民族才是好的,對中國的崛起是有益的。過去兩個對立的政黨,現在用中華民族的概念聯合起來,壓制台灣的民族主義,壓制台灣人追求的目標。這是長久歷史發展至今的現狀。所以台灣人應該對抗中華民族主義,台灣人應該主張台灣就是台灣,台灣人是台灣的主人,如此才能維持國家的安全及利益。

關於美國的重返亞洲或日本集體自衛權的解禁,站在台灣的立場,我是贊同的。因為中國正在侵略台灣、併吞台灣。雖然日美的力量能夠影響台灣未來的發展,但只要日美若沒有侵略台灣領土的野心,我想對台灣而言是可以安心的。但中國不一樣,中國除了打壓台灣的外交空間之外,並藉由滲透至台灣內部的方式來併吞台灣。所以中國是台灣最大的敵人。但我們仍希望日美的亞洲戰略佈局能夠納入台灣,使台灣能夠保障國家利益與國防安全,進而維護台灣的發展。但最重要的,仍是台灣人保護台灣的決心。台灣人是否有決心來貢獻台灣,主張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只要有這樣的決心,無論國際局勢如何改變,我們都有繼續生存的機會。

最後,關於中國崛起,從歷史長期來看,當中國國力強悍時都會對外侵略,例如漢朝、唐朝或滿清帝國都會對外侵略。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一樣的,無論是運用武力或是經濟的方式,中國一定會對外侵略。所以無論是蒙古、越南、緬甸還是韓國,中國一定會發動對四周國家的勢力擴張與侵略,歷史上都是如此。但這也是中國本身的危機。中國本身有長期性的計劃,目的是成為世界的強權,這是中國史上有王朝以來便有的思維。他們有很多方式來成為世界強權,例如孫子兵法或合縱連橫。因此,日美應該了解中國世界性的戰略,而台灣也應該瞭解中國霸權追求的過程,一定會向外侵略。面對中國的侵略如何生存,我想這不只是台灣的問題,也是整個亞洲的問題。另一方面,中國在對外侵略的過程也會弱化本身的力量,從歷史上來看,中國擴張勢力後沒多久就會崩解。所以中國看似崛起,但可能只是崩解的前奏,對外擴張無法解決中國內部經濟和政治問題。所以我們應該以長遠的眼光思考及處理中國問題,不可在短時間內與中國一較高下,也無法短時間內成為正常國家。所以台灣要有耐心,並且要有自己的國家戰略,台灣是個海洋國家,我們必須以長遠的眼光思考海洋國家的戰略和國家利益,如此,才能維護台灣的國家安全與未來發展。

 

譚慎格與談內容

中國對國際關係的態度直接反應在亞洲的權力轉移上,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模型。在新型大國關係裡,以中國人的觀點來說,就是那些崛起國家必須能夠在不引發任何戰爭的狀況下取代維持現狀國家。因此當習近平和歐巴馬總統會面時,他會提及新型大國關係。他特別對歐巴馬指出,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當崛起國家挑戰既有勢力時就會挑起戰爭,而這是我們不樂見的,但習近平同時也認為中國並不會因此而衰減國力。我不知道在台語裡是否有類似的形容詞,但是在英文我們會說「我們可以簡單的處理它,或者嚴肅看待處理。」(We can do this the easy way or we can do this the hard way)這話的意思是說,我想中國現在會覺得他們有足夠實力去挑戰美國。而美國就面臨到一個抉擇-我們該怎麼做呢?我們是要簡單去處理它然後放棄亞洲,或者我們也可嚴肅看待這件事,並且開始(因為我們現在根本就還沒開始)集結幾股勢力並領導做出一個策略。

如同我稍早提到的,在權力轉移理論中,維持現狀國家必須要和他們的戰略夥伴以及同盟國家合作。對我來說,歐巴馬政府還沒對台灣伸出援助之手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今早司徒文大使提到,今年6月19日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針對台灣的經濟評論中做了幾點評論,基本上都是擔憂台灣是否已經在經濟上太過依賴中國而失去經濟獨立,並明確的把台灣和烏克蘭相比。這篇報導其實不長,大約一頁,也許只是15分鐘的訪問,但我認為這是我在美國幾位重要政治人物訪談中最令我感到驚艷且最深謀遠慮的一篇。我的驚訝在於一位極有可能,甚至超過一半機率可能成為下任美國總統的政治人物說出:「你看嘛,台灣也許應該重新思考該多快融入中國經濟體系之中。你們必須小心經濟上的整合將會導致你們犧牲掉政治上的獨立。」在這段訪問中她連用了3、4次「獨立」這個詞,這對我來說也是相當奇怪的。不過這也告訴我,她有思考這些問題的,這些回答並非無端從她的腦袋中迸出,就算是,那她更是令我佩服了。你知道我是個共和黨員,而且一直以來就只投給共和黨的候選人。所以當我們在讀早上的那些論文時,我們必須把這一件事情放在心上。

 

金田秀昭與談內容

我想做三點說明,第一點我想闡明先前提到的《美日防衛合作指南》以及日本政府在其中的立場。很幸運的,目前美日兩國的國防官員正努力在10月中提出一份中期報告。雖然我不確定中期報告中會有什麼內容,但你可以期望美日兩國在新的合作指針中,會思考過去集體自衛權的限制和消極,美日將進一步擴大合作範圍,也許會在某些段落中提及台灣。

第二點是自我防衛議題,我一直沒有機會來說明我如何希望台灣能解釋在1947年由中華民國海軍所制定的所謂的「11段線」。台灣對「11段線」的主張勢必是中國也堅持「11段線」主張的轉捩點,我在各位手上的大會手冊中有一篇文章也明白的闡述這個案件。

第三點,我很同意李明峻先生稍早提到的「我們正處於亞太地區安全防禦環境激烈變動的時代中」,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結論。如果你看日本,安倍首相正在創造歷史:他去年創立了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JNSC)、也建立了國防政策方針及中期防禦方針,並且在去年底他做出內閣決議來扭轉了政府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觀點,並將要修訂《美日防衛協力指針》。

因此這對日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對台灣也是一樣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個相當重要的安保相關議題。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不單只是在日本,更包括台灣以及台灣周遭。

我對於上一場和這一場會議的講者有兩點想法,首先是針對柯承亨先生。您提到一些非常好的看法,像是搜索和救援之類的活動必須在美日具體合作關係下進行。我相當同意您的看法。在日本和台灣的空軍之間,也許現在不是一個好的時機點,但比方說,我們也可進行政府官方的海防單位的合作,例如日本的海上保安廳及台灣的海巡署。海上保安廳及海巡署之間的搜救行動能夠理想的執行美日安全合作的最初階段,這是安全性合作而非防禦性合作。再來是針對羅致政教授所提到的「視野必須建立在政策之上」,我很同意您所說的,並且相信您已經讀過去年12月17日由安倍首相主導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所發佈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這同時也是內閣決議。我這次特地帶了這份報告書來,並期待各位優秀的教授們能提出相關問題討論。因此在針對報告書中的政策討論前,我想先說明一下關於日本政府的3件事情,他們的視野想像和您提到的不同,這是一個日本政府觀點的視野想像。第一點是日本的國防安全哲學,也是最基本的立論基礎,第二點是國家整體經濟,第三點才是國防目標。這三點都建立在日本的國防策略之上,因此若您還有機會重讀這份報告書,請務必考慮這三項因素。

再來是對於李明峻教授的演講內容,我對於您提到「這是亞太地區的新世代」感到印象深刻,因此我想我們必須要改變,重新思考這些議題。最後是對於台灣社社長張炎憲教授的演講,我對於您既愛國但又不失邏輯思考的態度感到相當佩服。

 

羅致政與談內容

團結才有可能勝利,一旦分裂就會面臨失敗。中國一直使用統戰的策略,分化台灣跟相關鄰國的關係。我們比較少討論的是,中國在處理美中日關係時,他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分化。例如日美關係,中國一直從中挑撥,包括歷史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給美國帶來困擾。最有名的例子是,安倍第二次上任後想前往美國拜訪,但美國因為安倍過去的一些談話內容,則帶有保留。這些就是中國如何巧妙的運用譚慎格先生所敘述的「合縱連橫」策略。我們擔心的是,過去歷史是運用連橫策略的秦國勝利並統一中國,而非合縱策略。所以除了跟中國對話之外,台灣與日美這些傳統盟友之間,更需要對話。尤其在共同面對中國的分化策略下,更顯得重要。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不斷提到美中這種「大國新型關係」,但我們往往忽略美中關係的本質。例如,美中關係的本質與美日關係的本質是不同的,而不能只從「類型」上來觀察而已。美日關係的本質是盟友關係,美中關係的本質是兩種潛在敵對關係。所以台美關係的本質也與台中關係的本質也是不同,一旦忽略這點,就沒辦法看清整個局勢。因此,美中之間即便如何去維持各種形式,只要忽略兩國關係的本質,就會產生誤導。那麼,台灣應該如何界定我們跟中國之間的本質?令我擔心的是,馬英九總統還有獨派的學者專家及政黨在看待台中關係的本質是有所歧異的。馬英九視中國為世界上對台灣最好的國家,並且視兩岸為同樣的民族。可是對台灣這些本土的群眾而言,台中本質上是敵對國家且不同民族,甚至是視中國為最重要的威脅。所以台中看起來是經濟上的合作,但不同的本質下,我們觀察到的狀態便會不一樣。所以美國看馬英九的兩岸經濟合作政策及民進黨的兩岸經濟合作政策,都只看到類型上的關係而已,但卻忽略馬英九的兩岸經濟政策與民進黨的兩岸經濟政策有本質上的差異。例如美國冷戰時期與蘇聯的經貿關係,跟美英之間的經貿關係,本質上是不同的。

另外,台灣雖然是不沉的航空母艦,但也是一個無法移動的航空母艦。但是大家其實都誤解了麥克阿瑟的原意,麥克阿瑟表示:「若台灣若入中共的手中,那麼台灣就會變成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所以換句話說,若台灣在美國的手上,也不會變成不沉的航空母艦,因為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不如其對中共的重要性。所以麥克阿瑟真正的意思是,台灣不能落入共產黨的手裡,而不是強調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台灣若入中共手裡,那麼對美國而言就很重要了。所以我很同意張教授的論述,究竟是我們需要美國還是美國需要我們,這很難講。一旦台灣落入共產黨中國的手裡,便會影響區域性的平衡。麥克阿瑟幾乎70年前講的話,反而現今更符合事實。

最後,自己的國家自己救,雖然可以期待美國,但美國也可能毫無作為。我的想法是,台灣做的太少。這是很多美國朋友,例如譚慎格先生,所不斷提醒台灣的。為自己的安全、主權及獨立,台灣做的太少。無論國防預算或全民的國防意志來看,都是如此。有可能成為下一位美國總統的希拉蕊也表示其對台灣過度依賴中國的擔憂。甚至她將台灣比擬為受俄羅斯控制的烏克蘭。這是台灣自己要反省的。但另一方面,事實上美國從過去以來不斷鼓勵台灣向中國靠攏,例如美僑商會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不斷批評民進黨的中國政策,鼓勵民進黨面對中國應該更加開放。所以台灣跟美國可能都犯了錯誤,未來應該共同努力修正這些錯誤。

 

吳釗燮與談內容

今天這場研討會中,有許多重要的議題被提出來討論。當然,最重要的議題是中國的崛起,特別是軍事崛起部分,已經對亞太區域形成挑戰。中國的崛起包括強化其對經濟及主權議題的主導性,例如南海議題及東海議題。對區域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台灣、菲律賓等國家而言,中國崛起的最大挑戰就是軍事力量的崛起。中國軍事崛起包括預算支出、海軍發展、飛彈發展等等。今天也有其他專家表示,中國最近試射一枚飛彈,將中國老舊的衛星打下來。所以中國軍事崛起已是亞太區域不容忽視的嚴重挑戰。面對中國的軍事崛起,無論是日本或台灣,我們應該注意自2009年開始,中國海軍開始增加以大編隊的方式通過第一島鏈的數目與頻率,讓通過第一島鏈這樣的作為成為稀鬆平常之事。此外,中國船艦與航空機也常常進入日中爭議水域,或者中國戰鬥機也開始挑戰進行例行巡邏中的美國飛機。去年11月,中國宣布ADIZ的舉動已讓美國、日本甚至南韓等國家感到震驚,尤有甚者,今年的上半年,中國因為南海鑽油平台事宜而與越南進入相當緊張的對峙。在這些議題之下,如何維持區域和平以及如何避免中國崛起成為一項嚴重的挑戰,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議題。

除了亞洲國家之外,美國也必須面對這樣的挑戰。所以美國自2010年開始,進行所謂「轉向」(pivot)或「再平衡」(rebalance)的策略,讓區域國感到相當期待。區域國家期待美國強大的力量能夠進入東亞區域,進而平衡中國的挑戰。可是美國雖然口頭上承諾要進行再平衡策略,但美國實際上的行為是否如此?今天早上,司徒文大使發表一段令人震驚的消息,他說美國的預算控制法要求在10年內刪減487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且還要求美國國防部每年必須自行刪減500億美元的費用,所以平均一年國防費用的刪減是1000億左右。另一方面,中國的軍事投資則是逐年升高。因此,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而台灣也必須自我反省。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軍事投資以面對及處理現在的威脅?在馬政府執政下,台灣的軍事投資是越來越少,而在國際事務上,台灣也越來越依賴中國。關於南海議題及東海議題,台灣似乎跟中國站在一起,而跟美國的盟友呈現對抗的狀態。這就像是昭告全世界,馬政府執政下的台灣跟中國站在一起,而不是跟美日安保條約的同盟國站在一起。關於這點,我們必須深刻反省,也必須讓國際了解台灣戰略布局的傾向。

接著,我們希望美日能夠更加支持台灣。包括台灣的前途是否應由台灣人來決定。例如太陽花學運最重要的一句口號,便是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台灣人民決定自己的前途。因此,我們希望美日的政府及國會能夠發言支持台灣,支持台灣人民決定自己的前途。

體認到中國對台灣的威脅越來越大的現實,希望美日兩國能夠要求馬政府增加目前台灣的國防投資。另外,我們希望美日兩國發言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尤其是國際經貿組織,例如TPP。讓台灣的經濟不再一面倒地依賴中國。繼希拉蕊的談話後,我們應該可以深切體認到台灣參與區域性國際經貿組織的需求,而這也需要美日兩國的實際幫助,並希望日美能夠認真考慮跟台灣進行FTA協商,讓台灣跟美國及日本之間的經貿關係更加緊密。而非只是一面倒地依賴中國。除此之外,日美也應該不斷呼籲台灣跟中國之間的解決方式,只能夠是和平及民主的解決方式。

最後,我認為台灣安保協會舉辦國際研討會是非常好的,也應該要繼續持之以恆。之前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時曾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民主之鑽」(Diamond of Democracy)。所謂的民主之鑽,由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這四個國家共同構成。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更加擴大會議的範圍,之後可以考慮增加邀請澳洲及印度的代表,讓這些同盟國的合作更加緊密,這對台灣而言非常重要。前年,蘇貞昌主席曾經提到民主國家應該更加強化彼此之間的同盟及合作關係,而台灣安保協會也可思考如何增加更多民主國家的參與,例如印度及澳洲。另外,我們必須更加確定會議的立場,必須更加確定台灣在國際情勢變化下的立場,必須向馬政府清楚傳達出台灣人民的戰略選擇跟馬政府的戰略選擇或許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要求馬政府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戰略選擇,希望馬政府不是跟中國站在一起,而是跟民主國家站在一起。此外,我們也必須思考台日美三方的安全合作應該如何進行及落實,例如海上搜救演習或者是更深入的軍事演習,或者是高層互訪,或許明年的會議便可以將這些可能的合作項目當作會議的共同宣言,向外表達,這是台灣人民的期待,跟馬政府的政策不同。此外,台灣跟日美或其他民主國家也應該思考如何構成像長島議員所說的「歐安會議」,讓各國的國家安全相關工作人員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如果馬政府不願意這麼做,未來新的政府將會一肩扛起。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