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入聯公投及台美關係的一些思考

陳文賢

/政大台史所教授


一、美國反對台灣入聯公投

根據美國國務卿萊絲所言,「美國維持致力於台灣海峽和平與安全的承諾,美國反對任何使用武力的威脅,也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的行動,美國依循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過去幾個月中已經表明,台灣推動以『台灣』為名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是一項挑釁政策,此一政策毫無必要的升高台海緊張,也不能為台灣人民在國際舞台上帶來任何實質利益,這是美國反對這項公投的原因。」(According to U.S. Secretary of State Condoleezza Rice, “In the Taiwan Strait, for example, the United States remains committed to peace and security. We oppose any threat to use force and any unilateral move by either side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We have a One China policy and we do not support independence for Taiwan. As we have stated in recent months, we think that Taiwan’s referendum to apply to the United Nations under the name “Taiwan” is a provocative policy. It unnecessarily raises tensions in the Taiwan Strait and it promises no real benefits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at is why we oppose this referendum.”)

二、檢視美國反對台灣入聯公投的原因

(一)逐漸向中國傾斜的立場

台灣於1996年首次舉行總統直選,中國方面認為挑釁,在台海附近海域舉行飛彈試射及軍事演習,美國柯林頓政府派遣航空母艦群接近台灣海峽,才防止可能觸發的軍事衝突。但2004年台灣首次舉行公民投票,中國也認為是一項挑釁,美國布希總統也反對,但台灣的公投和平落幕。台灣人民很難理解民主政治應該在哪裡劃紅線。

台灣民主越進展及深化,自然與中國的專制共產制度就會越對立,而中國只要將台灣的民主進程說成挑釁並威脅以武力對付,美國等一些國家基於本身的利害關係就施壓台灣。這是美國在全世界推動民主的最大諷刺。

台灣民主的深化,應是有助於引導中國民主化,同時對美國自柯林頓政府時期對中國的交往政策所設定之「和平演變中國」的目標亦會有很大的幫助。但遺憾的是美國卻一直認為台灣的公投是在挑釁中國。

(二)不願面對台海現狀改變中的事實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及其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於1972年2月與中國所簽署之上海公報而形成所謂美國之「一個中國」政策及台海現狀。三十於年來台灣與中國都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但美國政府卻持續認為只要堅持這樣的「一個中國」政策,就可以阻止台海現狀的改變。但是台灣變為完全的民主、中國經濟的大幅發展及台灣面對中國一千枚飛彈的威脅等,應都不是從七○年代所看到的台海現狀。

事實上,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及不支持台灣獨立與台灣人民要不要舉行入聯公投或要不要加入聯合國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即使是台灣入聯公投通過,美國政府基於本身的國家利益,還是可以不支持甚至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但是企圖壓制台灣人民以民主的方式表達集體的意見,卻令人不解這個被認為民主先進大國的美國的立場。

(三)認為不支持台灣獨立符合美國利益

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提出所謂對台三不政策後,美國不支持台灣加入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的立場已經更加定型。因此,台灣不必也不應該繼續在美國政府是否是不支持或反對台灣獨立的說法中論述,而是應經由最為有力的的公民投票直接向國際社會呈現出台灣多數人民的意願。以民主國家的規範,魁北克人民都可以就魁北克省要不要脫離加拿大而成立一個獨立國家舉行公民投票,哪有原就一直獨立的台灣要舉行是否要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卻受到一些民主國家的反對。

美國政府認為不支持台灣獨立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特別是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有越來越多共同利益糾葛的情況下。美國除了美中互相成為彼此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外,其他重大的國際事務美中也有一些共同的利益,中國以和美國合作做為籌碼施壓美國對台灣的入聯公投表示反對的立場。例如在北韓及伊朗的核武計畫問題上,美國認為需要中國的合作才足以遏止該兩國的核武發展,而中國則能以此為籌碼施壓美國在台灣的入聯公投議題上表態反對。

三、台美關係的一些思考

(一)台灣應該向美國主張什麼?

美國不認為台灣(或中華民國)是個國家,恐也是造成台灣在國際社會困境的主因。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說:「雖然美國毫無疑問反對中國打壓台灣,但我們不承認台灣是一獨立的國家,對那種認為公然主張台灣獨立有助於維持現狀和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的論點我們不能接受。」美國白宮亞洲事務代理主任韋德寧(Dennis Wilder)也曾表示,「聯合國的會員必須是國家,而台灣或中華民國目前於國際社會都不是一個國家。美國的立場是中華民國是一個未決定的問題,許多年來它都一直是未被決定。」因此,台灣應透過公投等集體意見的表達,讓未來的政府具有人民賦予的權力向美國表達台灣的主張。

(二)建立雙邊對話的建設性機制

如果台灣入聯公投如布希政府所說會破壞台海現狀,進而不利包括台灣及美國在內的利益,則以民主國家最常見的面對方式,即是舉行雙邊或多邊的會談交換不同的觀點並尋找共識及解決的辦法。但我們看到的是傳話多於對話,不滿及施壓多於會商及共識。布希政府都能以六邊會談來解決北韓核武發展計畫的問題,同時又聲明北韓若放棄核武計畫,美國可考慮和北韓關係正常化。但對於台灣的民主公投卻是持反對的立場,同時也無對話之建設性機制的建立來加以因應,令人感到不解及遺憾。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曾表示,很可惜美國被蕭萬長及薄瑞光(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的會談以及國民黨的誤導,以為台灣大多數人反對入聯公投。除非美國不管台灣入聯公投的民意如何,美國還是要基於本身的利益反對台灣的入聯公投,否則台美的溝通管道令人擔心。因為關係台灣如此重大的公投議題,居然會讓美國官員被誤導。國防部副部長柯承亨即曾表示,台美之間雖然有多重軍事管道的接觸,但目前真正欠缺的是政治性的高層接觸管道。台美高層接觸恐怕是相當有限,更談不上例行性的對話機制的建立。

(三)台美中三邊關係,中國不應是唯一的贏家

若以2004年美國反對台灣公投的例子來看,台美關係難以在大選後立即回溫可能就是最大的影響。美台關係可以跌在谷底,而美國與中國卻在很多方面仍需進行合作關係,這或許也說明了美國寧可讓台灣不高興,但卻必須更加審慎處理其與中國關係的理由。因此,2008年台灣舉行入聯公投後,台美關係基本上仍舊難以迅速回溫。但因為台灣即將有新的總統,而美國在2009年1月也會有新總統入主白宮,這些都會是影響未來台美關係發展的因素。未來台美關係的發展除了上述新總統的因素之外,台灣的入聯公投有否通過成案也會是台美關係發展的影響因素。但是以美國反對台灣入聯公投的結果,若結局是讓中國成為台美中三邊關係中唯一的贏家,而台美關係卻是停留谷底,恐怕也有?得布希政府高層思考之處。

(四)評估日本在台海議題的對美影響力

如果說台灣的地理位置及民主對日本有重大的戰略利益,則台灣入聯公投對日本的利益應也同樣具有重大意義,則日本應會與美國諮商並希望美國不要公開表示反對台灣入聯公投的立場。根據外交部官員,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與胡錦濤在2007年12月下旬的會談中,並沒有提到日本反對台灣的入聯公投,而是說如果此一公投導致片面的改變現狀,日本才會加以反對。日本與美國在台灣入聯公投的議題上持不同的看法值得探索。日本是否比美國更了解台海現狀是在改變的事實?日本是否逐漸體會到台灣對日本的重要性可能有別於華盛頓對台灣的觀點?這些問題恐怕也是在思考台美關係時?得觀察及探索的問題。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