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的本質

/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


一、台灣的地緣戰略重要性

台灣位於世界最大海洋和最大陸塊的接點,亦是東北亞與東南亞之樞紐,使得台灣在地緣戰略上十分重要。以亞太地緣政治而言,台灣將直接牽動亞太地區權力結構與戰略態勢。從美、日等海洋國家的立場來看,台灣是貫穿亞太海洋貿易與安全航線的交通樞紐。從以中國為主之陸地國家來看,台灣是其走向海洋尋求發展的突破點。因此,台灣的戰略空間即源自海、陸霸權力量交匯所激起的權力平衡。

尤其甚者,從東亞地區航道最重要的三大海峽─麻六甲海峽、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台灣即控制其中兩個,而目前東亞地區存在的三個危機引爆點─北韓、台海和南沙問題,台灣即涉及其中兩項紛爭,由此可見台灣在地緣戰略上的重要性。若中國成功將台灣納入控制,將使中國在第一島鏈擁有一個關鍵要塞,從而發展其海洋勢力。此時,中國將挑戰美國在其沿岸部署航空母艦的舉動,試圖將勢力深入南太平洋至澳洲東岸,甚至到第二島鏈的關島、塞班島和吉里巴斯,如此將影響整個東亞的穩定權力平衡,甚至將影響到全球整體的安全。

因此,自一九九○年代之後台海地區每次陷入衝突危機,即會引起國際社會全體的矚目。美中關係未來是戰是和,完全取決於雙方對台灣的政策。各國應共同思考如何和平處理台灣問題,如果局勢滑向失控的極致,則美國和中國將成為戰略平衡的兩極,而南韓、北韓、俄羅斯、東南亞甚至日本都將作出重要的戰略異動。就此而言,台灣的安全關乎亞洲國際秩序的巨大變動,是決定東亞安定乃至世界未來的的礎石。

二、台灣面臨的安全問題

東亞地區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與經貿發展,是具有世界影響力大國的集中地帶,因此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明確表示其戰略重心將逐漸轉向亞太。作為其全球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美國東亞戰略目標,以修訂後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為核心,以韓國和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盟友為側翼,形成事實上包括中國台海地區在內的東亞地區安全聯盟,維護美國的優勢地位,並遏制地區大國的挑戰。

由於亞太地區至今沒有形成為各方廣泛接受和認同的安全制度或體制,缺乏制度約束的眾多行為體之間難以形成相對穩定的安全關係,更何況地區內潛在衝突點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再加上大國奉行霸權主義政策,使衝突點升溫甚至失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努力尋求和緩甚至擺脫這種困境的有效途徑,塑造和平穩定的地區安全環境,已經成為亞太各國日益緊迫的外交課題。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中國的台灣問題專家指出,二○○八年和二○○九年是台海問題的高危險期。台灣可能利用二○○八年北京舉行奧運之前,嘗試一些讓台灣和中國更為疏離的舉措,其中利用公投制憲、更改國號、申請加入聯合國等將是一些明顯的選項。因此,北京當局雖在此次台灣總統大選期間始終保持低調,但仍不忘威脅台灣說,中國對台的軍事準備是「實而不彰」,亦即雖然展開密集、充分的準備但不聲張,未來如果形勢逼迫,中國解放軍將採取出奇制勝和全面壓制性的軍事行動。另一方面,為阻止美日等國干預攻台,中國現在發展巡弋飛彈、武裝直升機、隱形戰機、電子妨礙、精確攻擊、偵查監視以及科技練兵等,尤其是長程彈道飛彈能將美國本土都納入射程的飛彈,此外更以中程彈道飛彈嚇阻日本支援美國干預台海事務。

中國的軍事擴張當然讓鄰國感到憂慮。美日澳尋求建立飛彈防禦措施,原因就是回應北京逐漸增強的飛彈裝備。美國也對中國部署在大陸東南沿海對準台灣的飛彈表達關切,美軍近來不斷加強對中國的情報搜集活動。美國第七艦隊的數艘偵察監視船,已經從夏威夷駛往靠近中國大陸沿海的太平洋水域,搜集海峽兩岸軍力調配的最新動態。同時,部署在南太平洋的美軍負責海上情報偵察的「特種任務船」,近日也加強對中國的情報搜集活動。

美軍現有各種偵察船約五十多艘,目前估計約有將近一半的二十艘各種類型的偵察船調集到東亞海域執行監視任務。對於美國間諜船來說,最有價值的情報是中國潛艇活動和飛彈的部署、試驗。為了獲取中國潛艇活動情況,美國間諜船裝備先進的水下竊聽感測器。美軍間諜船「約翰‧麥克唐納」號和「小鯨魚」號遠洋勘測船,已經完成對包括中國東南海岸線的秘密勘測,它們已收集到海岸附近十至六百公尺淺海和六百至四百公尺深海重要洋底和洋流的資料。一旦需要,美國海軍的作戰船隻就能沿著它們繪出的航線長驅直入。

就美國戰略而言,台灣是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橋頭堡,特別是當東北亞的南韓及東南亞國協逐漸芬蘭化之際,台灣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且是可以共同圍堵中國軍事擴張的可靠盟友。另一方面,台灣是日本確保中東-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中國海-東中國海-日本海上運輸線安全的關鍵所在。在日本的理解中,台灣的安全保障問題不只與台灣有關,且直接、間接影響到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各國,甚至國際社會整體的重要問題。

然而,中國持續擴充軍備,並宣稱不放棄武力犯台,台灣所承受的威脅更甚於以往。但由於台灣迄今為止均獨自進行其對台海危機應變計畫的評估,使得過去半個世紀多以來,台灣已經單獨投注可觀的國家資源於國防,但以目前情勢相對而言,台灣就算將政府預算全數投入,亦無可能追上中國國防支出的數字,因此我們必需嚴肅思考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過去,台海的穩定似乎僅為我國家安全問題。但台灣的安全其實更牽涉到美國對亞太地區的安全承諾。無論中國是否為和平崛起,其對於美日在亞太地區的威脅與日俱增,讓台灣獨自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持續擴張軍備的壓力,並不會讓台海問題消失。若慮及議題和政策選項的複雜性及多元性,只有改善台海的不平衡、結合外交及嚇阻戰略,才可成功地在台海區域維持永續和平。

三、美中關係和國際情勢

經過一九九六年、二○○○年以及二○○四年三次的總統大選之後,北京已經瞭解到通往台北最近的道路是經由華府,因此若想要影響台北的政策就須直接訴諸於美國,這是北京政權近年來採取較溫和態度的原因。另一方面,美國目前也因反恐、伊拉克等國際問題需對中國有某程度的妥協,甚至為此對台灣施壓。但就美國戰略而言,仍需同時在歐洲與東亞維持軍事部署和聯盟,孤立主義對美國這樣的海權國家絕不會是個理想的選擇。就此而言,任何不協助台灣抵抗中國侵略的行為,都將違反美國的戰略和國家利益。

中國和美國在地緣戰略上天生就是競爭對手,其在冷戰後期因便宜行事所發展出的聯盟關係至今已經消逝。中國對海洋的野心,正散發出不容海權國家小觀的訊息。解放軍的軍事國防預算,近年來以兩位數字成長,台灣顯然無力再繼續負擔這樣的經費。就華府而言,台灣的政府若選擇統一,勢必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產生重大的變化。因此華府固然有些人希望所謂的台灣議題消失,但是台灣如真的變成中國一部分的話,對美國則絕對大為有害。

當東北亞存在挑釁的北韓、不情願的俄羅斯和左右為難的南韓時,東南亞國協卻也都已經芬蘭化,華府近來和日本亦多所摩擦,如果再丟掉台灣這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戰略合作伙伴,對美國國家利益將是何等重大的損失﹗台灣在西太平洋的確是美國的一個前哨站,也是尖兵,台灣的安全是一個區域安全的題目,而不是中國國內的事務。因此,中國如果發動侵略,對美國來說,不論危機因何產生,對該地區在地緣政治上的影響都是相同的。就此而言,任何不協助台灣抵抗中國侵略的行為,都將違反美國的戰略和國家利益。

中國若成功地以征服或恐嚇將台灣納入其版圖,將對美國造成可怕的結果。佔據台灣將使中國在東出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中擁有一個關鍵要塞;並將使日本失去對美國保護的信任,結果日本將不得不發展長程海軍投射武力,以保護其賴以為生的海上航道。為了發展其海洋勢力,解放軍在第一島鏈的屏障下,將試圖挑戰美國在其沿岸部署航空母艦的舉動,把勢力深入南太平洋至澳洲東岸,甚至到第二島鏈的關島、塞班島和吉里巴斯。如此,美國的國家利益將遭到空前的損失。因為太平洋關係到世界經濟的成長,美國一旦失去在東亞的穩定權力平衡,將影響到其全球整體的安全。

雖然在政治上不便明言,但在戰略上美國向來對於中國沒有好感。早在「倫斯斐報告」中,美國即特別提到中國科技轉移之威脅。後冷戰時期中國與俄羅斯的勢力已成此長彼消之勢,未來美國最可能執行軍事任務的主戰場將是太平洋,中國可能的崛起必須加以注意。因此,美中關係雖然必須多面向兼顧,包括政治、經濟等等,但其中最重要意涵仍為安全議題。在此種情形下,中國是美國「潛在敵人」、「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美國不可能擬定對中國之中長期戰略,反而應先檢討短期威脅,再通盤考量美中關係的定位。

四、入聯公投與台灣國家利益

另一方面,亞太地區不僅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並存,且依然存在兩種制度的對立和鬥爭,除了古巴外,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在亞太地區。這些因素使得美國在亞太地區尚採取其冷戰政策,在某些特定議題上凸顯意識形態問題。然而,擴大個人自由、民主與法治,非但不會影響社會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成長,反而對一國的長期發展十分重要。因此,作為一個新興而且成功的民主國家典範,若能積極形成「亞洲民主同盟」關係,建立一個亞太民主社群,台灣這個民主化的典範可為鞏固東南亞國家的新興民主和促進中國民主化做出貢獻。

台灣已由威權統治體制轉型為民主自由國家,對外關係當然也必須因應這個轉型而重新調整。過去,台灣「經濟奇蹟」是務實外交、經貿外交的後盾;現在,台灣「民主奇蹟」、「人權立國」是二十一世紀多元外交的基礎。因此,當台灣人民以連署提案於二○○八年總統大選同步舉辦「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時,在中國的極力操作下,引發美、法等國的關切與干預,因此國內有人以國際情勢不利於台灣而反對公投,此點實為錯誤的說法。

就國際情勢而言,美、日、歐盟各國皆為民主國家,當然不會干涉外國內政而主張台灣不可辦公投,其所關切的是台灣擁有公投這隻尚方寶劍後,會不會貿然斬斷與中國之間虛構的臍帶,從而改變中國自慰式的「現狀」,使被拆穿「國王的新衣」而赤身裸露的中國,惱羞成怒地做出失控的舉動。因此,各國的立場不是反對台灣舉辦公民投票,只是不希望台海現狀改變,從而導致東亞形勢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只是何謂「改變現狀」卻須加以釐清,目前台灣與中國在國際上競爭的關鍵,其實是就在於是由哪一方掌控對「改變現狀」的解釋權。

首先,台灣社會一般也認為「維持現狀」是最佳選擇,任何「改變現狀」的主張即被視為是激進的想法。然而,「現狀」是什麼?這種「現狀」對我們是否有利?這兩個問題即很少被進一步思考。在現實上,台灣海峽的現狀是維持著兩個分治的國家,因此除了與中國合併為一國之外,台海兩岸的現狀都不算被改變,台灣目前的主張反而是讓現狀更為明確,主張統一才是破壞現狀的做法。然而,台灣舉辦公投以強化自己的主體性,卻反而被批評為破壞現狀,顯然是因為台灣在「改變現狀」的問題上無法自己定義,使得任何台灣社會對內對外的動向,均有可能被指稱為是破壞現狀。

另一方面,中國在「改變現狀」的問題上則被要求低標準。即令是中國不斷增加飛彈等軍備,在國際上打壓台灣的活動空間,在經濟上不斷從台灣吸血,且不斷派間諜竊取台灣機密等敵對行為,但中國只要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也就是只要沒有實際動武即可。也就是說,中國是因被台灣意圖改變現狀的「挑釁」而使用武力威脅,以此將自己「加害者」的角色巧妙地轉換為「被害者」。同時,儘管台灣海峽兩岸和平分立的事實並未改變,但中國卻擴張解釋「改變現狀」的內容,使如公投、制憲等台灣內部的民主化或希望在國際組織中取得一席之地,與保護其人民基本人權的種種努力都視為一種「挑釁」。此點是我國政府必須注意之處。

其次,目前台海的「現狀」對我們是否有利?雖然台灣目前現實上是獨立主權國家,但在法律上卻尚未完成建國的最後手續,因此即使在大部分國際組織都沒有否決權的問題時,台灣仍無法加入主權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在全球化日益進展的今天,這種現狀若長期維持將對台灣非常不利,台灣只能任由大國決定可取得多少權益,而不能如世界上任何國家般主張自己應有的權益。因此,台灣雖然實際上是主權獨立國家,但在法律上卻是地位不平等的「不正常國家」,此種現狀對台灣絕對是不利的。

在此種情況下,台灣當然有權要求改變現狀以爭取自己的權益,而台灣不選擇改變這種現狀的原因,並不是台灣沒有改變現狀的必要,而是顧及美、日、中、東南亞等各國的安全,願意暫時忍耐以保障國際和平所致。因此,各國應「感謝」台灣的犧牲,而不是強制台灣必須接受目前不公平、不正義的現狀。

中國之所以那麼要封殺台灣入聯公投,主要是公投性質異於民調,是台灣人民集體意識的展現,對內外都是一種「重大宣示」。此點使得中國內部的強硬派坐立不安,因此不斷有聲浪要求胡錦濤政權祭出「反分裂國家法」對付台灣,如此情緒性的看法,逐漸演變成對胡、溫領導的不滿,此點使其必須依賴美法等國的反對發言,藉以穩住情勢。

美國之所以強烈反對台灣入聯公投,主要有下列四大因素。其一,美國訂有「台灣關係法」,如果台海緊張演變到需要出兵,將使問題逼發不可收拾。其二,在伊朗、北韓核武等國際事務上,美國需要中國的協助,因此至少在表面上美國需遷就中國。其三,美國認為台灣近年來不太配合,希望藉此警告台灣不可造次。其四,因台灣意識高漲,國民黨變得不會替美、中擋台獨勢力,因此逼得美國必須親自出馬。但究其實是因為美國不希望台灣獨立,如果台灣一直不獨立,美國就是台灣的全球總代理,壟斷台灣所有對外關係,但台灣一旦獨立,即可與世界各國平等交往,美國再也不能壟斷台灣的對外關係。

另一方面,日本對於台灣入聯公投亦有其本身的立場與考量。首先,兩國對日中關係新局勢的看法並不相同。日本認為,日中兩國面臨巨大機遇和責任,希望著眼大局,為創造亞洲和世界的未來而合作﹔但中國認為正確對待和處理歷史問題及台灣問題,是改善中日關係的基礎。換言之,日本是從亞洲面對世界的未來為出發點,但中國是站在一己之私的立場,仍然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未抱持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感。

其次,針對台灣入聯公投的問題,日本的態度是公投是台灣的內政,日本不應該干預,但由於「日本政府不將台灣或台灣當局視為一個國家,而『國家』乃是加盟聯合國的重要條件,因此日本政府無法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換言之,日本並不是反對台灣進入聯合國,而是因為日本的立場認為台灣或台灣當局還不是一個國家,所以無法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也就是說,日本完全是從法律的立場來看待台灣入聯公投的問題。

第三,對於台灣地位問題,中日雙方都表示要堅守中日關係的三個聲明。日本一再重申,「台灣問題攸關中國的核心利益,日本未採取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立場,不支持台灣獨立,對台立場正如日中聯合公報所表明,沒有任何改變」。換言之,日本對台灣獨立的立場是以「日中聯合聲明」為主,但該聲明並未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日本曾為此事與中國展開激辯。可見日本採取的立場是「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最後,日本指出「日方不支持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行動」,基於此一觀點,日本不希望台灣的入聯公投造成兩岸緊張,但日本亦「無法支持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嘗試」。換言之,如果中國企圖以武力或其他方式「嘗試單方面改變現狀」,日本亦無法支持。中國官方傳媒新華社以「四不」稱日方的說法:不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不支持入聯公投。但這不是日本的立場與用語,事實上還必須加上「不支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和「不支持中國企圖以武力或其他方式嘗試單方面改變現狀」。

五、結語﹕時間的競爭

近年來,中國政府展開「大周邊外交」戰略,將穩定和改善周邊國家關係列為首要,進而圍堵台灣向外發展關係,同時積極加強軍事準備,企圖營造隨時可以武力統一台灣的條件,此點非常值得我們注意。

中國利用朝鮮半島核武危機籌設六方會談機制,並將「振興東北」戰略和「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加以聯繫,共同邁向所謂環日本海經濟圈的發展。同時,中國又和東協建立「十加一」和「十加三」區域合作平台,朝貿易自由化邁進。此外,中國也和印度簽署「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並首次舉行海上聯合搜救演習,使北京與新德里關係出現新局。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年首訪俄國,進一步深化中俄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由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亦和中亞成員國舉行多邊聯合反恐演習,寫下此一地區的歷史新頁。凡此種種,都顯示中國「固本安邊」的國防和外交戰略已獲相當成果。

從目前整個亞洲地緣戰略來看,這些布局表面上是周邊的,但卻使中國扮演的主導角色隱然成形,這使台灣外交處境更形艱難。雖說我國的外交核心是台美關係,但美國的對台政策是從東亞區域平衡的穩定大局出發,以致我們不能不理會周邊國家的觀感(尤其中國反應),因此中國可以這種「間接路線」取得和美國談判的有利籌碼。

因此,台灣和中國間的問題是與時間的競爭。中國要能達到抑制美國軍事介入的武力程度還需要時間,中國在那之前必須要阻止台灣獨立;而台灣則希望在中國尚未有能力以武力統一台灣前完成獨立。因此,使中國在軍事上無法擁有自信,是台灣永遠安全的保障。中國領導集團顯然掌握現階段台灣不敢公開宣布獨立的心理,因此乃修正過去反對外國勢力介入台灣問題的態度,反而巧妙利用國際力量來對台灣施壓,藉以利用機會再創經濟快速發展奇跡。當然中國在施展大國外交對台灣施壓時,還是會表明不放棄武力解決台海問題,但這只是騙取時間的做法。

中國已經很清楚,台灣此次的總統選舉或公民投票不論結果如何,並不能解決台灣問題,要統一台灣只有訴諸武力一途。現在因為中國二○○八年奧運在望,所以事實上不會為了台灣選舉而放棄奧運或是外國投資,但只要中國能達到抑制美國軍事介入的武力程度,就是中國以軍事統一台灣的具體化時期來臨。在那之前,中國只須以經濟與外交手段阻止台灣獨立即可,但只要台灣稍微鬆懈對中國的防備,或中國的武力提升到有把握的程度,則必將伺機運用武力達成併吞台灣的目的。

由於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目標是為了威嚇、壓制台灣,且在必要時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因此,美國目前的政策是協助台灣維持自衛能力,讓兩岸和平對話的環境就更趨成熟,也讓區域安定獲得更多保障。然而,如果台灣人民缺乏對抗中國的決心,在心理上沒有提防中國來自四面八方的侵略攻勢,則只有鼓勵中國提早動武,反而不能依恃兩岸的平衡來確立和平與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台灣人之所以不敢主張自己是獨立國家的事實,主要是由於害怕中國的武力威脅所致。中國的飛彈是威脅,但我們應以外交策略來處理,而絕不可真正恐懼中國。擔憂中國軍事威脅者是「見樹不見林」,因為我們現在最多只是面對中國二流的武力威脅,如果台灣因畏怯中國而放棄抵抗,則在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之後,中國為向太平洋發展,必將在台灣設置航空母艦與潛水艇基地,中國的航空母艦、潛艇必然可至太平洋甚至加州外海巡戈。屆時台灣將會「琉球化」,甚至成為中國的「珍珠港」,結果美國的第一線會退守至夏威夷,等於是失去半個太平洋。

在此種情況下,美日等國必將佈置重兵盯住台灣,以防中國與其在太平洋上爭霸。台灣因害怕中國二流的武力威脅,結果反而是被迫必須面對美日一流的軍事威脅,而且將從目前有韓國、琉球、菲律賓等分擔防務,演變成「一點集中」的四戰之地。因此,因害怕中國武力威脅而順從北京主張的結果,反而是使台灣陷入更大的戰爭災難。就此而言,2008年的總統大選真正是決定台灣命運的一戰。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