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與中國開戰

井上和彥 原著

 

前言

本編文章出自日本知名軍事評論家井上和彥的著作《國防的真實:強大的自衛隊》第十章內容,由楊鴻儒先生翻譯。井上先生在同意本協會翻譯之時,也表達下列四點意見:

一、本書於2007年2月出版,目前中國軍事發展稍有變化,頻傳已在建造航空母艦,一旦中國擁有航空母艦,雙方實力之比較,將有動態性的變化。

二、目前中國瞄準台灣的一千多枚飛彈,也可以轉向日本。

三、今年8月的眾議院改選,民主黨勝出,與社民黨、國民新黨合組連立內閣,新內閣的立場可能會比較親中。而且新內閣是否會堅持反對美軍駐在琉球,是否會親中疏美,尚待觀察。

四、日本與中國海域之中間線的能源開發爭議,長期以來雙方曾經協商共同開採,但是目前中國不願繼續協商,卻在春曉油井不斷開採。此外,中國也強硬主張擁有釣魚台主權。

從增強潛艦戰力找出活路的中國海軍

政治上對立更深的日中兩國,在最近的將來真的會發生軍事衝突嗎?如果真的發生,那麼中台之間的台灣海峽有事時,成為日中戰爭火種的可能性很高。

今日的中國,對共產黨一黨獨裁體制的不滿或貧富的差距、以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為首的統治地區的反政府運動等國內問題層出不窮。

於是,無法否定中國可能會以軍事侵攻台灣的舉動,作為解決這些國內問題的排出口。果真如此,美國就可能基於「台灣關係法」 (1979年),為防衛台灣而發動軍事行動。不,美國是不得不如此。

堅持自由、民主主義體制的台灣,忽略共產主義獨裁國家軍事侵攻的事態,將對爾後美國的世界戰略帶來很大影響。無論如何,美國一旦發起軍事行動,就有可能緊急派遣以日本為基地的第七艦隊 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前往台灣海峽,而且會由駐紮沖繩島的第5空軍 戰鬥機部隊負責台灣海峽的防空警戒。

另一方面,面臨如此事態的日本政府顯得狼狽不堪,可能有不少的國會議員會依據「日中和平友好條約」 ,無疑的對中國政府訴諸日本不戰或政治性中立。

但是,對方也不是笨蛋。

從中國來看,對於以軍事支援台灣的美國提供基地的日本,顯然是敵對國。此外,如果美中在東海發生激烈衝突時,無可置疑地,日本一定以「日美同盟」為優先,至少會基於「周邊事態安全確保法」對美軍提供後勤支援。如此一來,與中國產生間接的軍事對立關係。在石油資源上倚賴中東地區,將來也是如此,而且日本仍希望繼續成為自由、民主主義國家,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無論如何,台灣一旦遭到中國的軍事侵攻而被占領時,為世界之冠的日本經濟,也等同被置於在共產主義獨裁國家中國的影響下。這是因為可說是日本動脈的海上交通線,通過台灣周邊海域的緣故。因此,台灣的獨立與自由、民主主義體制的存續,就是日本的死活問題。以此觀點來看,必須斷然支援防衛台灣的美國。

不能選擇破壞捐棄日美同盟,加深和美國對立關係的愚行,是有歷史的證明。

加上日本人非認識不可的是,日中和平友好條約,只不過就像是「日蘇不可侵犯條約」一樣,是一張片紙而已。

那麼,在此比較日中兩軍的戰力,首先來談空軍戰力。

以亞洲第一實力自豪之日本航空自衛隊的主力戰鬥機,世界最強的F15J/DJ有203架、F2A/B有68架(預定最後配備94架)、F4EJ改良型有91架,其他,E767早期預警機有4架、E2C早期預警機有13架、還有C1及C130H戰術運輸機合計42架的陣容。加上,F15J為了更提高性能,進行現代化的修改,此外選定、引進F4EJ改良型為後繼戰鬥機的計畫。

另一方的中國軍又是如何呢?

其作戰飛機,陸海空3軍合計約保有3,530架。這是僅次於美軍的3,560架,是世界第2位的戰機架數。至於其內容,蘇聯製米格19或米格21的複製或改良型等於是「骨董」般的舊式飛機占了大半。於是,讓這些舊式飛機退役的另一方面,中國空軍從俄羅斯引進技術,進行蘇愷27及蘇愷30等第4世代高性能機的配備。

現在,中國空軍保有蘇愷27戰鬥機約150架、蘇愷30約120架,以及國產的J10戰鬥機 約60架等,足以對抗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高科技機新銳戰鬥機約330架,其機數逐年持續增加。

雖然存在低出動率或訓練時間少等種種問題,但中國的空中戰力在不久的將來絕對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強大戰力。由此可知,對今後不得不削減戰鬥機的日本航空自衛隊而言,駐紮沖繩島的美國空中戰力,就成了日本在防衛上不可或缺的戰力。

駐紮嘉手納的美國第18航空團的F15戰鬥機約有50架,實戰經驗豐富的美國空軍的F15,如果能夠和高訓練度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的戰鬥機協同合作,勢必所向無敵,因此,只要繼續維持日美同盟,中國空軍戰機是不可能掌握東海上空的制空權。

進一步說,端看為現代空中戰鬥上不可或缺的早期預警機AWACS的保有狀況,即可明白此事。

日本航空自衛隊是以早期預警機E767、美國空軍是以運用E3而擁有高度空中戰鬥能力。另一方面,中國仍處於AWACS的初期開發階段,能夠實用化該機種尚須相當的時間。中國的空中戰力,為了能夠和日美並駕齊驅,首先,中國必須從進行開發AWACS的實用化開始。

而且,日中激烈衝突的劇本,是以台灣和中國的軍事衝突為前提,因此,也不可忘記台灣空軍的存在。以美國製的F16戰鬥機約150架、法國製的幻象2000戰鬥機 約60架為主力的台灣空軍,對中國軍機而言,是不容小覷的對手,中國軍機在進出沖繩方面之前,將受到台灣空軍阻擋進路。由此可知,在今後繼續維持台灣的獨立性,不啻是日本安全保障上最大的關心事。

那麼,海上戰力又是如何呢?

現在,日中兩國海軍的戰力,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艦艇151艘,人員約4萬4000人,至於中國海軍則有艦艇約780艘,人員約22萬人,二者的差距頗為懸殊。僅中國海軍的人員,就大約足以匹敵日本陸海空自衛隊員的總數,由此可知其規模有多大。

但是,以數目取勝的中國海軍,在品質上卻遠遜於日本海上自衛隊。

以神盾艦為首,日本海上自衛隊所保有的艦艇,大多滿載高度的電子儀器,是世界最高級的高科技戰艦。

另一方面,大多數的中國海軍艦艇是屬於舊式艦,是難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驅逐艦)對峙的艦艇。但是,近年來的中國海軍,從俄羅斯購買現代級驅逐艦 ,另一方面,也在急速建造中國版神盾艦的「蘭州」及「廣州」級驅逐艦等新銳國產艦,極力謀求海軍的現代化。

而且,中國從烏克蘭以廢鐵購買前蘇聯航空母艦「華利亞克」,竟然再利用作中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而加以重建修改中,復有建造另一艘航空母艦計畫的傳聞。

但是,航空母艦的性能,是依據艦載機的性能或訓練度、及其運用能力,還有要和負責防空、反潛警戒的護衛艦艇的協同合作很大,因此中國航空母艦成為在實戰上的真正戰力尚須相當的時間,必須累積不少的訓練。即便如此,中國保有航空母艦本身的政治上的現實,是具有極大效益的。

於是,不可或忘的是,美國海軍的存在。

最近,美國重新評估國防計畫,發表將擁有的11個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的6個派遣到太平洋,而且,六成的潛艦也一樣部署在太平洋。這不外是美國對逐漸強大的中國海軍加以牽制的強烈意志之表示。

如果日中發生激烈衝突,日本海上自衛隊就會和他的夥伴美國海軍協同作戰。現在,誇示世界第2位實力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和世界最強的美國海軍聯合,不是中國所能承受的。

於是,中國海軍正戮力於潛艦戰力的擴充。對以航空母艦為首的水上艦艇而言,潛艦是極為棘手的艦艇,因此,潛艦戰力是對抗占盡優勢的日美兩海軍的唯一手段。

現在的中國海軍,包括核能潛艦在內,約有70艘的潛艦。核能潛艦是可搭載核子彈道飛彈的大型艦,但必須注意的是,傳統型的俄羅斯製基洛級潛艦 。在水中具有卓越靜音性的基洛級潛艦,不容易被敵方偵測探知,對水上艦艇而言,是強勁的對手。中國海軍預定最後要配備這種基洛級潛艦12艘。

另一方面,日本海上自衛隊所保有的潛艦有16艘,全部都是搭載柴油引擎的傳統型潛艦。不過,日本潛艦的靜音性或戰鬥能力以及船員的訓練度,都列為世界最高水準,如果日中潛艦發生激烈衝突時,無可置疑地,日本的潛艦將會獲勝。

如此一來,只要中國海軍未具有壓制這種優秀日本潛艦的反潛能力,則中國即將配備的航空母艦恐怕也無法駛出軍港一步。

而且,對中國的潛艦而言,最大的威脅是來自居世界之冠的日本反潛能力。

美蘇冷戰期間,擔任同盟國美國世界戰略之一翼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是以蘇聯的潛艦為對象戮力提升反潛能力。在冷戰期間所培養的這種反潛能力,在對應今日的中國潛艦上有極大裨益。總之,對潛艦經驗淺的中國海軍而言,面對以世界第一反潛能力自豪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可能會成為非常難纏的對手。

2004年11月,發生中國海軍「漢」級核能動力潛艦 侵犯日本先島諸島方面的領海,高層對日本海上自衛隊下達海上警備行動的事件。此時,日本海上自衛隊的P3C巡邏機和SH60J巡邏直升機、護衛艦「鞍馬」「夕立」協同,徹底追趕中國潛艦。

此時,中國潛艦應該深刻體驗到日本海上自衛隊所具有的高度反潛能力。

如此般,在航空及海上戰力上,現在的態勢是日本自衛隊處於優位。這在表示即使中國擁有160萬人(日本陸上自衛隊有14萬8千人)世界最大的陸軍兵力,也不可能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同樣地,雖然中國保有超過8,000輛的戰車,但也不足以對日本構成直接的威脅。

這主要是中國的這些兵員和武器無法越過海洋所致。基於這種理由,中國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登陸作戰的可能性極低。

但是,中國軍仍然不可輕侮。

中國正急速展開軍隊的現代化,逐年將舊式武器更換為最新銳武器,航空母艦或巡弋飛彈等,逐漸出現將對日本帶來嚴重威脅的武器。無論如何,每年以2位數成長率增大的中國軍費 ,早晚一定會讓中國軍隊現代化,甚至凌駕日本自衛隊也不一定。

此時,日本自衛隊要如何對應?

尖閣諸島(釣魚台)變成中國領土!?

近年來,尖閣諸島等離島被占領的危險性,是和周邊各國的顯著擴軍成正比而增大。

離島遭到軍事占領,比起大都市受到攻擊所蒙受的人員傷害或經濟損失是比較少。但如竹島(韓國稱獨島)或北方領土般,一旦容許外國實效支配離島,就會在各種層面上引起棘手的問題。

就尖閣諸島的情形而言,所期待的周邊海域的海底資源將變成中國的,而且,豐富的漁場也會像竹島周邊海域一樣,被置於中國的管理下。當然,航行於周邊海域的商船安全航行也會受到威脅。

那麼,沖繩島方面的防備是如何呢?

在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南西航空混成團隸下,除了F4EJ改良型戰鬥機部隊第83航空隊 之外,設置保衛沖繩本島上空的第5高射群 (愛國者飛彈部隊),以及南西航空預警管制隊 (雷達站)。

但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雖在那霸擁有P3C第5航空群(約20架)警戒東海,卻連1艘護衛艦也沒有配備。

此外,日本陸上自衛隊的第1混成團,並未配置戰車部隊、反艦飛彈聯隊(團),而且,步兵部隊的規模也不滿1個聯隊。更令人驚愕的是,沖繩本島以外的離島並無陸上自衛隊的駐紮。

既然如此,或許認為以軍用飛機立即展開部署即可對應。但是,日本擁有眾多的離島,而作為陸上自衛隊空中運輸手段的運輸機,卻僅保有CH47大型直升機2架、UH60J汎用直升機4架,以及固定翼機2架(LR1/LR2)。附帶說明,對島嶼作戰能發揮威力的戰鬥直升機,當然也沒有配備。

那麼,以這種戰力能夠保衛離島及沖繩本島嗎?

以前,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才開始的沖繩戰的那時候,在沖繩本島有陸軍2個師團(第24師團、第62師團)以及1個旅團(獨立混成第44旅團),合計86,000人,加上砲兵部隊或海軍的沖繩根據地隊約8,000人,以約10萬的兵力守備沖繩(最精銳的第9師團轉派台灣之前更多)。此外,在離島的宮古島以守備隊布署1個師團(第28師團)、2個旅團(獨立混成第59旅團、獨立混成第60旅團),在石垣島也有1個旅團(獨立混成第45旅團)守備這座島嶼。

總之,由此即可了解和現在的配置兵力有多大的差異。

當然,現在的沖繩駐紮美國海軍陸戰隊約15,000人,以及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約400人,儘管防衛日本並非他們的主要任務,然其駐紮本身卻成為極大抑止力,卻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以這次的「Transformation(美軍重編計畫)」 ,有8,000人移駐關島,而令人不得不憂慮抑止力的降低。

無論如何,防衛沖繩方面的目前戰力就如前述所言,以如此的戰力是不可能防衛所有的離島。

因此,今後要把第一混成團增強改編為「旅團」,但是如果毅然將北海道師團規模的地面部隊移駐沖繩則如何?而且,把具有和島嶼戰專門部隊的西方步兵連隊同等能力的普通科(步兵)部隊,自宮古島、下地島、石垣島、與那國島的主要離島,各配置1個中隊(約200名)作為守備隊是有必要的。

當然,在尖閣諸島也必須以輪調制常駐警備隊。

因為,中國佯裝漁船海難讓船員登上島嶼,派遣軍隊救助等待救援的船員之後,就居留在島上等,利用日本政府很難對應的戰術占領尖閣諸島的軍事占領的可能性,是不容否定不會發生的。

善於權謀術數的中國,在確實摸清所謂「軍隊一流、政治三流」的日本實態後,無疑地,一定會摸索出衝擊這種弱點的戰術。

必須體認到,對於主權受到侵害時,採取斷然對抗措置的決意面對,反而可抑止紛爭,如果處處顧慮中國,反而會誘發紛爭。

以往,日本政府對中國是處處顧慮,避免給予刺激,且一再讓步,但現在的中國卻把核子彈頭飛彈、槍口瞄準日本。既然如此,為什麼多數的日本政治家無法正視此現實呢?

已經到了對國土防衛毋需顧慮的地步了。

中國的軍事威脅日益升高的今日,日本政治家必須捐棄對中國的幻想,直視現實,方可飛躍性提升日本的防衛力。這可說是不用增加防衛費用,最符合經濟的防衛力整備。

「如果日本自衛隊和中國發生戰爭」

東海的勝敗,將取決於政治家的覺醒。

對中國「電子攻擊」的防備是否完善?

在現階段,除了核能戰力之外,在硬體方面無法與日本自衛隊抗衡的中國軍,據說正傾力於擴充「無形的戰力」。

此即提升電子攻擊的能力。

2006年5月,所謂「第16驅逐戰隊」奇怪件名的Email,紛紛傳送到包括日本自衛隊有關人員不特定的多數電腦。寄件者自稱是「防衛廳航空幕僚監部總務部」,其網址是航空幕僚監部廣報室(公報室)。

依據報導該事件5月24日的《產經新聞》指出,在那封mail上是以所謂「請看3週附加檔案」意味不明的日語撰寫,一打開檔案,電腦就中毒,聽說假的mail會自動寄送到所登錄的網址上。

而且,經過日本防衛廳(當時)調查的結果,判明該付加mail是經由中國的電子寄送的。但是,日本防衛廳(當時)在事件發生的2個月後,才向日本警視廳牛?署提出被害報告。而且,聽說警察是以「偽記業務妨害嫌移」 進行搜查。

據悉,在這一段時期,也有以額賀防衛廳長官(當時)之名寄送的mail,因此,推測是在進行有組織的電子攻擊。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日本的政府機關網頁等經常受到電子攻擊,在過去,前防衛廳的網頁也受到攻擊。

那麼,這種所謂的電子攻擊,在『防衛白皮書』的解釋是「利用資訊通信網路或資訊系統的電子攻擊」,簡言之,就是藉由網際網路擅自侵入作為標的的電腦網路以破壞其網路,可以一次大量傳送使電腦當機,而且感染惡質的電腦病毒,或竄改重要資料等破壞妨害的工作。

近年來,隨著資訊通信技術(IT)的進步,在日常生活上網際網路爆炸性普及,對資訊通信基盤的依賴度急劇升高。為此,一旦對資訊通信基盤進行電子攻擊,社會體制的功能就會停止,國民生活頓時陷入大混亂。亦即,IT化越是進步,社會體制的脆弱性也相對變高。

這種情形在日本自衛隊也是一樣,因此對應資訊通信系統的電子攻擊,將變成重要的課題。

以往的前防衛廳(現在,防衛省),從事高度網路環境的整備、強化資訊通信功能。例如,將各機關整備的電腦系統綜合為一,整備「防衛資訊通信基盤」(DII) ,而且,以連線連接陸海空自衛隊的各種指揮系統,整備能夠從市谷的中央指揮所進行迅速且有效之部隊運用的中央指揮系統。

而且,這種資訊通信技術的進步,也將逐漸改變戰爭的形態。

今後的戰爭,將以和原來面貌迥異的「以網路為中心的作戰」(NCW=Network Centric Warfare)為主流。這是把以無人偵察機 或偵察衛星等收集的敵方資訊,由航空部隊透過地面的戰鬥車輛,以及個人電腦,連士兵都可以共有下進行有效率且高精度的作戰。

因此,萬一這種資訊通信基盤或網路因電子攻擊而遭到破壞或停止,或竄改資料時,前線的部隊將即刻陷入無法發揮功能的險境。亦即,越是依賴資訊通信基盤,越能提高指揮通信及戰鬥的能力,但另一方面,脆弱性也越加提高。

閒餘之話,依據『有關電子戰的緊急政策提言』(日本戰略研究論壇),在科索沃紛爭 時,NATO(北大西洋公約)軍對塞爾維亞軍進行電子攻擊,然因塞爾維亞軍對資訊通信基盤的依賴度低,以致無法達成應有的效果。

那麼,電子攻擊是如何進行的呢?

有事之際,和奇襲攻擊同時,或在其之前實施的可能性高。

完全癱瘓對方的防衛系統,或者使一部分的防禦系統或指揮通信網無力化之後,進行奇襲攻擊,則攻擊的一方即可將損害止於最小限度以達成目的。亦即,電子攻擊是相當於以往在登陸作戰之前徹底執行的「艦砲射擊」。

今後的紛爭,恐怕會從瞬間使對方的資訊通信基盤無力化的電子攻擊開始。

事實上,2006年7月5日,發生北韓向日本海發射了7枚彈道飛彈的事件,但是,在此之前的6月底,美國國務院有關中國或北韓之部門的電腦,就已遭到中國駭客的攻擊。

依據披露該事件的『NIKKEI NET』(7月13日)指出,美國電視台CNN等報導美中兩國的「電子戰爭開打了?」。

或許是為北韓監護人的中國,想要混亂美國國務院的電腦,妨礙其資訊收集而出此策略。

那麼,另一個問題是,也必須設想平時所進行的電子攻擊。

在平時,除了侵入網路盜取軍事情報之外,也思考解析網路以備衝突之際的電子攻擊等的間諜行為。

如果萬一在發生衝突之際資訊通信基盤出現問題,致使戰場的指揮通信系統無法使用時,就不可能有組織且有效進行國土防衛戰。

就像這樣的網路攻擊,比起透過飛機所進行的大規模轟炸,或利用巡弋飛彈的精密轟炸,或特種部隊所進行的破壞工作,電子攻擊更能有效且在瞬間就奪去了對方的戰鬥能力。

電子攻擊,是在不傷及民間人士,也不會殺傷對方國的兵員,而且對建築設備也不會帶來物理性的破壞之下,即可達成軍事目的,因此容易閃避國際社會的譴責。而且,和使用硬體(武器)的戰鬥不同,幾乎不花費戰爭費用。在此之下,包括核武戰力,在通常戰力上比美日的軍力處於更為劣勢的中國或北韓,是不可能不注重這種攻擊法。

正是如此,事實上中國和北韓正傾全力於提升電子戰的能力。

依上述『有關電子戰的緊急政策提言』,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陸海空各軍編成包括擁有高度技術之民間人士的大隊(營)規模的電子部隊。

此外,在中國國防部資訊通信指揮部的隸下,設置模擬日本資訊通信網路的模擬訓練中心,進行電子攻擊的教育訓練。

北韓的電子戰研究,是以朝鮮電腦中心(總數4,500人)為中心,進行對日本重要基礎工程電腦系統的攻擊進行模擬訓練。

那麼,日本是如何對應電子攻擊呢?

日本防衛省為了預防資訊通信基盤受到電子攻擊,引進防火牆 ,強化防護隊的監視,和相關機構共有安全資訊,而且積極從事最新的對應電子攻擊技術的研究等。但是,誠如一開始所介紹的,現在的日本自衛隊對電子攻擊的反擊尚無法律性的根據。

對於不隨物理性破壞或殺傷的電子攻擊,無法適用於日本自衛隊法所記載的所謂「治安出動」或「防衛出動」。不,不能才是現狀。

原本,電子攻擊也以同樣理由無法適用於國際法的「武力紛爭法」 。

既然如此,對於電子攻擊就不是要向國際法尋求對應根據,而是不得不準備獨自的國內法來對應。只不過在此情形下,所謂「專守防衛」的舊有政策又成為障礙。

對於電子攻擊,如果無法對寄件源進行反擊,就不能做根本性的對應,而即將浮出檯面的問題是,反擊到甚麼程度是專守防衛的範圍。而且,該反擊可能以最近成為話題的對敵基地攻擊能力(這情形是電子攻擊的寄件基地)而惹來非議,最重大的問題是,日本政府有否將電子攻擊正視為「戰爭」的覺悟。

即使如此,也不能袖手旁觀。

上述的純軍事性災害是自不待言,現在參與日本防衛省裝備品採購的投標資訊,都必須公開呈示在網頁上,該內容一旦遭到竄改、補給零件的庫存管理資料被變更,勢必對防衛裝備品的採購或戰鬥機等的出動率帶來極大影響。不過有關這一點,縱然日本防衛省沒有直接受到攻擊,但生產武器的有關防衛的產業受到電子攻擊時,也是會發生同樣的問題。

於是,必須開發駭客難以侵入的日本獨自作戰系統OS(Operating System) 。而且,假設遭到電子攻擊時,有意圖地寄送偽資訊的架構。這可成為實質上的「反擊」,因此務必儘早著手。進一步說,也把駭客等這領域的特異民間人士,以附加條件錄用為自衛官,創設從事開發防禦、反擊系統的「自宅部隊」。

無論如何,有關電子戰的對抗手段或組織等,當然,自衛隊有關人士的口風嚴緊且隱密性高。但是,已經新編對抗電子攻擊的組織等,無疑地,必須檢討有效的對抗策。但即使如此,和各國相比還稱不上完善。

如何面對這種無形的新威脅,是日本政府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對中國的電子攻擊具有反擊能力的對應部隊的新編和法律的整備,乃是當務之急。

「反日中國」的真相

以2005年為頂峰,在中國各地狂亂刮起「反日示威活動」 的風暴。

在日本,針對中國政府所引起的一連串暴動,質問謝罪的論調甚囂塵上,同時,歐美諸國也對中國反日示威活動的本質展開議論。

英國報紙泰晤士報等,鳴起最後吃虧的是中國的警鐘,至於法國報紙世界報則是報導「對中國政權而言,抑制伴隨市場經濟轉移所引起的政治性社會性緊張更顯困難,於是將國民的(反日的)憤怒加以制度化利用」(引自《讀賣新聞》2005年4月20日早報),分析反日示威行動的陰謀詭計。

此外,德國報紙法蘭克福匯報披露「犧牲以前的同盟國日本,使中國強大化是否理想呢?」(同《讀賣新聞》),來自歐洲各國對中國的批判之聲甚囂塵上。不僅如此而已。

美國的華盛頓郵報(4月23日)在社論上對中國的對應批判說,「日中關係惡化的責任完全在於中國方面」、「中國利用民族主義持續進行對日本威脅的行為」,而且指稱「阻止日本進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會,以及以封閉國內批判政府,維持一黨獨裁政權為目標」,一針見血地戳開該事件的本質。(《產經新聞》2005年4月24日)

在此不再贅述,不過從當時中國公安當局未出面制止對大使館或日本料理店等投擲石頭的暴徒的姿態來看,無論是誰都心知肚明地了解該反日示威活動是中國政府在背後推動,或至少是默認。無論如何,中國的反日示威活動,不會為中國帶來任何一種的利益。

透過電視新聞把那種野蠻光景傳送到世界各處,只會讓中國的國際性信用失墜,對於過去竭盡所能地把資本投向中國大陸的日本企業的中國熱,當頭澆淋冷水而已。加上,和日本企業一樣,企圖對中投資的歐美或台灣的企業,也會暗忖所謂「明天就輪到我身上」的現實。

尤其台灣的企業,是以中國制定的所謂「反國家分裂法」 肯定戰爭法為契機,使對中投資件數減半,一連串的反日示威活動或不買日本產品運動等,一定會加速這種骨牌效應。而且,如果發展到以日本企業為首的外國企業撤出中國的事態時,當然,不可避免的一定在當地中國發生失業問題。

於是,略加思考一下。

在這次反日示威活動遭到破壞的日本料理店,員工大多數是中國人,而料理店所使用的烹調食材,絕大多數是中國產的。亦即,示威活動隊所進行的破壞活動,只是威脅其他的中國人而已。進一步說,對於不購買誇示世界第一品質之日本產品的運動,不僅引起中國人在生活上的不便,更甚的是對中國國內的經濟活動也會帶來重大影響。

誠然是令人厭惡的事件,但是,能夠讓日本國民從這次的反日示威活動認識當中所洩漏的中國的本質,則是值得慶幸的事。

中國人示威活動隊振臂疾呼「愛國無罪」,大力揮舞著紅旗,公然進行破壞活動的光景,不禁令人想起彷彿過去手持『毛澤東語錄』的青年,大力叫囂「造反有理」,肆無忌憚地做盡破壞之能事,甚且進行令人髮指的殺戮行徑的「文化大革命」 。

民眾高舉偏狹的民族主義,展現愛國心,為了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同體竭盡暴力之能事的光景,在筆者看來,與其說是異樣,毋寧說是奇異。

原本就是自掃門前雪的萬人自私任性的中國社會,對於成為法治社會基盤的所謂「公」的觀念淡薄,掌權者也不顧及百姓,而且一般百姓對於和鄰人一起建立所謂社會共同體的意識,也是非常低的。

已故司馬遼太郎先生在『台灣紀行』(朝日新聞社)中,對此也略有著墨。

「坦白說,歷代的中國皇帝只存在私,從來沒有公的意念。其股肱的官僚也僅存在私,例如以地方官的情形而言,收受大量賄賂是很自然的營私行徑。為此,邁向現代是很難興起的。

移轉到台灣的蔣介石政權,當然也只存在私。另一方面,勝者的毛澤東(1893~1979)政權,泰半也只是私。

如果毛澤東的權力不是只為了私,就不可能展開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那樣好私的歇斯底里運動。

歷代的私,以人民來看只是餓虎而已,人民不得不以私來自衛,豈有國族主義可言!」

這正是筆者從多數台灣人所聽聞的所謂「中國人只考慮自己的事」的佐證。

事實上,北京的巷弄胡同裡充斥著礙眼的垃圾,而且公共廁所不衛生的程度,也絕非一般人可以想像的,很顯然地,這是一個不會去關懷體貼他人的社會。

而且,在日本可能不會發生的事,但是在中國的麥當勞點餐則須具備體力和精神。宛如證券交易所般眾人擁擠的櫃檯,擠滿了爭先恐後的人,把點餐的單子交給店員是一件很辛苦困難的事。在中國,似乎沒有按照順序排隊的習慣。

交通道德亦復如此。

車道上因無視禮儀的自行車和汽車而壅塞不堪,相撞事故也是非常頻繁。而且在綠燈穿越斑馬線時,也要有相當的勇氣。因為,不遵守信號燈的駕駛太多了。

一切都是如此的情景。

若是「公」觀念普及的國家,絕對不會強制要求健全的愛國心,而是在自然中就具備。可是,在「公」觀念淡薄的中國社會,愛國心或民族意識都被強制要求,或者不經過強力的洗腦就不可能養成。以此觀點來看,這次呈顯民族主義的反日示威活動,是進行遠超過日本人想像的激烈「反日教育」的證明。

在此要先說明的是,無論歷史上或經濟上都有密切關係的中國,應該加深彼此的了解,而且以作為冀求建立兩國友好關係者而言,筆者也是不落人後的。但是,和與中國有不尋常關係的政治家或企業家不同,筆者是基於日本的安全保障作考量。從政治性的對立或誤解進而發展成為軍事性的衝突,對日中兩國均無任何的利益。因此,依筆者過去所見聞的事實,面對中國社會的現狀與反日感情的本質這一點,請讀者務必理解。

那麼,一連串的大規模反日示威活動,原來就是為了反對日本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所進行的示威行動,他們所主張的理由是,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日本在歪曲歷史,因此沒有資格加入。但是,中國人是在共產黨獨裁政權下,片面被灌輸對維持政權有利的歷史觀,幾乎沒有人真正了解歷史的真相。當然,也沒有正確告訴人們靖國神社究竟是哪一種機構,閱讀過扶桑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連日本所贈與的龐大金額ODA(政府開發金援) ,也沒有讓國民知道,以此推論應可以瞭解。何況日本對聯合國所支付的負擔金是僅次於美國,居於世界第2位,有多少中國人了解到這一點呢?這樣的人民以「認識歷史」為盾,在中國各地展開反對日本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示威活動,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無論如何,僅接受中國共產黨獨裁政權洗腦教育的人們,根本就沒有資格談論「解釋歷史」。

不過,就教導正確歷史這一點來看,或許現代的日本人也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是一樣的。

日本人陷入假借此「歷史問題」之名的中國對日外交戰略陷阱,而無法正面提出反駁。這情形可謂是戰後由日本「日教組」反日的歷史教育,亦即自虐史觀的洗腦結果。對此問題,台灣人蔡焜燦先生(《台灣人與日本精神》作者)有如下敘述。

「就我而言,對於在中國的反日示威活動,或有關歷史的解釋無法提出反駁的日本人,二者都是受到歪曲歷史教育的犧牲者。但是,這次事件的結果有一個好處,就是取消前往中國旅行的日本人增加,尤其是中止學生的畢業旅行。因為,日本的高中生前往中國畢業旅行時,都會被帶往歪曲歷史的抗日紀念館等,教導謬誤的歷史。能夠迴避此事,我認為學生得救了。」

那麼,為什麼中國會執拗地對自己國民進行反日教育呢?

簡單來說,是因為百姓對貧富差距或共產黨獨裁政權的不滿,沒有宣洩之口所致。事實上,在中國各地頻頻發生對政府不滿的農民所進行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如果一直放任不管,難免會出現撼動共產黨獨裁政權的狀況。

這讓人聯想到19世紀末排外的新興宗教團體「義和團」,揭舉所謂「扶清滅洋」旗幟不斷進行排斥外國的運動,終於西太后也大加贊助,而引起和日、德、美、英、法、俄、義、奧等八國激烈衝突的「八國聯軍」。

民眾的不滿,而清朝加以支援,演變成排外運動的騷亂而與外國武力衝突,最後甚至招致孫文的辛亥革命,而步入清朝滅亡,這樣的歷史或許就是現代中國的末路。

無論如何,中國政府必須確切了解到,容忍暴徒化的民眾破壞暴力的行徑,將使中國自己的國際信用失墜,而且總有一日必將指向當權者。

以靖國神社問題牽制日美同盟的中國

既然如此,為什麼日本政府無法以毅然的態度面對中國如此蠻橫無理的言行或暴力呢?從日本國民來看,無法對中國干涉內政提出嚴正抗議的政府或外務省的態度,根本就是軟弱無能。

兩國對峙既是如此,那麼,中國是否會越來越猖狂囂張呢?

在中國有所謂「軟土深掘」的話,就是指中國人都有「土越軟掘得越深」的姿態,往對方脆弱的部分不斷往下侵入。日本政府應該確切認識這些之後,再與中國交往。總之,日本政府應該對中國假借靖國神社或歷史教科書之口實的干涉內政,即刻提出嚴正抗議,以毅然的態度予以反駁。而且要積極訴諸國際社會,努力博得國際輿論支持。若不如此,過去為了達成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做的一切努力,將因他們的雜音而成為泡影。

現在所要謀求的是,日本的「宣傳力」。

過去日本和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各地一再發生激烈戰爭的時代,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巡迴美國各地尋求對中支援,其結果,成功引出美國以提供武器為首的軍事援助,是一段有名的軼聞。

另一方面,日本人對這種在國際舞台上的宣傳活動,則是相當拙劣,這種狀況到現在依舊沒變。日本人無法顯露感情來訴說窘狀的性格,在緊要關頭要引起國際社會的同情或共鳴,將會備感艱辛。清楚洞悉日本人這種性格的中國,充分利用其擅長的強辯後,結果將會如何呢?

例如,有關尖閣諸島主權的日中軍事衝突,如果中國一面稍微顯現其巨大市場的魅力,一面訴諸國際社會表示「這是奪回中國領土的戰爭」,那麼,很容易想像日本勢必陷入苦境中。

在中國,聽說夫妻吵架時,會刻意走出家門,在大門口互相爭執怒斥,讓聽到騷動聚集而來的鄰近人們聽聽自己的理由。中國就是使用這種夫妻吵架的要領,把兩國間武力紛爭場合搬到國際舞台上解決的作法,是可以充分想像的。

此時,日本絕對不可以被中國的氣勢所吞噬。如果能夠處變不驚、不萎縮,堂堂正正與對方交涉,就不會落入對方的圈套裡。在此同時,中國為了封閉日本的主張,可能會提出「過去」加以牽制。

尤其是靖國神社問題,現在對中國來說,可說是最為有效的「對日外交王牌」。

靖國神社問題的本質,不在日本首相參拜合祀所謂「A級戰犯」的神社會傷及中國人民的感情。該問題是希望利用鄰近諸國的聲音,為日本一部分大眾媒體之意識形態鬥爭的戰術,對中國來說,在作為引出日本金援之手段的同時,也變成測試日本政府對中國精神性距離的測量儀。

另外,誠如中國在這次反日示威活動上所顯露的,中國把這種靖國神社問題作為昂揚國內愛國心的材料加以利用。而且,也不能忽略中國利用靖國神社問題牽制日美同盟的目的。

以前,中國抗議中曾根首相(當時)參拜靖國神社的1985年(昭和60年)的時代背景,是正值中曾根、雷根強力團結日美兩國的日美蜜月期。該年的7月,中國的李先念主席正式訪問美國,在終戰紀念日的8月15日,中國的南京屠殺紀念館開館。

接著在1997年(平成9年)發表「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重估作業最終報告的翌年10月,江澤民主席(當時)以中國國家主席身分訪問睽違12年的美國。且在這一年,華裔美國人張純如出版The Rape of Nanjing《南京大屠殺》 ,引起軒然大波。

似乎是在謀求強化日美同盟之際,中國的主席就來到美國,使南京問題再度浮出檯面。

總之,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中國反彈或內政干涉,顯然是為了「牽制將來日本的軍事行動」。

布希政府的前國安會亞洲資深主任邁克‧葛林(Michael Green),對中國攻擊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理由,有如下敘說。

「的確,參拜也有刺激中國方面一般神經的層面,不過,中國政府在過去漠視日本首相參拜神社的情形也很多,當日本方面希望強化防衛的中曾根首相或小泉首相參拜神社時,就演變成激烈問題而成為模式,可謂是曲折的政治利用。」(《產經新聞》2006年6月8日)

以該要領來思考,被中國認為在所有方面都比小泉前首相更難對付的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時,一定會以更大的叫囂聲來抗議。

那麼,日本同盟國的美國有識之士或媒體,在中國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所引發的一連串反彈上,有何見解?

美中經濟安保調查委員會 (美國國會的超黨派政策諮詢機構)的委員長武爾澤(Larry Wortzel),就中國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理由有如下述說。

「把靖國神社作為日本戰前戰中的行動基礎之特徵,對中國國民則把靖國神社本身如邪教般加以誇大化、神話化,同時把攻擊與否定靖國神社作為中國方面的民族主義或主權感覺的正當化基礎加以利用」(《產經新聞》2006年5月13日)

而且,武爾澤委員長對中國方面拒絕日中高層會談一事表示「日本方面應該以即刻打住對中國所有ODA(政府開發援助)經濟援助的強硬對應,以表明抗議。」

另外對所謂「日本因靖國神社問題在亞洲被孤立」的部分日本知識人的主張,有如下明確的反駁。

「日本完全沒有被孤立,這種主張明確有違事實。日本與中國、韓國的經濟或人員交流都大幅擴大,日本和亞洲的泰國、印尼、蒙古、台灣、印度、菲律賓等諸國都擁有緊密的關係」(以上武爾澤委員長的發言,引自2006年5月13日《產經新聞》刊載的「中國固執於『靖國』 策劃日本的重編」)

此外,傑姆斯‧亞瓦(James Ouer)也有如下論述。

「因此,即使日本言明首相不參拜靖國神社,日中關係也不可能轉好。所謂日本因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以致在亞洲被孤立,或喪失信賴等說詞也是有悖事實。今年3月,我在美國國內所舉行的有關亞洲的國際會議上,曾向澳洲、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國的代表,詢問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一事是否會成為他們本身,或成為他們的國家政府的問題。結果,印尼的前政府高官回答說『就我們而言,完全不是問題。作為問題的只有中國』。其他國家的代表也沒有提出異論。」(《產經新聞》2006年7月3日)

而且,美國的傳統基金會研究員譚慎格(John Tkacik),對中國強硬要求中止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動機,有如下的指摘。

「在美國和亞洲,離間像日本這樣的同盟國,是中國多年來的政策;對日本,現在是操作、利用靖國神社問題,策劃在日美同盟之間插針。」

譚慎格接著又說。

「中國譴責靖國神社問題,是弱化日本的戰略一端,即使小泉首相折服於中國,言明中止參拜,中國照樣會陸續提出歷史認識、教科書、政府開發援助(ODA)問題、日美同盟強化策、台灣問題等一個接一個新的譴責題材,這是大多數的美國中國專家的看法。」

「小泉首相應該斷然反擊中國的壓力,告知若是超過一定程度以上的對日本糾彈,將會付出代價,另一方面,對日本國內的異論必須個別對應。」(以上譚慎格的發言,引自《產經新聞》於2006年5月19日刊載的「中國的『靖國攻擊』 避開東海交涉的口實」)

此外,美國報紙《紐約太陽報》(2006年5月16日)在專欄上刊載駐美華裔新聞記者劉金明先生頗饒興趣的論文。《產經新聞》(2006年6月7日)也在報上介紹有關該論文的論述。

「該論文斷言,即使日本的下任首相全面自肅參拜靖國神社,以滿足中國方面的要求,但是,『中國政府還是會以﹝日本尚未充分悔改﹞的口實反對日本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再派遣潛艦侵入日本領海 ,偶爾可能還會搧動大規模的反日示威活動』。

有關其理由,該論文說『靖國神社問題的原因不在日本方面,而是中國方面為了從日本獲得種種實利上的讓步,作為譴責日本贖罪意識的手段』,敘說中國政府攻擊靖國神社的參拜是對日戰略的一環。」

這些意見都是在小泉前首相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之前所提出的,但其實是射中正鵠的指摘。有關這問題,或許請教外國的有識之士會比較客觀正確。

撫慰英靈是主要目的,但是,為了讓中國打歷史牌無力化,安倍首相應該也要像小泉前首相一樣繼續參拜靖國神社。換言之,如此即可削弱中國對日本的牽制力,將對日本的安全保障帶來大貢獻。

對於在先前述及的萬隆會議上的小泉首相(當時)的「致歉演說」 ,以及之後日中高峰會談上胡錦濤主席的「要求反省歷史」,感到焦急和憤怒的讀者可能不少。若是繼續如此下去,恐怕日本會變成真正侵略亞洲諸國的國家,就如中國所說的那樣。

在此不再贅述,不過仍要果敢道出。

日本,在過去從未有過侵略戰爭。大東亞戰爭是日本自存自衛的戰爭,其結果,使在歐美列強掠奪下呻吟之殖民地的亞洲諸國,得以成功獨立建國。

日本政府必須有信念地再次向國際社會闡述該史實。

這是對日本子孫的最重要「遺產繼承」。

無庸置疑地,為了使中國無理的歷史牌無力化,也應當要求日本更進一步軍事合作的同盟國美國的支援。只要追認美國參議院軍事外交委員會(1951年5月3日)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日本投入戰爭的動機,大部分是迫於安全保障所需」的證言,一切均可迎刃而解。此外,也要請托為世界第一親日國家的台灣或印度支援。

然而,日本自己本身不自助努力,同盟國也會鄙視不予援助。這正如同今日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情況。

國際政治學者愛德華‧H‧凱耳(英,Edward Hallett Carr, 1892-1982),作為國家「力量」的三要素,列舉了軍事力、經濟力以及「宣傳力=支配輿論的力量」。

對現在的日本所要求的,就是強化在國際舞台上的宣傳力。

此外,也必須確實認識此宣傳力也是支撐日本國防力的一股力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