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重整美國亞太政策初探—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Attempt to Rest Its Policy toward Asia-Pacific

張旭成

台灣政經戰略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前言

面對川普新政府的強軍心態與批評中共政權言論,北京於2017年1月11日發布《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主張中共願與美國新政府,共同維持亞太和平穩定,妥當處理分歧及營造良好環境等策略目標為合作方向,期待與美國共同發揮建設性作用。2017年1月11日,美國準國務卿提勒森表示:「中國是不可靠的夥伴,但美國仍必須看到與中國關係的積極面,因為中、美經濟福祉密不可分」,顯示川普新政府對中共可能採取「遏制與合作」的兩手策略。

歐巴馬「重返亞太」策略毀譽參半

2017年1月10日,歐巴馬「告別演說」時表示,引以為豪的外交成就是「未發一彈」,即促使伊朗放棄研發核武,並與古巴恢復邦交。但這些所謂外交成就均遭川普陣營,特別是共和黨國會及新聞界強烈質疑。

一、重返亞太中、美博弈互有勝負

亞洲各國對歐巴馬的「重返亞太」策略,可說期待大於肯定,美國用「安全牌」拉攏各國,中國用「經濟誘因」化解各國的排斥,兩強博弈互有勝負,川普就任後將試圖調整美國亞太政策。因歐巴馬任內,強調協商談判,展現「宋襄公之仁」,被中、俄、北韓、伊朗看破手腳,如警告敘利亞不得使用化武攻擊反對派,敘國阿塞德政府硬是跨過歐巴馬的紅線,用化武鎮壓和殺害反對派,歐巴馬因擔心美軍再深陷泥沼坐視不顧,讓中東的盟友與美國人民大失所望。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與前國防部長帕內塔,均曾建議美國應對阿塞德政府動武,但未被接納。俄羅斯總統普丁順勢介入中東政局並擴大影響力,已淡化入侵烏克蘭遭美、歐經濟制裁之窘境。

二、美國喪失及時阻擋中國在南海擴展軍事化良機

川普抨擊歐巴馬對北韓執意發展核武束手無策,延續小布希時期「外包」北韓去核化的難題留給北京,但徒勞無功。北京讓國家安全線推進至DMZ38度線,當然虛以委蛇、陽奉陰違,北韓噴井式發展洲際飛彈即進行核試爆,也讓美國懷疑中國暗中協助,中國並用對北韓制裁為籌碼,換取美國對其他議題(如對台灣軍隊售)的讓步。由於歐巴馬政策軟弱,未能有效阻止,北韓已接近擁核及發射洲際飛彈(ICBM)足以直接攻擊美國本土的最後階段。這是歐巴馬留下來的區域衝突地雷區,川普一上任就得立刻面對。

為了避免與北京立即對抗,歐巴馬多次聲明「重返亞太」策略不是針對「中國崛起」,也不是要「圍堵中國」,暴露出「妥協取代對抗」之戰略苦果。歐巴馬任內8年在中東「非傳統安全威脅」、ISIS擴張、核武擴散、伊朗、北韓等制裁,均期盼中國配合,使北京綜合國力乘機崛起,調整軍事戰略得以在亞太擴軍,在南海填海造島建構軍事基地,及將南海作為「一帶一路」前沿基地。美國坐失良機,北京乘機擴大共軍在南海的控制及軍事影響力,留給川普另個難題。

三、歐巴馬傾中政策面臨調整

2016年5、6月間美國參、眾兩院通過《共同決議案》確認《台灣關係法》與前總統雷根對台灣的「六項保證」是美、台關係的基石。這個決議案有兩項重要意涵:(1)宣示國會對台灣的堅決支持;(2)對歐巴馬政府多年來未能中時恪守與執行美國法律與政策表達不滿。由於國會的壓力,歐巴馬簽屬2017年《國防授權法》提升美、台灣軍隊事交流與合作。

然在2016年底的白宮記者會,歐巴馬竟然用實體(entity)界定台灣的地位,並表示,要給台灣人民若干程度的自治,台灣就不會宣布獨立。歐巴馬傾向全盤接受北京對「台灣問題」的原則和立場,並不被大部分台灣人民歡迎,因為其論述傷害台灣的國際人格與國家主權。歐巴馬雖有意給川普下「指導棋」,惟川普不會延續其「傾中」的「一中政策」。

川普友台,對中國立場強硬

一、美國「一中政策」承認中共政權,但不擁有台灣主權

川普不認同北京「一中政策」,當選後打破美、台斷交後的慣例,接受蔡總統的祝賀電話,發表刺激北京的言論。川普清楚了解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國的「一中原則」不同。卡特前政府與北京政府關係正常化,但仍堅持美國對台灣軍隊售,而且《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的安全保護傘,明確的表達美國不承認北京當局擁有台灣主權。

川普的國安團隊皆對歐巴馬、小布希與柯林頓沒有根據《台灣關係法》及美國的「一中政策」來推動美、台關係深表不以為然。他們相信未來川普不會守舊,而是要更新及創新,重新評估及重視台灣地緣政治的角色,和在亞太區域戰略的重要性。川普國安團隊成員認為,將近30年來歷任的總統對台灣並不真正的友善,未忠實履行《台灣關係法》和前總統雷根的「六項保證」,川普政策將迥然不同。

二、對台灣的重要承諾

2017年1月11日,提勒森在國會聽證會表示,美國台灣有重要承諾,必須讓台灣人知道美國會在《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下,實現承諾。提勒森並進一步表示,美國在《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下,對台灣許下重要承諾。美國應不斷重申並實現這些承諾,且讓台灣人知道美國會履行其承諾。

提勒森對中國立場強硬,指責北京當局在南海建設人工島礁,進行軍事部署,是非法行為,類似俄羅斯奪取克里米亞半島。他強調美國必須要處理此事,項傳統盟友彰顯美國對他們的支持,並明確傳達訊息給北京,停止在南海爭議區域填海造陸;另抨擊中國竊取美國的智慧財產權,貿易上也不按承諾行事,美國不能接受像中國所做的空洞承諾,答應要施壓北韓進行改革,但根本沒有執行。

提勒森在國會的證詞明確要求北京停止修建島嶼,並暗示美國可能使用武裝力量禁止共軍接近這些島嶼。這些強硬的言論引起北京官方與學者的困惑、擔心、猜測和反彈。

未來川普政府的亞太政策將不同於歐巴馬的綏靖做法。初探未來川普政府亞太戰略重心,是要反對和抗衡中國控制亞太地區。因應中國霸權主義的擴張行徑,在南海擴張軍事化,保護美國和盟友安全與利益。因此,川普政府可能不會採取台灣、日本和東南亞國家所憂慮的「外交孤立政策」,從亞太撤退,而是將會與日本、台灣還有其他盟國加強合作對抗中國的擴張主義。北京「鷹派」放話,因為美、台關係的改善刻意要懲罰台灣,施展經濟制裁,挖走台灣的邦交國或「武統」;以當前川普的言論初探,美國將不會袖手旁觀,坐視北京霸凌台灣或以武力併吞台灣。

未來美、台關係有相當空間的提升機會。雖然川普勢將撤出TPP,但台、美將朝向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努力,促進台灣經濟的開放和多元化,預防台灣一面倒向中國市場,以加強台灣經濟獨立和自主,但台灣需思索如何化解「美豬」、「美牛」進口障礙。2015年美、台曾經簽定《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CTF)備忘錄,美國利用此一平臺凸顯台灣的重要性,及協助台灣擴大國際參與,擴大台灣參加國際合作。2017年美國《國防授權法》亦將促進美、台灣軍隊事合作與交流。

台灣曾經是美國很重要的戰略夥伴,2001年美國進軍阿富汗,台灣曾經積極提供重要的協助。美國專家非常重視菜總統所做的承諾:台灣是美國可信任的區域安全夥伴,蔡政府不會像馬前政府「外交休兵」而「扈從」中國。台灣必須思考與準備如何在亞太發揮保護和平與安全的功能,及在國際社會扮演更積極更活躍的角色。

三、北京研擬對策

川普當選後,北京曾派官員與企業界負責人到紐約川普總部「試水溫」、了解虛實,最高層的官員是曾任外交部長、現任國務委員的楊潔篪。因為川普家族包括女婿庫許納(Jared Corey Kushner)均是商人(已被任命為白宮資深顧問),因而北京也企圖對川普家族「讓利」,改善未來與川普政府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安邦公司董事長吳小暉在其擁有的第五大道華爾道夫旅館與庫許納密會,決定雙方合資項目。「安邦」是中國「太子黨」經營的公司,在美大肆收購美國企業。吳是鄧小平外孫女婿,先後擔任董事的還有已故中共元帥陳毅次子陳小魯、前總理朱鎔基之子朱雲來等人。

2017年1月9日,川普會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的董事局主席馬雲。馬雲承諾:阿里巴巴將在未來五年為美國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被網媒嘲弄「比川普吹更大」。阿里巴巴名為民營企業,其投資人或股東,充斥著中國「太子黨」,包括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之子劉樂飛、前中共元老陳雲之子陳元、前中共元老王震之子王軍、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的孫子江志成、前總理溫家寶之子溫雲松。

中共「鷹派」勢力曾透過《環球時報》恫嚇美方,表示不惜一戰保護其核心利益。除了「硬」的一手,派馬雲、吳小暉像川普及其女婿「納貢」是「軟」的一招,是否有效仍待觀察。

 

結語

一、美國海軍要求擴大船艦規模計畫

美國國防部多次強調,中、俄越來越具有挑釁性,2016年12月16日,海軍提出《海軍新實力評估》,要求國會撥款5,000億美元,增加軍艦總數達355艘,超過川普競選支票的350艘;2017年1月9日,發布《重返海洋控制戰略》,強調必須增進海上戰力,應對中、俄海軍壯大威脅,保持美國控制海洋優勢地位。惟美國2017年聯邦政府赤字從6,000億美元攀升至1兆美元,川普新政府有意增加國防預算,須獲得國會同意提高舉債上限,將國防預算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二、川普的亞太政策

川普在競選時承諾「讓美國再次強大」。在經濟領域,將落實「保護主義」,施壓美國企業在美和返美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強硬對付損害美國經貿利益的中國政權;在國安和外交領域,川普將以超級軍事力量消滅ISIS恐怖主義,遏制中國在亞太及南海霸權主義行徑。

幾個重大因素影響未來新政府的「一中政策」及美、台關係:

(一)支持《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行動

2016年7月,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列入「台灣條款」,支持《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並訴求美國適時對台出售尖端武器,包括建造柴電潛艇科技、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該「條款」強調美台均享有民主與人權的共同價值、自由市場經濟、法治、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行動、承諾美國應協防台灣、表示有關台灣前途的解決須以和平方法為之,並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意。

(二)川普國安團隊的「友台」人士舉足輕重

川普的交換(或過渡)團隊有多位被外界認為是「友台」的專家,其中不少人可能進入政府參與決策或執行政策,將是推動川普重整亞太政策的核心力量。

「友台」人士包括:(1)新任白宮幕僚長的蒲博思(Reince Priebus甫卸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主導「台灣條款」納入共和黨黨綱,2015年第2次訪台並與蔡總統晤談;(2)葉望輝(Steve Yates)「台灣條款」的起草人,曾任前副總統錢尼國安副主任及交接團隊顧問,2016年12月上旬曾訪台,會晤蔡總統,並訪問日本會晤日相安倍;(3)納瓦諾(Peter Navarro)教授的《致命中國》一書強烈抨擊「中國貨品」傾銷美國,已被任命為隸屬白宮的「全國貿易委員會」的主席,將主導動中國的「貿易戰」;(4)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曾任小布希政府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幾年來主導改變美、台關係的「2049計劃研究所」,是新政府亞太助卿的熱門人選;2017年1月初,他專程到休士頓歡迎過境美國的蔡總統,並共進午餐;(5)波頓(John Bolton)保守派大將,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可能擔任首席副國務卿,協助不熟外交事務的準國務卿提勒森。日前在《華爾街日報》以《檢討一中政策》(Revisit the One-China Policy)為題,撰文主張1972年《上海公報》所形成的「一中政策」已不合時宜,必須重新審視。並建議提升美、台雙邊外交軍事關係,增加對台灣軍隊售,恢復在台灣軍隊事人員和設備,強化美在東亞軍力態勢,以制衡北京;另呼應川普「一中可以談判」的論調,說談判不是「華府給、北京拿」。

筆者個人確信,安倍內閣基於實現以法律為基礎的集體自衛權達到與現實情況相符水準的目標,就日本安全保障上的利益而言,是極其合乎常理的判斷。倘若日本持續強化防衛能力,日美的防衛關係將會是目前為止所無的緊密關係。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