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國家主權看台美關係

郭重國

/世界台灣人大會總協調人


良好的台美關係,對於台灣國家主權的鞏固有重大的助益。最近美國政府對於台灣欲舉辦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做出超尋常的一連串反對意見,頓使台美關係陷入相當的低潮。在此台灣正面臨立委及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我們若瞭解美國近年來對台灣關係的立場及演變,以及美國對外關係的考量,並且設法來加強改善台美關係,或許可幫助台灣如何應對現今的情勢,進而保障台灣的和平安定與主權獨立。

一、美國近年來對台關係的立場與演變

美國近年來對台灣的立場,官方的一貫說法就是根據三件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以及雷根總統的六項保證。

在第一個聯合公報(1972年2月28日,稱上海公報),雖然中國政府堅定反對要製造「一中一台」、「一中兩府」、「兩個中國」,以及一個「獨立的台灣」或鼓吹「台灣的地位未定」為目標的任何行為,美國表示「『認知』台灣海峽任何一方的所有中國人主張只有一個中國,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第二個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又稱建交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又「美國政府『認知』中國的立場是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與中國建交後不久,美國訂定「台灣關係法」為美國的法律(1979年4月10日),其中重要項目包括:「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定是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台灣的未來將以和平方式決定」;「任何不以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的前途,包括聯合抵制或禁運,即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與美國有重大利害關係的一種威脅;並提供台灣防衛性的軍備。」「維持美國的能力去抵制任何以武力或其他壓制行為危害台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與經濟的体制。」

第三個聯合公報(1982年8月17日,又稱軍售台灣公報)中,美國政府表示無意侵害中國的主權及領土的完整,或干涉中國的內政事務,或追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就在雷根總統與中國談判軍售台灣的聯合公報時,他答應對台灣的六個保證,其中表示「美國不限定何時終止對台灣的軍售」;「並不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在第三公報簽署後,雷根總統立即在一公開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將不干涉對於台灣主權的決定,或偏袒或施壓台灣人民對於此決定的自由選擇,同時我們一貫的主張與考量即是和平的解決。」

雷根總統所表明的是,美國對台灣的未來不採取立場,它只關心決定的過程必須是和平的。

現在的布希總統剛上第一任時,較傾向強調對台灣的關係,他不但同意了出售一批重要的軍備給台灣,並在2001年4月25日的美國電視台訪問中,說出了「如果台灣遭受攻擊,美國將全力幫助台灣防衛它自己。」布希總統在陳水扁總統(2001年及2003年)及呂秀蓮副總統(2002年)過境美國時也給予友善的方便,並在2002年3月,當時的湯曜明國防部長參加了在佛羅里達州舉辦的國防會議,與美國當時的國防部長伍夫維茲(Paul Wolfowitz)及助理國務卿凱利(James Kelly)會談。

布希政府與陳水扁政府的關係後來逐漸下滑的原因,包括美國與台灣兩方面。美國方面,「九一一」後的全球防恐策略、伊拉克戰爭、北韓核武恐嚇、伊朗對中東和平安全的挑釁等,美國一方面需要中國的協助與支持,又加上許多貿易問題需要與中國談判,布希政府就逐漸傾向較注重中國的意見與考量,對台灣的立場與利益就相對減低。

台灣方面,從陳水扁總統在2000年5月的總統就職典禮演說中所提的「四不一沒有」後,2002年8月在「世台會」宣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2004年3月在台灣首次舉行的全民公投,2006年2月「終止」國統會及國統綱領,2007年3月說出「四要」,以及後來機場及國營事業的正名,將「中正紀念堂」改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又將於2008年3月舉辦「台灣入聯」公投……等,雖承受許多國內外的壓力,但陳水扁總統仍為台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正常國家,以及加入國際組織,努力不懈。然而,在這段期間國內統派勢力與媒體的反對阻撓,中國政府對美國政府的抗議、抱怨,加上台美高層的溝通不盡順暢,導致美國政府常以履守「四不一沒有」的保證來為難陳水扁總統。尤其最近一連串的由國務院、國安會、美國在台協會的高層官員發表反對「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更讓台美關係呈現空前的低潮。

二、美國對外關係考量的觀察。

據個人長期觀察美國外交的立場與處理,通常是根據以下的優先次序:(1)美國的利益、(2)國際的現實、(3)民主與人權的價值。

(1)美國的利益:

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台灣海峽)的穩定與和平是最符合美國目前的利益。因此每次陳水扁總統在往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方向跨進一步,而中國以抱怨及可能動武的威脅向美國施壓時,美國一貫的反應即是重覆它的立場,即反對任何單方面的改變現狀,任何爭端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一方面要求陳水扁總統遵守「四不一沒有」的承諾,一方面警告中國不得以武力侵佔台灣。

台灣不被中國併吞應該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故才會有與中國建交後制定的「台灣關係法。

(2)國際的現實

中國因為近年來經濟力增長及軍備擴充,且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並與美國有正式邦交,又美國現處於伊拉克戰爭,也有反恐戰爭、北韓及伊朗問題等議題需要中國的協助。雖然美中關係存在許多問題(貿易逆差、盜版、商品安全、軍事威脅……等)。故美國一方面偏重於受中國的影響超越了與台灣的關係,一方面也譴責中國的過份擴充軍備、幣制匯率的不合理及人權壓制問題,以便謀求美國在全球外交策略上的平衡。

(3)民主與人權的價值

美國終究是以民主與人權立國的國家,在上述的考量中,仍是相信民主與人權的普遍化,是符合美國在國際上的利益。雖然在國際現實上仍然遭受許多的挑戰(例如伊拉克及最近的巴基斯坦),但美國仍經常宣示其價值,就如在2005年5月,布希總統在日本京都讚揚台灣的民主成就。

三、加強改善對美關係

改進對美關係的方法,依個人淺見,可包括下列幾項:

(一)清楚表達一貫立場

與美國人交往,最佳的方法就是誠實以對,因為他們尊重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且能負責的人,但不會不尊重不同意見的人。

(二)尊重美國的立場

在設法讓美國人瞭解台灣立場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美國的立場。我們需要堅守自己的理念,但在行動或言語上,若能於時效與方法上做些調整,以兼顧對方的立場,則會更有助於台美關係的加強。

(三)促進溝通順暢

台美政府間的溝通需要設法提高層次。最高層的直接溝通不僅可增加理念的相互瞭解,並可增進私人情誼,而有利於兩國間相關事宜的處理。另外,也需要加強溝通的頻率與改善表達方式,以避免造成「意外驚奇」、「無法預期」或「兩極反應」等不必要的誤會與困擾。

(四)有效應用資源

台灣最需著重外交的國家,當推美國與日本。因此,一方面台灣對世界整體外交的資源分配,實有重新檢討的必要,尤其是花費大量金錢去維護與小國的邦交問題。另一方面對美國外交資源的有效應用,也需要做全面的評估。台灣是在美國設有領事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居世界第二多的國家,其他關於基金會、公關公司的經費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台灣在從事對華府有實際影響力的效果上,以及提升台灣在美國的能見度方面,並不理想。

(五)加強外交人才的精選與訓練

外交要能成功,需要有稱職甚至是優秀的外交人才。優秀的外交人才應具備有:(1)對台灣認同及使命感。(2)良好的外交訓練,包括熟悉美國的社交禮儀、人情世故等。(3)豐富的學識涵養。(4)喜愛與人交往的性向(People Oriented)等,台美關係的順暢,時常就會依靠個人間建立的友誼。

(六)擴大宣傳層面

台灣需要更加強對美國多方面的宣傳,包括政界、學術界、媒體、文化界、商業界、藝術界……等。舉辦更多的實質交流活動,有效建立人脈關係。這方面台美人常可做出有效的幫助。為了平衡美國政府對「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的反對,最近台美人的主要社團正在計畫共同行動,其中包括對美國行政部門的訴求,對國會及學術界爭取支持,並請他們代為仗理發言,以及在美國主要報紙刊登廣告等等。

(七)加強台美間的貿易投資

台美兩國間的相互投資愈多,經濟利益互惠愈增加,其他包括人民與文化的交流也就會更頻繁,因而促進更多人瞭解雙方歷史背影與社會人情,也會增加更多的私人情誼,這些都將是有助台灣的安定與主權的鞏固。

台灣與美國的政府領導人都將在2008年間更換,這對於台灣主權的鞏固以及台美關係的轉機,將有決定性的影響。良好的台美關係,是鞏固台灣主權主要的利器之一。美國對台政策將來不管誰當總統,當不會有驟然的改變,但若能及早與其團隊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在其對台灣關係的實際執行與述說將有重大助益。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