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側記

陳育青
影像工作者

和自才伯相約在暗暝七時的WUFI總部會議室。信堂、維德、朝億坐在自財伯對面,他們各自準備了問題來採訪,旁聽的還有淑惠、妙子、秀珊和育青。

一個月前,我們曾相偕去登北大武山,自才伯驚人的體力和毅力教人印象深刻,當我們一個挨著一個前進在狹促的山徑,他舉步落足的沈穩、自信,讓跟從的人感到安心。我學設計,慣常留意造型色彩,暗暗讚賞自財伯的登山裝束配色十分得宜,想來是對「美」的敏銳所致。

簡單用完餐,眾人七手八腳沏茶、收拾、安排座位、設定記錄器材,空氣裡有一點點緊張的氣氛,因為接下來我們將與身臨歷史現場的自才伯再神遊一趟,也許是晚輩們離那段歷史最近的一次了。

三位主訪者的提問各有特色,維德從出身、背景、環境爬梳自才伯台灣意識的啟蒙與牢固;信堂對於訪談中的錯綜的人物關係很快理出重點;朝億資深記者的敏銳,一下就攫住關鍵的問題點。

錄音磁帶、MP3和DV影錄帶各自捲繞時間裡波動的軌跡,自才伯的神態平靜、語氣和緩,一個問題回答完,再講下一個。從極度渴望離開這苦悶島嶼的青年,一直談到極度渴望回歸這苦悶島嶼的中年。

有人說,藝術家把生命凝煉投注在作品裡,他們的創作表達了精粹的情感,無須言語解釋。自才伯陳述事件的經過往往清淡簡約,只有在提問者著意問起時,他才談些感受和情緒。我們的筆尖在紙張上匆匆划寫,心裡是驚濤浪,「事件」可能結束於某一個時間點,槍響已遠,影響猶在,不知道相同的問題,自才伯回答了多少次 ?

眼前浮現自才伯的畫作。纏綿縈繞的思鄉之情化為帶有童趣的線條、幾何、色塊;驚心動魄的街頭抗爭,大多數人熟悉的是1/60秒搶拍的瞬間,而他選擇用油畫這樣需要時間堆疊、等待乾燥的媒材,一筆一筆的重構。訪談中,自財伯提起他編輯過的幾本雜誌例如英文刊物《獨立台灣》──-雖然我看到的資料照片,封面給遮去了一半,那舒朗的字體選用仍傳達出很有空間感、建築設計味道的編排。一直以來,社會運動的宣傳品並不首重美感,於是這幾份文件顯得很別緻。有種平衡是:智慧、勇氣、對人和環境的感受性豐富,又表達得節制理性。

三個小時的採訪將近尾聲,欲在這麼短的時間閱歷自才伯的一生委實太嚴苛,還有好多問題、好奇…相約再去山上走走。自才伯5月26日要在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台灣文創館辦畫展,咱作伙去高雄!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