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認中國學歷及開放中國學生的矛盾性

為填補大學招生不足,馬政府執意採認中國學歷及開放中國學生來台。「三限、六不」原則不但無法提升大學競爭力,流出的學生將比流入更多,原本招生不足的學校將會提早關門。而且開放中國學生來台,讓沒有納稅的中國人來排擠台灣學生的就學權益,違反公平原則。此外,承認中國學歷也會衍生國家安全的危機。

找中國學生來填補大學招生不足

今年八八水災前夕,大學考試分發放榜,錄取率97.14%,再創歷史新高,但是分發缺額卻也高達6,802名,有四所學校的十一個科系招生掛零,未足額錄取的校系數達163系組。根據教育部的估計,有些大學在一、兩年之內就會「撐不下去」了。招不到學生的校系並非嚴選學生的緣故,去年基測成績7分就能上大學,今年因為設有最後5%不能繳卡的最低登記標準,所以今年最低分是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的加權總分68.19分。

這麼低的錄取標準還招不到學生,為了維持有些學校的續存問題,馬政府便把希望寄託在中國學生的身上。因為資料顯示,去年中國留學外國的學生人數約有18萬人,比2007年的14.4萬人成長25%左右,這是一個充滿潛力的市場,而且龐大的顧客群似乎並不精明,因為馬政府認為台灣沒人要讀的校系,中國學生會飢不擇食地前來就讀、繳學費,讓這些撐不下去的學校不必退場或整併,教授老師們也可以保住飯碗,事關教育產業的商機,管他甚麼「中國依賴」(China dependency)的危險性,反正有些大學企業已經生存不下去了,還管他甚麼教育是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求生存才是理直氣壯的硬道理。

於是在去年五月,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在就任之前就表示,讓中國學生來台灣念書,可以達到三大目標,第一是可以招收到中國大陸的一流學生,對台灣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可以提高大學的競爭力;第二是讓兩岸青年在人生較早階段就能做朋友;第三是解決台灣部分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他也指出,希望未來四年再增加兩萬名外籍生來台,從目前1%的比例提高到2%,讓台灣環境更國際化。馬總統就任之後,也在9月22日正式宣示,最快在2009年採認大陸學歷、開放國內大學招收大陸學生。他再度強調,這種開放政策一方面能夠解決國內大學招生不足的問題,另方面也可以提升台灣學生的競爭力。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

但奇怪的是,這麼美好的憧憬卻引來各界質疑和反對,大家對於台灣學子的就學權益和就業機會都感到憂心忡忡。甚至立法院法制局也提出研析報告,直陳三大負面影響,包括衝擊國內就業市場、大專院校供過於求狀況更加嚴重、危及社會安定及國家安全,甚至可能有導致台灣大專院校「關門」的危機。為了平息反對聲浪,當時的教育部長鄭瑞城於去年11月10日在立法院宣示,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及採認中國學歷,將採「三限、六不」原則,以免影響到台灣學子的就學權益和就業機會。

所謂「三限」原則,就是限校、限量、限領域。在「限校」方面,初步僅採認數十所大陸一流大學學歷;「限量」則是總量管制陸生來台人數,約為國內大學招生總量0.5%到1%,大約是一年一千人;「限領域」就是暫不考慮採認中西醫、醫檢、藥學等專業領域,涉及國安及高科技等領域也會限制。至於「六不」原則,包括︰一、陸生來台考試不加分;二、不影響台灣學生就讀權益,以外加名額招收陸生;三、教育部不編列陸生獎學金;四、不允許陸生校外打工;五、陸生不可考專業證照;六、畢業後,不可續留台灣就業和從事公職。

儘管如此,還是無法杜絕社會疑慮,因為「三限、六不」原則不但充滿政策矛盾性,也沒有法源依據,立法院都無法監督。

貪贓枉法固然罪無可赦,但是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十多年前台灣企業大量西進的結果,成為今日台灣經濟萎縮的基本病灶。企業關閉在台灣的工廠,大舉將資金、技術和設備投入中國,導致台灣工人失業率激增至6%以上,雖然部分台灣中高階管理及技術人才得以進駐中國,但是總共約有200萬金字塔頂端的台灣人因而移居中國,導致台灣的消費市場隨之萎縮了15%~20%,這些因素的加乘效果,造成如今台灣的平均薪資倒退十三年,形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M型社會,使眾多平民百姓陷入生活困境。由此可見,任何政策的制定必須慎於初始,切莫短視近利或是圖利特定產業,以免造成後患無窮的惡果。過去的殷鑑不遠,有關馬政府即將採認中國學歷並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其政策內涵不但損及台灣學子的權益,也充滿政策目標的矛盾性,可能衍生問題的嚴重性絕對不容忽視。

「三限、六不」無法招到一流學生

首先,馬政府主張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灣念書,所要達到三大目標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可以招收到中國的一流學生,提高台灣大學的競爭力。但是為了安撫大家的不安,教育部卻又祭出「三限、六不」原則。試想,不提供獎學金、不許打工、不可應考專業證照、畢業後不可留在台灣就業,如此一來,有甚麼樣的中國學生願意來台就讀?這些限制根本難以吸引優秀的中國學生,「三限、六不」原則與政策目標之間充滿矛盾性。

如果從全球高等教育市場的高度競爭現狀來看,日本、韓國、新加坡與香港等地,在補充高級人力資源的思考下,為了達到「才為我用」的目標,都提供高額獎學金、工作機會、居留乃至國籍歸化等誘因。以香港為例,中國大陸民眾在香港居留滿七年,就可取得永久居留權,換言之,陸生只要在香港讀大學畢業後,再工作三年,就能取得香港的居留權,可以免簽證出入歐盟、日本等國,非常方便。從現實面來看,持有香港或台灣的護照,出國時都比拿中國護照方便許多,這也是吸引優秀中國學生的誘因之一。此外,在吸引中國優秀學生來香港就讀這方面,也動輒提供四年全額獎學金,將近兩百萬元台幣。講坦白話,即使台灣提供獎學金,但畢業後若無法留在台灣工作,也很難吸引優秀學生,何況台灣採取的是「三限、六不」原則,當然更無法吸引優秀學生。在這種條件下,會選擇來台就讀的中國學生,若非另有他圖,就是來買個學歷的平庸學生,根本無法提高國內大學的競爭力。

從學費和生活費的角度來觀察

我們再從學費和生活費的角度來觀察,在中國方面,每學年(兩個學期)的學費,一般大學生為4,000~6,000元人民幣,碩士班和博士班則大約是10,000~12,000元人民幣。如果加上食宿生活費,因地區物價之不同而有所差別,若以物價較高的北京地區和台灣來比較,根據坊間仲介業者的資料如下表列。

台灣與北京地區大學生費用比較表
學費(每年)住宿費 (每月)生活費(每月) 合計
台灣 約10萬元 約5千元 1萬元 約28萬元
北京 約2.5萬元 約3千元 約 6千元 約14萬元
註:金額為台幣。
資料來源:http://et-study66.myweb.hinet.net/new_page_5.htm

上述資料顯示,中國學生若來台就讀大學,其支出約為在北京的兩倍。此外,去年台灣的人均所得為17,083美元,而中國只有3,315美元,台灣約為中國的五倍,可見一般的中國家庭要支付子女就讀北京地區的大學,原本就很吃力,更何況要供應子女來台灣上大學。

中國有將近100所一流的大學,能夠考進這些大學的優秀學生,來台灣的機率必然不高,因為在當地就能夠上一流的大學,而且學費又便宜,畢業後也有留學歐美國家的機會,何必離鄉背井來台灣?台灣的大學能夠提供什麼誘因?是「三限、六不」原則嗎?這簡直是天大笑話,可見這些原則與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性。

沒錯,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當然能夠招收到一些學生,但大部分絕非可以提高競爭力的優秀學生。他們大多會是「高幹、民企、有錢人」的子女,因為考不上大學,而且這些人有錢、有關係,找工作不必應聘,所以來台灣輕鬆拿個文憑,也是一條路。如此一來,只會拉低大學整體素質,反而是降低了台灣大學生的競爭力。

如果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大學,是為了替一些招不到學生的大學招攬生意,那也不必唬人,拿提高學術水準和競爭力之類的體面話來當藉口,反而算盤要精打細算,要有全面性的盤算,否則會適得其反。

承認中國學歷 私立大學更招不到學生

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大學,並不涉及採認中國學歷的問題,因為根據目前法律,對於中國的高中學歷已經有認證機制。但是對於中國的大學學歷,目前還沒有認證機制,所以如果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灣讀研究所,就一定會涉及承認中國大學學歷的問題,所牽涉的層面就很大。

目前已有七千多名台生在中國讀大學,每年約有三千名台生赴中國就讀,迄今累計超過一萬五千人,這些人當中不乏程度低落的人,在台灣考不上理想大學,去中國不但學費較低,又能享受優待而輕易取得學位,如果一旦承認中國大學學歷,台灣去中國讀書的人將會趨之若鶩。搞到最後,原本想要招收中國學生來彌補招生不足的政策目標,可能流出的遠遠多過流入的數量,不但難以招到中國學生,我們去中國的反而更多,則原本招生困難的部分大學將會死得更快。

以去年(九十七學年)來說,已有八所大專院校招生不滿七成,總缺額為5.9萬人。根據教育部於10月12日提出的報告指出,預估12年後的缺額將擴增為7.1萬人,屆時台灣164所大專院校當中,將有六十多所會倒閉,數千名教授會失業。這是還沒有承認中國學歷的情況,如果一旦承認中國學歷,情況勢必更嚴重。根據教育部在今年1月8日公佈的民調顯示,受到政府開放中國學歷採認的影響,有22.8%的台灣家長考慮讓子弟去中國念大學,這相當有六萬名考生會去中國就讀,屆時六十多所大專校院倒閉的日子,可能三年內就實現。

其實,大學部學生的程度只是學習而已,如果真要提高大學的競爭力,應當招收優秀的研究生來讀研究所。然而根據「三限、六不」原則,根本不可能吸引優秀的研究生,更談不上提升國內大學的水準。既然如此,又何必為了招收泛泛之輩的研究生而採認中國學歷,徒然造成台灣學生大舉前往中國的後果,使某些招生困難的大學更雪上加霜。考慮到雙方的生活條件和學費差距,如果貿然承認中國學歷,將會造成台灣教育的崩盤,這並非危言聳聽的浮言。

台灣人納稅 中國人唸書

另外,如果由台灣人的納稅錢來補助中國人讀大學,這種政策難道沒有違背社會正義和公平性嗎?根據資料顯示,政府每年補助公立大學的經費有三百多億,補助私立大學有一百多億,換算的結果,目前政府每年編列預算補助國立大學生的單位成本,一年約10萬元,四年補貼40萬元,補助私大學生一年約1萬出頭,四年則補貼約5萬元。換言之,如果中國學生的繳費標準和台灣學生相同,則就讀公立大學的中國學生,四年下來可以平白享受四十萬台幣的教育資源,而這些錢卻是來自台灣納稅人的口袋。

目前教育部規劃中國學生來台就讀的學費,與國內學生的收費相同,一年僅收5萬到11萬不等,這等於是拿台灣納稅人的錢,來補助中國學生唸書,非常不公平,也不符合社會正義。更何況對方是節省教育經費,花大錢整軍備武,要來攻打我們、併吞我們的敵國。

排擠台灣學生就學機會

進一步來說,為了不影響台灣學生的就讀權益,「六不」限制以「外加」名額的方式招收中國學生。其實,無論「外加」或是「內含」,都會影響到台灣學生的受教權益。

如果可以「外加」招生,教育部又何必訂定「師生比」的標準?外加方式一定會降低師生比,連帶影響的是教學品質,受害的當然是全體台灣學生的受教權益。馬政府聲稱招收中國學生可以提升台灣的大學品質,其實恰恰適得其反,這是政策矛盾之所在。如果是採取「內含」方式,則台灣學生的受教權直接遭受排擠,結果沒繳稅的中國人可以讀台灣的大學,有納稅的台灣人反而受到排擠,根本不公平。

從現實面來看,中國學生希望來台就讀的大學,當然是排名前面的學府,這些大多是公立大學。台灣大專院校的錄取率雖高,但許多私校的學生來自弱勢家庭,他們更渴望進入公立大學以減輕經濟負擔。如果我們的公立大學還有增額錄取的空間,為何不提供給這些台灣學子?馬政府何以要獨厚於中國學生,而獨薄於台灣學子?這是甚麼心態!

禁止打工 禁不了

假留學真打工,這是中國留學生的普遍現象,看看鄰國的日本和韓國,中國學生註冊之後就去打工,根本難以管理。尤其在台灣,由於這一塊不屬於教育部管理,而是內政部的執掌,警力根本無法有效管理。根據以往經驗,偷渡客當中,10個能捉到6個就很不錯了。資料顯示,正式申請來台的漁工和外籍勞工,每天逃脫的比例約有2~3%,由於長相相似,逃脫之後就很難找到,更何況是長相和語言更難以區分的中國學生,取締非法打工的難度更高。

如果警方辦得到,那麼從1992年引進外籍勞工開始到現在的十多年間,至少有十萬個非法居留台灣的外籍勞工,為何至今都還無法找到?歸根究底就是行政管制能力不足。

再從大學生打工的意願來看這個問題。根據1111人力銀行於今年10月7日發佈的調查報告指出,目前一個大學生每學期(約四個多月)平均開銷為4.6萬元,有高達七成一的學子必須負擔生活費,一半左右的大學生均申請就學貸款。從9月23日至10月6日的調查紀錄顯示,1,362位受訪大學生當中約九成三有意工讀,其中八成的理由是「想賺生活費」。前面的資料也顯示,去年台灣每人的平均國民所得約為中國的五倍,在台灣讀大學的學費及生活費是北京的兩倍,依照常理判斷,中國學生期望打工的欲望必定比台灣學生強烈許多,所以非法打工的情形將會很普遍,連帶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也充滿不確定性。比如說,中國學生藉機打工、援交,或是以假結婚方式取得身分,這些問題都不容忽視。

而且,中國學生從事打工的結果,就是排擠台灣學生的打工機會,甚至會削價拉低工資,因而可能衍生的諸多問題,都看不見政府提出相關的有效配套措施,只丟出一句不准中國學生打工的官話,實際受損的將是台灣學生的打工機會。

國家安全的漏洞

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和採認中國學歷兩項議題,也涉及台灣的國家安全問題。今年5月6日一篇刊登在《自由時報》的文章舉例指出,今年香港大學選出的學生會會長陳一諤,否認1989年北京大屠殺的言論,令很多香港人側目。儘管研究生陳巧文召集了1,500多票罷免了陳一諤,但仍有900多票支持陳一諤留任。這900多票從何而來?就是近年大量湧進香港的中國研究生,這些人在中國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的指揮下,一律支持陳一諤這個香港傀儡。此外,根據立委林淑芬於今年1月8日在立法院的發言指出,義守大學學務長曾在教育部舉辦的座談會中指出,中國開放來台的學生,只限定「共青團」的學生才能來台,如此詭異的情況,教育部都避而不談。如果沒有特定的政治目的,為何必須選派「共青團」的學生來台?

這種情況令人不得不擔心,未來如果有大量具備中國學歷的人來到台灣工作,或是畢業之後成為台灣居民,然後進佔台灣的各行各業,若干年之後,中國根本不必攻台,台灣也會成為中國的囊中之物。

還有,採認中國學歷之後,台灣學生未來若取得中國學歷,回台之後享有可以報考政府公職的權利,則國家的安全機制又何在?或許有人認為教育部公佈的「三限、六不」原則當中,對於涉及國安及高科技的領域已有限制,但「三限、六不」原則畢竟是政府的行政命令,隨時都可能改變,根本沒有法律保障,政府的配套措施也很可能會屈服中國的壓力而逐漸退縮,甚至最後放棄「三限、六不」原則。更何況憲法第十八條明文規定「人民有應考試、服公職之權」,一旦採認中國醫事學歷而限制考證照及服公職,屆時留學中國的台生可以主張設限的法規違憲,考試院就不得不開放應考資格。

可見採認中國學歷及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的確涉及國家安全的層次,豈可不慎重考慮。

結論

由於過去的錯誤政策,導致大學過剩,加上少子化因素,衝擊到部分大學的生存。關於大學招生不足問題,理應自行設法解決,也可依循退場或整併機制進行處理,不應該以開放中國學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談到國際化的問題,以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範來看,中國學生稱之為陸生,而陸生並非外籍生,所以開放陸生來台根本扯不上國際化。如果要跟國際接軌,除了目前的外籍學生之外,更應培養第三世界的人才,開放第三世界國家到台灣就學,如此才是名符其實的國際化。

至於要提升國內大學競爭力,正確的途徑則是延聘歐美先進國家的優秀人才,爭取歐美優秀學生,並維持與中國大學的交流,但不應開放中國學生來台,也不該採認中國學歷,以免腐蝕台灣的教育根基,才可以杜絕前述的諸多弊病。

不過話說回來,馬政府上台後實施全盤媚中的政策,一昧扈從北京的旨意,對人民的理性訴求則傲慢以待,因此對此議題,唯有人民展現力量進行強烈抗爭,並以選票狠狠教訓執政黨,才足以阻止馬政府的一意孤行。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