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面面觀

蔡育臻    報導

日前數位歷任教育部長齊聚一堂,針對教改問題提出各方看法。基本上,部長們對教改的方向多表示肯定,卻也坦承在執行層面出現問題。

以下我們就幾個方面來觀察一下,造成教改問題的可能原因:

一、部長更替過於頻繁

教改推動近10年間,就更換了6任教育部長,一個部長平均上任時間只有1到2年,過於短暫的時間造成教改措施未能一致貫徹,歷任部長各有各的施政重點,再加上欠缺充分的交接、溝通,使得問題叢生。

例如,郭為藩為改善缺乏思考的傳統教學,而引進建構數學新理念,但吳京與楊朝祥接任後卻不知建構教學已在任內進行推動,因此更不會有檢視和解決問題的動作;林清江決定九年一貫新課程4年內實施,楊朝祥等繼任部長試辦後,雖然認為實施時間可能過於倉促,卻適逢執政黨輪替,因而持續依照規定將九年一貫在4年內推行,也使得配套不足的問題一一浮現。

二、單位權責劃分不清

自四一○教改運動至今10年,當時由李遠哲主持的教改會曾提出「教改諮議報告書」給行政院教育部提供建議,其內容是由31位委員從1994年到1996年期間,經過兩年的努力,每一個星期用幾個晚上進行小組討論,並到全國各地與教師、家長討論之後得到的結晶。

照理說,這樣的報告書應該是對教育當局有很大的參考作用,可是吳京卻表示報告書中未提出太多可行的方法,他說,「報告書如果有提供可行推動的辦法,他會那麼笨,不去做嗎?」,吳京指出,當時的教改會把教育部「踩在腳下」,是他在媒體上批評教改會之後,李遠哲才去教育部拜會他。他也認為教育部就是「教改部」,應該由教育部負起教改的工作,但在他上任時,教改會已運作多時,還常對教育部「督導」。李遠哲對以上言論的回應是,教改會完成的「教改諮議報告書」僅提供建議給行政院,再由教育部決定是否採用,他並未參與實際的教育行政工作,至於後來教育部推動的教改工作和「教改諮議報告書」中的建議有出入,他覺得非常遺憾。

由此可知教改會和教育部都想好好將教改推上軌道,教改會花了很多時間深入基層評估教育困境,教育部則苦思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如果能相輔相成,應能事半功倍,可惜評估者和實行者的權限不清、相互拉拒,對於評估後所得到的資訊又有不同的解讀,加上兩單位間的「溝通不良」,造成教改成效打折。

三、缺乏與基層的定期評估和檢討

有立委質疑建構數學的教法使學生的運算能力降低,雖然目前並無明確證據顯示,但是建構數學已實施六年,為什麼非得等到問題很嚴重時才被教育部注意到!吳京坦承,他根本不知道何為建構式數學,他是直到立委及媒體質疑建構數學的問題時,才發現建構數學課程綱要是在他任內公佈實施,而且在他歷次巡視基層時,也未聽見學校或教師反映有問題。楊朝祥亦指出,他任內也未有人反映數學教學有問題。這顯示許多教育新政的推行缺乏定期評估和檢討,使得基層老師的心聲很難上達天聽,家長的希望也容易被忽略,再加上新教學法的實行期都很長,只怕問題浮現時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四、解決問題是當務之急

當然教改也不完全是毫無成效的,目前已經在執行的改革就有廣設高中大學、教育基本法的制定、小班小校制及教育現代化等。現任教育部長黃榮村更補充說,教改會提出總諮詢報告書之後,美國政府到2001年才提出「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改計劃,因此台灣的教改計劃其實是走在美國前面的。

任何改革都會有陣痛期,既然執行出問題,就更不能停頓腳步,誠如部長黃榮村所言「必須面對並解決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教改施政比較表

西元 1994-1996 1993-1996 1996-1998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2 2002-至今
  教改會 郭為藩 吳  京 林清江 楊朝祥 曾志朗 黃榮村
任期 2年 4年 1.6年 1.4年 11個月 1.8年 仍在職
下臺原因 期滿 任期屆滿 推動採認大陸學歷 因病過世 政黨輪替 隨內閣總辭 仍在職
升學制度 改良式聯招

‧推薦甄選

‧預修甄試

‧一年多試

推動自願就學輔導方案 試辦申請入學制和綜合高中 多元入學取代傳統聯招     簡化多元入學手續進行推甄與申請整合
課程變革 ‧          合併社會和自然科

‧          強化課程和統整

  ‧   提出九年一貫

‧   提出國際和本土知識多、記憶、份量、難度少的原則

‧確定九年一貫新課程

 

‧選200所國中試辦九年一貫課程 ‧確定國一自91學年實施九年一貫 .持續推動九年一貫

.國中基本學歷測驗維持考5科

建構數學教法   研議建構數學教學新方法及教材 確定建構數學教法 建構教學實行中 建構教學實行中 公告建構不是數學的唯一教法 研擬新檢測工具了解學生數學能力

 

聲 明 稿

 

吳前部長今日談到一看到”教改諮議報告書”,就覺得和美國非常相似.裡面的建議,如果能做,他早就做了。對於吳前部長的談話,我也有一些想法。

其實,美國沒有所謂教改政策,他們每一州都有不一樣的政策,最近也只注意到科學與數學教學的改善問題。他們教育的現況與我們非常不一樣。 教改會的諮議報告書是由31位委員從1994年到1996年期間,經過2年的努力,每一個星期用幾個晚上進行小組討論,並到全國各地與教師、家長討論之後得到的結晶,跟美國的政策很不一樣的。如果有任何言論影射”教改諮議報告書”是模倣或抄襲美國,這對於當時付出很多努力的教改委員們將是一個很大的侮辱。

反而是2年前,美國大選之前,民主黨的”party platform”有人談到教育改革時,一開始便說”我們不應該讓任何人失敗”,很多人都反應,他們是學我們說過的”帶好每一位學生”嗎?他們似乎在學我們。

“教改諮議報告書”是提供建議給行政院,報告提出之後,遠哲未再參與後來的教育行政工作。如何做以及做些什麼,是教育部在規劃主管的。非常遺憾的,教改諮議報告書交給行政院之後,教育部走了另一條路。既然吳前部長說教改諮議報告書”不可行而走出他自己的教改之路,那麼,之後所發生的教育問題,他是否應該承擔大部份的責任?

李遠哲
2002/11/21

 

教改會委員與其現職一覽表

教改會委員

現職

李遠哲

中研院院長

張京育

總統府國策顧問

牟中原

台大化學系教授

何壽川

永豐餘董事長

余陳月瑛

總統府資政

李亦園

中研院院士

李國偉

科學哲學委員會主委

沈君山

前清大校長

周麗玉

萬芳高中校長

林明美

台南女中校長

林清江

病逝

施振榮

宏碁集團董事長

韋端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三所所長

孫震

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殷允芃

天下及康健雜誌發行人

馬哲儒

成大化學工程系教授

張清溪

台大教授

曹亮吉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副主任

陳伯璋

花蓮師院校長

陳其南

交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游錫堃

行政院院長

黃炳煌

淡大教育學院院長

黃榮村

教育部部長

黃鎮台

逢甲大學教授

楊國樞

中研院院士

楊國賜

嘉義大學校長

萬家春

北市師範學院附設實小校長

劉兆玄

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鄧啟福

電信國家型計劃主持人

簡茂發

師範大學校長

曾憲政

高雄市教育局局長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成立於1994年9月21日到1996年9月
網址: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