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妃
面對睽違三十二年的台灣,林文德以全新角度註釋台灣,他認為台灣的動盪和不安,讓每一天充滿了挑戰,也讓他樂觀看待每一天新的開始,因為「危機就是轉機」。
曾在黑名單榜上有名的林文德,在國立藝專畢業後曾任教於建國中學,卻因為總在教學生畫畫前先和學生討論起自由是什麼,而引起校方特別的關注,之後為了避開那充滿了不合理與不公平的危險年代,林文德選擇遠赴奧地利,進入維也納藝術學院深造。三十幾年旅居奧地利的林文德,雖然因為政治因素後來選擇定居奧地利,卻仍熱中於公共事務,關心台灣事。
告別黑名單 返台創作雕塑
隨著政治環境的改變,林文德思念台灣的心從來不變,回台的想法和計畫也一直在林文德心中盤旋擘畫,一直到二○○四年,林文德終於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林文德內心澎湃激動,他選擇定居在三芝並成立他個人的工作室「白沙灣工作室」,一個可以聽濤踏浪的海邊。林文德對於目前的居住環境滿意極了,言談間可以感染到他的喜悅之情。
在奧地利的時候,林文德深受當時時興素描技法影響,這是在台灣少見的畫法,在台灣一般所見的素描多受巴黎或日本的影響,著重寫實及光影明暗的關係,林文德在奧地利習得的,則以意象的手法勾勒,以人體的骨架為主架構,主從關係明確,表現的重點一目了然。林文德以自己的獨特素描手法和心得與當地學生透過授課教學相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不間斷的創作,林文德持續活躍在藝術的領域中,並以素描和雕塑見長,在國外期間,雕塑作品曾受到奧地利著名收藏家Otto Kepka青睞,收藏其作品「舞」(Tanz)。在國內的作品,除了現在可以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廣場看到的銅雕作品「擁」、中華電信行通大樓公共藝術「頂天立地」之外,最著名的大概是在金寶山鄭南榕墓園的「自由之翼」銅雕作品了。
銅雕自由之翼 象徵南榕精神
與鄭南榕同樣出生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的一九四七年,雖然兩人沒有直接的認識和交集,但處於相同的時代背景下,又深受鄭南榕言論的影響,當受委託製作鄭南榕墓園的銅雕時,林文德想以象徵自由約意涵傳遞鄭南榕為追求自由,不惜以生命換取的捨我精神,經過一整年的構思、不斷的修改,才完成了現在的作品,並以「筆直向天,形狀似鳥,代表自由。內部洞開,代表開放。光滑的表面,期望有順遂的未來。」來說明作品的設計意含。
「自由之翼」在林文德的設計下,呈現中空,高約兩公尺、寬約六十公分的中空僅容一人從底下穿越,這樣的設計是希望人們能進一步親近銅雕,也是讓人在親近銅雕的同時,感受前人為自由犧牲的情操及自由的真諦。林文德表示,他有機會以創新的作法為鄭南榕立碑,除了將沉痛及感佩的心化為創作紀念他之外,也覺得傳統台灣人以大理石或各種礦石作為墓碑,而今,可以多一項選擇,為已逝親友製作雕像立碑,為墓園增添藝術氛圍。
藝術美學對話 重新詮釋台灣
回合兩年後與另一位油畫家鄭愛華共同辦展,【林文德的雕塑.素描】和【鄭愛華的花香.女人情畫展】,兩人的作品交互呈現、相輔相成,將是一場藝術美學的對話。林文德展出其三十件作品,依創作的年代大致區分為三個時期,一九九○年至九七年,主要在奧地利完成的作品,著重內心情感的描述,有著較多的人性面的觀察和掙扎。一九九八年至二○○二年的作品,逐漸走出了感性,以較理性的思考看待人世。二00四年至今的作品,則是以回台灣後的作品為主,面對睽違三十二年的台灣,林文德以全新的角度重新詮釋他眼中的台灣,他認為台灣的動盪和不安,讓每一天充滿了挑戰,也讓他樂觀看待每一天新的開始,因為「危機就是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