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石元二郎與台灣殖民統治心態

楊碧川◎靜宜大學兼任技術講師

赤子與同胞

明石元二郎在1918年7月就任台灣總督,翌年10月病逝。短短1年3個月時間的建樹,不在立即效應,而在長遠的影響。

他一上任,首先關心的是如何教化台灣黎民的問題。基本上他主張同代台灣人逐漸成為日本臣民,因此訓示部下「切須予以感化,俾得施行同樣教育。」最終內台渾然一體。

台灣人是被殖民者,不算是日本人。要教化台灣人成為天皇的「忠良的臣民」,為政者不可操之過急,首先要撤除語言、風俗、習慣等那堵無法踰越的高牆。教育是最基本的手段。當時尚無內台共學,對台灣人的教育體制混亂,明石延長教育年限,開闢專科教育,同時注重女子教育(1919年1月〈台灣教育令〉)。

明石和前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一樣,深知一旦操之過急地全面日本化,將刺激台灣人那一點僅存的自尊心。要讓台灣人同意被日本人統治,並且心悅臣服,不能只靠暴力。

日本人公務員、教師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使台灣人學生尊敬師長,才能漸漸培養出有日本人品味的台灣人。有教養的台灣人事實上在思考上、行為上及世界觀都已接近明治維新以後新一代的日本人。這才能達到「使台民與我同心」的長遠目標。

相對於明石總督,蔣介石父子對台灣人的教育是以制式暴力加上對台灣人精神上的凌虐為手段,台灣人儘管敢怒不敢言,但內心充滿了對「狗語」(國語)教育的痛恨。沒有人因為拒絕接受日本教育而遭受國家暴力的懲罰;相對地,接受北京話、中國化教育則是掛狗牌──「我不講方言」──進而被迫蔑視台灣人自己的母語及這塊土地歷史的永遠的傷痛。

明石期待把台灣人當作和他一樣的「天皇的黎民」;蔣介石父子把台灣人當作中國人征服者的奴隸。口口聲聲「同胞」,可是那幫從中國大陸敗逃來的支那人,至今仍瞧不起台灣人。

也許明石多活幾年,可能會看到教育體制改變過程中的一些始料未及的弊端,但至少他的誠意是值得肯定的。明石及歷代台灣總督從未想到利用特務來控制教育,蔣父子的拿手好戲是,甚至隨他們逃來的敗民遺民當作人看待。台灣人受的是奴化教育。至今支那人反而倒過來指斥台灣人身中「皇民化教育」遺毒。

日本人從未教育台灣人蔑視自己的母語及自己生長的土地,即使被教化成支那化的台灣人,在蔣父子的眼中仍是奴隸,頂多不過是奴才罷了。李登輝、陳水扁是「台灣人民選」的總統,而不是支那人的「台灣總統」。

接受日本教育的台灣人,已涵養成現代人,可以和日本人平起平坐,即使不自比為日本人,有世界眼光,也不至以身為中國人為恥,因為台灣人至少保持了起碼的尊嚴。

取之台灣 用之台灣

明石總督頒佈「台灣森林令」,目的在保護台灣的森林不被人為的濫伐,保持水土的安全。至今台灣到處土石流、水患不斷,同樣是外來政權,日本人要根留台灣和永續經營;支那人卻是能搶就搶,隨時要讓台灣廢墟化。

要讓台灣人感動,必須拿出魄力,修建嘉南大圳及開發日月潭發電計劃,表面上促進台灣農業的發達,奠立工業發展的基礎,但最大的效果是收攬了台灣的人心。

台灣電力公司(日月潭發電)的3千萬圓資金,由總督府提供40%,其餘的60%由台、日民間資金承股。嘉南大圳當初興建預算4200萬圓,其中1200萬圓由總督撥款補助。一切成果都永遠留在台灣,提昇了台灣人的生活品質。

取之台灣,用之台灣,使台灣人從物質生活的改善與提昇,進而對日本統治心悅臣服。台灣人沒看到日本人興建工程偷工減料,蔣經國的十大建設,事實上是再一次集中台灣人的財富到支那人的手上重新分配,各項工程更是弊端叢生,至今還在挖挖補補。台灣任何公共工程預算超低,回扣佔三分之一,這是「日本時代」聞所未聞的。

奉公精神

明石總督一生奉公清廉,即使貴為台灣最高統治者,仍舊無欲恬澹,例如他在朝鮮時代(1907~1913)的東京舊家,已經殘破漏雨,仍不肯動用公款修繕。當台灣電力公司的股票上漲,有人勸他擁有一些股票,被他當場嚴斥,他決不為一己之私而左右股市。

這種奉公精神是武士的本質,儘管明石滿腦子「天皇神國」,但絕不動台灣人的血汗錢去修築豪邸,他的家人仍舊租房子過日子。

蔣介石佔盡了台灣的名勝,據為一己的私人花園別墅,全台灣的資源就是他一家的私有。他的嫡傳宋楚瑜,更以貪污台灣人的錢在海外置產而自豪。

支那人50年的統治,徹底破壞了台灣人已被「皇民化了的」奉公精神。執法者玩法,老百姓只有走後門送紅包。至今70歲一代的台灣人,歷經過兩個截然不同的體驗,奉公清廉的日本人官公吏和貪污玩法的支那人官僚的統治。

至今台灣人人以貪瀆為能事,選舉買票,民代官員包工程,甚至包娼包賭。將人民最起碼的尊嚴踐踏在地。守法不一定代表奉公,台灣人一向公私不分,唯我獨尊,唯有受過現代教育才能涵養一個人對社會、對公眾事務的關心。日本統治台灣,使台灣進入近代市民社會,台灣人起碼懂得公私之分。明石對台灣教育的改進,奠定了一個有教養的台灣人社會的基礎。如今台灣人從一個「人」回到原始叢林社會的「野獸」狀態,濫用自由(即自私)甚於奉公。

明石總督的風範給在台灣的日本官公吏帶來一股清新風氣,提昇了日本在台灣統治的素質,也就使台灣人更加接受日本統治了。

遺葬於台灣

作為一個傑出的情報武官明石能策動列寧等俄羅斯革命家從內部撼搖沙俄帝國,事後,他把剩下的錢分文未動地退回給日本政府。他謙虛地自稱為一屆武夫,統治3百萬台灣人別無他策,一秉誠心而已。明石病逝日本,卻遺言葬在台灣,這是奉公精神的最高體現,比起蔣介石父子不願埋骨他們踐踏五十年的台灣,其胸襟截然對立。明石不見得愛台灣或台灣人,但至少表現出餘生埋骨台灣的精神。蔣父子把台灣當作剝削的過度之地,死後他們的幽靈仍在所謂「中華民國人」的身上借屍還魂,作為這些人糟蹋台灣及台灣人的精神象徵。

台灣人大概很少人會懷念明石總督,但對蔣父子的痛恨卻是不共戴天,同樣是外來統治者,一個想把台灣人教化為日本臣民,一個把台灣人當作反共炮灰和剝削對象,同樣站在歷史回顧上,立即涇渭分明。

以往對台灣被日本統治的歷史,大多著重物質層面的探究,僅以此演講對日本及支那統治台灣的所謂「殖民心態」,作一個精神層面上的比較。

*本文發表於10月26日舉行「元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先生紀念演講會」。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