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和林洋港們、邱創煥們──蔣經國和他的台灣接班人選

2002年底,李登輝前總統一則有關「吹台青」的談話,媒體曲解引述,成了李登輝首度批判蔣經國。一時之間,泛國民黨人群起反駁,不只外來權貴咬牙切齒,本地的附和者也挺身撻伐。李登輝從蔣經國傳承統治權力的一段足以反挫當前泛國民黨人排拒力量的歷史,泛國民黨人眼看著好像就可以弄出破綻。但是就在一場電視媒體的「二十一世紀台灣國家總目標座談會」中,經由李登輝自己的剖白,恢復了李登輝珍惜的「蔣經國、李登輝」傳承意識。而在他八十歲生日之際,對照他為國家獻策的熱忱更凸顯了他為台灣義無反顧的熱情,引證他發言的意理。

蔣經國不是不能批評,他的歷史地位並不只是「本土化╱台灣人」的這一段,也不是傳承給李登輝統治權力這一段可以總括詳論,還必須推溯到國民黨據台統治開始的二二八事件,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藉由地下權力的所作所為。李登輝基於權力傳承的特殊感情,他一直推崇蔣經國是可以理解的。他這樣的態度,「吹台青」的談話之不是批判蔣經國,其理至明。

與其說李登輝是在批判蔣經國,正確的解讀應該是他在批判許多台灣人政治權貴忘了自己的出身,在某種意義上出賣台灣,以附和外來統治權力的利益。李登輝自傲的是,他不會忘了自己是什麼人。他的「本土化、民主化」努力,相對許多被吸收在國民黨裡的台灣人,確實不一樣。李登輝的特殊語言風格,特別是他在使用被「國語化」的通行中文時,一種外來語彆扭更是常常讓他出狀況。如果心存曲解,就會衍生枝節。

「吹台青」不是在吸收台灣人嗎?不是在推動一種更積極的以台制台統治術嗎?當然是。國民黨的蔣體制統治台灣四十年,大體是戒嚴統治的時期。蔣體制中的蔣介石、蔣經國並不全然一樣。除了兩人的學養、性格差別外,也包括統治的形勢條件並不相同。蔣介石踏在血腥鎮壓台灣人的二二八事件肅殺之後的基礎,他在從中國潰逃來台的五○年代白色恐怖異己肅清的環境,而且仗著美國前線、更在聯合國仍保有「中華民國」席位,可以大唱漢賊不兩立的統治權力無菌狀況,有著絕對的威權宰制條件;而蔣經國不然,他的統治權力必須面對國際條件的挫折,必須面對如何去除黨內權貴大老,還必須面對台灣──這個國民黨外來統治權力殖民的島嶼從歷史災難復甦出來的自我重建力量,這樣的力量挑戰了繼承蔣介石的他。當然這時候的台灣因為經濟發展而累積的社會形勢,改革重於革命,和平共存大於顛覆推翻。

蔣經國的「吹台青」政策,比蔣介石時代更加重視到台灣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他不能不面對統治形勢的改變,只是蔣經國顯示了他比蔣介石更靈活的政治手腕。不用台灣人,能讓「中華民國」繼續存留台灣嗎?問題是,吸收台灣人在國民黨內續行黨國化嗎?還是透過民主改革經由選舉讓國家民權化?蔣經國在這樣的統治之路顯示他的歷史。真正完成國家民權化還是在他的繼承者李登輝手上呢。

但是,李登輝的改革之路平順嗎?國民黨人真正支持他嗎?「吹台青」效應產生的台灣本地出生的國民黨人真正支持他嗎?並不盡然。李登輝有感而發,一席「吹台青」的談話,批判有些人,他自豪自己的政治立場,應該從這樣的脈絡去理解。而事實上,李登輝的改革之路所以不平順,阻礙力量也來自台灣國民黨人。在李登輝的「台灣化」努力中,許多台灣國民黨人不斷表態的是「中國化」。

看看蔣經國掌權時期三位擔任台灣省政府主席的台灣人:林洋港、邱創煥、李登輝。三個台灣人、三種類型。他們都是蔣經國觀察的可能接班人,在蔣經國已思考與台灣人分享統治權力以求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能夠在台灣續存時,他自己準備了可能的接班人選。而且,是蔣經國決定「那個人」,不是林洋港、邱創煥、李登輝自己決定能否脫穎而出。

三個台灣人,三種類型,他們會帶領台灣走上不同之路。而他們三個人,也各有各的類型系譜,人說一種米飼百種人,同樣台灣人,同樣台灣國民黨人,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看看林洋港,他是黨外運動再興起時,蔣經國用來壓制當時台灣省議會的新興民主力量的台灣省政府主席。地方政府基層出身,擔任過縣市首長的選舉經驗,能夠大言不慚說台灣無人才,所以統治機構都是外來者的林洋港,在他之後是不是還有同類型的吳伯雄、吳敦義…等「林洋港們」。

這樣的人周旋在國民黨陣營裡,權力意識極強,但他們的權謀似乎僅用來糟踏台灣人。

再看看邱創煥,苦學出身,一副「沒有國民黨的栽培教化就沒有他」的表情和說法,常常讓台灣人覺得齷齪。但也只有他才會有「期待關愛的眼神」。雖然他也會吐槽,但還不至於像林洋港一樣能夠被有心人士推舉出來競逐高位傀儡。這個類型的台灣國民黨人,許水德也是。他們等權位,但不會顯示出搶權位的姿態。

而李登輝是另一類型。蔣經國在觀察林洋港、邱創煥之後,重用李登輝,從台灣省政府主席、副總統而總統,其中當有品評比較,也有一些讓李登輝引為知己的某些因素。李登輝是有社會意識的知識分子,雖然戰後歷史情境使他隱忍,但他畢竟是具有近現代文化性的台灣人。政治不見得是他選擇的路,但政治選擇了他。在國民黨外面的彭明敏無異於與他相互輝映,但貴族氣質的彭明敏是玉碎型的知識分子,而小康之家的李登輝是瓦全型的知識分子,會等待機會一展抱負。國民黨蔣介石時代曾想重用彭明敏而不可得,曾被彭明敏冒犯的蔣經國,後來不惜冒著風險重用李登輝,確有其獨到之處。

李登輝在國民黨時期的十二年總統期間,被視為「在虎口裡的總統」,讓他的體制內改革比彭明敏烙印了更鮮明的歷史,也讓林洋港、邱創煥相形失色。彭明敏能夠惺惺相惜,樂觀李登輝的成功,也顯示了台灣知識分子的情懷。反觀林洋港、邱創煥,差矣!李登輝一席「吹台青」的談話,應該從這樣的脈絡去理解,與其說是批判蔣經國,毋寧說是反省台灣人。在國民黨陣營,李登輝常常是孤立無援的,台灣國民黨人能為台灣硬朗起來的不多,扯後腿的更是所在多有。也難怪李登輝會有「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之嘆,雖然他現在追求的是「生為台灣人的幸福」。

作者為詩人、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