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台灣心」的教改

林玉體◎考試委員

教改喊了這麼多年,卻越改越不成樣,越改越引發全國學子及家長、老師的恐慌,也導致真正熱中教改者的失望和心寒。箇中原因,是教改的主軸與方向,產生了重大的偏差:簡單的說,教改欠缺「台灣心」,這是致命的要害。台灣的教育繼續忽略「台灣心」的教育,台灣註該沉淪,甚至敗亡。

教育活動千頭百緒,有權掌教改者認為教改要「全面」,包山包海,無論是教育政策以及技術層面,都想面面俱到,甚至從學校制度、教育制度、課程教材、師資培育、教學方法、評量測驗,社會教育及家庭教育、教育經費、以及婦女教育、原住民教育,都無所遺漏。依教育史來看,從未有過這種胃口或如此大的教改有成功的可能。教育問題層出不窮,教育疑難又累積長期,妄想教改一蹴而成,那是天方夜譚,更是癡人說夢。不幸,此種現象,正是台灣這幾年教改的寫照。

教育具有十足的空間性及時間性。以台灣教育而論,數百年來台灣教育的最大敗筆,也是台灣教育改革最應迎頭痛擊的,是台灣教育根本欠缺「台灣心」的內涵。過去的台灣教育,是「既反台灣,也反教育」;如今,雖沒如此嚴重,但「台灣」意識卻甚為淡薄。因此台灣的下一代年輕學子,心中無主,無方向,無定奪。何去何從,茫然不知,人生意義與價值,渾然不懂;甚至不知身為台灣人的尊嚴,也不知要為台灣打拼。此種教育,不要也罷!此種教育似乎不是在教育「台灣人」,而是教育他國的人一般的愚蠢。令人更感訝異的是而且號稱「國際觀或地球村」的人也譴責「台灣心」教育犯了狹隘的地域主義,怪罪主張本土教育及母語教學者在挑動族群衝突。一昧的以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但心態是高傲與輕謬。他們難道不知,萬丈高樓也得平地起,且也愚昧於心理學上「起點行為」的重要性,更罔顧「由近及遠」的教育至理名言。

台灣的學子,不知台灣史地為何物,無法體認過去的鄉賢,不論在音樂、美術、文學、戲劇上他們有傲人的成就,且在政治上有可歌可泣的扺抗事蹟。相反地,數十年來的台灣教育,不只讓學子心中無台灣,且藐視台灣,以說台語為恥,以自認台灣人卑微,以研究台灣為羞。此種病態的教育,正是教改最應著力之處。不幸也令人痛恨的是,有權教改者不思及此,卻花心神去關注所謂的多元入學、基本學力測驗、提早入學、甚至在意體罰,高學費政策之良窳等這種自找麻煩的問題,不客氣地說,這些人已變成教改中的目盲者,且自以為在技術層面上下工夫,就洋洋得意。殊不知台灣教育若無法醞釀學子的台灣心,則一切努力皆是徒勞。只要台灣心一湧出,則熱愛鄉土、犧牲生命、捍衛台灣,也在所不惜,那是台灣安全的最佳保障;而且碰到經濟衰退時,也能吃苦耐勞,不唱衰台灣,不資金外流,不移民海外,甚至不會與敵人裡應外合,這也是經濟發展必備的心理要件。俗云哀莫大於心死,台灣學子無台灣心或台灣心已死,則台灣空有軀殼而已,那有得救之期!教改不圖台灣心之建立,教改者罪該萬死!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