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美國政府宣布對台軍售而中斷一年的美中軍事交流,隨著美國國防部長蓋茲(Robert Gates)於今年1月9日訪問中國而恢復。在蓋茲動身之前,中國新研發的武器系統(包括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和J-20隱形戰機)再度被炒熱,中國的軍事威脅甚囂塵上,這到底是五角大廈運用中國威脅來爭取軍事預算?或是中國故意展現新的軍事肌肉,要給來訪的蓋茲一個下馬威?答案莫衷一是。根據彭博社的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訪問學者黃靖表示,由於正值美國國會考慮軍事預算之際,五角大廈將會利用中國的軍事進步來爭取更多經費,所以很可能強調中國軍方研發中的新型戰機、飛彈、潛艦、以及航空母艦等武器系統的威脅性[1]。《紐約時報》則在1月5日刊文指出,中國第五代戰機J-20隱形戰機的照片在此時曝光,「是中國人的震懾手段,他們想要藉著這些照片,對蓋茲、對美國展示自己的『軍事肌肉』。[2]」到底是外界低估了中國的軍事成就?或是中國在自我膨脹軍力?值此歲末年初之際,可說是茶餘飯後的有趣話題。
一、「航母殺手」的政治難題
2010年12月26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Robert Willard)在接受日本《朝日新聞》專訪時表示,依據中國新聞報導和不斷的測試行動來評估,中國的反艦彈道飛彈(ASBM),「用西方術語來說,就是已具備初期作戰能力(IOC)」[3]。威拉德也表示,儘管美國認為這種反艦飛彈的組件已研發出來,並且經過測試,但其進度尚未達到對真實船艦進行實彈射擊,未來將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用來對付真正的威脅[4]。
這裡所指的反艦彈道飛彈,就是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這是中國企圖進行「反介入/區域阻絕」(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戰略的關鍵性武器。當中國下定決心對台動武時,如果美國派遣航空母艦戰鬥群前來台灣附近海域,中國將以東風-21D飛彈攻擊美軍的航空母艦,使美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無法靠近西太平洋的「衝突熱點」。而根據軍事分析家費學禮(Richard Fisher)的說法,東風-21D飛彈只是中國威脅區域穩定的一系列新式武器之一,加上愈來愈成熟的反衛星能力、持續增長的潛艦部隊,以及即將問世的第五代戰機(J-20),中國已在西太平洋築起一道「新長城」(a new Chinese wall)[5]。
關於這項中國的反介入武器,筆者在2010年12月31日出刊的《台灣安保通訊》第十七期第6~7頁已有技術性分析,我們不否認東風21D飛彈如果命中航空母艦,將有擊沈航空母艦的強大威力,但問題是東風21D飛彈真的能夠準確命中目標嗎?答案可說是否定的。因為迄今為止,中國的偵測與定位系統的能力不足,解放軍還無法構成跟蹤和攻擊一艘美國航母所需的「無縫」目標監視網路。講白一點,無法發現目標、無法對目標進行定位與鎖定,要談準確命中移動的目標,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是如果東風21D飛彈所攜帶的是核子彈頭,只要打進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方圓10公里之內的上空引爆核彈,所產生的強烈暴風、輻射線和電磁脈衝,將可能摧毀或癱瘓美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群,這等於是中國對美國進行核武攻擊,所以中國在發射東風21D飛彈之前,必須覺悟將會遭受美國核武報復的後果。
但是令中國忌諱的還不止於此,因為即使東風21D飛彈所攜帶的是傳統彈頭,飛彈一旦升空,一定立即被美國的飛彈預警DSP衛星偵測到,如果美軍無法排除飛彈所攜帶的是核子彈頭,則美國可能在第一時間就對中國發動報復性的核武攻擊。所以如果中國真的要用東風21D飛彈攻擊美軍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就必須要有和美國打核武戰爭的心理準備。目前東風21D飛彈尚未具備戰力,或許中國在十年後可以突破技術障礙而構成「反介入」能力,但實際運用仍有政治上的抉擇難題。
二、殲20隱形戰機
中國空軍副司令何為榮於2009年11月8日在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節目中曾經表示,國產第四代戰鬥機(按俄羅斯的標準,為第五代戰鬥機,以美軍的F-22「猛禽」為典型)即將進行首飛,首飛之後馬上進入試飛階段,在8到10年後即可裝備部隊。
到了2010年底,中國的互聯網流傳數張中國第五代戰機殲廿(J-20)隱形戰機的圖片,經西方媒體陸續報導後引發各界關注。有些專家認為,這足以證明中國閉門多年研發的新銳武器,已經追上美、俄、以色列的水準;但也有人認為相關報導過於誇張,甚至質疑網路曝光許多新型武器照片的真實性。
但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茲訪問中國期間,喧騰一時的J-20隱形戰機於1月11日在成都進行首度試飛。蓋茲對此表示,J-20試飛並未改變他對美軍實力的評估,在未來15年內,美軍在隱形戰機方面仍將大幅領先其他國家。他說,「讓我們明確一點:我說的是到2020年或2025年,美軍所擁有的隱形戰機數量將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另據《漢和防務評論》總編平可夫的評估,J-20「還沒有達到競爭者T-50和F-22的水準」,中國戰機的缺陷是發動機動力不足,無法完成超音速巡航,保證飛機隱形性的雷達系統和隱形技術並不完善,但是具有很好的結構和機動性。平可夫也說,J-20在改善發動機和機載設備之後,將會更完善[6]。其實平可夫在今年初也曾指出,J-20使用中國製引擎,具有高度機動性能,可搭載大型飛彈,並以空中加油方式可飛抵關島,不過在雷達、隱形性能及巡航速度等方面,若要達到美軍F-22猛禽匿蹤戰機的水準,還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7]。
此外,美國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軍事分析家費學禮則評估說,「這款戰鬥機是由成都飛機公司製造的,成都飛機公司的目標是要打敗F-22,然後等18噸推力的發動機就緒後,再製造自己的F-35,這將對美國空軍戰略構成全面挑戰。[8]」但是也有人對於中國軍事發展的成果表示存疑,北京大學學者朱鋒就認為,大量如高額軍購等相關軍事報導的背後,更多是無謂的浪費與自我膨脹,所謂「軍事發展」,其實意在維護其他計畫的影響力[9]。
對於J-20隱形戰機的進展眾說紛紜,美國海軍情報署署長鐸賽特(David Dorsett)中將於1月6日告訴新聞界,中國自行研發的「J-20」隱形戰機,至少還要好幾年才能真正算數,並不像某些報導所說的那麼進展快速。他也表示,研發戰機的成本很高,也需要很長時間,即使建成了原型機,並不能保證試飛成功;而從試飛成功到量產,再到投入戰場使用,又是另一番考驗[10]。鐸賽特也談到中國發展中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他從武器研發的實際過程來說,從「擁有」到「部署」,再到「在複雜的實際戰場中有效運用」並非易事;因此美國固然看到中國生產、並撥交若干單一的武器系統給部隊,但解放軍能否有效運用,美國認為是有疑問的[11]。
迄今為止,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研發中的J-20隱形戰機已有原型機,且已完成首度試飛,至於實際性能是否如同美軍F-22戰機一樣具有真正的匿蹤效果與戰力,國防專家的評價多持否定看法,曾任國防部作戰次長室執行官的帥化民立委更直言指出,「美國F-22比中共的殲-20要好太多」[12]。若從技術觀點來分析,中國至今還必須仰賴從俄國進口發動機,自製的太行發動機在可靠與耐用程度上也很有問題,而且雷達、複合材料和航電系統等關鍵技術仍然有待突破,可見中國即使設計出外型先進的戰機,但是距離真正實用化的地步依然非常遙遠。
三、軍事肌肉秀的另一面
2009年10月1日,為了慶祝中國的60周年國慶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備受矚目的大閱兵,約有52種武器揭開其神秘面紗,其中包括陸上最新型主戰坦克、海上新型反艦飛彈、空中的新型戰機殲-10、殲-11B、預警機及無人機,還有中程和洲際彈道飛彈及長程巡弋飛彈等等。中國軍事肌肉秀的項目林林總總,令外界目不暇及並驚訝不已,中國除了經濟崛起之外,軍事上也崛起了,令人敬佩也敬畏。
但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2010年12月24日的報導指出,國防專家認為中國的武器工業發展能力確實有長足進步,但不應該被高估;從中國目前仍需斥資向俄羅斯採購軍火,到中國自行研發的潛艦品質不佳等來看,中國軍事威脅似乎不如想像中來得令人畏懼。
中國在1995年以25億美元代價獲得俄羅斯授權,由瀋陽飛機製造廠生產200架「蘇愷-27SK」,中方命名為「殲-11A」,交易條件是這批飛機必須使用俄羅斯的引擎、雷達及航電系統。但是到了2006年,俄羅斯發現中方開始在飛機上安裝中方自製的航電等設備,成為「殲-11B」。俄方於是中止契約,當時總數200架「蘇愷」約只生產一半。中方一共生產了6架「殲-11B」,本來也要使用自製的引擎,但因技術問題無法克服,所以除了一架之外,其餘也都使用俄羅斯原廠的AL-31F引擎[13]。
由於銷售給中國的武器系統不斷遭到中方仿製,導致俄羅斯終止對中國出口尖端戰機的合約,但在經過數年停頓之後,中國官員於2010年11月間告訴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中方將恢復對俄軍購,項目包括計劃搭載在中國航空母艦的蘇愷三十五戰機,此外還有IL-476軍用運輸機、IL-478空中加油機以及S-400空中防禦系統。而俄國也學到教訓,要求中方必須一次購買48架蘇愷三十五[14],這足以讓俄方賺得荷包滿滿,不怕日後中國仿製。這種長期仰賴俄羅斯供應軍火的情況,呈現出存在於中國軍事上的一大事實:在中國崛起的表象下,卻是國防工業無法製造出中國所需尖端武器的窘況。中國仍無法自製可靠的戰機引擎,中國工程師也坦承,中國軍火工業的最大弱點就是引擎系統。
另據「漢和防務評論」月刊於2010年5月中旬的報導,中國自俄羅斯引進技術,自行生產的「殲-11B」型戰機,由於在試飛時出現異常抖動,海、空軍拒絕驗收。這批殲-11B依然使用俄羅斯原廠發動機,為該型機設計的新型數位電傳操縱系統,在設計時可能面臨無法突破的技術問題[15]。綜合上述情況,若要炫耀中國研發J-20隱形戰機的輝煌成果,豈不顯得可笑。難怪駐北京的中國國防工業專家卡辛表示,在武器工業發展上,「中國此一進步不該被誇大……他們向來會吹噓誇大自身能力。[16]」
還有,被外界視為中國軍力進步最大的領域,就是潛艦。中國在向俄羅斯採購核動力潛艦遭拒後轉而自行研發,並於過去兩年至少部署了一艘094型「晉」級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並宣稱可能最多會部署五艘,讓中國首度擁有可靠的「第二擊」能力。但是根據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2009年的一份報告指出,晉級潛艦的噪音比前蘇聯30年前製造的潛艦還大,恐怕一出港就會被發現[17]。照理說,「第二擊」力量必須有高度的隱匿性,否則將成為敵人在第一次打擊時的主要目標。晉級潛艦的噪音大,很容易暴露行蹤,所以難以扮演「第二擊」的角色。而且,美國科學家聯盟的核子資訊計畫主任克里斯坦森也指出,中國潛艦訓練不足,現役63艘潛艦在2009年僅執行過十數次巡邏,彈道飛彈潛艦巡邏的紀錄更是掛零。克里斯坦森說,巡邏才能學習如何使用武器系統,「不巡邏怎麼打仗?」[18]
不但如此,為晉級潛艦配備的巨浪二型潛射彈道飛彈的研製並不順利,在最後階段決定性的試驗中遭到失敗,巨浪二型潛射式(水下發射)彈道飛彈在2009年底進行未公開的試射,結果飛彈出水後無法點火又墜入海中,且撞擊到做為飛彈試射平台的改裝過的高爾夫(Golf)級彈道飛彈潛艦,船身嚴重受損差點沉沒[19]。其實,潛射飛彈的難度很高,因為受限於水下無法點燃引擎,所以飛彈必須依靠超高壓氣體推動,才能從艦身彈射出去直到飛出水面,當彈尾噴嘴離開水面後才可點火升空。其中最重要的是,當飛彈從潛艦艦身射出,到飛出水面時,姿態必須保持在一定角度範圍內,點火後才不會亂飛。在這方面的關鍵技術,顯然中國尚未掌握,也從無水下試射巨浪二型的成功紀錄,何時能夠服役,尚在未定之天,因此晉級潛艦迄今仍然處於有艦無彈的窘境。
中國軍力到底有多強?根據英國「珍氏防務週刊」的評估,中國軍力排名世界第四。珍氏指出,美國軍事科技和開支居世界第一;法國則擁有先進軍工體系,武器研發能力冠於全歐;俄羅斯則繼承前蘇聯七成的軍力,軍工、科技發達,解放軍難以超越;中國自1990年代海灣戰爭後加強斥資引進先進技術,在飛彈技術方面領先歐洲,核武具威脅力,因此位居第四,但基礎工業薄弱,研發能力屬弱項[20]。在海軍方面,由於中國海軍積弱,除尚未能建立航空母艦戰鬥群,軍艦性能也較差,海軍主力為潛艦部隊,但即使是「潛艦鬥潛艦」,既非歐美對手,也不敵日本。根據海軍專家歐儒克(Ronald O’Rourke)的評估,日本海軍的實力,與英國海軍在伯仲之間,勝過中國海軍[21]。
四、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儘管如此,中國的整體戰力遠勝於台灣,但目前中國由於兩棲正規運輸機具不足,還無全面進犯台灣本島的能力,因而台灣在近期內仍然可保安泰。然而自從2008年馬政府上台之後,雖然採取向中國靠攏的傾中政策,快步擴大雙方交流,自詡締造了兩岸情勢最緩和的局面,但是中國對台灣的外交打壓卻毫無鬆手,軍事威脅也持續增高,不但在對岸部署更多攻擊性飛彈,解放軍在2009年間的演訓有31次,其中74%是針對台灣[22],這種磨刀霍霍的武力威嚇,是台灣人民必須嚴肅面對的冷酷現實。
所謂「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根據遠見雜誌在2010年的年中民調,在兩岸簽定ECFA之後,台灣對於「向美國購買較佳防禦性武器之必要性」,有53%民眾表示贊成,比一年前增加5%,可見民間感受到中國的軍事威脅愈來愈大,而且民眾重視國防安全的意志也比以前更強。然而弔詭的是,相較於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期間,雖然多次呈現兩岸緊張的氣氛,美國卻積極同意軍售。如今兩岸關係雖然越趨緩和,但是美國售台敏感關鍵性武器卻出現謹慎保守的態度。其原因是否因為馬政府的傾中政策已經造成美國疑慮,唯恐今天賣給台灣的尖端武器,日後將會落入中國手中;抑或是,馬政府骨子裡並不熱衷爭取美國的軍售。根據中華經略國防知識協會副研究員王志鵬披露,對於延宕已十年的柴電潛艦,馬英九上任後,國防部和海軍與美國進行不下數十次會議,每次都強調台灣需要積極建立潛艦的迫切性,但是總統與府方高層至今卻從未有明確支持之表態,對此軍方高層隱藏諸多的不滿[23]。
面對這種情境,人民應當有所醒悟。如果以選票產生的總統並無捍衛台灣安全的堅決意志,那麼人民應當在下次選舉另擇他人。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台灣的安全及永續發展。
[1]2011年01月07日,官方微博新聞晨報
[2] Ibid.
[3]《自由時報》2010/12/29
[4]《中國時報》2010/12/30
[5]《自由時報》2010/12/29
[7]《自由時報》2011/01/06
[8]《東方網》2011年01月07日
[9]《中國時報》2011/01/07
[10]《中國時報》2011/01/08
[11] Ibid.
[12]《旺報》2011/01/13
[13]《中國時報》2009/02/19
[14]《自由時報》2010/12/26
[15]《聯合報》2010/05/19
[16]《自由時報》2010/12/26
[17] Ibid.
[18] Ibid.
[19]《自由時報》2010/01/25
[20]《中央社》2009/10/02
[21]《中國時報》2008/06/20
[22]《中國時報》2010/03/18
[23]《自由時報》2010/12/26,「務實國防」務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