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昭堂先生紀念文

蔡英文

黃昭堂老先生,人稱『台獨歐吉桑』。也有很多人稱呼他『老仙』,這同時有日文「先生(老師)」及台語「老仙覺」的雙關意涵。這些稱呼,反映出他親切而有內涵的人格特質。

在同志與好友眼中,黃昭堂老先生是位人格者,腳踏實地,對人寬厚、從不口出惡言。他一直是台灣獨立與主權運動的先趨及實踐者,對於台灣獨立的理念堅持,始終不打折扣。但他會因應外在客觀環境的變遷,適時將台獨運動提升,邁入嶄新的里程階段。

在2008年我擔任民進黨主席時,儘管我黨齡甚淺,與街頭運動極少淵源,但他仍舊毫不吝惜地給我鼓勵和支持。在前幾年民進黨最困難的階段,我們所舉辦的重要活動,包括民間國是會議、公投聯署與所有遊行,黃昭堂先生都率先支持,或擔任發起人。在我決定參選2012年總統的初期,黃昭堂先生也是率先積極支持我的民主前輩之一。這些點滴回憶,我至今仍非常地感念,難以忘懷。

黃昭堂老先生常說:「台獨運動是我的天職」。他的一生幾乎都奉獻給爭取台灣主權的政治與社會運動,甚至包括他所有的學術研究,也全部都和台獨運動脫離不了關係。

他在1976年所寫的第二本台灣研究專書,是與彭明敏教授合著的《台灣の法的地位》,在這本書他所闡述的是:『台灣並不屬於中國的領土,台灣基本上是台灣人的領土……同時為了決定台灣的將來,須尊重台灣人的意願。』這本書獨特之處,便是首創採國際法觀點切入詮釋台灣史,而這在方法論上是前人所沒有嘗試過的。該書的出版,對於台灣獨立運動人士在理論論述上和國民黨政權的抗爭,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合法性基礎。

黃昭堂老先生對於「台灣人」的觀點,不僅涵蓋二戰前就生活在台灣的河洛、客家與原住民等族群,也包括1949年後移居到台灣的中國各省籍人士,這種超越時代卓見的包容性族群觀點,非常令人佩服。但很可惜長期以來,國民黨政權卻一再污衊台獨運動、製造恐懼動員選舉來鞏固統治,長期形成台灣各族群間的猜忌。

如今看來,他所主張的「台灣不屬於中國,台灣的將來須尊重台灣人的意願決定」等論點,已經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共識,甚至連他一生所對抗的國民黨政府,也必須服膺此一理念,不敢違逆。這更使人深信,只要立論正確、論述清晰,『知識即是力量』。黃昭堂老先生的真知酌見及過人見識,不僅造就了他的歷史地位,也引領了民主運動的方向。

在2008年以前,黃昭堂老先生曾陸續接受前國史館張炎憲館長的訪談,主要是針對他在台獨運動努力的過程,從出生、求學、流亡海外、回台灣從事運動,是研究型的口述歷史。他表示,自己以前的日記被警方『沒收』了,因此僅能靠記憶來回答細節,恐怕會有所落差,但他又說「這也有好處,因為這樣不會記得別人的不好,所以我可以做大事!」我們從這小地方,就可以看見老先生的豁達大度與崇高人格。

可惜的是,因為政黨輪替的關係,2008年後馬政府因親中的政策,國史館徹底把這段口述史計劃給腰斬了,這對台灣歷史記憶的累積,是項難以抹滅的傷害。但黃昭堂先生過去種種的貢獻、以及留給我們的深刻、美好回憶,絕對是我們後輩獨一無二的典範,以及台灣社會的重要資產。

昭堂老先,我們不會忘記您,也會努力地把您的理念傳承下去。願您能在天國安息,並在另一個世界為我們祈福。總有一天,我們會成功,會贏回國家的尊嚴,建構一個更公平正義、團結包容的社會!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