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

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 
→會後新聞稿持續更新中
 
歷經2022年九合一大選民進黨的大敗,面對即將來臨的2024總統與立委選舉,本土政權可能因此終結?這是許多人的擔憂。面對山雨欲來的認知作戰,情勢絕不容我們樂觀。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與台灣安保協會於2023年5月13號(六)09:30-17:30,假台北市徐州路2號4樓(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室),舉行「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論壇(議程如附)。
 

長期以來,台灣外有中國的武力威脅與滲透,內有「中立」、「等距」、「反戰」、「委屈的和平」…等似是而非、充滿混淆的口號作為包裝,不斷弱化自身的抵抗意志,用虛假的道德高度,掩飾親中的投降主義。反觀,許多人對被威脅、被恐嚇、被霸凌的台灣,極盡批判之能事,卻對中國蠻橫行徑,噤若寒蟬;更時有所見,附和中國、將台灣捍衛自我尊嚴當作挑釁的卑劣行徑。
 

儘管台灣受益於台美關係強化,以及全球民主同盟與中國霸權的對抗,2024年的選舉結果,就是本土政權是否可以延續,抵抗中國入侵的歷史時刻。如果說蔡英文政府所代表的本土政權剩下最後一年,完全執政的本土政權,有責任透過法制的建立,為台灣民主深化盡最大的努力;面對內外的威脅,我們要盡全力保護生命所繫的台灣。
 

本次研討會區分「總論」【邁向2024】、「外交」【國際地緣政治】、「內政」【改革之未竟】、「國防」【不委屈的和平】四大部分,並由運動倡議者、學者、專家、政治工作者共同與會。
 

20230513_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_場次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6綜合討論

 

【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研討會 會後新聞稿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於 5 月 13 日共同舉辦【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研討會。會議集結政治人物與學者專家,盤點蔡英文總統執政七年的成績,以及展望 2024 年大選,台灣人該如何面對這場本土政權保衛戰的挑戰。

 
台獨聯盟主席陳南天提到,2024 總統大選結果將會決定今後台灣的未來,台灣將繼續成為自由、民主、有人權的國際社會的一員,或是成為獨裁中國的一部份,成為習近平的中國想要稱霸世界,圖其「中國夢」的馬前卒。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1開幕

 
陳南天強調,除了本土執政必須延續外,國會改選結果也非常重要,本土派的立委必須佔絕大多數。今後兩、三年是台灣加強防衛力量,大量增加防衛武器的時機,防止國內的中共同路人在立法院中阻擾台灣未來的發展,這項本土派國會議員的未來任務,也將是重中之重。今天這場研討會最重要的,就是盤點當前台灣在外交、內政和國防等層面上面臨的風險與挑戰,藉著政治人物與專家學者的分析檢討,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期盼給台灣社會帶來重要的力量和方向。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2邁向2024_01

 
立法委員林俊憲說,疫情與俄烏戰爭爆發後,台灣受到全球矚目,重要的外賓頻頻來訪,本土政權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周邊的民主國家過去將中國視為經濟戰略夥伴,如今已調整視其為印太的戰略競爭者,如果現況被改變,我們和美國與自由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就會產生變數。談到明年的選舉,林俊憲指出,內部有親中的在野黨,包括國民黨和民眾黨;外部則有台灣真正的對手,中國共產黨,一定會用它的資源和金錢介入,用認知戰來影響台灣,「其實戰爭早就開始了」。賴清德的「和平保台」論述是要加強自我防衛的能力,和民主自由的國家站在一起。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2邁向2024_02

 
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正沈痛地提到,最近有一個民調問道「你是否樂見明年民進黨繼續執政?」,結果有近半數的人回答「不樂見」。這對民進黨絕對是一個危機,因為還有接近半數的人民把明年選舉當作是正常民主國家的政黨輪替。明年總統大選是決定台灣是否能順利發展的生存關鍵,但是民進黨並沒有確實地把這樣的聲音傳達出來。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2邁向2024_03
林宜正強調,當「抗中」的聲音不見了,「疑美論」就開始在社會上浮現。台灣現在是一個資訊、價值斷裂的社會,我們該如何突破同溫層?民進黨一定要讓人民充分了解這一票所代表的重要意義 —— 台灣絕對會抵抗中國的併吞 —— 這也是給台灣年輕人一個重要的訊息。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2邁向2024_04
台灣基進黨主席王興煥接續呼籲民進黨政府和社會應更加專注在國防安全議題上,2024年的大選主軸,勢必是面對中國侵略如何抉擇的問題,不容迴避。王興煥強調,目前「三腳督」的局勢不見得有利賴清德。過去 2004 年、2016 年、2020 年的勝利,都是以「台灣 vs. 中國」作為大選的抉擇,沒有模糊空間。柯文哲所操作的曖昧謊言,反而提供了一部分公民迴避「要當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的政治空間。王興煥認為,賴清德與民進黨不應逆大勢而為,而應充分利用執政優勢,使大選的第一議題只能是「備戰止戰 vs. 投降和談」,讓柯文哲沒有投機的空間,讓台灣公民不抱僥倖的心理。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3國際地緣政治_01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及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林彥宏則從外交層面分析台灣未來的近程與遠程規劃。賴怡忠指出,因國際地緣政治轉變、中國經濟下行但與美歐競爭態勢更明,以及台灣在經濟、防疫的表現,越來越多國家提出自己的印太戰略,台海安全與台灣地位更受重視。他認為台灣應爭取台海問題國際化、國際參與多邊化,以及兩者的制度化,逐步轉為常態參與國際組織,甚至進入聯合國與相關體系等,而其中更需要美國將其立場向外擴散、影響。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3國際地緣政治_02
宋承恩接續「多邊建制」的論述,強調台灣人民的決心相當重要,更批評台灣社會中的「美中等距」論述是謊言,2024 大選若本土政黨被外來政黨取代,可能傳遞出台灣人民自願向中國靠近的訊號。宋承恩指出,台灣面臨中國武力威脅外,還有資訊戰的猛烈攻擊。對於訴求和平的論述,他指出更應向中國呼籲解除對台武裝、調轉飛彈、降低中國國防預算等,守護台灣和平的手段絕非向中國求和、下跪。他也認為維持現狀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必須積極開創本土政權可以向前推進的空間。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3國際地緣政治_03
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林彥宏,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 G7 的主張切入,說明台灣的安全是關乎全球的議題。林彥宏指出,即使中國過去經濟發展快速,但衰敗已經開始,習近平政權對經濟的控制越來越嚴格,可見未來的發展相當有限;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結盟,所產生的影響力將超過中國。在經濟安全方面,林彥宏指出,台灣應該加強安全保障,除了禁止高科技產業轉移至中國外,也當將全球爭相爭取的台積電工廠的分散至世界各地,與該地市場產生連結,以此增加台灣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

 
台灣社會對於內政問題相當關心,台北市議員苗博雅、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及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回到內政層面,探討本土政權在完全執政期間,有哪些未竟之改革。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直言,民進黨這 7 年來轉型正義工作是挫敗的,不過較有成效的是針對國民黨黨產的轉型正義。陳俐甫表示,轉型正義是「價值」問題而非數量問題,無法妥協;它也是跟時間賽跑的工程;而轉型正義若無法落實到行政機關,一旦本土政權離開,它們還是會重新助紂為虐。陳俐甫分析,台灣社會目前面臨兩個主要挑戰。首先是國際主義的挑戰,且因台灣還不是正常的國家,國民認同易受動搖,甚至容易被收買,政府在這方面未見努力成效。第二個挑戰則是來自中國封建主義,中國試圖以血緣、父家長觀念,將台灣納入其中,這種文化也制約台灣的現代化發展,政府卻沒有積極抵抗,法律條文的大陸地區與台灣地區,更讓人產生敵我混淆。陳俐甫強調,台灣並沒有這種空間,以為照常過日子、什麼都不做就能收穫自由與和平,只是一種夢幻的想像而已。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3改革之未竟_01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表示,千萬不能忽略經濟、民生可能對民主造成的威脅,因為民族主義、國家安全、民主體制等概念,往往無法說服那些過得不好的人;蔡政府雖然在經濟、外貿表現亮眼,卻未明顯改善貧富差距,結果往往反映在地方選舉上,如 2018 年與 2022 年的挫敗。林佳和說明,台灣所得分配不均,雖然總體經濟表好,勞工對 GDP 的貢獻(勞方所得)卻逐年下降,代表錢都被資方拿去了;台灣也有許多社福制度面臨危機,例如勞保即將破產,必須採取革命性的改變。林佳和表示,青年失業率相較國人平均失業率超過 3.2 倍,是世界第二嚴重,也須面對、處理。林佳和評價,蔡英文執政期間社會政策領域黯淡,雖比馬英九政府更加重視相關問題,卻沒有突破性的舉措。他認為,如果我們在乎多數庶民的生活,也在乎民主的鞏固,內政問題應該得到更大的重視。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3改革之未竟_02

 
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建議,政府應以升級型論述進行社會溝通。他表示,社會的普遍現象是「大家都活在同溫層中」,政府亮眼的執政成績,基層民眾的實際感受卻常有落差;不同世代民眾對社會政策的看法有極大分歧,即便許多人稱讚的健保體系,在年輕醫護人員眼中卻可能認有「壓榨醫護」的問題。苗博雅觀察,若民進黨想要重新召喚對藍綠厭煩年輕世代,需要與年輕人重新建立信任的連結,拿出具體的政策,說明理念、改革是一貫的、向前進的。苗博雅認為,建立信任有兩個做法,首先執政應更有包容性,容納同陣營的進步主張與批判建議。他也建議勿瘋狂為自己辯護,與人民真實感受產生斷裂,應該採用「升級型論述」與選民進行溝通,在做得好的部分之外承諾選民,若繼續執政,做不好的部分將如何解決,用務的實精神、密集的社會溝通找回出現斷裂、隔閡的社會力。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3改革之未竟_03

 
台灣外有中國的武力威脅與滲透,內有宣稱「中立」、「等距」、「反戰」、「委屈的和平」等似是而非,以充滿混淆口號包裝,弱化自身抵抗意志,用虛假道德高度掩飾親中的投降主義。甚至將台灣捍衛自我尊嚴,當作挑釁的卑劣行徑。在「不委屈的和平」場次,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張國城、台灣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以及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沈明室,針對台灣國防情勢與可行的努力方向,加以分析說明。

 
沈明室分析,在俄烏戰爭及裴洛西訪台後,台灣局勢面臨了「新常態」的威脅:中國演習越加針對台海、甚至穿越海峽中線;未來可能出現更多遠距精準飛彈試射,或更長時間海空類封鎖,甚至對東沙、太平群島等外離島進行封鎖跟包圍。沈明室提出,為反制因應,可在飛彈情資方面與國際合作,也可與韓國、菲律賓等進行中高遠程防空飛彈的整合。針對中國模糊海峽中線的行為,沈明室提出以重劃海峽中線作為明確化的方式,且防空識別區也必須重劃,若將虛擬海峽中線與防空識別區重疊,便有基礎將中國軍機驅離。沈明室也提到台灣應將飛彈預警結合現在相關警報,以便迅速採取保護跟防範的措施,並且需訂定相關政策,防範、面對長時間的物資封鎖。沈明室強調,應針對中國威脅超前部署,以及藉由國際合作進行反制。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4不委屈的和平_01

 
何澄輝指出,台灣必須要展現積極防衛的抵抗意志。他舉例,塔利班並非具科技先進武器的組織,阿富汗政府卻迅速崩潰;面對強權俄羅斯,烏克蘭卻可以奮戰至今,原因正是沒有人願意為所謂的「阿富汗國」奮戰,而烏克蘭多數人則展現出非凡的抵抗意志,抵抗意志其實就是一切防衛的基石。何澄輝說明,防衛議題可以區分成幾個層次:國防、民防、心防,台灣黑熊學院推廣民防的目的,便是保障自身、保護家人、進而積極互助,面對戰爭的挑戰,非軍事的政府部門以及民間社會也須擁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何澄輝提到,烏克蘭和波蘭甚至進一步在地招募訓練國土防衛隊,進行區域防衛、地方治安維持、反滲透等工作,發揮軍方與民防之間的合作。最後,何澄輝強調,委屈無法換來和平,真正的和平不需受到屈辱,不該將入侵者的惡行包裝為和平,唯有積極備戰、才能獲得真正和平。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4不委屈的和平_02

 
張國城則表示,本土政權處於相當危急的狀態,民進黨第一次在嘉義以北沒有縣市長執政,能否因應接下來的各種挑戰,是個很沈重的問題。張國城認為,台灣國防就是政治問題,沒有轉型正義,沒辦法確立正確國家認同、確保軍人忠誠,再多先進武器及戰略規劃都沒有用。戰略上,他分析說,制空絕對是台灣國防關鍵,沒有制空就沒有辦法制海,失去對外的運輸管道,外部軍援也進不來。台灣人的僥倖之心、失敗主義、以及錯誤的認同,是張國城認為台灣和平最大的威脅。他指出,台灣必須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吸取正確戰爭經驗,面對如美國協助的軍備外援,政府應清楚提出完整計畫、合作方式、希望對方如何援助等,而台灣人民也必須確實監督不盲從。張國城警告,習近平在 2024 大選前一定在軍事上會有大動作,讓台灣人因畏懼戰爭,選擇主權以外的選項,並期待以和平為論述的當選者將台灣獻予中國。他呼籲應踩穩腳步,堅定站在民主陣營,做好內部的準備。

 
20230513「本土政權的終結或延續」座談會_04不委屈的和平_03

 
(詳細內容持續補充中)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