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997 年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出乎意料之外大勝, 取得 23席中的過半席次,由 6 席增為 12 席; 國民黨則首度得票率低於民進黨,席次由 15 席跌為 8 席。 對於長期痛恨國民黨的人來說,這回的變天著實替他們出了一口氣,值得燃放鞭炮慶祝。
在民心思變的情況下,整個大環境的確對長期執政的國民黨不利,我們由圖 (1)
可以看出國民黨的得票率持續遞減。 事實上,民進黨的得票率 (43.3%) 與國民黨相較 (42.1%), 只不過多了一個百分點而已,但是由於單一選區對於民意的變動高度敏感以及不成比例性(disproportionality),才會有如此連民進黨都不太敢相信的戰果 (註1)。
除了政治制度因素(選舉制度)外,社會結構(即派系支配下的傳統社會)可以大致解釋國民黨的挫敗。我們由表(1)
來看,在國民黨地方派系分裂的情況下,國民黨只有在雲林、台東仍能保有縣長的席位;苗栗縣由脫黨的傅學鵬取代;北、竹、中縣、基、南市則派系兩敗俱傷,民進黨順手接收縣、市長寶座。
派系叛離的癥結在於不服國民黨的提名人選,因此一般人也多認為國民黨輸在提名策略失誤。不過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國民黨如果不儘早切斷與地方派系的糾葛,早晚要葬送黨的集體認同。因此面對民進黨「綠色執政、品質保證」的挑戰,明知在派系反彈下會輸掉選舉,將地方政權和平轉移給民進黨亦在所不惜,無非是要將國民黨脫胎換骨。從提名的過程與人選來看,李登輝的主觀意識應該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縣市長權力的變動
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朝野一向以國會為攻城掠地的重心,而縣市長選舉多被在野人士認為層級過低 (low politics), 頂多是二軍正式加入立委選舉之前的訓練賽,用來打知名度罷了,此回卻大不相同。
國民黨在台灣自來採取垂直分工式的雙元政治 (dual polity),在地方上扶植派系扮演買辦的角色,同時又令其相互抗衡;各地山頭(boss) 只要接受中央至高無上的權力支配, 可以任憑其進行部落式鬥爭。在這種制度化的侍從關係下 (clientelism),中央往往透過省政府來作聯繫,儘量避免直接與地方政治有所瓜葛,省議員實際上成為派系的代理人 (註2) ,透過其綿密的人際網絡進行間接統治。
在這種共生 (symbiosis) 的政治生態中, 縣市長不僅上下受到擠壓,連出路也普遍不佳,頂多是政務委員或閒缺式的國策顧問 (註3) ,不像以立委經歷入閣的機率較大 (註4) ,因此,有為者無不以到中央當立委作自我期許。
宋楚瑜當上省長後甚至逕與三○九個鄉鎮長作恩寵式的(patronage) 接觸,一方面可以突破民進黨縣長的橫阻,另方面又可少一層中間人的剝削。一時,縣市長的身價似乎陡落。
然而,在 1997 年憲改之後,總統制的走向、閣揆同意權取消、立委人數提高、以及國大的參議院化,無不打擊立委的傳統重要性。凍省則剝奪省議員的掮客 (broker) 角色,縣長頓成關鍵性的橋樑。而長期來看,福利國家的走向,不可避免賦予地方政府業務承辦的責任, 使縣長的角色由消極的「地方代表」 (local representative)轉變為「地方行政者」 (local administrator),提供縣市長提高自主性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我國的政黨政治正在迅速進行質變。從院轄市長、省長、總統直選以來,由於直接民主的走向,政黨之間的競爭在於彼此個人行政能力的表現。在政黨內部,誰掌有行政資源代表的就是政治權力,他可以睥睨同儕,進而採攻勢「以政領黨」,陳水扁與宋楚瑜就是最好的例子。各方有意總統選舉的人亦視此回縣市長選舉為黨內初選、黨際競爭的前哨戰 (註5) 。
其實,從陳唐山於四年前毅然捨立委職而參選台南縣長 (註6) ,即可看出政治人物不再視縣市長為屈就。而修憲後的縣長權力相對驟增,其地位就如州、省長般,不能再以過去中央政府在地方的「服務代理人」 (service agent) 看待。
■國民黨的中央集中化
近年,國民黨積極進行集中化 (centralization) 的努力,一方面選擇性地把地方大老 (notable) 納為黨內全國性領袖 (註7) ,同時又強力進行削藩,急欲擺脫地方派系的包袱,惟恐政黨在地方的表現會破壞政黨的整體形象。此回,黨中央更是強勢主導提名,最明顯的是在台北縣、宜蘭縣、南投縣、高雄縣、台中縣空降來自中央黨政或民意機構的親信 (註8) 或地方派系屬性不強的人,主打形象牌 (註9) 。李登輝甚至親自出馬,試圖擺平台中市、基隆市、台南縣等地的派系,而彰化、宜蘭也大致在派系式微中取得整合。在李登輝的堅持下,有 10個人因為執意違紀參選而被開除黨籍。而黨中央在競選經費的挹注及輔選指揮權的強硬作風,都可以看出要架空省、地方黨部的企圖心。
除了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丕變,地方派系之間以及內部也都急遽面臨重新排列組合的難題。在鄉鎮長只能再選一任之認知下,縣市長選舉不止攸關資源重新分配與派系實力消長,甚至視之為派系存亡的關頭,而末代省議員亦要尋求出路,即使遭到國民黨開除亦打死不退 (註10) 。台中縣、台南市、基隆市、台北縣、新竹縣、苗栗縣、雲林縣、台東縣仍難逃嚴重兄弟鬩牆的困境 (註11) ,由於派系間玉石俱焚的思維,平白將 6 個縣市長拱手奉送民進黨。
地方派系之爭又免不了往上延伸,各自尋求黨中央有力人士投靠或結盟,最明顯的就是宋楚瑜與反宋(即連戰)之抗衡 (註12)。 我們如果說國民黨中央的鬥爭牽動地方政治的分合,並不為過。
■民進黨以逸待勞
縣市長選舉本質上是一種「單一席次多數當選」(single-member-simple-plurality) 的選舉, 最大的特色是以候選人為中心,看他是否有能力整合同黨競爭者、地方派系、以及吸收流離的獨立選民。過去,在野黨候選人只要形象好一點,再加上國民黨擺不平地方派系之爭,就有坐收漁翁之利的機會。
在這種背景下,民進黨大可以逸待勞,只要國民黨地方派系整合失敗,就有機可乘。此回縣市長選舉雖然不再被民進黨塑造成戰略性的「地方包圍中央」,但是黨主席許信良與立委普遍認為可以趁國民黨中生代接班之爭來擴張版圖,進一步在下屆立委選舉 (1998) 取得過半席次,而許信良個人則可以進而取得總統候選人的正當性,黨中央因此首度組團下鄉助選 (註13) 。
相對的,國民黨也視地方選舉是對中央政府表現好壞的公民投票,自是全力進行政權保衛戰,尤其是在北縣、宜蘭作戰術性的「反執政黨」 (anti-incumbent) 反撲, 「換人作看 mai 」不再是民進黨專用的口號。也因此,民進黨對於整體的對外形象革外小心營造,派系間的鬥爭並未公開化。我們由表(1)及表(2)
可以看出,民進黨在各縣市得票率是否增加、與是否贏得選舉,兩者並無明顯相關。相對的,在國民黨派系分裂之下,民進黨就比較有機會坐收漁翁之利。
民進黨的派系與國民黨派系屬性稍有不同,除了美麗島系比較像是由傳統的地方政治人物串連而成 (territorial diffusion),派系的競爭概始於中央級,各派系由上而下沆瀣一氣。此回各派系積極往地方發展 (territorial penetration),彼此的競爭在初選時雖已大致定輸贏,仍然難逃消極抵制。
民進黨各派系視此回選舉為派系發展的契機,尤以新潮流近年在國會選舉或聯合內閣主張屢遭遇挫折,蠶食鯨吞的手法亦頻與其他派系生嫌隙,因此除了積極在中、彰、宜、台東四個縣推派嫡系人馬參選, 或選擇性在無力推候選人的選區與他人合作 (註14) ,伺機囊括國家機器的一部份,並且也要綁住明年立委選舉的樁腳。
其他派系自然不會坐視不顧,黨內整合實際上是貌合神離。其實,民進黨除了在台中市外 (註15) ,屏東、雲林、彰化、基隆、澎湖都面對派系護盤固票的問題 (註16) 。 整體來看,在民進黨當選的 12 縣市中,屬新潮流有廖永來、劉守成,屬美麗島有林光華、余政憲、蔡仁堅,屬福利國有蘇貞昌、張溫鷹、蘇嘉全,屬正義連線有呂秀蓮、李進勇,而台獨聯盟盟員陳唐山與張燦鍙派系屬性不明。
民進黨最大的危機不在蕭牆,不在建國黨,而是來自企圖心旺盛的新國家連線的挑戰 (註17) 。 後者全力主攻南投縣與台南市,希冀搶灘成功來建立橋頭堡,同時以「選人不選黨」來拉攏民進黨福利國與正義連線的散兵游勇 (註18) ,伺機成立新政黨來取代 (或併吞 ) 建國黨,一舉在 1998 年立委選舉肇建獨派政黨的正統。
陳水扁以「寶島希望助選團」四處輔選結盟,重點擺在有贏的勝算,以及票倉所在的都會區,儼然一個美國式總統候選人初選(primary) 造勢的態勢,可見他已死心塌地要留在民進黨當總統候選人。在這種考量之下,他自然要與各派系交好,不能只擔任正義連線的頭人 (註19) ,連建國會的班底都要禮遇吸納。 相對的,在眾人認為李登輝不連任的假設之下,李登輝的魅力不敵政治人物的現實考量。
■非主流政治勢力
在台灣 21 縣市之中,國、民兩黨在 10 個縣市對決(宜、桃、彰、嘉、南、高、屏、花、澎縣、竹市),形式上維持兩黨政治之勢,新黨與建國黨尚無插手餘地。
一向自詡為正統國民黨繼承人的新黨雖在金、馬及台灣五縣市(北、苗、投縣、中、南市)提名 (註20) , 然而由於領導階層的凝聚力不足,復加缺乏基層組織,整個黨瀰漫著失敗主義,實際上是以鞏固現有支持者為著眼點 (註21) ,只能算是族群或地域式政黨 (communitarianparty),離全國性政黨仍有一大距離。而周荃因為抗議提名不公憤而退黨,加上黨的實力派人物的力挺,不僅造成新黨的實質分裂,也難免引起外人質疑領導者的政治智慧。
李登輝選前的「台灣主權獨立」說法雖然不利眷村選票支持,但是黃復興黨部仍能開出 80% 以上的票, 可見在國民黨眷村改建的政策與胡志強等人的固票,加以新黨的棄守下,外省選民的投票行為日趨務實。
對於新黨的立即威脅在於反台獨的新同盟會。此回新同盟會自行提推薦名單,除了呼籲支持多數新黨候選人,還替少數民進黨(新竹市蔡仁堅)、國民黨(國民黨陳根德)、無黨籍(雲林縣張榮味)候選人背書。最令新黨難堪的是新同盟會在台南市並未支持新黨候選人,而是支持國民黨的林南生,在台北縣亦持開放投票,並未支持楊泰順,大有對新黨抗議的味道,恐有立委選舉分道揚鑣的傾向。
建國黨試圖利用國、民兩黨避談統獨來開展,但是亦未能以大幅提名來引起選民矚目,可視為是在為立委選舉暖身,尚不足稱為補充當權派不足之政黨 (supplementary party)。由於彭明敏並未替建國黨台中市候選人站台,可見建國會並未放棄整合民進黨與建國黨的努力,因此,建國黨發展仍有阻力。
■政黨政治的衝擊
地方政治向來較不強調黨派 (nonpartisan),地方事務也較不涉及意識型態,然而今年國、民兩黨脫黨競選者比往年多,這些人雖使選局呈三角鼎力之勢,卻並未選擇加入現有政黨,同時也未能有足夠的共同點來匯合成第三勢力 (註22)。 而違記跨黨助選的情況亦不少,無怪乎兩黨主席不約而同要強調「政黨政治」,再度凸顯政黨組織低度開發的弱點。
除了宗親與人情因素 (註23) 阻礙政黨認同與效忠外,合理的解釋是當前政黨體系鬆散 (flexible) , 政治人物都期待政黨解組(realignment) 的出現。在新政黨體制成型之前,擁有行政資源者雖不至於擁兵自主,卻難免要積極介入新秩序的建構。民進黨原本資源稀少,所受的衝擊比國民黨大。在諸侯割據的情況下,任何整合的形式勢必賦予行政首長在黨內較大的決策權。
全國性議題原來就不易在地方選舉中發酵,許信良雖然別樹一幟,欲以中國政策(即三通議題)來區隔李登輝的本土牌(即台灣人意識),卻反被李的「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將了一軍。不過,由於民進黨對於統獨議題無心迎戰與選民冷漠 (註24) 的情況下,整體看來是一場去意識型態的選戰。
對於選民來說,由於政黨認同模糊、選舉議題不清,決定投票的因素不再是激情 (註25), 而是政績、形象、或殘留的人情或派系關係票, 這種與政黨脫鉤 (dealignment) 的情形,未嘗不是選民日益深度化 (sophisticated) 的指標,應該是可喜的。
■附註:
1. 民進黨選前的評估是贏得 8-12 席,如此大的誤差度, 顯現民調的結果在好幾個選區都未有明顯的軒輊。
2. 事實上, 地方派系大老偏好的公職是省議員,而非立法委員。
3. 卸任縣長能作到政務委員的只有無黨籍前彰化縣長黃石城;曾任南投縣長的林洋港在國民黨內的發展則受庇於「催台青」政策。
4. 比如簡又新任交通部長, 趙少康轉任環保署長,張博雅主衛生署長。
5. 媒體對陳水扁、連戰、宋楚瑜的助選報導,很難不讓人誤以為是進行總統初選。
6. 當時海外歸來的李應元與郭倍宏亦有意參選雲林縣長與台南市長,不約而同視地方政治為高層級的政治 (high politics),似乎是服膺美國前眾議院議長歐尼爾 (Tip O’Neil) 的名言:「政治始於地方」 (All politics is local)。
7. 這些地方派系大老一旦升格為全國性領袖, 不可避免成為黨內中央級派系中人,比如劉松藩。
8. 包括中央黨部、行政院、立法院、及國民大會。 他們全部落選。
9. 此回國民黨總共提名了 7 名博士,但只有澎湖的賴峰偉贏得當選。
10. 原國民黨省議員轉戰縣市長選舉的有邱鏡淳、傅學鵬、郭榮振、劉銓忠、劉文雄、蘇文雄、陳榮盛、林南生、徐慶元。民進黨有張溫鷹、劉守成、林宗男;新黨有宋艾克、楊泰順。只有張溫鷹、劉守成、傅學鵬、蘇文雄成功。
11. 被停權的南投縣長林源朗以「行政中立」為由拒絕替任何人抬轎,實際上就是不願幫許惠祐助選。
12. 比如在台南市,宋楚瑜支持林南生,連戰支持陳榮盛。
13. 福利國連線與美麗島系亦各自組團替自己人助選。在個人方面,謝長廷有「南方小太陽助選團」,游錫堃有「宜蘭經驗助選團」。
14. 最明顯的是在台南市與台北縣。
15. 張溫鷹在台中市不只大致整合民進黨各派系,連一向支持國民黨的地方派系也能取得支持。
16. 新黨楊泰順與周荃之爭,也脫不了類似的盤算。
17. 新國家連線是一個以立委為重心的內造組織,也可以視為立法院的次級團體,由陳永興主導,與依違於內、外造之間的建國會並不等同,比如彭明敏在台南市並未公開替連線的許添財站台。
18. 必如蕭裕珍及陳婉真。
19. 他甚至表示「只有黨的候選人,沒有派系的候選人」。
20. 除了考慮外省族群選票外 (尤其在北縣、中市、南市 ),在苗栗有開發客家族群的打算,在南投同時有拉攏林洋港及固守中興新村票源的考慮。
21. 新黨 1993 年在北縣、竹市分別取得 16.3% 及 10.1% 選票,此回在北縣只得 2.3% 票。而新黨未在桃園、竹市提名,亦有人質疑有放水之嫌,似乎有意把眷村票流回國民黨。
22. 當選的三位無黨籍縣市長,張博雅(嘉市)為傳統黨外家族,彭百顯(南投)原屬民進黨,傅學鵬(苗栗)原屬國民黨。
23. 宗親因素在客家族群為主的新竹縣使民進黨現任縣長范振宗徬徨良久,難以決定是否全力支持黨提名的林光華。照說彭明敏在台中市應該會支持建國黨推出的鄭邦鎮,卻不得不屈服於人情因素,背書張溫鷹。而高雄縣余家班與嘉義市許家班不論在絕對票數或得票率並未下降,可見政治世家並未褪色。
24. 比如國民黨屏東縣長候選人曾永權表示:「中央的統獨子彈,打到地方都已經冷了。」
25. 選民「越吃越重鹹」的現象,反映出選民對傳統造勢的冷淡以及對負面競選文宣的厭惡。 整體投票率由 72%(1993) 降至 66%,宛如在選立委 (1995 的投票率為 68%) , 只有宜蘭縣因選情繃緊而有上升。回頭看總統選舉的投票率為 76%(1996),省長選舉 76%、台北市長 79%、高雄市長 81%(1994), 而省議員 (1994)、三屆國大選舉 (1996) 也都有 76% 投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