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刺蔣案37週年紀念前言

編輯室
雖然經過了37年,但是1970年發生的「424刺蔣事件」對於台灣政治發展之影響的相關研究還是嫌太少。首先,1970年事件發生後,台獨聯盟對外聲明此一暗殺事件與組織無關。再加上二位當事人在事件發生過後不久就棄保逃亡,導致整個事件所產生的政治漣漪,一直欠缺當事人的第一手說明,除了對於海外獨派團體內部產生一定之激盪外,對於島內黨外運動的影響,其實直接的影響有限。其次,對於國民黨政權來說,刺蔣案固然對於蔣經國個人衝擊甚大,但是國民黨政權也有意無意藉由此一事件詮釋其「催台青」政策的發端,進一步暗示蔣經國乃是一個寬容大量、願意進行自我反省的政治人物。

也就是說,刺客本身是怎麼想的,而被刺殺的對象本身又是怎麼回應的,以及環繞在刺客、被刺殺者周遭的組織及團體又是怎麼因應的,這種多元、甚至對立的歷史觀點,對於還原及評價整個歷史事件極具重要性。

本期的《共和國》雜誌所規劃的「424刺蔣案」專題,即是有意彌補這兩個缺憾。希望透過鄭自才、黃文雄兩人的專訪還原37年前刺蔣案的歷史原貌,讓歷史回歸歷史。可惜的是,訪問當晚,黃文雄因為要照顧其生病的父親,所以,我們只訪問到鄭自才一個人。雖然,鄭先生的口述相當精彩,對於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也確實提供了不少第一手的資料,不過,當然還是有遺珠之憾。《共和國》雜誌還是希望往後有機會可以進一步再訪問黃文雄等人。
此外,本專輯的另外一篇文章,則是由我們邀請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陳儀深所撰寫的。透過新解密的外交部檔案,這篇文章提供了我們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刺蔣案」對於國民黨政權的衝擊及其所採取的對策。而從解密文件中也可以看得到,國民黨在了解到「即使黃鄭兩嫌第一審判決有罪,亦不過數年有期徒刑」後,一方面暗中施壓,「對於我方秘密協助承辦檢察官偵察本案及提供各項證據事,應注意保密」外,另一方面則保持緘默,但也要「對台獨多方打擊」的作法。

最後,我們也轉載了兩篇分別由李筱峰和邱斐顯所寫的文章,前一篇探討「刺蔣案」的歷史意義,後一篇則著重於和黃文雄相關的事蹟,以彌補我們沒能親身訪問到黃先生的遺憾。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