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櫥窗


【紀念】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122年

【紀念】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122年   歷史宛如一面鏡子,照映現在的當下,也反射過往的一切。從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到乙未割台,台灣的命運在122年的今天,有了重大的改變與發展。   因著歷史的大事件,也開啟了台灣從單純移民組成的社會,進而開始追求認同這塊土地,以及追求自治的思潮。這塊土地就如同海綿般,這122年來從西風東漸,到海納日本與中華文化,台灣;因此變的更加多元與豐富。   回顧這122年,站在東亞的大歷史潮流中,以古鑑今省思當前台灣的處境,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這新時代、新變局的主角。 2017.03.03

1992年5月16日 刑法一百條修正案

【認識台灣】1992年5月16日 刑法一百條修正案 自由與民主,是歷來諸多哲人先賢、前輩們以血淚換取而來的,今天的台灣,雖然離全面民主化尚遠,威權遺毒的陰影仍在,現今所享有的一切,也絕非憑空掉下來。 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台灣經歷解嚴、開放報禁、黨禁到民主化運動的蓬勃發展,然而;看似民主的台灣社會,卻仍藏著國家對付異議份子的法律;刑法第100條(內亂罪)。該條條文載明: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另外懲治叛亂條例中規定「犯刑法第一百條第一項、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之罪者,處死刑」。:(懲治叛亂條例於1991年5月廢除) 國民黨敗逃到台灣後,從二二八事件到全面清鄉、白色恐怖時期,凡與當局政令不合者,亦或持有特殊意見輿論者,如: 主張台灣獨立或關懷社會者等言論皆會觸犯此法律,進而遭受牢獄之災,使得此法律形同政府合法的武器,禁錮了台灣言論自由的發展。因著刑法一百條,也有許多人因此成為黑名單,直到90年初期,才陸續闖關回台,聲援台灣剛萌發的民主運動。 許多流亡海外的台灣人紛紛闖關返鄉,包括莊秋雄、吳信志、蔡正隆、郭正光、張丁蘭、毛清芬、何康美、周叔夜、羅益世、以及李憲榮等等,而李應元更是與軍警捉迷藏長達一年多。許多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幹部,因闖關回台而先後入獄,包括潛回入境的郭倍宏、李應元、王康陸、張燦鍙等,以及島內的鄒武鑑、以及江蓋世等人,更進一步激起社會促使政府廢除刑法一百條,台獨思想終於無罪,這些叛亂份子才被釋放出來。 林山田、李鎮源、陳師孟、瞿海源、作家鍾肇政等不少人均認為,刑法一百條之規定,使得人民就連「想」的自由也被限制,成為政府入人於罪的變相手段,因此遭到當局批評為「思想叛亂罪」、「和平叛亂罪」或「普遍叛亂罪」。因而組成「一〇〇行動聯盟」,並於1991年9月,於台大醫學院大門口,聲援獨台會案,以及政府應對黑名單解禁,同時廢除刑法一百條等訴求。 刑法一百條的修法,在當時仍然保守的社會風氣裡面,其實並未獲得普遍的輿論支持。特別是這項修法的訴求,常常也跟同一時期的反軍人干政、要求總統直選等改革呼聲,一起出現在各種社會運動的場合裡面,並且連帶跟著這些主張而被泛政治化、被貼上政黨標籤。 1991年10月4日,刑法一百條研修小組首度開會,,由施啟揚主持, 主張廢除的一〇〇行動聯盟成員林山田、蔡墩銘、陳傳岳等三人與民進黨立委張俊雄拒絕出席。10月6日, 一〇〇行動聯盟成員與國民黨進行協商,初步達成「實質掏空刑法一百條」共識, 但林山田與宋楚瑜都強調未簽字、未交換條件。10月8日一〇〇行動聯盟宣布反閱兵活動暫停, 所有聯盟成員當日將於台大醫學院基礎醫學大樓前和平靜坐, 直到閱兵結束。 雖然在國民黨團的堅持之下(參見當時的立法院公報),該法沒能被完全廢除,但仍成功終結了國家以叛亂為名、隨意將任何人逮捕繫獄的可能性。修正案通過以後,二十餘名政治犯重獲自由,許多人因此可以發表許多民主的言論。自由,從來不是唾手可得;民主,是許多人不斷衝撞體制,以生命血淚所爭取而來的,回顧這段歷史,卻有許多人仍緬懷這高壓與打擊異議份子的統治。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民主的未來還需你我的爭取。 資料彙編整理自: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39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0THwH1yyk http://goo.gl/tkrzvg  http://goo.gl/jvQBA #國民黨 #馬英九 #威權 #刑法

【認識台灣】1948年3月8日基隆大屠殺

1947年3月8日,天馬茶房查緝引爆的民怨,國民政府非但不重視,反而在蔣介石下令下,派出國民黨輔第21師搭乘軍艦從中國駛抵基隆港,並於1947年3月8日上岸,開始於基隆地區長達兩個月的無差別屠殺。 記住歷史,不是放不下過去,而是從中學習經驗,告訴後輩子子孫孫,一個屬於這塊土地的血淚史實。 228走過一甲子 基隆大屠殺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5iokll5kk

台灣女性社會主義革命者-謝雪紅

【紀念】台灣女性社會主義革命者-謝雪紅   謝雪紅,原名謝阿女(1901年10月17日-1970年1月15日),台灣彰化人。   談論二二八事件時,較少人會去提到謝雪紅,或者是談到二七部隊時提及到她。謝雪紅是誰呢? 謝雪紅是日治時期的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創始黨員之一,也被稱為「台灣社會主義革命」先行者,或稱其為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同時是二二八事件中,二七部隊的主要參與人之一(其與二七部隊堅持對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鎮壓行動,採取武裝抵抗)。   後因二七部隊抵抗國民黨軍隊失敗,謝雪紅經廈門轉赴香港,而後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成為中國八大民主黨派之一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首任主席。   2000年時,公共電視紀錄片系列《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的其中一集《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介紹謝雪紅的生平,對她有以下的評價:   “ 謝雪紅的出身決定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仰,加上日本對台灣之暴虐殖民,身為女性的她,深感於父權與殖民者之雙重迫害。第一次中國之行,開展眼界,置身中國最動盪的時代,革命情懷大受激勵。莫斯科東方大學造就她成為真正的共產黨員,憑著天生的領導才能,成立台共。武裝部隊與國軍部隊抗爭,顯現其非凡的氣魄,在在不讓鬚眉,足為女性爭自由的典範。下半生長住中國大陸地區,但仍心念家鄉,爭取台灣人民之權益。

吹奏台灣獨立樂章的老樂師—政治受難者陳深景的故事

譜奏台灣曲 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影像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bIRAQAIe8   陳深景,1942年出生於景美、深坑一帶,原名陳武雄,因為同姓名的親戚很多,父親就以出生地改名為陳深景。母親早世,由慈愛的後母照顧長大。青春期一頭栽入音樂世界,並成為專業樂師全國巡演。   1972年受邀至美國表演時,巧遇臺獨聯盟陳隆志與隆豐兄弟而喚起政治意識,再觀察美國當時民主方式的總統選舉,加深推動台灣獨立的思想。回台後,利用夜晚到處灑放蓋著「台灣獨立」印章的傳單以散播台獨思惟。   1974年5月12日被捕入獄後,歷經所有刑求仍不屈服。12天後父親過世卻未獲告知,及至1975年二條一判處無期徒刑確定後允許通信,才由與太太第一次面會時得知,也才得悉情治單位無恥謊騙家屬之事。1986年10月30日因蔣中正過世減刑出獄,計服刑12年半。在綠島服刑時,仍苦中作樂創作歌曲娛人娛己,出獄後也以此謀生,並成為終身志業。   出獄後與獄友密切連繫,並參加各類聚會與活動。為了謀生,曾經營過川菜餐廳、卡拉ok,茶藝館,並在piano bar駐點演出,也做過房地產買賣。現在呈半退休態,遇有晚會活動才出來。「但如果現在中國要來統一台灣,雖七老八十,一樣拿菜刀跟他拼。」   慈愛的後母 我叫陳深景,出生於1942年3月22日。我的父親、阿公是澎湖人,因為我出生時是日本時代,那時的名字叫做陳武雄,以前我父親都叫我武雄,タケオ(takeo),不過澎湖那邊的親戚叫做陳武雄的很多,這是菜市場名字。後來戰後,我父親就幫我改名字,因為是在景美、深坑出生的,所以改為陳深景。我父親與母親結婚後住在景美、深坑一帶,在那邊做生意,在日本時代就是公賣局的大盤商,到我三歲時,因為阿公在屏東,我們才搬到屏東。   搬到屏東的隔年四月,我的母親就過世了。那時在屏東,我父親開醬油工廠,母親過世之後,我的外婆與阿嬤都認為工廠不能沒有女主人,所以要求父親再娶。我父親是受過日本教育的,照理說不能接受再娶這種事,就算對長輩的這種要求也是用「很忙」、「沒空」去搪塞,結果父親竟然答應了,我也沒想到他有這麼開明的思想。我父親如果聽人說,哪裡有女生不錯,就會叫我阿嬤帶我去看。   那時七看八看,看了很久,我也不知道那時候是怎麼挑的,有的女生見面就拿錢與糖果給我。之後有人介紹一個女生,因為當時小孩穿褲子、衣服與皮帶常常歪一邊,不太整齊,見面的當時,這個女生就幫我把皮帶弄好、衣服整理好,所以後來阿嬷問我覺得這個女生如何,我就說這個好。之後,我爸爸就與這個女生結婚,可以說,我的第二個媽媽算是我挑選的。但是這個媽媽與我爸爸並沒有生小孩,到了我初中二年級時,他們不知為何離婚了。雖然離婚,但她還是都有請人注意我的一切,甚至我因為臺獨案件被抓時,尚未滿第十二天,我父親車禍過世,我媽媽還把我太太和小孩帶去臺中照顧。我出獄回來的第二年,她才過世。我曾跟我舅舅說過,我想帶母親回高雄祭拜,我舅舅卻說,因為我爸媽已經離婚這樣不太適合,因而作罷。這個媽媽沒生小孩,從小卻比親生的媽還疼惜我。   我的小學是讀屏東仁愛國小,比較靠南邊,後來我家工廠移到北區,所以四年級就轉學到屏師附小。那時轉學還要考試、上初中也要考試,我考上了屏東明正中學,也從那時起開始玩樂器。   音樂相伴的青春期 明正中學雖是初中卻有樂隊,當時初中有樂隊的很少,但大多都要初二、初三才能加入樂隊。樂隊練習時間都在放學之後,有一次我晚一點放學剛好看到樂隊在練習就跑過去看。我剛好有個鄰居在樂隊裡吹小喇叭,按照規定非樂隊成員不能碰樂器。在他們中間休息時間,我請求鄰居讓我試吹,他看教官不在就讓我吹。西式管樂器沒有練過的人是吹不出聲音的,但我那時還真吹得出聲音。接著他教我Do Re Mi要怎麼按,可能小孩子反應比較快,記憶力比較好,竟也吹得出來。可能我有這個興趣與天份,當時流行「星星知我心」,我馬上就可以吹得出來。結果教官聽到吹奏流行歌的聲音就從教室跑出來,我一看到教官馬上放下樂器跑掉了。隔天學校廣播說,一年級幾班某某人馬上到訓導處來。我一聽就知道慘了,心想這下子皮要繃緊了。到了訓導處後,主任就問:「昨天你有碰樂器嗎?」我說:「有。」他接著問:「你曾經學過嗎?」我說:「沒有。」他接著又說:「你騙我,沒學過會吹歌?」我是真的不會,他就叫我今天放學留下來加入樂隊。樂隊裡大多都初二、初三的學生,只有我是一年級。當時樂隊隊長是初三學生,他畢業後,我也升上二年級並當了樂隊隊長。   初中時,我參加救國團暑期戰鬥營的樂隊時,以小喇叭參加全國比賽得了第二名,獎品就是一支小喇叭,這是我擁有的第一支樂器。那時樂器只有臺灣岡山製造的駱駝牌,沒有外國進口的。   家裡本來反對我玩樂器,後來看我有興趣,也就由著我了。我父親是受日本教育的,一般受日本教育的長輩都是很堅持的,但我父親對我比較特別,他認為我對樂器有興趣,既然對醬油工廠沒興趣,留給我也沒用,因此我就走向音樂的道路了。初中與高中,我都在玩樂器,因為我很喜歡玩樂器。畢業後就加入樂隊,跟隨電影明星巡迴全臺宣導影片的登臺活動,全臺灣跑透透。   成為專業樂師 我當兵時在官田第八訓練中心,那邊有維維康樂隊,我進去後,新兵訓練也沒訓練過,都在康樂隊中,人家結訓,我也跟著結訓。結訓後我就被調到陸軍總部軍樂隊,那幾年學會了薩克斯風、伸縮喇叭等各項樂器。我當兵時都在軍樂隊,在總統府升降旗時演奏,一年輪一次兩個月,其餘都配合儀隊。那時有美國軍官來機場,或美援的坦克車移交等儀式,我們樂隊都會去接機及演奏。   高中時,就已經偶爾有人會找我去做一般的晚會,或是有樂團臨時缺樂手,也會調我去支援幾個月。學校畢業後,我主要是做電影隨片登臺,接著才是歌廳。   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左右,我剛退伍,那時舞廳、歌廳還比較少,樂師的工作比較多是在劇團、歌仔戲、電影隨片登臺這類,到後來歌舞團也出現了。我頭一個歌廳的工作,是在屏東的黑天鵝歌廳,後來才來高雄,金都樂府和藍寶石這幾家都有做過,也曾去臺南的藍天歌廳,在那當領班。之後在高雄皇后舞廳,在皇后舞廳之前,我也做過華后飯店,是專做美軍的。   1960年代,當樂師的工作機會很多,高雄很缺樂師,還從中部調人,舞廳找人還要先預付訂金,而且得預付酬勞,比方說我初一上班,當天就先領薪水,領到十五號,十六號再領到月底,以前都這樣。那時一個月的待遇,差不多是三千元至四千元之間,當時市政府科長的月薪才七百元,當時樂師的待遇很好。當時在中南部的樂師,工作幾乎都是以現場演奏的環境為主,不像現在,有名了還會出唱片。當時是已經有唱片業,但錄音室大多都在臺北,所以替灌錄唱片的歌手伴奏的工作,都是臺北的樂師在做。   除了在外面演奏之外,我在還沒坐牢前,也偶爾會教學生,但出獄之後就沒有了。主要是因為,學生如果完全不會,從基礎開始教,很累,如果有點根基,願意跟著我們的樂團一起玩,那我還是會教。但是現在的人,願意像我們以前那樣完全為了興趣而玩樂器的,也比較少了。     出國表演 意外接觸臺獨思想 我在華后飯店工作時,李棠華雜技團要出國表演,頭一站是去香港,之後要去美國,要調樂師,需要三名鼓手,還有四名演奏其他樂器的樂師,他們總共需要七人,算月薪的。因為電視臺也在找樂師,我就問我父親,是去電視臺還是出國比較好呢?我父親是告訴我,如果想要平平安安就去電視臺,但如果想增長見聞,應該選擇國外。因為自己本身有那個技術,要去電視臺,將來機會很多,也很簡單,但要出國遊玩,又不用自己花錢,機會難得。   我們在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先到香港,四月、五月才去美國,那時樂隊只剩下四人,不足的都找在地臨時的樂師。1970年代,臺灣的電視臺老三臺都已經出現了,那時本來中視要叫我去,只是因為那時還不能以觀光旅遊的名義出國,得要是商業考察才可以出國,一般人沒辦法出國。李棠華跟蔣經國感情好到就像兩兄弟一樣,跟著他們,才有機會可以出國。   民國六十一年去美國表演的時候,有次在紐約,因為在表演前很無聊,我們把樂器準備好之後,就到外面閒晃,剛好遇到兩個人看著李棠華雜技團表演的海報,邊說:「這是我們臺灣來的,都是豬仔,沒路用,別看了。」臺語的「豬仔」用在這時候就是指外省人。聽了之後我就說:「不對喔,我不是豬仔喔。」他們就問我是誰,我回答說是雜技團的樂隊領班,是臺灣人。他們知道後,就進去看李棠華雜技團的表演。表演結束,這兩人找到我,他們問我:「到美國有沒有四處走走?」我回說:「沒有,只去過表演場地附近的地方。」他們就說:「那明天帶你去什麼樂園參觀,再去看看自由女神。」我們就是這樣認識的。   那兩個人就是陳隆志、陳隆豐倆兄弟,在出去玩時,他們拿了一些書給我看,如《臺灣青年》這些。後來,我跟著雜技團到夏威夷住了差不多兩三個月,住在飯店,到要回臺灣時,我想了一想,覺得這些書不能帶回臺灣,如果帶回臺灣就慘了,就把書丟在床下。   因為在夏威夷待了兩三個月,跟飯店的服務人員已經熟識,後來要回臺灣了,在機場準備登機時,一個飯店女服務生說我的書忘記帶走,把書包好想送還給我,但她一開始找不到我,就跟團內的人說了這件事情,等找到我,我才跟她說這些是要丟掉的書。所以我後來出事,有可能就是團裡有人在機場發現我看過那些禁書,跟情治單位密告也說不一定,不然在美國接觸了些什麼人,我也沒對外說,我想會出事應該就是因為那包書的關係。   […]

前進吧,我們的城市!

2013年12月 「從何處而來,從何處而去,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行動,前進,永遠前進,永遠不要停止:到山谷,到平原,到竣嶺,到仼何能走到的地方當主人。」  ———–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 1997年,燦鍙參選台南市長,以「日本的京都,台灣的府城」、「古城再生,都市再造」作為競選主軸,獲得市民的支持,當選第13屆市長。就任之初,我就以「文化首都、親水之都、教育重鎮、科技新城」等四項城市定位,作為我任內的施政主軸。 長期旅居國外的經驗,讓燦鍙非常清楚,一個城市的建設與經營,絕不是短短的四年、八年的任期,就可以畢其功於一役,就可以讓城市脫胎換骨。只有明確、具體、可行的城市定位,才是一個都市未來發展可大可久的根基,也才能在全球化的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燦鍙選擇了無法短期見效的城市定位,來作為個人四年任內的施政主軸。 在文化理念上,我們打造全國第一個以文化園區為規劃概念的孔廟文化園區,拆除圍牆、開放空間規劃、夜間照明、周末藝文表演,建立導覽解說制度,融入市民的生活,讓古蹟活化。同時也推動民俗節慶的優質化,包括三月迓媽祖、五月扒龍船、七夕做十六歲等,喚起市民的歷史記憶,凝聚市民對城市情感的認同與光榮感,進而成為台南市文化觀光資源。至於台南美食,受到本會(台北市台南市同鄉會)大力的協助,成為行銷台南的一大利器,將府城「傳統小吃」變成「美食文化」,行銷全台灣,甚至進駐五星級飯店,成為國宴上的美食佳餚。 在親水建設上,「整治運河」是歷任市長候選人,必開的競選支票,經歷2、30年,終於在我任內啟動「運河整治工程」,並以府城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國際標,徵選設計監造顧問公司,辦理運河護岸護欄、景觀道路、綠地植栽、夜間照明、望月橋及安億橋的重建工程,並搭配啟用汙水處理廠、打通安平舊港等等工程,讓運河重現水清魚會游,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觀。當時的營建署林益厚署長,曾稱讚府城運河為「最好的公共工程」。另外,市府也認養承接「樹屋」,改造台灣第一街(延平街),配合奇美公司捐贈林默娘雕像,興建港濱公園,並結合當地豐富的人文歷史與小吃產業,讓沒落的安平地區再獲新生,帶動了今日安平風景區的繁榮。 台南市孔廟為全國首例以文化園區為概念,整體進行活化利用的古蹟。 台南市運河經整治後的美麗夜景。     張燦鍙擔任市長期間,天下雜誌讚譽台南市是全國「教改春天的城市」。 在教育事務上,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比例全國第一、全國最早實施國小二年級英語教學的城市、推動全國首創的「小泳士」認證,也被天下雜誌稱讚台南市是全國「教改春天的城市」。同時,任內向美國聯邦政府爭取到45萬美元,委託Team Oregon指導規畫設計億載國小,成為全國第一個環保生態學校(Eco School)。這是美國聯邦政府有史以來第一次補助他國地方政府的案件,經過Team Oregon的規畫設計,億載國小是全國唯一獲得綠建築九項標章最高榮譽的學校,成為台灣綠校園的楷模。此外,更與慈濟基金會合作,首創全國第一個獎勵私人興學,由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推動教育的慈濟完全中學,為大台南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選擇。 在科技發展上,台南科工區用地只售不租的政策造成土地長期閒置,在市府的建議與力爭下,經濟部首開先例,先是同意「先租後售」,繼而推出006688租金優惠專案(第1、2年免租金,第3、4年租金打六折,第5、6年租金打八折),由租轉購時,租金可抵售價,吸引許   台南市政府首創獎勵私人興學,圖為慈濟完全中學簽約儀式。 多廠商承租進駐設廠,最後甚至變成全國的政策。依據當時經濟部長林信義的報告:自2001年至2006年5月,006688專案引進2,825億元的投資,4,536億元的產值,也創造51,136個就業機會。2003年天下雜誌還特別肯定:台南科工區成為最成功的地方工業區,「地方首長的支持,是主要的關鍵」。   城市的經營,不只是硬體建設,觀念的轉變,往往也能帶來巨大的成效,科工區土地租售的轉變,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政府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我們也善用民間資源,大力推動BOT、公辦民營或委外經營,包括市立棒球場、市立游泳池、延續市立醫院委外經營等四十多項業務,成效卓著,可以說是推動公辦民營全國第一名的地方政府。此外,也成功說服內政部改變國宅「只售不租」的政策,將大林國宅的空屋租給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做為學生宿舍,帶動了大同路附近地區商業活動的繁榮,更是轉念帶來轉變的最佳範例。 台南是人稱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開台首府,有歷史感、文化資產最多,古蹟寺廟最多,民俗活動最正統,整個城市就是一個超大型的城市博物館,是一個有特色、特質的魅力城市;然而更需要現代與傳統並蓄,科技與人文並存,才能在保存與發展間,謀得平衡。 府城古都,台南新城。台南縣市在2010年底正式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新的台南市,多了壯麗的土地,多了勤奮的人民。 作為一個前任市長,我有幸比一般人更親近這個城市,也曾為這個城市付出我應有的努力;作為一個現在的市民,我衷心期盼,所有的主政者,都能用突破性的觀念、開創性的作風、用心經營,在新舊之間取得共識。我更期盼所有勤奮的台南子民,不論旅居外地或在故土打拚,「前進,永遠前進,永遠不要停止:到山谷,到平原,到竣嶺,到仼何能走到的地方當主人」,讓過去的光榮變成台南人永遠的驕傲,讓台南成為有文化內涵、具有人性尺寸(Human Scale),適合人們安居樂業的城市,讓它不只成為台南人的台南,而是台灣人的台南。     張燦鍙市長任內積極推動民俗節慶優質化,圖為府城媽祖文化節。                          

台灣何時翠青?

今年的二二八,筆者到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參加「228紀念音樂會 台灣翠青20」這場音樂會。當夜的民雄鄉,涼風舒爽、田園靜謐,讓人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而在那幢閩南式建築風格的音樂廳中,聽著由鄭兒玉牧師作詞、蕭泰然老師作曲的「台灣翠青」,內心格外地感動! 「太平洋西南海邊,美麗島台灣翠青。/早前受外邦統治,獨立今欲出頭天。/共和國憲法的基礎,四族群平等相協助。/人類文化,世界和平,國民向前,貢獻才能。」二十年前,這首由鄭牧師與蕭教授合作、充滿歷史底蘊的「台灣翠青」,唱出了台灣人的精神與願景,堪稱是台灣的國歌! 然而二十年過後,我們至今仍無法將它變成我們的國歌,實在教人感慨。現今學生在朝會上唱的仍是那首老牛拖車、要死不活的國民黨黨歌,學生大多不愛唱、也不想唱。日前在朝會上,我們校長為了鼓勵學生唱國歌,竟掰出唱國歌的「好處」是──「可以練歌喉」──這樣荒謬而可笑的理由!教育淪落至此,無怪乎學生也只能認那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了。 但這是一個嚴肅的議題:我們的國歌究竟該是那一首?我們的國旗又該是哪一面?是與台灣無涉的「三民主義」、還是體現台灣精神的〈台灣翠青〉?是與台灣無關的那片「滿地紅」、還是那顆以台灣為形的翠青番薯?國、旗、歌,目前在台灣的現況是「國不國」、「旗不旗」、「歌不歌」,關鍵就在於我們尚未「正名」。所以,當務之急是,我們應該以「台灣」為名、建立一個以「台灣」為名的國家,才能徹底解決「中華民國」所帶來的混亂。是時候了,該是我們明確地喊出「台灣」的時候了。 音樂會後,全場起立大合唱「台灣翠青」,曲罷主持人激動地說:『我們今天唱出我們的國歌了!』,許多人熱淚盈眶……身邊一位陌生的女士也感動得與我緊緊相擁,互道「加油」!

文化:台灣社會的新動能

Some men see things as they are and say why;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say,why not? ——— Robert F. Kennedy 有人看到已發生的事情,而問為什麼; 我卻常夢想未發生的事情,而問為什麼沒發生? ——羅勃‧甘迺迪 壹、社會變遷 1992年我在大家的協助下,終於突破黑名單的禁制,回到闊別多年的台灣社會。返台近二十年來,當我貼近去感受台灣社會的脈動,心情卻是十分複雜,可說是憂喜參半。喜的是,台灣人的自覺,已經逐漸被喚醒;憂的卻是,自覺的幼苗,在尚未成蔭之前,又被嚴重污染。 長期以來,無論是島內或是海外的「台灣人運動」,大部分都聚焦在台灣人所受的種種政治壓迫。經過30多年的打拚,的確創造了一個政治架構全然不同的台灣社會,使台灣人在政治上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民主,彷彿潛藏在社會的種種鬱抑,一時之間完全被解放。這些束縛的解放,使得社會充滿生機,但是卻也帶來脫序的亂象,甚至價值觀的混淆。文化議題,被八卦緋聞所淹沒;民主體制,被政黨惡鬥所取代。於是,權力競逐成為政治行為的最高指導原則,功利掛帥成為文化養成的惟一考量,在權力競逐與功利掛帥的盲從下,逐漸喪失民主精神與文化價值的台灣社會,到底要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面對這樣的亂象,我才恍然大悟,當前的台灣社會,需要進行一場深度和廣度兼具的台灣文化重建與創新運動;而台灣人運動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確立台灣立國價值觀的文化運動。 貳、文化興邦 文化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概念,涉及了不同層面的知識領域。一般而言,所謂的「文化」,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裡,形成人們思想、行為的規範,也就是一群人共同的價值觀。具體而言,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一種蘊含教養、品味、智慧、心靈和創意的結合體。好比要了解一個城市的文化,既要觀看它的建築、市容和景觀,也要了解市民日常生活所展現的特定活動內容,包括民俗節慶,生活禮儀、藝文活動、生活涵養等。換句話說,一個城市的文化已經和城市的特質與市民生活品質,畫上相當程度的等號。因此,什麼樣的文化,造成什麼樣的社會;有什麼樣的人民群眾,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政府。有什麼樣的過程,就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從人類歷史的演進來看,現代人之所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評價古代文明的高低,幾乎都是靠他們遺留下來的價值觀、道德、思想與藝術的遺產。至於經濟活動,譬如國民所得的高低、外匯存底的多寡、生產效率、統計數字、經濟效益、投資報酬率,這些統計數據可能有如過眼雲煙。當這個世代結束了,下個世代的人就忘記了。但是道德、文化、藝術的遺產,則會一代接續一代的流傳下去,影響深遠。 事實上,任何人類的經濟活動,如果沒有道德約束,恐怕會變成爾虞我詐,強取豪奪,互相算計,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人類的生活就沒有任意義和品質可言了。而在經濟活動裡面,如果不能對文化、藝術有所提升,則經濟活動越頻繁的同時,就會造就越多急功近利的人。甚至,當經濟活動脫離了道德、文化與藝術之後,社會奢靡成風,經濟反成為墮落與敗亡的催化劑。歷史上的迦太基與羅馬帝國的興亡歷史,就是最好的例證。 近十年來,台灣社會的功利主義,更加嚴重。過度重視財富的追求,導致社會奢侈成風,到處充斥著浮華與墮落。我非常擔心,經濟掛帥、財富至上的價值觀,是否也會讓台灣社會步上迦太基、羅馬帝國的後塵? 然而,文化建設這條路,自古迄今,從來就不是平順的坦途─它不能立竿見影,它像一株小樹,需要不斷地澆灌、培育和呵護。譬如教育,十年樹木,才能造就百年樹人。在經營的過程中,既難以得到立即的掌聲,成效更只能等待歷史的見證。尤其在功利社會裡,文化或藝術,往往被誤解成裝飾性、欣賞性、宣傳性的事物或是奢侈品,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對經濟的發展一無是處,是只會花錢而不能賺錢的。 歷史的教訓,使我們了解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遠在經濟發展之上。歐洲在西元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使原本封建的歐洲社會,轉化成現代文明的公民社會。十九世紀的日本京都文藝復興,終結了長達三百年的德川幕府,推動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現代化強盛的國家。二十世紀的法國,1985年法國總統密特朗(Mitterand)推出劃時代的「十大計劃」,讓巴黎成為現代歐洲與世界文化、藝術及思想的中心殿堂。這些例證都足以說明,厚實的文化建設,才是奠定國家可長可久的重要礎石。 參、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 印度聖雄甘地,生在大英帝國的顛峰時期,當時流行的印度兒歌是:「好大個子的英國人,統治小小的印度人,因為他們吃肉多,一長長到七呎高。」因此甘地常常偷吃肉,想變成魁梧的英國人,對印度的東西看不上眼,一心想模仿英國人。後來到英國留學,又到南非當掛牌律師,以為自己攀上了白人上層社會階層。直到有一天,他買了頭等艙的火車票,卻被禁止進入頭等艙,因為那是有色人種的禁區。受辱之後,他才決心要確立印度人的主體性,領導印度人反英國殖民運動。他說當他放棄虛偽的自我,肯定真我的時候,是他人生的分水嶺。這不只是甘地人生的分水嶺,更從此奠定印度人民的信心。 對照殖民時期的印度,台灣的過去,何嘗不是如此? 台灣過去的教育,讓台灣人喪失了台灣的主體性。學生從課堂上熟知中國的歷史人物與地理環境:文天祥、岳飛、以及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知道歷史古蹟萬里長城、紫禁城、中山陵、也知有長江、黃河、黑龍江、喜馬拉雅山、甚至還背得出聖母峰的高度。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了驅逐韃虜;當然對旗袍、刺繡、國畫、京戲、北平烤鴨也都不陌生。可是提到郭懷一(1652)是第一個發動叛亂荷蘭人的台灣人;朱貫一(1721)、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又是什麼樣的人物,恐怕就少有人知了。即使不少人遊過安平古堡、赤崁樓、億載金城、大天后宮,但對它的歷史背景,也只是一知半解。台灣的山川濁水溪、大甲溪、曾文溪的確切位置?玉山又有多高?一定考倒不少人。又如大甲媽祖南下進香共八天七夜,來回長達三百七十二公里,善男信女長途跋涉,抵達嘉義新港奉天宮舉行祝壽大典,是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很是熱鬧,但在課本上竟沒有半字提及。再說,台灣各地土產鳳梨酥、太陽餅、擔仔麵、炒鱔魚;台灣戲劇歌仔戲,布袋戲,廟會的宋江陣、車鼓陣、台灣的民謠望春風、雨夜花的時代意義,更是鮮有人知。 過去的教育,使台灣人民普遍熟悉中國的歷史地理文物,卻反而對台灣的史地文化懵懵懂懂,所知有限。1998年以後,教育部開始稍作調整,在歷史課程中,中國歷史佔40%,台灣歷史佔20%,外國歷史佔40%;在地理課程中,中國地理佔百分之53%,台灣地理佔20%,外國地理佔27%。看來是略有進步,不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認識,就是台灣史地不應只是鄉土教育的輔助教材,而應是正統教育課程的一環,台灣人子弟在課堂上理所當然的要先了解台灣的歷史、台灣的地理、台灣的人事地物。 新加坡李光耀資政說過:「新加坡人有中國人的血統,但重要的是,他們以新加坡的立場思考,關心新加坡的權益,而不是以中國人的立場,為中國人的權益著想。」台灣社會正如同新加坡一般,不論從文化、從歷史、從血統等各方面的角度來看,台灣人與中國人密不可分;然而現代的台灣人應該以台灣的立場來思考,關心台灣的權益,這才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本土文化的精神所在。 1993年開始,台灣社會陸續出現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鄉土教學運動等本土化的文化運動,確實是讓被掩蓋的台灣本土精神,露出一線曙光。我們更期待,教育當局能針對歷史、地理、社教、音樂、文化、語言、文學、編出一套實用的基礎教材,不只是作為輔助性的鄉土教材,更應該優先納入正軌教育的位階。教育的學習原則,本來就是由近而遠,由具體而抽象,才是符合邏輯的。也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真正能體會到教育的目的。如此一來在台灣成長的孩子,才能認識台灣、關心地方、疼惜鄉土、台灣人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才會形成。 肆、推動台灣民俗活動的優質化 文化就是生活。台灣社會有許多隨不同節令而舉辦的廟會民俗慶典活動,如元旦行春、元宵花燈、三月迎媽祖、五月扒龍船、做十六歲、中元普渡、年底廟寺建醮等等。這些活動反映出一個地區居民歷代相傳成俗的生活脈絡,不但豐富了市民的生活記憶,凝聚著生活情感與城市認同,也展現出一個城市精彩文化的深度。 可惜因生活型態的改變,許多傳統民俗活動已逐漸式微,庸俗化,參加的人愈來愈少,層次也日趨低俗。目前台灣的民俗活動,往往只追求熱鬧而流於庸俗、粗糙,沒有文化內涵可言。雖然活動頻繁,但多數是各自為政,只管熱鬧,不求品質,以致艷舞、打情罵俏的表演當道,不然就是鞭炮大作、紙屑飛舞,噪音、垃圾充斥,實在不忍卒睹。像電子花車、鋼管女郎之類,出現於酬神廟會,怎不令人感慨。 反觀外國的一些民俗活動,卻能經過精心的設計而提升為優質文化。例如:日本的相撲,以前是年輕人在街頭上的角力,有人戲稱為胖子打架,只是力的較量;經過去蕪存菁,竟能提升為「力」與「美」的競賽。更難能可貴的,在出手之前的撒鹽動作,一方面表示驅邪,另方面也宣示選手的光明正大,不會搞小動作,這種沒有暴戾之氣,揖讓而升的君子之爭,變成大和民族心靈上共同的美感而揚名國際。又如義大利的歌劇(Opera),不也是從街頭獻唱開始,最終演變成世界級的歌劇。其他如美國南方的爵士樂、西部的鄉村歌曲都能登大雅之堂,我們不禁要羨慕的說:有為者亦若是! 更具體的例子,如京都的祇園祭。它是日本的三大祭典之一,從京都這個千年古城發展出來的街町民俗活動,每條街的居民都打扮得很威武,由居民擔任轎伕,拉著代表自己街道的神轎祭器遊街,向瘟疫之神告祈,避免瘟疫的來臨。令人感動的是,當地居民在活動期間,生意不做,公司關門,全心投入,這樣的全民動員,代表了城市居民認同這個城市,認為該祭儀是城市的歷史傳統,而願意投入。當然又有藝術家的積極參與,使得活動優質化,精緻化,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內涵。有傳統才有根基,有創新才能永續。以傳統文化為根,以現代藝術為葉,這樣的文化藝術之樹,正足以散發城市的魅力,進而帶動觀光產業的發展,成為聞名國際的年度觀光盛事,突顯日本風貌,確實令人激賞。 身為開台首府,府城的歷史文化,令人著迷。我常常說:「在台灣,只有這個城市因文化而永恆。」因此,在我主持台南市政期間,也曾試圖將傳統民俗文化化。台南市政府在2000年恢復停辦了二十多年的媽祖文化節,以傳統的「迓媽祖,百百旗」、「南北路媽,府城會香」,來喚起大家對府城珍貴傳統民俗活動的歷史記憶,促進市民對城市的情感認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節慶來推動民俗活動的精緻化與優質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要求參與者儀容整潔,不得嚼檳榔、刁煙、穿拖鞋。當時,台南市政府還特別招募了九十餘位大學生充當媽祖轎班,重現傳統秀才扛神轎的情景。如此一來,不但將宗教活動提升為文化、歷史、教育層次,促進舊街道新美街的再造與古蹟的活化,進而提升城市文化的內涵與深度,讓這項活動成為府城的文化產業和觀光產業的重要資源。 伍、營造具有文化的優質社會 文化建設是一項永續發展的大工程,當然需要一步一腳印的經營,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抄短線,而是務實的先從短期目標做起,例如在生活上要求乾淨、整潔、誠實、守秩序等等。就以新加坡為例,我們都會稱讚新加坡是一個花園城市,市容乾淨、整潔、一切都條理井然。不過,它卻也給人一種「呆板、單調」的印象,並且被譏為文化沙漠。 不過近幾年來新加坡變了,從一個強調效能與實用的國家,進一步追求生活的美感與品味。工程讓城市變大,文化使城市變偉大。在西元2000年,新加坡政府更提出「文藝復興城報告」( Renaissance City […]

二二八大革命的真相

原載《台獨》月刊第59-60期 記載歷史事件的目的在求真,站在人民的立場,呈現歷史的原本面貌,並從中記起教訓,以免不幸的歷史悲劇重演。 我們可以原諒敵人,但是,不可以淡忘歷史。 一、山雨欲來風滿樓–二二八前夕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因為接受五十年異民族統治而懷念起大中國的六百萬天真的台灣人民,打鑼擊鼓、放砲舞獅、歡天喜地要迎接「祖國王師」, 終於「王師」來了,是一群又一群身穿棉襖、 腳踏草鞋、肩挑釜鍋的土匪軍隊、搶民食、佔民屋、辱民女,樣樣都來的土匪軍隊! 而渴待與「祖國」人合作, 依循他們所標榜的三民主義所主張的地方自治來建立自已的家園的知識份子, 雖然也聽到一些「歡迎台灣人歸復祖國懷抱」之類的甜言密語, 卻迎來了囂張跋扈的「行政長官」陳儀和他手下貪污贖職的官吏們。 話說, 陳儀長官帶著上海幫、淅江派的嘍囉擁到台灣之後,首先是把日本人從台灣人剝奪過去的日產,大至工廠、森林,小至房屋、傢俱, 莫不揚言歸公,據為私有; 其次是沿用日本人剝削台灣人的諸種辦法,同時把台灣公庫所貯藏的米、糖、樟腦等重要物資, 一批一批運回上海出售朋分自肥,使台灣物價猛漲, 人民生活一落千丈,倒閉、失業、貧困、傳染病一一來襲; 接著便帶著濃厚的優越感,以征服者的態度施行其軍閥的,特務的、貪污的、低效率的統治; 最不能忍耐的是:當台灣人要求履行三民主義給台灣人以地方自治時, 陳儀的答覆是:「台灣人過去受殖民地的奴化教育,沒有民主政治的訓練,不能與大陸同日而語。 」接著便嘲罵台灣人奴性根深,不識政治, 必須用強硬手段來支使才可以,當時民間流行看一首絕望的歌謠,內容是 — 台灣光復歡天喜地, 貪官污吏花天酒地, 警察橫蠻無天無地, 人民痛苦烏天暗地。 儘管是這樣地痛苦, 如杲台灣人民還可當家做主,用自已的雙手來重建毀壞殆盡之經濟結構和重振敗壞癱瘓之社會秩序的話, 人民還不會怒氣衝天。 人民這樣子由期待而失望而思反抗。就在這個時候「阿山仔」和「豬仔」開始被用來稱呼代表著統治者的大陸人。 就在這個時侯,人民隨時都想發作,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二、 查菸肆虐燃怒火 原來陳儀和他的手下只知搜刮、不會經營! 以致不能不高價出售其專賣的劣質香煙。 於是大陸藉的商人利用他們和把守港口的軍人和稅務員的特殊關係把貨美價廉的外國香煙走私進來, 終於致命地打擊了專賣局專賣的生意。 但是,陳儀的手下怎敢和走私的元兇對抗!就只好找找那些靠販賣洋菸度日子的小販下手, 一則可以虛應故事,二者扣押了香菸和售款可以飽入私囊作為外快。 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做起來是輕鬆而且偷快的,但是對菸販來說,卻等於絕了他們的生路。 為此,全台各地經常有菸販和小市民摩拳擦掌,怒視著專賣局局員把菸款沒收過去的場面。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專賣局的大陸人局員傅學通等六人帶著手槍和四個警員乘吉甫車前往淡水查緝入港的私菸不獲, 歸途經過大稻埕延平北路時,耀武揚威到處搜索盤問菸販。 當晚七點許在天馬茶房附近捉到一個來不及躲開的女販林江邁,沒收了她的香菸和鈔票。 林江邁是一個貧苦的寡婦, 全家人就賴她一人賣香菸過日子,貨款被沒收了如何生活?情急之下,跪地叩頭哀求發還貨款。 圍集旁觀的路人也異口同聲替她央求,但是,沒有人性的傅等一群人, 怎肯放已經入了口的羔羊一條生路,他們不但無動於衷,還急急忙忙地強把香菸一箱箱地拋上吉甫車。 林江邁急奔向前,準備奪回她一家人生計之所在的香菸。 一個警員用槍托猛擊她的頭部,使她當場頭破血流昏倒於地。 這些久已心存不滿的群眾, 眼看著一個無助的台灣女性遭受大陸人警員暴虐的打擊, […]

來自福爾摩沙的信—-「小島台灣」

賴靜嫻 翻譯 如果我說,「小島台灣」擁有13座比日本富士山還要高的山,大家一定都會很驚訝吧,但是,如果我稱台灣為「小島台灣」,馬上就會有原住民學生跟我抗議了。「台灣一點也不小。台灣有雄偉壯麗的中央山脈南北縱走,又和世界最廣闊的太平洋相連」學生們馬上就糾正我的講法。是啊,學生們說的一點也沒錯。 位於太平洋的西南方,狀似蕃薯的台灣,面積比日本九州稍小,相較於比利時又略大,將環繞於周圍的小島都納入計算的話,總面積是3萬5千7百平方公里。由東邊的口湖鄉至西邊豐濱鄉的東西直線距離,雖然只有140公里,但北端富貴角到南端鵝鑾鼻的南北直線距離,則有380公里之長,相當於東京到名古屋的距離。而被稱為台灣屋頂的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之山脊,由南至北峰峰相連。最有名的是高3952公尺的玉山,其次是3886公尺的雪山,接著是3800公尺的秀姑巒山,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在台灣就多達258座。 建築師友人黄木壽先生,因為想在台灣的土地上留下一件別人都無法達成的事,所以在他38歲生日那年接下了一件別人都不敢嘗試的任務,就是在玉山的北峰,建造中央氣象局玉山氣象站。這項任務,使他登上玉山山頂23次,花了2年的時間,終於在2000年完成了這項艱辛的建造工程。不過,能在台灣的最高處完成一座建築物的那份感動和驕傲,早就彌補了工程期間的辛苦,還多了一份滿足的心情。他告訴我,無論攀登玉山幾次,每每站在雄偉的玉山前,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更知道要與人互相幫忙,並以同理心待人。因為這座高山,能夠讓人們學會謙讓與相互合作的道理,所以,他認為台灣人在年輕時都應該來攀爬一次玉山。 另一位臣服於玉山之美的是年輕畫家劉俊成先生。初次登上玉山山頂時,震懾於玉山之美,為了想留下與美麗又莊嚴的玉山相對峙時的那份感動,以及想用畫筆表現每一刻玉山瞬間變幻的美麗姿態,遂開始在畫布上持續以玉山為題作畫。特別是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台灣,要獨立或統一,是要確立台灣主權亦或是向中國靠攏,身處這變動的年代,在堅忍不動玉山所看到的日出是充滿著希望,玉山山腳下生長的高山植物是充滿旺盛的生命力,而湖面上倒影的天空的湛藍色彩,讓人感到萬物的震撼力,玉山的一切都激發出我的創造力,劉俊成先生在自己的25幅大作前如是說著。而劉先生目前還是一間名為玉山銀行的職員。 當有日本友人來訪,我們夫婦倆最常拜託好友帶我們驅車至南投縣。被多數寬廣壯麗群山圍繞的南投,不管你何時到來,天空都會投射出變化多端的光彩歡迎您,時而是濃鬱的綠色,時而是綴著霞彩的美麗紫色,不失為招待重要客人的好景點。這裏有相當於台灣地理位置中心的埔里,還有由日本人所規劃台灣最早的發電所,也就是名勝古蹟所在地日月潭,也有栽培紅茶成功的「紅茶之里」日東。 前日本駐台代表(大使)齋藤正樹卸任之前,我們也帶著齋藤夫婦倆到南投,來到了海拔3275公尺的武嶺。我們在「松雪樓」用餐時,齋藤夫人和我感到頭暈,後來才察覺到應該是缺氧所致。齋藤代表返日後,在寫給我的信中提到「我撿了小石頭當做紀念,每每看到書桌前的這顆石頭,那天的回憶就湧上心頭」。有一次,我們帶著至台中訪問的國會議員們,到好玩的南投集集車站,大家吃著路邊小販所販售食指般大小的芭蕉,其中一位議員說: 「這香蕉真好吃,我那正在減肥的老婆,應該也會很喜歡這樣大小的香蕉。」那天,我們吃了好多根。 法國在台協會前主任(大使)潘柏甫的日籍夫人滿里子,其著作「台灣、Surprise(驚喜)」第一頁即寫到「你以為台灣就只有故宫博物院嗎?」此話道出了許多人對台灣的誤解。當然不是,就像日本不是只有東京一樣,台灣也不僅只有台北而已。台灣各地可是隱藏著許多驚喜,等待你來發掘的。 *原本為日文,發表於產經新聞,2010年7月23日。

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搶救台灣行動聯盟總策劃 所謂的「國」並不是「統治機構」,而是指具有悠久歷史並名為「日本」的土地風俗。那裡有我們喜愛的山川自然,有祖先和家人,有熟悉的社區。保衛這個國,就是保衛自己的家,也是保衛記錄著自己存在的歷史。──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今天是兒童節。每個小孩,就像是一棵大樹的幼苗,將會在這塊土地上慢慢成長茁壯。 凝望著孩子天真的臉龐,我不禁想著:這些國家的幼苗,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是堂堂正正的台灣人?或者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們未來將如何想像和描繪自己的土地與國家?上一代和這一代的認同糾葛和錯亂,會不會又蔓延到下一代?這樣的痛苦能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終止?我們究竟要給孩子什麼樣的國家圖像? 不了解台灣的異鄉人 不久前,年輕的姪女突然問我:「姑,你為什麼討厭國民黨?」我這樣回答她:「因為國民黨五十年威權統治的大中國教育,讓我成為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姪女又問:「這是什麼意思?」我說:「直到大學畢業後,我才開始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包括台灣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等。那時候的我,連台灣西部縣市從北到南的排列都搞不清楚。這樣的大中國教育結果,讓我覺得自己簡直就像是個異鄉人,完全不了解台灣,我怎麼配稱自己是台灣人呢?所以我痛恨國民黨,痛恨這樣的殖民教育。」姪女的頭低了下來,輕聲說:「我很愛台灣,但是我到現在也不很了解台灣呢。」看著她,我的心隱隱作痛。我知道,我們所受的痛苦已經蔓延到下一代了。 因為不了解土地的珍貴,讓我們的國家之愛如此脆弱和錯亂;因為不了解鄉土的歷史,讓我們不知道身為台灣人的意義和驕傲;因為不了解台灣的獨特和優勢,讓我們如此容易被商業利益和大中國意識蒙蔽,看不清該全力保衛自己的國家——台灣。 請容許我在這裡,與你分享點點滴滴值得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奇蹟。 引以為傲的台灣奇蹟 你可曾知道,全世界僅存的二千多隻黑面琵鷺,有三分之二每年秋天都會選擇到台南縣七股鄉曾文溪口過冬?你可曾知道,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候鳥,清明前後南投埔里有六萬餘隻的家燕;秋季的墾丁有灰面鷲鷹和赤腹鷹群;以及成千上萬隻的鷸鳥大軍在春季時集結在各河口沙洲? 你可曾知道,至少有四百五十餘種的野鳥(包括留鳥和候鳥)出現或終生生活在台灣,單位面積的生物密集度幾乎是世界之冠?早在十九世紀台灣就已經是鳥類學的研究重鎮,歐美日學者絡繹不絕來台,台灣野鳥轟動國際。 你可曾知道,台灣是由兩大板塊撞擊而成?花蓮和台東以東是菲律賓板塊、以西是歐亞板塊,兩大板塊在幾百萬年前撞擊而成現在的台灣島,而撞擊擠壓隆起的台東海岸山脈,至今仍以每年兩公分的速度往上生長?這難道不是世界奇蹟? 你可曾知道,台灣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超過百座,海拔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的玉山,正是東亞第一高峰? 你可曾知道,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地佔台灣土地的三分之一,由於從平地到高山的落差極大,加上洋流經過和季風影響,使得台灣孕育出熱帶、溫帶及寒帶的植物種類?台灣原生植物約有四千餘種,台灣特有種佔一千一百多種,其多樣性更是世界罕見。 你可曾知道,台灣從東北海岸到東海岸的地質地形,由於山脈逼近海岸,加上東北季風伴生的強烈波浪,以及岩石特性(頁岩和砂岩的軟硬節理),使得奇特無比的海蝕地形包括海蝕平台、蘑菇岩、豆腐岩等隨處可見? 這不僅是世界罕見的地理景觀,更證實大自然所形成的古蹟和陸地上升的近代史。這些古蹟是大自然耗費數百萬年的力量,逐漸侵蝕而成,她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特殊性,不就是台灣渾然天成的世界奇蹟嗎? 被封箱的台灣近代史 以上我所簡述的「事實」,從來不曾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在教科書裡讀到,不是嗎?這就是中國國民黨的大中國教育課程裡,「刻意」疏漏掉的、有關我們生長土地的真實事跡。也就是這樣的教育,讓我們一代又一代地成為這塊土地上的異鄉人。 上述僅僅是自然景觀而已。關於台灣古代史、近代史和地區發展史,我們又可曾被認真教導過? 從去年十月開始,在辜寬敏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在全國展開「國家危機與公民責任」三一九鄉鎮巡迴演講,至今已經走過四十個鄉鎮。上個月甫到台南縣麻豆鎮。整個工作團隊多是年輕人,他們第一次聽聞曾發生在一九五○年的「麻豆事件」,而他們正踏在歷史的場景上。 一九五○年五月,麻豆鎮鎮長謝瑞仁等三十多人,被國民黨當局以「意圖顛覆政府」罪逮捕並判死刑和無期徒刑。其他郭天生等十八人被判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這就是二二八事件後的「白色恐怖清鄉行動」,幾乎整個麻豆鎮的精英都被剷除殆盡。 了解這段歷史後,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歷年來的選舉,麻豆鎮民進黨得票率始終居全國鄉鎮之冠?我也更篤定證實,為什麼國民黨至今不敢將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寫進教科書?因為,讓人民知道真相,中國國民黨一定垮台。 台灣是我們永遠的歸屬 日本前首相安倍說:「要讓年輕人自然而然地疼惜自己生長的國家,首先,必須在社區、地方和學校培養鄉土之愛,對國家的歸屬意識就會在鄉土愛的延長線上醞釀而成。」 人必須有歸屬,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是的。我們屬於這塊土地,而這塊土地也是我們生命的記憶。無論走到世界任何角落,我們的心永遠都有一個歸屬,那就是我們最深愛的祖國——台灣。 當我們愈了解她,我們對她的感情就愈深;當我們愈了解她,我們愈懂得身為台灣人的自信和驕傲。千萬不要做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人因為夢想而偉大。做為一個台灣人最偉大的夢想,就是要在我們生長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名叫「台灣」的國家。台灣——才是我們最深愛、也最名副其實的國家名字。我們要將她銘刻在自己的心靈版圖,以及這塊土地上;同時,更要讓她在世界版圖上發光發亮。 以「台灣」之名,我們引以為傲訴說她,我們抬頭挺胸行遍天下。  (原載自由時報2010/04/04)

大甲媽 平埔媽

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花二百億要去天津蓋廟的大甲鎮瀾宮即將繞境,應知境內歷史。鎮瀾宮所在是道卡斯平埔族大甲社的大本營,雍正年間,該社首領林武力聯合苗栗同族的吞霄、貓裹、苑裡社,台中拍瀑拉族的沙轆、牛罵社,巴宰海族的朴子籬社,彰化貓霧拺族的阿束社等,約二千人圍攻彰化縣城,將近二十社響應。清兵動員六千多,參與「番社」幾乎個個滅村,造成「番童少雁行,番婦半寡居」的情景,不知執事者知否? 根據以往的經驗,「繞境」所經正是當年滿清屠殺台灣人的殺戮戰場,而「繞境」隊伍所穿,不少是劊子手清兵的服裝,讓懂歷史的台灣人看了情何以堪? 信媽祖者並非就是中國人,例子很多,如,台北關渡宮是凱達格蘭平埔族所蓋,有諸羅縣志為證:「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建廟,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諸番並集。」神岡萬興宮:「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十二月大甲西社首魁聯合數社倡亂時,張達京統領社勇(即番丁)敉平有功,受清廷獎賞,於是引進香火歸台至此」,印證上述大屠殺,並反映外來統治者老早就以台制台。 而大甲鎮瀾宮,淡水廳志記載「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林對丹捐建」,祀於祿位者有巧化龍、淡眉他灣、郡乃蓋厘、蒲本步等,看名字就知是大甲社平埔族。瞭解歷史就不會被中國利用。 (原載自由時報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