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 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的台灣留學生黃文雄,向當時在美國紐約訪問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開了歷史性的第一槍, 震驚了當時高壓統治台灣的國民黨外來政權, 也掀起台灣人民反抗國民黨外來政權的澎湃運動, 同時更引起全世界媒體廣泛報導台灣人的獨立建國運動。
37年前發生的「424刺蔣案」,是戰後台灣留學生脫離國民黨「黨國教育」,重新反省、檢視被扭曲、壓榨的台灣社會後,所產生的反殖民、反獨裁的自覺行動;這在台灣建國運動史上確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為此,本期特別以此事件為封面故事,盼藉歷史的呈現與回顧,來記述事件本身的過程與其衍生的歷史意義。
我們非常感謝「刺蔣計劃」主要人物之一鄭自才先生,在籌備其個人油畫展的空檔,接受本刊編輯近三小時的訪談。鄭先生口述事件的過程與經歷, 其情節曲折、高潮迭起, 不亞於描述愛爾蘭獨立運動影片《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的情節。訪談之外,本刊也邀請陳儀深教授從台灣外交部的檔案來分析「424刺蔣案」的背景與過程,以及國民黨面對此案所採取的對策;同時,我們也刊載李筱峰教授解析「424刺蔣案」歷史意義的文章──〈風蕭蕭兮易水寒〉及邱斐顯女士為歡迎遲至1996年5月6日才回台灣的黃文雄所撰寫的〈終於回鄉的鮭魚〉以補我們不足之處。
台灣社會目前藍、綠對立的僵局日趨嚴重, 我們能否化解此一僵局?如何化解?前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張燦鍙在本期刊出的〈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詳細敘述他對此問題的思考與看法。而面對中國不斷以各種統戰策略、手段分化台灣社會,並矮化台灣主權、阻擋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權利,台灣需要怎樣的中國政策?本刊特別邀請中國問題專家林保華先生,與讀者分享他的見解。
「不要政治,只要經濟」是不少人的口號或要求。但是,一國的經濟真的可以和政治完全切割嗎?尤其台灣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對內、對外已然是個不正常的國家,面對如此情境,台灣如何拼經濟?請見本期由專研經濟的詹文碩先生撰寫的〈拼經濟,國家正常化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