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訊》源起

何康美
《鄉訊》於1971年8月創刊於比利時,同年的十一月成為全歐台灣同鄉會的月刊。一直到1983年第136期後,每年僅發行一次,於1995年11月完全停刊。在這二十四年間《鄉訊》發揮了聯繫散居各地同鄉的心聲,連絡彼此的感情。除了在異鄉充實自己外,並各盡己力貢獻故鄉。停刊十一年後的今天,又由比利時的新生代留學生正準備復刊《鄉訊》,他們的熱情令人激動,更引發了無限的美好回憶。借此機會整理《鄉訊》及其相關資料做一記錄。
60年代開始由台灣來歐洲的留學生漸漸增加,尤其在法、比、德、奧等各國的名大學有20~30名台灣留學生。當時最重要的歷史事件,莫過於1968年在法國的「5月革命」,這個影響最大的學運,衝擊著世界各地(台灣除外)。當時要求政治、社會改革之聲處處皆是。當時身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的我們,也匯集志同道合的同學們,討論故鄉的種種問題。不過即使在國外民主的環境中,校園裡還是遍佈著國民黨可怕的職業學生 。因此,我們的聚會幾乎都以較秘密的方式進行。為了避免防不甚防的「小報告」,而且也希望更多台灣同學的參與:關心故鄉、關心台灣的處境。因此於1970年10月創辦了「魯汶中國同學會經濟研討會」,學術氣氛盛況一時,筆者在此感謝童志諴公使對我們的支持,以政府官員的身份,力主台灣改革的必要性。在1971年3月出版了一本討論會文集結束此會之後,比利時的同學們,接著就公開組織同鄉會並籌辦《鄉訊》的創刊了。

一、鄉訊的創刊

首先,1971年4月24日成立了「比利時台灣同鄉互助會」,為全歐第一個台灣同鄉會,並於1971年8月創刊了《鄉訊》(Courrier des Formosans )月刊。我們開始熱情地收集世界各地同鄉的地址,免費寄送大家所撰寫的文稿,並得到的熱烈回應,更鼓舞了大家的工作士氣。當時影印價格高昂,又沒有中文打字機,更談不上電腦的使用,只好以成本最低的刻鋼版方式,買了一台印刷機。出刊的日子,大家分工合作刻鋼版、油印、貼郵票寄送,工作氣氛有如開同樂會。當時比較活耀的人包括盧修一、吳榮義、施光、陳秉璋、洪育銘以及本人。《鄉訊》初期的資金,完全靠大家打工的收入及善心人士的小額捐款。

70年代初在歐洲台灣的資訊來源缺乏,我們的資訊主要靠書信的往來、免費的中央日報以及外文報刊。《鄉訊》的內容主要以專欄新聞報導與分析、介紹歐洲各地的制度、台灣的鄉土文物,尤以「鄉友動態」部分,更是無形拉近了歐洲各地同鄉間的距離。

在「比利時同鄉會」成立及《鄉訊》創辦後,在1971年間陸續成立了法、奧、瑞、德各區的同鄉會。由於各國同鄉會的串連,於1971年10月3日在法蘭克福近郊的Kronberg,正式成立「全歐台灣同鄉聯合會」及「全德台灣同鄉會」,參加人數共176名。其中:比利時17名、瑞士7名、法國6名、奧地利5名、意大利1名,其餘則為德國同鄉。第一屆全歐理事會理事長兼秘書長:吳修團(德國)、內務:施光(比利時)、外交:陳嘉哲(法國)、財務:楊飛龍(瑞士)、學術:吳尊和(奧地利)。《鄉訊》由第四期1971年11月起,改由「歐洲台灣同鄉會聯合會」發行,但仍然由比利時編發。1972年第十六期由德國陳建福同鄉接手發行,法國編輯並改成影印小冊子。1973年4月每期發行700份,開始收費平寄11美金一年,航空20美金一年。編輯發行的工作由各地同鄉會輪流執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奧國的胡炳三同鄉全家於1976年3月開始擔負起郵寄的工作未曾中斷,一直到1983年9月精神可嘉。

1977年2月第67期開始使用打字出刊,但由於還不熟悉運作,仍然以手抄及打字並用。1973年起《鄉訊》及同鄉會的運作自此已穩定成熟,與世界各地的同鄉接軌了。

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後文章增多而且更政治化,並由「歐台會」積極地摧生了「世台會」。來自全歐、日本、美國、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同鄉於1974年六月匯聚一堂,熱烈討論故鄉的前途,更凝聚了為台灣的民主運動打拼的決心,大會充滿了熱情、溫馨、士氣十分高昂。唯一的遺憾、更是令人傷感的是:最努力籌備的吳修團同鄉,因癌疾於1973年9月於世台會籌備期間逝世。

《鄉訊》為同鄉會的靈魂,同鄉們可發言吐心聲,並獲得信息,增加對台灣的關懷。因為1975年代表台灣民主化聲音的《台灣政論》遭停刊 ,加上1976白雅燦被判無期徒刑的事件 ,同年的5月《鄉訊》第58期發動了對政府採取「三不運動」:1.不再相信蔣經國所說的話。2.不再參加任何由國民黨主辦或資助的活動。3.不再理睬國民黨的官員及其工作的人。

經過這些事件,1976年開始在台灣的民主運動也開始公開化了,除了白雅燦事件外,尚有郭雨新事件 、楊金海、顏明聖被捕 ,謝東閔被炸等政治事件,日日增加。,從此《鄉訊》登載台灣的消息大幅增加,也成了台灣紀事錄了。1983年9月第136期中止了刊行,1987年至1990年每年的全歐會出刊一號,之後又停刊一直到1994年10月由德國北區再出刊了1995年10月號及11月號,就完全停刊了。

二、同鄉會與鄉訊

同鄉會與《鄉訊》息息相關,60年代的留學生大部份都必須經過留學考試,取得獎學金者,是台灣的菁英,年紀以在三十歲以下居多數。當時的台灣整體經濟尚處於「未開發國家」,留學生除了領獎學金外,還必須打工賺外快,甚至寄錢回家補濟家庭或還清出國費用等等。

台灣的留學生從一個戒嚴,白色恐怖又封閉的台灣,來到一個完全自由的國家,受到無以倫比的衝擊。同鄉會的成立反應了大家心聲,共同的命運感,共同的需要,出錢出力在海外建立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目標在於加強同鄉間團結自保,促進鄉誼,為同鄉解決困難、謀求福利。

自從台灣不再具有「中國代表權」,被驅逐出聯合國之後 ,國民黨政府在外交節節敗退 ,無暇為鄉親服務,國民黨政府與僑民之間的距離相去日遠,同鄉會的成立其實無形中分擔了政府護僑保民之責;在故鄉危急存亡之秋,消除鄉友們自掃門前雪的冷漠感、激發鄉友們對故鄉國事之參與討論,進而以行動表現對台灣前途的關切與愛護之決心。

國民黨政府對各地台灣同鄉會的正當態度應該是感激、鼓勵、贊助或支援,但事實上,卻是只有嚴重打壓,滲透同鄉會及利用學生,以各種打「小報告」的方式恐嚇同鄉。因此更激發了大家對國民黨政府的反感。同鄉們這時更加團結,自動自發,不靠任何團體的補助、不受大使館的利誘、反抗一些鬼鬼祟祟的威脅,並以光明磊落地活動。《鄉訊》是同鄉們的共同園地,以容納各種不同相對的真理思想,為最明確的立場,已因此部份的積極鄉親被「特別關注」或列入「黑名單」。

70年代及80年初同鄉們的精神:樸實、誠懇、無私、正義、愛心、熱情、積極、團結、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以任何一句形容詞來說明,決非言過其實。會長及幹事雖全經過選舉產生,但以輪流的制度,沒有惡性競爭的局面;鄉務完全是義務的。每年一次的全歐大會,分別在各國輪流主辦,但以在德國的次數最多,因為德國是鄉親最眾多的地方。每年為期三天二夜的聚會都利用最廉價的青年會館,住宿在八人一間上下舖,可想像夜間的鼾聲大起,此起彼落的「交響樂」,但大家仍然在隔天精神奕奕的參與大會。《鄉訊》所擔任的任務,除了報導大會的實況,並公佈大會及各地分會詳細的收支帳目,可看出當時大家對公共事務執行的負責精神。

留學生的變遷甚多,學成歸國或遷移他國, 因為在歐洲就職機會少,長期居留者不多;即使留在歐洲的人,大都以自行開業為主。1975年成立了「意大利台灣人招待所」免費招待「願身為台灣人的真正台灣人」。(筆者曾與葉菊蘭及魏耀乾二家人接受陳主加一家人的熱情招待);同時,在奧國一群成業的鄉親成立了「奧地利台灣人基金會」, 不論是獎勵學術活動,還是積極從事台灣民主運動等,它們慷慨地支助同鄉的需要,實在令人感佩。

80年代以後來歐洲的留學生增多,台灣已進入「錢多淹腳目」的時代,一般的學生生活較為富裕,氣氛有重大的改變,尤其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同鄉會的運作遭遇種種困境,尤以世代的代溝為最。魯汶的學生幾乎沒人參加同鄉會,加上其他因素,比利時同鄉會也因而停頓一時。其他地區也有同樣狀況。最令人興奮的是於1994年4月27日「留法台灣同學會」的成立,創會會員20多名(鄭麗君即為其中一人),會刊《台灣賦格》並活躍一時。隨著大部份成員的回國等,此刊物也因而曇花一現地結束了。但是值得一書的是,1995年元月第一次成立「英國台灣僑民協會」,為歐台會添加了生力軍。

《鄉訊》1995年3月號登載德國林本添同鄉的文章〈論名正言順成立台灣協會之必要〉引起共鳴。1996年開始正式使用「全歐台灣協會聯合會」簡稱「歐台會」,名國只於台協會加上當地國國名。雖然遊說歐洲以外的國家改用同名,但沒成功。不過「歐台會」仍以此新名稱參加「世台會」,一直使用到現在。《鄉訊》雖然在1994年10月號已進入現代化的電腦作業運行,但很遺憾地,卻在1995年11月號完全停刊了!從此也失去了同鄉們的論壇天地,也因此失去與各地鄉友的動態消息。

《鄉訊》停刊的主要原因是,時代在改變、同鄉會的成員結構也變了,加上當時旅歐各地關於台灣資訊來源的獲得,已經可以由台灣的各種黨外雜誌、美國的《公論報》、《太平洋時報》及《美麗島》的復刊。大大地影響《鄉訊》內容的「新鮮」感以及時限等問題。

E世代的今天,大部分學生物質生活較富裕,具有手機電腦,加上訊息取得便利,有更好結合在一起的工具,在《鄉訊》復刊的前夕,深深期待這一群具有理想、熱誠的青年學子,發揮各自所長。我們以真誠、感激的心情,祝福全體有心人士抱著堅忍、不屈不饒的精神,實踐新時代的願景。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