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與亞太區域安全」國際研討會開幕致詞

台灣安保協會理事長

諸位貴賓、先進,大家早安,大家好!

謹代表台灣安保協會歡迎大家來參加2012年度國際研討會,大家來共同討論「中國崛起與亞太區域安全」這個議題。在2011年的國際研討會,我們曾經提出,如何維持台海和平並非台灣與中國「一對一的關係」,台海和平是亞太區域安全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台灣絕非是一個被孤立的國家,一年來中國與美國在亞太區域逐步提升戰略上的影響力,兩岸如何維持台海和平,台灣如何積極與中國對話,使台灣在亞太區域的戰略地位更為重要。

二十年來中國的崛起在經濟上成功的牽引東亞經濟起飛,如今是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經濟體;在金磚(BRIC)四國中居首領先,近年來其外匯存底資助美國與歐盟債務危機功不可沒。但是中國崛起的另一個層面是在軍事上逐步提升對亞太周邊國家的擴權與進出,2010年以來中國由一個大陸國家邁向海權國家,逐年提升與亞太周邊國家的爭執。導致美國在九○年代冷戰結束後,又一次重返亞洲。

2010年7月,在越南河內的東協區域論壇上,中國宣稱南海140萬平方哩為中國「核心利益」如同西藏與台灣。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對此公開宣稱「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海的爭議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支持各方在不受威脅下採取合作的外交途經解決各種領土爭議;反對任何一方使用武力或威嚇的方式」。

2012年6月中國宣佈在南海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領域成立「三沙市」並派遣巡邏艇衛護這一區域,這一年來,中越與中菲之間在這個海域紛爭不斷,這一個月中國就釣魚台問題全面提升中日二國緊張。2012年6月2日,美國國防部長潘尼塔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的第十一屆亞洲安全會議上宣示美國重返亞洲,準備在2020年,美國海軍船艦由目前50%增加至60%部署在亞洲,包括六個航母戰鬥群、多數的巡防艦和驅逐艦、濱岸戰鬥艦以及潛艦,並增加包括印度洋的亞洲軍演次數。潘尼塔並於6月5日到印度拜訪印度首相辛格(Manmohan Singh),表達美國在亞洲提升海軍佈署是基於「Rebalance」(軍事力量的再平衡);針對中國擴建海軍,美國希望與包括印度洋的亞太區域同盟及友好國家關係緊密化,並宣示美軍在這一區域的存在(presence)。6月4日,美國國防政策刊物「Defence News」(國防新聞)亦刊載潘尼塔稱日本為區域安全的「基石」,強調日本是支持美國非常重要的同盟國。潘尼塔國防部長在這短短數天內強調,從日本到東南亞以及印度洋,美國決心提升同盟國的參與,並保證美國提升海軍力量,以維護包括印度洋在內的亞太區域安全。

美國宣稱重返亞洲,美國與台灣的互動關係也有很清楚的交待。2011年9月21日美國國務院宣佈對台灣58.5億美元的軍售時,美國重申「對台六項保證」。所謂「對台六項保證」是1982年雷根總統向台灣提出的承諾。其中最重要的第四項是「美國不會修改台灣關係法」,也就是美國繼續對台灣提供必要的軍售。第六項更明白表示「美國不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主權的主張」,換言之,美國重申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的立場。

綜合2010年以來由於中國崛起,包括印度洋的亞太區域安全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中國在2010年宣示南海為中國「核心利益」以來持續提升在亞太區域周邊海域的軍事力量。第二、美國重返亞洲宣示後,已具體地加強在亞太區域的軍事力量,期能維持對中國軍事力量的再平衡。第三、美國重返亞洲後,開始加強與印度、東南亞諸國、紐、澳、台灣、韓國、日本等同盟關係或新的信賴關係,逐步形成如同連線對中國的制衡力量。

在這裡應該強調的是美國的戰略佈署,並非冷戰時代的圍堵戰略(containment strategy),對中國更不是敵對關係,而是基於2005年美日同盟戰略目標所標榜的勸阻戰略(dissuasion strategy),也就是希望中國在亞太區域扮演大國建設性角色。美日與中國並非敵對關係,而是在正式邦交關係的基礎上展開經貿、外交等互惠的關係。重要的是,勸阻戰略能否發揮效用,必須對中國具備強大的軍事抑止力量為後盾。這兩年美國宣示在亞太區域擴大軍事力量,正如美國國防部長潘尼塔所稱,是基於「軍事力量的再平衡」(Rebalance)。不希望因為中國提升在亞太區域的軍事佈署,而失去對中國制衡力量。

就台中日三角關係而言,台灣的戰略地位是日本生命線上的重鎮。日本的貿易尤其是海外資源的補給的四分之三是由琉球群島通過台灣海峽或台灣東海岸,經過麻六甲海峽通往印度洋,連接到中東的石油與非洲礦產的一條航線。對中國而言,中國石油礦產的輸入也通過同一路線。胡錦濤曾擔憂「麻六甲困境」(Malacca Dilemma),表示中國進口的石油90%必需通過這一條航線,也是中國的生命線。

進入21世紀,中國各項能源及資源需求升高,以石油為例,2003年石油進口為1億噸,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依此推算,至2020年時,中國進口石油將超過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目前中國的能源及資源產地,絕大多數為中東及非洲地區,故在維護由南海通過麻六甲海峽至印度洋的運輸線時,成為中國海軍必須解決的問題。所謂「珍珠項鍊」便是一項中國的戰略佈局。自2005年起,中國利用軍事外交手段,於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拖特港、緬甸科克島及柬埔寨西哈努維爾港等建立海外基地,以突破「麻六甲困境」。

無疑的是由台灣海域連接南海一百四十萬平方哩的海域通過麻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的航線對日本與中國都是一條生命線。因此台灣是日本所不能輕易放棄的戰略性據點。從冷戰時代以來五十年,美日同盟是亞太區域和平穩定的公共財(public goods)。在這一次中日釣魚台紛爭,美國對中國明確宣稱釣魚台是美日同盟所適用的範圍,其用意非常的清楚,不容中國對釣魚台使用武力。1996年以來由於中國的崛起,日本與美國不斷提升同盟關係,台灣的戰略地位也深受其惠。

綜合亞太區域的戰略局勢,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迎接新的時代。台灣如何展開新的「中國政策」不止關係到台海和平,也是整個亞太區域如何維持現狀及和平穩定的指針,深受美、日與亞太國家所關注。

只要中國與包括美國的亞太國家之間在軍事上維持均勢(balance of power),便足以勸阻中國對台灣使用武力,始能維持台海和平。馬英九總統上任後提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立場,在今年又提出「一國兩區」的主張,在國際上引起台灣是否開始「傾中」的疑慮。民進黨以在野立場亦開始摸索,以維持台灣主權為出發點,希望展開與中國和平對話。另一方面,中國與台灣的經濟關係歷經20年的互動發展,但是近年來台灣經濟是否因為過分依賴中國而使台灣經濟陷入下滑不振的困境。台灣過分傾中的經濟政策面臨重新調整的時候。

我在去年台灣安保協會的國際論壇曾經提出一個見解:中國經濟成長過程中逐步現代化,將來能否如同台、韓一樣,從一個黨、政、軍結合的專制國家逐步走上民主化國家;或是會以狹隘的中國民族主義為後盾,逐步傾向軍事冒險主義國家,中國要走那一條路?後者將使亞太區域逐步邁向一個不確定的時代(age of uncertainty)。為此,美日同盟與亞洲民主國家的連線也在提升足以制衡的軍事力量,構築一道具有阻嚇力量的防波堤,期能抑止任何國家之間有關領土或領海的衝突。這並非與中國敵對,而是希望能促使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在亞洲扮演建設性的角色。美國一再宣示重返亞洲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在這個大環境中,台海的和平是維持亞太區域均勢(balance of power)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台灣也是亞太區域中擁有民主主義共同價值觀的國家的重要夥伴。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