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海上安全策略」報告摘要 The Asia-Pacific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美國國防部

 

美國防部依據「2015年國防授權法」第1259項,於2015年8月20日首次公布《亞太海上安全戰略:在變遷環境中達成美國國家安全目標》(The Asia-Pacific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Achieving U.S. National Security Objective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報告,分析美國防部在亞太地區具有3大海上目標,包括維護海洋自由遏制衝突與脅迫,以及提倡遵守國際法與國際準則,另強調美國將繼續長期以往主張之航行自由政策,並持續透過外交抗議與軍事行動,挑戰部分聲索國過度的海洋主張;美國在此區域的海洋安全策略主要有4項,包括增進美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海上軍事實力、推展軍事外交、協助盟邦與夥伴軍事實力建立區域安全對話機制,降低誤判風險等;在海上軍力方面,美軍目前派駐在亞太地區的駐軍人數約為36.8萬人,美軍將在2020年前把60%的海、空軍力部署在亞太地區,派出新型航艦「雷根號」取代「華盛頓號」,增派「美國號」兩棲攻擊艦、3艘DDG-1000型多功能近海驅逐艦與2艘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潛艦,未來7年內將持續採購395架F-35隱形戰機,其中多數將派駐在亞太地區,以及派駐B-2與B-52戰略轟炸機、魚鷹運輸機。美國太平洋艦隊船隻數量未來5年將持續增加約30%。報告中並評估中國海軍目前所擁有303艘各式艦艇、海巡船艦205艘,數量上遠多於亞太區域內其他國家類似船艦總合。

美國國防部亞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施大偉在記者會中強調,美國在南海、東海領土爭端問題上不持特定立場,但重申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適用《美日安保條約》;同時呼籲各方停止在南海填海造陸;此外,領土爭端可以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而且美方支持通過國際法和國際準則和平解決此一問題。

簡介

「海洋自由」定義係在國際法承認底下,包含軍艦及飛機在內所有合法使用該海域及空域之權利與自由;亞太地區海上通道對全球貿易至關重要,如每年近30%全球海運貿易需經過南海,而全球石油運輸約2/3必須經過印度洋到太平洋,另2014年每天超過1,500萬桶石油經過麻六甲海峽。

戰略背景:

(一)領土主權與海洋聲索:

南海爭端主要存是部分聲索國過度的領土主權與海洋主張。各聲索國之間在領土主張的競逐,如中共、臺灣、越南及菲律賓等國參與其中的西沙群島(Paracel Islands)、黃岩島(Scarborough Reef)及南沙群島(Spratly Islands)等,尤其是南沙諸島。原本各國對於南沙群島的主權爭議,主要是集中在確保自身的航道通行權,但在1970年代開始,此地區附近海域發現豐富的海底石油蘊藏,遂引發了更激烈的領土主權爭奪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46年間宣稱佔有東沙、西沙及南沙諸島,除於主要島嶼上設立石碑並派軍駐守外,另亦於1947年12月公布由十一段邊界組成的U字形狀、斷續連接,幾乎把整個南海包起來的線,中華民國認為線裡面的島礁「都」屬於中華民國,線則標示了中華民國水域範圍,明示中華民國領土及海域範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中華民國政府對於南海的領土與海域範圍的主張。1953年,中國基於和越南友好的理由,將U形線中最兩條線拿掉,U形線自此從十一條斷續線,變成了九條斷續線。中國在1958年公布「領海宣言」自行主張宣稱以「九段線」幾乎把整個南海包起來的斷續線,將南海海域及諸島劃歸其所有。

近年,中國在南海地區填海造島工程,並陸續將部分島礁建置軍事設施,進一步鞏固南海勢力範圍。例如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亞洲海事透明度倡議》(AMTI)報告指出,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地面積已達12.82平方公里,同時在永暑礁建造3110公尺長跑道將可供戰略轟炸機起降。

此外在東海地區,中國持續挑戰日本對尖閣群島海域(釣魚臺列嶼)的領土主張,造成緊張情勢;2014年4月歐巴馬總統表示,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涵蓋日本所有領域,包括尖閣群島海域在內;而國務卿凱瑞及國防部長卡特2015年在美日「2+2」會議期間表示,反對任何破壞東海現狀之片面行為。

二)軍事和海上執法單位現代化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擁有303艘各式船艦、海巡船艦205艘,遠多於其他區域國家類似船艦總合,雖主要為因應潛在的臺海衝突,惟亦對東海及南海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以及中國極欲建立在第一島鏈以外海域執行作戰任務能力;日本正增加釣魚臺列嶼軍力與海上執法能力;越南採購6艘潛艦;菲律賓採購兩艘美國海岸警衛隊的緝私船。

(三)海上挑戰:

中國海警局正增加部署,俾在東海及南海遂行其主權聲張,以非軍事機構衝突脅迫對手;此外,菲律賓海岸巡防隊2013年在菲律賓與台灣爭議海域殺害臺灣漁民,此係目前為止最激烈舉動非軍事機構所引發之衝突。

菲律賓是在1970年代於中業島建立機場,填海造陸規模大約14英畝,以延長其跑道;馬來西亞於1980年代在彈丸礁興建機場;越南是2009年至2014年間分別在7個據點填海造陸規模共約60英畝,並建設至少4項新設施;臺灣於2013年8月起開始在太平島機場跑道附近進行填海造陸,以延長跑道,總規模大約8英畝。中國自2013年12月開始,持續在南海數個島礁填海造島,截至2015年6月總共填出超過2900英畝規模的土地面積,約為其他南海相關聲索國填海造陸面積之17倍。

可以想見未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將持續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所支撐的軍事國力,持續在南海、東海區域挑戰美國,並借此分化美國傳統盟邦與友人,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穩定與秩序。

美國海事安全策略:

(一)增進美國在亞洲海上軍力:

1.美軍2015至2020年在亞太地區相關軍事投資與提升軍力:

海上與水下:2015年以新型的雷根號航母取代喬治・華盛頓號航母;2020年前派遣可支援空中作戰的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在日本新增兩艘神盾級驅逐艦;將最新型3艘匿蹤朱瓦特級驅逐艦(DDG-1000)全數編入太平洋艦隊;在關島額外部署1艘攻擊潛艦及2艘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艦。

空中:計劃於2017年在日本山口縣首度前進部署F-35匿蹤隱形戰機,而未來幾年將採購395架F-35飛機,多數將部署在亞太地區。

情監偵系統:美海軍將採購24架航母艦載E-2D鷹眼早期預警和控制飛機,而未來4年將斥資99億美元,採購47 架P-8A 海神式巡邏機,其中許多將部署到亞太地區,另預計2017 年首次部署「海衛號」(MQ-4C Triton)無人偵察機。

2.軍力態勢(在亞太地區前進部署):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隊目前人數維持36萬8千人,海軍未來5年將增加太平洋艦隊船隻數量約30%,2020年前60%海軍及海外空軍將部署在太平洋地區,海軍陸戰隊亦將以分散模式增加部署:

(1)分散日本沖繩之前進部署:美國在日本約維持5萬名軍事人員部署,包括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和航母戰鬥群等,透過新修訂美日安保條約,美國將改變原本集中部署於沖繩之軍力,分散至澳洲、夏威夷、關島和日本本島。

(2)在澳大利亞進行輪駐:美國雖已早在2012年透過「美澳軍力部署協議」(FPA)宣布,將派遣2,500名海軍陸戰隊在澳洲北部達爾文基地等區域輪駐,並擴大與區域夥伴進行訓練。雖然還需要數年時間建設營區、訓練與其他生活設施,澳洲也將提供美軍靶場可以進行實彈射擊訓練,美軍則提供兩棲登陸演習與人道救援等聯合訓練任務與教範作為回報。

(3)增加在新加坡駐軍:美軍2017年前,將有4艘濱海戰鬥艦在新加坡輪駐。

(4)關島將發展成戰略中心:關島將發展成亞太區域聯合艦隊部署戰略中心,今年已將1/4攻擊潛艦前進部署在關島,並投資所需基礎建設;2017年之前,關島係美國空軍全球鷹區域中心。

3.側重作戰、演習及訓練

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在南海地區和周邊地區持續維持活躍行動,包括與盟國和夥伴進行訓練和演習、港口停靠、航行自由行動和其他例行運作,以阻止衝突和脅迫、保護海洋自由及美國通行、鼓勵和平解決海洋爭議、遵守法治,並鞏固美與夥伴和盟國關係。美軍盼與盟國和夥伴建立健全訓練與演習,提升多邊作戰能力、區域互信及透明度:

(1)持續挑戰他國過度海上主張:美國維持確保自由航行之例行活動,並挑戰亞太地區部分國家過度海上主張。太平洋司令部負責區域涵蓋全球38%專屬經濟海域,部分國家之主張可能會限制美國與其他國家例行軍事行動或演習;如美國防部2013年19次挑戰他國過度海上主張、2014年則有35次(其中19次在太平洋司令部責任區內),增加84%。

(2)環太平洋國際軍演:美國主辦環太平洋演習,2014年在夏威夷演習計動員22國之49艘水面船艦、200架飛機和2萬5千名軍事人員參與,中共並首度參加該演習。

(3)美、日、韓分別舉行演習:美韓每年舉辦代號「鷂鷹」的演習,課目包含兩棲和反潛作戰;美日亦每年舉辦反潛作戰等演習。

(4)與部分東南亞雙邊演習:美國、菲律賓與澳大利亞2015年舉行年度「肩並肩」聯合演習,計有超過1萬5千名人員參加;另美國與印尼、馬來西亞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亦舉行雙邊演習。

(二)建立盟國和夥伴實力:

1.日本:

美國將對日本出售派里級兩棲突擊車(AAV)、V-22 魚鷹機、E-2D 鷹眼機及全球鷹無人機等,增強其兩棲作戰及監偵能力,以因應中共與俄羅斯海空軍行動。

2.東南亞國家:

美國總統歐巴馬、日本首相安倍及澳大利亞總理艾波特2014年11月首度舉行三邊會談,同意在東南亞合作進行海事安全能力建設;美國防部長卡特2015年5月在香格里拉對話中宣布「東南亞海事安全倡議」,擬制訂區域作戰藍圖,並提供盟友必要基礎建設等支援,使盟友有效率進行海上作戰。

3.美印在印度洋合作:

印度「東進」(Act East)政策與美國「再平衡」政策具有共同戰略願景,雙方2015年1月已發表「美印對亞太和印度洋地區共同戰略願景」,盼強化印度海事能力,促提升雙邊海事安全夥伴關係。

(三)降低誤判風險:

美國國防部致力降低亞洲海上風險,主要透過2方法,一係置重與中國雙邊關係,二係在區域採取風險降低措施:

1.中國:

美國致力促進與中國關係,國防部致力促進美、中兩軍關係,主要透過高層交流、在共同利益領域合作及降低風險措施等3項支柱;美國在與中國雙邊會談中,持續對中國在東海及南海行徑表示關切,敦促中國採取積極行動與鄰國建立互信、善意回應其他聲索國相應措施,如停止填海造陸、建設新設施或進一步將前哨站軍事化等;前國防部長海格(Chuck Hagel)2014年與中國簽署《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諒解備忘錄》,旨在建立雙方海空機艦在海上相遇時行動程序共識,並強化現行國際法規及標準,降低美中兩軍誤解可能性,以管理風險。

2.區域措施:

美國將協助東協國家及日、中建立熱線,以降低誤判或衝突風險;另中國與日本正在研究設立海上熱線電話,美國鼓勵雙方落實海上聯絡機制。

美國不承認中國所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並敦促各國勿採取任何足以斲傷區域穩定與互信之單邊行動,亦不會改變在該區域原有的任何軍事行動。

(四)建立區域架構及支持法治:

建立區域制度必要性日益增加,而提供對話論壇亦可促進多邊安全實務合作及建立互信,對此,美國防部參與亞太區域機構,如東協區域論壇等,並強調遵守國際規則及標準之必要性;另參與東協海事擴大論壇、印度洋海軍論壇及西太平洋海軍論壇等,支持東協促進區域和平、穩定及繁榮之努力。

【編輯部 編譯】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