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德全集』(中文版)出版的時代意義

許極燉◎任教於明治大學

台灣語(福佬話)學界的泰斗王育?博士生前的著作(中文版)全集於7月中旬,由台北的前衛出版社出版發行。王教授的才氣?溢,?獵的學術領域廣泛而深遠。全集所涵蓋的範圍不限於語言學,而踏越到?史學、文學、政治評論、劇本、小?、社?評論、時評等。這些林林總總的著述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圍繞台灣,而著作的核心厥為他的母語台灣福佬語研究。易言之,台語的著述是整個《王育?全集》的金字塔,其中他的博土論文《閩音系研究》(日文版出版的書名是《台灣語音的?史研究》)可以?是金字塔上的「天守閣」,是現今世界上閩台語的最高權威之作。

王育?先生是台灣台南市人,19?(1943年)考入戰前的東京帝國大學支那哲文學科,翌年因空襲返回台灣。又翌(1945)年終戰後?任台南一中教員,因熱衷於新文化建設,而一邊從事台灣新戲劇運動。不久「二二八事變」(1947)發生,王先生的胞兄王育霖(戰前東京帝大法科畢業)被?殺,也感到自己身邊危險,乃於1949年潛往香港再偷渡日本。他抵日後,再度進入東京大學復學(1950),跟隨中國語學界的權威學者倉石武四郎、藤堂明保博士學習。他的博士論文是《台語表現形態試論》,可見王先生很早就有志於研究台語了。實際上直到他因心筋梗塞猝然逝世(1985)的前?所發表的生前最後一篇論文〈台灣語記述研究的發展情形〉(收錄在全集第8冊),前後35年之久,他的學問研究一直以台語為主要領域。

在進入新制研究所後,他的碩士論文是《拉丁化新文字的台語初級課本草案》(1955)。接?進入博士班繼續研究閩台語。在研究所,除了受到中文系的傑出學者的指導,更在日本語言學界耆宿服部四郎博士的?陶之下,習得了科學的記述言語學(descriptive linguistics)的方法。在東大博士班努力下14年之後,終於以《閩音系研究》獲得頒授文學博士學位(1969)。這本論文在王先生過世2年後以《台灣語音的?史研究》正式出版。論文的主審服部教授在序文裡引用當時的評語?,「本論文的記述研究極為正確,比較研究非常精密。….特別是文言音的?史和現狀,由於著者的努力,可以?好像看到了他的整個容貌。…本論文的業績整個地看起來,超過了先人在這方面的成果。」

王先生的一生所做的學問全都是針對台灣,而且為了熱愛他的祖國台灣,他更貢獻他的一切從事拯救台灣的獨立運動,而犧牲以至於鞠躬盡瘁。他在讀博士班的1960年,組織「台灣青年社」,發行《台灣青年》誌鼓吹台灣獨立運動。這個雜誌到今年6月剛好發行第500期,完成了時代性的任務而終刊。

台灣在戒嚴時代,他的文章著作沒能在台灣出現,而解嚴後他已過世。再加上他的著述全是用日文寫的,所以能夠受到他的教益的同胞畢竟非常少。筆者於36年前來日本繼續研習日本學,20年前開始步入語言學的領域,開始從事研習台語學。在台語學的領域摸索的階段,跟王先生「接觸」數年,拜讀他的著作以及他贈送的他的論文抽印本,使筆者得到很多的啟發。例如筆者致力研究的台語的歷史,得力於王先生的論文,諸如〈台灣語講座〉(全集第3冊),〈關於「十五音」〉、〈泉州方言的音韻體系〉、〈福建的開發與福建語的形式〉(以上全集第9冊)。雖然王先生不是筆者的老師,但是對筆者而言這種學恩有甚於恩師。所以王先生過世時,筆者即撰寫了一篇近兩萬字的〈王育德先生研究台灣話的貢獻〉(原載1986年1月6日~9日美國台灣公論報,後來收錄於拙著《台灣話流浪記》,1988)。

王先生對台灣的熱愛,不僅表現在對台語、台灣史、台灣文學的研究論述,對台灣獨立建國的貢獻犧牲,更展現在替台灣人原日本兵向日本政府爭取補償的長期抗爭運動。台灣籍原日本兵約21萬人的傷亡補償問題,國府一直不聞不問。1975年「二二八」時,王博士在他的篤交日本友人學者教授支援下,成立了一個組織,自任事務局長,向日本政府陳情、抗議、示威,甚至告日本政府到最高法院,獲得超黨派國會議員組織的同情與支持,才贏得每位傷亡兵200萬丹的弔慰金(1987),然而王先生為此苦戰了十年,已經在前此二年前過世了。

王育德先生過世17年了。他對台灣的愛情,從語言、歷史、文學、政治的諸多論述,以及領導獨立運動的犧牲、奉獻,替同胞爭取權利、補償而不惜告日本政府。這一切莫不從王育德精神投射出來閃熾燦爛,同時都蘊藏在《王育德全集》裡面。今天台灣正迎向獨立建國的重要時期,台灣人的精神文化、民族的原點,非語言莫屬。台灣人的母語被禁錮達半世紀以上,目前母語教育剛在試步,台灣意識、本土文化的建設、充實可謂刻不容緩。《王育德全集》(中文版)的出版發行,適是因應時代的需要。雖然這一部5千5百頁的全集(15冊)不便說它是建國的經典,但是作為科學的學術著述,作為台灣人精神文化的食糧,無疑地充當是營養滿分的。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