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部隊

【台灣人、心故事】二七部隊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台灣人曾經組織了武裝部隊與國民黨軍隊對抗,其中「二七部隊」是堅持的最久,也曾打敗過國民黨軍隊的部隊。
 
1947年3月2日,楊逵和鍾逸人印製倡議召開市民大會的傳單。該次市名大會於台中戲院召開,推舉時任台灣婦女會理事長謝雪紅為主席,並於該會號召民眾對抗中國國民黨暴政。該會會後相計組織了各地民軍,分別是位於台中的豐原隊、東勢隊、大甲隊、太平隊,於彰化的的彰化隊、田中隊、員林隊,以及位於埔里的埔里隊與獨立治安隊等隊伍。
 
民軍隊伍成員有各地響應青年、台中地區高中職學生與師範學生以及中部地區的民眾。民軍後改組為「二七部隊」,之所以用『二七』為名,乃因二二八之發生,係源自2月27日的的緝煙事件,而非隔日2月28日各地的抗議與示威衝突。
 
「二七部隊」在當代台灣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是台灣人在二二八事件後,面對國民黨軍隊的肅清與鎮壓行動中,不畏壓力奮而起身抵抗的勇氣。更因二七部隊的奮起抗爭,使得二二八事件後,中部地區在面對國民黨軍隊的血腥鎮壓中,是死傷最輕的地區。
 
圖檔引自::http://wtfm.exblog.jp/9724682/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