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區域安全的典範轉移與台灣

羅福全

台灣安保協會名譽理事長

前言

亞太區域的安全與和平在2016年即將迎接一個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這次典範轉移涵蓋亞太區域安全的四項新結構性變化。第一個結構上的變化是中國近年來在南海填海造島建設軍事基地,意圖將整個南海納為中國領域的新佈署,如果中國忽視美國不承認中國對整個南海的領有權,以及不顧美國堅持南海自由航行的基本立場,則中美將可能在南海引發兩大強權的直接衝突;第二個結構上的變化是美國近年來宣稱重返亞洲,在2012年提出「再平衡戰略」(Rebalancing strategy),決定在2020年將美國在亞太區域的艦艇戰鬥力量由目前的百分之五十提升為百分之六十,用以平衡中國在亞太區域逐步提升軍事力量的佈署,以表示對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勢力進出毫不退讓的立場;第三個結構上的變化是日本宣佈對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解禁,在2015年通過『新安保法』,放寬日本自衛隊行使武力防衛日本國家安全的規定,這是改變日本戰後七十年的禁忌,使得日本自衛隊能直接與美軍或友軍“並肩作戰”的立法。對亞太區域安全而言,此點將使日本形成一股新的防衛力量;第四個結構上的變化是2016年台灣政權輪替,親中國的馬英九政權敗退。蔡英文總統主張兩岸「維持現狀」,深受美日各國的支持,因為亞太區域和平是建立在「維持現狀」,中國企圖改變現狀就是對亞太區域和平的挑戰。

這四項結構上的變化使得亞太區域安全形成新的典範轉移。這種情況將使得1990年代冷戰結束以來超強國家再度陷入直接對立的危機,而這個問題的下一步發展,顯然在於中國今後的決策方向。

中美在亞太區域逐步陷入新的對峙

綜觀目前南海一百四十萬平方浬的海域與礁嶼的分佈,主張對這些南海礁嶼擁有領土主權的國家有六個,那就是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中華民國(台灣)和汶萊,其中特別是中國以九段線涵蓋整個南海,對這一片廣大海域的主權主張是最大的爭議。美國則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認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島(island)、嶼(islet)不能主張擁有200浬專屬經濟區以及大陸礁層的權利,而不是島嶼的岩(rock)礁(Reef)甚至不能主張12浬的領海,更遑論對整體海域範圍的主權主張。因此,美國堅持整個南海必須維持「自由航行」,同時為凸顯此一立場,美國於2015年10月派遣拉森號驅逐艦(USS Lassen)駛入中國在南海填造的人工島—渚碧礁(Subi Reef)十二浬內,更於2016年1月駛入中國佔領的西沙群島礁嶼海域,美國國防部聲稱此舉旨在挑戰針對航行自由的限制,而中國每一次都毫不退讓地提出嚴重抗議。

近年來,中國一直竭盡所能地將南沙海域的岩礁擴建成具有簡易跑道的人工島,其中有三座人工島的面積已經超越台灣據有的天然島嶼—太平島(Itu Aba Island)。此外,更在西沙群島永興島(Woody Island,中華民國與越南也宣示擁有該島主權)部署遠程地對空飛彈系統發射器及雷達,開始將有主權爭議的南海地區軍事化。中國卻仍認為是美國不斷在南海製造爭端,並表示“中國才是遭受到威脅的一方”,強調這是美國企圖圍堵中國大戰略的一個佈局。

今年(2016)初,馬英九登陸太平島宣示主權,受到中國的大力支持,雖然這無非是重申1947年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宣稱的「南海十一段線」,但其範圍完全符合目前中國宣稱的「南海九段線」,然而面對此舉,美國則公開譴責馬英九的登島行為提升南海的國際爭議。

中美在南海的爭執並非始於今日,中國近二十年的高度經濟成長,必須依賴由非洲、中東輸入大量石油與物資,因此從南海經過麻六甲海峽通往印度洋的航線,可說是中國經濟成長的生命線。為確保對此一航線的掌控,中國海軍自2003年開始佈署印度洋沿岸的軍事據點,包括緬甸的實兌(Sittwe)、孟加拉的吉大港(Chittagong)、斯裡蘭卡的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 Port)和巴基斯坦的瓜達爾(Gwadar)等,印度稱為印度洋上的「珍珠項鍊」(Pearl necklace)。針對中國這樣的戰略佈局,印度與美國也開始充實軍事基地。2010年在越南河內的APEC會議上,中國當時外交部長楊潔箎宣稱南海一百四十萬平方浬海域,如同台灣與西藏是中國核心價值。在場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則宣稱確保南海自由航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2012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的亞太安全會議上,當時美國國防部長潘內達(Leon Panetta)公開宣佈美國在亞太的「再平衡政策」(Rebalancing Policy),並具體表示美國佈署在亞太地區的海軍力量準備由目前佔海外軍事力量的百分之五十,在2020年提升到百分之六十。對中國提升亞太區域的軍事佈署,美國再平衡戰略逐年提升,對亞太區域安全而言,美國重返亞洲的立場做出最重要的決定。南海爭議的核心問題,不外是美國有足夠制衡的軍事力量為後盾來對付中國的野心。美國有足夠的制衡力量,亞太區域才有「維持現狀」的安全與和平。

日本制定「新安保法案」,可以行使集體自衛軍事力量

美國在亞太區域最重要的盟邦就是日本,日本的安倍晉三首相於2015年由國會通過制定『新安保法案』,這是戰後七十年第一次關於這方面的立法,日本自衛隊可以與美軍或友軍「並肩作戰」,保衛日本國家安全,也是日本第一次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

『新安保法案』在日本國會提出的時候,美國、歐盟各國、東協十國等54個國家立即表示支持這項決定,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指責日本恢復『軍國主義』。亞太各國期待日本的軍事力量,因為可以提升對亞太區域安全與和平的制衡力量。

對日本而言,由南海通過麻六甲海峽、印度洋這條航線也是日本輸入石油、原料物資的生命線。日本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是依靠輸入能源、原料、輸出工業產品的經濟結構,中國與日本是世界第二、第三的經濟大國,印度洋成為世界經貿上最大的航路,如果南海的自由航行受到阻礙,對中國經濟、日本經濟將造成重大影響,所以這是一個不能退讓的問題。

日本制定『新安保法案』受到美國與亞太國家的支持,使日本有信心貢獻亞太區域的安全與和平,這是一個重大的發展。

台灣新政府主張兩岸「維持現狀」,深受國際支持

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競選總統時,就台灣、中國兩岸關係,提出維持現狀的和平,深受選民普遍支持,反而馬英九長年以來主張的「九二共識」在選戰中消失。因此,兩岸維持現狀絕非蔡英文的主張而已。在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這代表絕大多數台灣公民的選擇與支持。

在國際上,蔡英文主張的兩岸維持現狀,深受美國、日本公開支持與歡迎,使台灣與中國和平維持現狀成為國際上公認,這是亞太區域和平最重要的一個模式。因此,所謂的「維持現狀」,相關各國也認識到這是一個民主國家,經過選舉所選擇的台灣普遍民意。

關於台灣問題,2015年4月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羅素(Daniel Russel)就公開宣稱,美國政府會堅持並延續1987年雷根總統「對台灣六項保證」:

1、美國無意就對台軍售設下截止日期。

2、美國不會就對台軍事議題事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協商。

3、美國不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下停止對台軍售。

4、美國不會修改《台灣關係法》。

5、美國無意扮演台海兩岸間仲裁者,美國不能施壓迫使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展開談判。

6、美國不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主權的主張。

羅素除了重申《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之外,羅素也指出台灣是美國「再平衡戰略」的一個關鍵成分,表明美台是成長中的經濟夥伴和持久的安全合作關係。這是美國在2012年提出重返亞洲的「再平衡戰略」以來,對台灣和平安全最明確支持的聲明,再加上六項保障與《台灣關係法》的重申與強調,再再顯示美國對台灣安全的堅固承諾!

結語

今年初的台灣總統與立法院選舉,再度證明台灣已經迎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台灣認同的民主時代,取代七十年來基於中國認同的國民黨長期政權。台灣民主化的潮流已經不可能回到「一個中國」的意識形態,也就是台灣已經變為成熟的民主國家,不再受國民黨以國家機器來定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建立台灣主權意識的民主國家,深受自由民主國家的歡迎與支持。

就目前南海爭議所引起的美中對峙,台灣採取「兩岸維持現狀」的和平,正符合亞太區域和平立足於「維持現狀」。中國一意孤行地填海造島建立軍事基地,提出南海九段線的主權主張,就是破壞亞太區域維持現狀的和平。東協各國、印度、日本、澳洲、美國都站在不容中國破壞南海現狀的立場。去年(2015),在馬尼拉召開的APEC會議、在雅加達的東協高峰會議上,各國都公開關切中國南海爭議。綜言之,亞太區域安全的典範轉移,使中國逐漸孤立,而台灣主張「兩岸維持現狀」的主張,深受國際支持,以台灣認同取代中國認同,使台灣在亞太區域深受國際的支持,同時也提升台灣在亞太區域的國際地位。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