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安保通訊第26期前言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於3月15日出席世界台灣人大會與台灣國家聯盟聯合主辦的「海內外台灣國是會議」,以「國家安全與台灣未來」為題發表演講,內容引發輿論關注。司徒文在演說中表示,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希望與中國維持現狀,但台灣人對「現狀」的真正概念存在一種錯覺,兩岸關係不會是單由台灣人民來決定,面對經濟力愈來愈強大,民族主義、好戰情緒也會隨之高漲的中國,台灣民眾應對國家安全挑戰有更廣泛的認識和了解。司徒文強調,台灣加強國防的第一步,就是在國防上投入更多資金,他認為降低對台灣國防的支持,可能是肇因於部隊士氣日益低落,而士氣低落也可以從最近層出不窮的共諜案看出端倪,他也特別點出,近年來多起共諜案所造成的傷害,「破壞了美國與台灣在安全合作上的信心」。

身為關心台灣的外國友人,司徒文先生對台灣的觀察和建言可能太過坦率而不受某些人的歡迎,但是有些逆耳的忠言或許正是苦口的良藥,因此徵得司徒文先生及主辦單位之同意,全文轉載其講稿內容以饗讀者。

2012年7月31日,日本防衛省出版2012年版日本《防衛白書》,其中以20頁篇幅專述中國,指稱中國軍隊正在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事務革命」,並認為戰爭與軍事除了物理性的手段之外,中國也非常注重非物理性的手段,其重點在於結合「心理戰」、「輿論戰」及「法律戰」等領域的「三戰」概念。在國防支出方面,中國在近24年的時間內快速增長了30倍,而且中國公佈的國防預算,並不包括所有的武器採購成本和研發費用。很特別的是,《防衛白書》首次提到人民解放軍形塑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解放軍的關係複雜化,構成了風險管理上的重大課題。

《防衛白書》也詳細列舉中國海軍歷年來在日本周邊海域的行動所造成的威脅,顯示日本對來自中國的威脅具有極高的警戒,不像台灣麻木不仁。在有關台灣部分,《防衛白書》指出,在地面部隊方面,中國擁有壓倒性多數的兵力,但是登陸和入侵台灣本島的能力卻很有限;海軍和空軍方面,中國在數量上壓倒性勝過台灣,但台灣擁有質的優勢,近年來中國也在質的方面不斷進行海空軍的現代化;在飛彈攻擊方面,中國擁有數量龐大的短程彈道飛彈,射程涵蓋台灣,台灣幾乎沒有有效的反制手段。由於中國正在迅速現代化其軍事力量,台灣與中國之間整體的軍事平衡正在朝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轉移。由於日本《防衛白書》的資料詳實,且足以反映日本對中國軍事發展及意圖的觀點和戒心,編者謹翻譯英文版之內容提供給各界參考。

今年1月23日,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出版一份提交國會的《東亞的海洋領土爭議》(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East Asia)報告,由簡淑賢(Shirley A. Kan)等三位專家執筆。台灣位處東亞海洋的中間位置,台灣在北方的東海與日本、中國有主權爭議,在南方的南海與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汶萊有主權爭議,因此該篇報告與台灣關係頗大。根據編者觀察,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提供給國會的分析報告,其中對國會建議的政策選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行政部門的觀點和政策指標。在有關近半年來釣魚台的主權爭議問題上,該報告明確指出美國對台灣政府的行動感到困惑與不滿,報告中指出,「美國的政策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擔心從2008年以來台海兩岸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台灣與中國更密切交往的舉動,是否已經使台北更有願意在雙方共同利益的議題上與中國進行合作,例如在東海。」還有,「即使沒有明確的協調,中國和台灣最近在東海爆發相同的行動,對日本增加壓力。………在2012年9月25日,台灣部署了12艘海巡署艦艇護送60艘漁船,並朝日本的巡邏艦噴灑水柱,而且台灣還在這次事件當中派出美國出售的軍事系統。」由此可知美國對此事件的不滿。

雖然馬政府口口聲聲表示在釣魚台問題上「不聯中抗日」,但是馬政府上台後向北京過分靠攏的結果,已經腐蝕了戰略盟友的互信基礎。難怪前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於2月8日在「傳統基金會」的美台關係研討會上公開表示,美國雖然在釣魚台主權歸屬上不採取立場,但美國對這個問題並非中立,因為美國與日本的安保條約涵蓋釣魚台。對台灣向來友善的薛瑞福特別指出,美國並不希望這些島嶼落入中國手中,台灣如果給日本製造問題,等於也是給美國製造難題,希望台灣能和日本發展正面合作,因為沒有日本,美國不可能執行「台灣關係法」保護台灣的義務。編者認為東亞的海洋領土爭議涉及台灣的國家安全至深,切莫等閒視之,因此翻譯這份報告以供讀者參考。

2011年12月17日,未滿30歲的金正恩繼承其父金正日的衣缽,接任北韓的最高領導人,其神秘與強悍作風未脫父祖風格,近日來朝鮮半島風起雲湧,北韓相繼切斷與南韓的軍事熱線;下令戰略火箭(飛彈)進入待命發射狀態,將隨時攻擊美國本土與各地的美軍基地;宣布與南韓進入戰爭狀態;聲稱已批准對美國的「無情作戰」、「目前的情況不是戰爭會不會爆發,而是會立刻爆發或是明天爆發的分秒必爭階段」。大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這到底是金正恩在效法其父祖向來玩弄的心理戰術?或是在玩真的?外界大多認為金正恩只是擺擺姿態而已,不敢自取滅亡,但也有人擔心會擦槍走火,導致核戰危機。目前朝鮮半島的戰鼓響徹雲霄,姓金的似乎還不想鳴金收兵,然而實際發展將會如何?唯有時間可以證明。

其實亞太地區的戰略格局,最主要的玩家是美、日、中三國。去年11月6日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成功,接著日本和中國的新領導人分別是重掌政權的安倍晉三和全面接班的習近平。美國的歐巴馬總統繼續在推動「重返亞洲」、「轉向亞洲」、「亞洲再平衡」的戰略,而去年的南海糾紛一直持續延燒,還有9月在東海爆發的釣魚台紛爭依舊未息,加上最近朝鮮半島的風雲,這種紛擾的亞太情勢將會走向什麼局面,頗值分析探討。要想深入問題核心,需先了解戰略格局的基本面,因此特別情商熟諳美、日、中三國戰略關係的張旭成教授撰寫相關專文,張教授的「亞太地區的日、美、中三國演義」,內容深入淺出,分析鞭辟入裡,可以提供給讀者對此議題有深入及全面的了解,我們非常感謝他。

 

編者 陳國雄 謹識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