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日本國會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會議設置法案。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是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為範本的機構,因而又被稱為日本版NSC。此法案成立後,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於12月4日正式啟動,並於1月7日成立國家安全保障局,其第一任局長由前外務次官、擔任安倍晉三首相外交智囊的內閣官房參事谷內正太郎擔任。
從過去以來,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成立一直都是安倍首相的心願。其實安倍晉三在第一次擔任首相期間(2006年9月~2007年9月),便有意成立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無奈因為安倍僅執政短短一年後就宣布下台,使此方案無法如願推動。安倍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首相官邸主導日本國內外交及安全保障政策的權力,整體整合日本外交及安全保障政策的決策過程,以確立首相官邸-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國家安全保障局的一體化決策體系。如此一來,日本在一體化的決策體系之下,更能快速地反應各種突發事態。
12月17日,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陸續批准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国家安全保障戦略)、〈新防衛大綱〉(平成26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與〈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画)這三個攸關未來日本主要安全保障戰略與方向的戰略指導原則。這三份宣示日本未來十年安全保障與外交中長期戰略的安保相關文件,不但明確地指出亞太地區目前所具有的潛在威脅,也表示日本將在「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的指導原則下,採取更為積極的防衛姿態,去面對這些潛在威脅。
依據這三份安保文件的內涵,日本未來五年必須支出24.7萬億日元的國防支出,比上一屆政府通過的5年的防衛計畫增加大約1萬億日元左右。日本有意藉由國防預算的增加,來強化自我的綜合防衛能力,以採取更為積極與強硬的防衛姿態。此外,日本也會考慮廢除或修改從1967年就開始生效的武器輸出三原則,以解除日本在武器輸出與共同研發上的限制。而這對台灣而言,無疑是個利多消息,日本武器輸出三原則的解禁,可能有利於台灣在未來軍購上有更多元的選擇。
總的來說,〈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新防衛大綱〉、〈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這三份文件包含四個主要意涵。首先,日本欲建構一個更為全面且綜合性的防衛體制,這樣的防衛體制不但具有快速反應的能力,也能去應對全球化時代下,更為多元與多變的外在威脅;其次,轉變日本過去較為依賴美日同盟的防衛姿態,欲以更為積極的態度,來發展自我的防衛力量;第三,拓展自衛隊的海外角色,在積極的和平主義之下,自衛隊將參與更多海外活動,以對國際和平與穩定提出貢獻;最後,強化美日同盟關係,並持續與其他國家加深彼此間的合作關係,特別是與那些共享相同價值觀與戰略利益的國家。
美日同盟不僅是亞洲和平與穩定的公共財,也在台海問題上扮演相當關鍵角色。因此,日本這次新的安全保障戰略對於我國的國防安全而言,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是故,本期安保通訊特別翻譯這三份日本安保文件,來一窺日本未來的安全防衛戰略。
此外,面對中國與北韓的不穩定情勢,日本展現更為強硬的防衛姿態以面對這些威脅。在這當中,台灣與日本不但享有共同的戰略利益,也共同分享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而台灣如何運用這樣的機會,深化我國與日本的友好關係,共同合作以維護亞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是未來值得我們省思的課題。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