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安保通訊第40期前言

在現代化的國際社會中,各國都非常重視民主的落實及人權的保障。民主和人權的發展是歷史演進的過程,根源於人類長期爭取人性尊嚴價值的奮鬥歷程,這些價值包括自由、平等、正義以及人類和平。因此,有所謂「民主和平論」指出民主政府之間不但不會彼此動武,而且更能從中分享發展的價值,主要是因為有相同重視人權與實行民主的理念,而在此架構中自然型塑出一個和平的環境,避免彼此間無謂的衝突或是戰爭,益加彰顯民主、人權與和平的不可分割性。

聯合國自始即關懷和平以及重視人類安全,因此其成立宗旨為以國際和平與安全為最基本的世界秩序,並促進各國經濟、社會、文化、人道以及人權事務的國際合作。這個基本目標充分反映在聯合國憲章當中,聯合國憲章對傳統國際有關國家間武力使用的規範有著根本的改變。目前國際關係的基本精神是反對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由世界各國通過平等協商共同解決國際問題,共同治理世界事務,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目標。

亞太地區在上一世紀冷戰結束後,重要性持續不斷攀升,此地區預計將是未來全球政治、經濟與軍事的重心所在,尤其是南海地區。南海扼亞太地區必經之國際主要運輸航線,其影響亞太區域發展的重要性莫此為甚。中國的經濟隨著全球化情勢發展,對海上運輸的依存度增加,海上運輸航線的安全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維護海洋權益等同於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因此,中國歷經改革開放,挾其龐大生產力與市場,軍事力量快速擴張,近年來持續不斷在南海各島礁,填海造陸、興建機場港口、軍事設施,藉此主張南海地區領土主權。此舉衝擊地緣政治戰略格局,如何維持亞太區域和平、穩定與發展是域內各國的共同責任。

另一方面,美國向來主張亞太地區是其國家利益所在,尤以自西太平洋延伸到東亞、南亞更深入到印度洋的弧形地帶,攸關美國經濟與安全利益。為維繫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影響力與領導地位,歐巴馬政府於2012年提出亞太再平衡(rebalancing)或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的戰略,陸續提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戰略佈署,並深化同盟關係、擴展與建構夥伴關係,來達成美國的戰略目標。

美、中近年來在南海問題上持續激烈交鋒。目前美、中兩國在南海的對峙是九十年代冷戰結束後,最為緊張的局勢,此一對峙情形預料仍將持續升高。此一發展不僅影響雙方彼此關係,台海兩岸和平安全,以及亞太區域和平安全與穩定發展,無一不與美、中兩國關係如何發展息息相關。

如前所述,民主體制與和平的相關性,在國際社會中已有廣泛共識,唯有民主體制在各國持續發展與鞏固,越多國家擁有民主體制,承擔起應有的國際責任,就可建構和平穩定的區域秩序。民主、自由、人權與法治等普世價值的落實,使國家發展不需依靠對外擴張來得到成就感,為亞太區域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證諸台灣民主的發展與自由、人權及法治等價值發展的經驗可得。

本次研討會的核心宗旨,即是在強調「台灣不應該是一個被孤立的國家」,在亞太地區擁有自由與民主主義、法治主義與尊重基本人權保障,能與擁有相同價值觀的國家相互合作。

本期安保通訊整理收錄研討會下半場的與談內容及數篇近日有關台灣國際情勢發展的新聞選譯。最後,再度感謝各協辦單位與各界人士鼎力相助,讓此次國際研討會順利完成,在此一並致謝。

編輯部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