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2016蔡英文政府執政三月檢討與展望」座談會 會後新聞稿

「2016蔡英文政府執政三月檢討與展望」座談會

 

8月22日,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下稱「台獨聯盟」)舉行 「2016蔡英文政府執政三月檢討與展望」座談會,針對蔡英文政府上台三個月以來的施政成果進行初步檢視,並提出民間社會對新政府的期許。

 

座談會有三大主題,分別是「國家定位與轉型正義」、「對中關係、環境、勞工」、「國會、文化、教育」。這些議題不僅是蔡總統競選時承諾處理的課題,更是台灣落實正常國家和社會正義不可或缺的要務。本盟基於監督及期許的立場,特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和公民團體代表,針對上述議題逐一進行檢視。

 

在國家定位與轉型正義,台獨聯盟主席陳南天表示,新政府上任僅三個月,評論其執政成效,尚嫌過早,本盟僅針對基本立場提出呼籲。台獨聯盟的主張是正名、制憲、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然而新政府沿用「中華台北」的名稱參與WHA,面對以台灣名義入聯的議題,卻說須有全民共識。弔詭的是,「中華台北」可曾獲得全民共識?陳主席呼籲新政府應積極清理雜草、碎石等路障,邁向開闊的改革道路。

 

台灣安保協會名譽理事長羅福全則指出,蔡總統處理國家定位四平八穩,不承認九二共識,主張兩岸維持和平的現狀,突顯台灣與中國不相統屬,值得肯定。不過,新政府對WHA和南海議題的態度太模糊,以致錯失端正國際視聽的良機。檢討起來,這是外交部和國防部由傳統官僚主導,從而產生政策模糊的現象。羅福全建議,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政策後,台灣已進入國際環境的新時代,尤其美國國會通過對台六項保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不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台灣應善用國際情勢,積極參與東協國家的整合,唯有把自己視為東協一員,與東協國家團結起來,才能有效制衡中國的擴張主義。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施正鋒教授認為,對執政僅三個月的政府提出太多要求,並不公平,但新政府上台後民調下滑,必然有值得檢討的原因。施正鋒指出,新政府的政策來自競選政見,政見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運作起來卻發生若干問題。首先是憲政體制,部長究應聽命總統還是最高行政首長?已經成為憲政實踐上的課題。至於人事任用,早就應該安排妥當,但仍出現問題,派系鬥爭是主因。施正鋒指出,「老男藍內閣」註定是看守政府,若說馬政府是在鏡中找人,蔡政府則是在臉盆中找人,差異不大。施正鋒說,社會最關切的還是政見落實,原住民政策是一項指標,蔡總統提出原住民政見時,早就經過思考,8月1日向原住民道歉時,內容卻大幅縮水,這是原住民不滿的主因。另外,施正鋒指出,新政府外交上維持現狀,一動不如一靜,外溢效果延至內政,亦採維持現狀,造成人民希望改革,總統卻一直踩煞車的現象,應該檢討。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謝若蘭副教授則認為,座談會是在支持總統的前提下提出台獨聯盟的期許,而非批評。對於總統向原住民道歉,謝若蘭雖然受到感動,但總統承諾的政見在道歉文中消失,則令人失落。另外,蔡總統指示推動原住民的轉型正義、落實原住民族基本法的集體保障、恢復平埔族身分,以及調查核廢料存放蘭嶼的決策過程等,都值得肯定。謝若蘭並認為,未依性別主流化潮流來遴選內閣成員,顯示新政府在性別正義上仍有改革空間。

 

基進黨台北分部召集人、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指出,新政府應思考本質性的問題,因為今年大選是高度政治性、價值性的選擇,人民對新執政團隊的期待,不只是執政團隊的改變,而是價值選擇的問題。何澄輝指出,目前新政府有三大問題:首先,對本質的了解不夠深入,導致推動改革淪於虛應故事;第二,執行政策欠缺總體觀與宏觀思維,以致流於回應零星事件;第三是人事任命,新政府為求穩定而任用傳統技術官僚,欠缺未來性。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楊宗澧以翁山蘇姬上台後的負面評價為例,指出蔡總統應以翁山蘇姬做為借鏡。楊宗澧認為,馬政府是沒有中心思想的政府,蔡政府必須讓人民清楚了解,新政府是要維持中華民國的現狀?還是民主自由的現狀?針對南向政策,楊宗澧則認為,該政策若非具有戰略意義的外交政策,功能將大為受限,而今新政府僅將之定位為產業政策,會把台灣角色變小。楊宗澧建議,台灣應以聯合國準會員的身分來自我看待,如果不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台灣將註定與世界隔絕。

 

有關對中關係、環境與勞工等議題,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表示,新政府的第一個威脅就是 2018「兩岸經濟一體化」。中國認為經濟整合是把台灣鎖進中國的手段,從而不會放棄經濟手段,關鍵策略就是服貿和貨貿,中國將藉由經濟議題把蔡英文逼上談判桌,但民進黨對中國的策略缺乏準備,這種戰略上的缺失,從總統就職演說提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就可窺知一二。再者,新政府重要部會任用前朝官員,以致無法重新檢討ECFA等協議,造成政策主軸模糊,可見蔡政府尚未做好因應2018年的準備。再者,中國以2049年做為統一台灣的時間表,對此危局,賴中強主張兩岸談判應納入公投機制,以民主來防護中國併吞,民進黨政府應及早因應。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指出,台灣獨立建國的願景是什麼?是遍地污染的慘境還是山明水秀的樂園?過去八年通過的開發案勢將為台灣帶來生態浩劫,水污染是污染循環的源頭,關乎台灣能否永續發展,但台灣近年來仍複製先進國家污染環境的產業政策,濫用水資源和土地的政策思維並未調整。若要達到永續發展,政策環評的工作非常重要,面對馬政府留下的政策,新政府應全面進行政策環評,而非照單全收。另外,正當程序的重要性向來被忽略,導致政策不透明、沒有公民參與,新政府上台後,依然沒有確實公開政府資訊,例如推動新南向政策,政府並未提供各國環境、人權等完整資訊,如此一來,恐將任由投資者在海外從事破壞環境和侵犯人權,政府應有所警戒。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認為,三個月時間太短,不宜驟下定論。不過,正因有期待,所以希望民進黨二度執政能達成某些理想。台灣已經有成熟的民主制度來完成政黨輪替,但只有硬體更新,軟體仍未改變,例如馬政府推動ECFA的官員仍獲重用。針對勞工過勞、高工時、低工資,以及不斷減稅的財政思維,新政府對勞工和經濟等政策的基本思維何在?如何帶領台灣擺脫血汗經濟的模式?政府應早勵良規。孫友聯更指出,台灣社會對年輕人的指責多過鼓勵,青年在新政府的政策中還看不出希望。三個月以來,就人事安排及整體氣氛看來,還看不出新政府有整體翻轉的企圖,希望政府儘早提出新的政策思維。

 

國會、文化與教育方面,國會調查兵團發言人王希認為,新國會二月上任,迄今歷經半年,有一個完整會期,國會生態、議事效率與過去相較,確實有很大不同。拜網路發達之賜,年輕人關心國會的程度提高很多,發生重大議題時,線上同時有二、三千人注意,顯示公民對公共議題的關注。王希進一步指出,國會雖然有所改變,資訊開放仍嫌不足,特別是易用性與近用性。目前資料開放的瓶頸是提供方式與範圍,不熟悉立法院資訊系統的人,很難查閱資料,從而產生監督上的困難。另外,王希認為,新國會成立後,民進黨立委與公民團體似乎產生距離,這是執政黨應注意的警訊。

 

文化工作者馮光遠指出,新政府上台後,行政院圍牆仍滿佈鐵絲網,這是一個隱喻,顯示新政府仍以安全為由對人民築起防護網,心態似未調整。不過,文化部的作為已有新契機,鄭麗君部長擬以二億元用新設備將老電影保存下來,就令人感動。馮光遠強調,馬政府文化政策的舉措非常離譜,但還沒看到文化圈內的轉型正義,過去文化部以龐大金額補助流行音樂,已顯露若干問題。馮光遠認為,政府應思考補助冷門的藝術領域,而非錦上添花,把大量資源挹注在已經散發光熱的表演者身上。文化部應全面檢討過去補助政策的成效,不宜把經費投注在撈錢者身上。馮光遠呼籲,文化部應向納稅人公布過往補助政策的資訊,可為國庫追回被濫用的資源;他說,這三個月只是開始,對蔡政府最大的期望就是公開透明。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友蘭表示,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社會領域仍未定案,然而新政府新政策,只要有問題的總綱仍應加以檢視,否則成立新政府的意義何在?另外,課審會納入學生代表,對社會和教育部都有衝擊,雖然學生代表非常認真,但教育部心態消極,顯示舊官僚無法適應學生成為課審委員。再者,教官退出校園,這是轉型正義的重大議題,但教育部尚未提出實質的配套措施,反而陷入安排教官去處的錯誤方向,因為既為軍人身分,即應回歸國防部,顯見教育部並未認真審視問題的本質。另外,馮喬蘭指出,校園安全最重要的環節是心理,教育部應考慮的是增加校內的心理諮商人員,而非加高圍牆、增聘保全。馮喬蘭進一步指出,能否落實真正免試的政見,也是觀察新政府教育政策的指標,因為十二年國教的意義,就是升學過程不必再經過篩選,但教育部只承諾分區試辦,如果避開明星高中,只在偏遠地區試辦,根本毫無意義,希望新政府了解問題所在。

 

最後,台獨聯盟認為,三個月的時間尚不足以看出政策的具體成效,新政府承接馬政權千瘡百孔的政府治理、面對盤根錯節的官僚惰性,這些結構性的問題,並非政黨輪替就可以立刻解決。從而,三個月的觀察只是一個開始,本盟願意扮演諍友的角色,指出執政過程的病灶,並提出針砭方向,期盼新政府迅速落實改革政見,引領台灣邁向正常國家的坦途。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