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前衛角色──聯盟遷台的影響及效果

莊秋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創會者之一

十分感謝王康陸基金會邀請本人參加這次王博士受難十週年的紀念發表會。因為事前基金會董事長陳希寬兄有向我解釋說這次的紀念發表會既不是學術性的、也不是政治性的,所以我才敢答應來這裏發表。因為我是讀理工科出身的,深怕自己不夠理念性或政治性的學術頭腦,不敢用「腦」來講話,但自信尚能夠用「心」來講,所以就不客氣的答應。

今天我要與大家探討的有兩部份:第一部份是討論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在建國運動中所扮演的前衛性角色,這部份算是延續我1999年1月27日試用「台文」所寫的一篇標題叫做〈台獨運動e前衛角色〉的文章,收錄於《海外遊子台獨夢──續》書中第182頁。第二部份是討論聯盟遷台後對整個獨立建國運動的影響及效果,選擇這話題的原因是因為遷台後我曾於1992年10月23日首次中央委員會中發表一篇〈台獨聯盟在美國運作的檢討〉,收錄於同書中第158頁,當時的意思是藉著在美國運作的檢討,期待遷台後的聯盟改進。由於我本人雖然是第一屆中央委員,在第十五屆世台會闖關成功,但因其它原因沒有跟總本部回台,自然沒資格評論遷台後聯盟的運作,在此也只能說說個人的一般觀感而已。

台獨運動的前衛角色(avant-garde)

任何運動,不管是社會運動、政治運動或是革命運動都有相當程度的寬度及厚度。運動很困難多方面同時進展,往往需要一小部份前衛性的突破,由此突破來帶動整個運動的進展。據我所知,過去在海外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WUFI) 一直努力扮演這前衛性的角色。1991年底聯盟冒著盟員會被關的危險,奮力遷盟回台的事實就是實踐前衛角色最好的証明。

其實更早期,在六○年代阮還是年青留美學生的時代成立WUFI的前身UFAI時,不管能力上是否做得到,當時就矢志要用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可能手段來推翻蔣家外來政權,因此UFAI的成立,在當時確實可看做阮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前衛行動。在七○年代白茫茫的白色恐怖政策下,阮在海外眼巴巴地看蔣家迫害咱島內勇敢的運動志士,甚至擴大到製造美麗島事件時,阮不得已採取一連串的激進行動,這應該也是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前衛行動。八○年代,配合島內日漸澎渤的民主運動,以鮭魚精神、用闖關回鄉的方式來突出黑名單政策的無人道也是前衛性的運動。當然了,由此演進的前面有提過的遷盟回台更是阮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前衛行動。

除了聯盟在海外扮演的前衛角色以外,其他在台灣本土發生過的真濟事件,更是台灣人民主獨立運動中非常重要的前衛事件;親像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發表台灣自救宣言;1979年發生e美麗島事件;1980年代的突破戒嚴、二二八禁忌、黨禁、五二○農民運動、鄭南榕自焚等等…,都是使運動提昇的前衛性事件。

事實上,聯盟遷台大多數的海外盟員基於客觀的現實不能夠隨聯盟總部回台,留在海外的盟員往往就美其名說是「理念遷台」或「前衛性運動觀遷台」等等來解釋。筆者當時就有寫過一篇〈聯盟遷台的意義〉的文章說明這點,該文已收錄於同書中第139頁。當時海外的盟員及熱心同鄉,希望島內民眾熱烈的響應「獨立做伙來、建國咱這代」的呼籲,使獨立建國很快的達成。當時總共有島內外十位勇敢的盟員為聯盟遷台欣然走入國民黨牢獄的事實,的確大大地鼓舞了當時台灣已經澎湃發展的社會運動、民主運動及政治運動,終於促使鉗制黑名單惡政的『刑法一百條』於一年內廢除。1992年10月台獨聯盟果然堂堂正正的光彩的在故鄉(龍潭)首次召開了中央委員會。

WUFI總本部遷台以後,獨立建國運動的重心既已移入島內,海外的運動終於逐漸邊緣化,失去了前衛性的角色。可惜島內方面這種「理念遷台」的理想期待也很快的變成一廂情願,台灣社會複雜的、速食抄短線的價值觀不是很容易經由聯盟一次的遷台就可能撼動或改變的。尤其中國逐漸強大,向台灣施壓說一旦台灣要獨立就出兵鎮壓,強勢的國民黨政權也十分配合,用「中華民國」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種「創造性的模糊」理念來麻醉台灣人民,於是台灣的統派有了堅硬的靠山。獨派本來以為1996年首次民選總統期間中國試射飛彈時美國派兩艘航空母艦來台海而認為有美國做靠山,可是以後的發展則是Clinton的「三不」聲明及美國一再對李登輝先生提出的「兩國論」關切及施壓,一再的使獨派人士深感找不到靠山。在沒有靠山之下,這七、八年來台灣的獨立建國運動一直缺乏前衛性的行動,因此台灣人民對於建立一個新又獨立國家的意志力也就一直堅強不起來。

看到這種運動停滯的現象,善於做「台獨夢」的筆者才會在1999年試用「台文」寫了這篇〈台獨運動e前衛角色〉的文章。本文除了說明咱的運動因為漸漸失去前衛的引導而停滯不進的現象以外,更重要的論點是敦促漸趨邊緣化的海外運動組織繼續扮演前衛角色,甚至把獨立建國的前衛行動降低標準。例如把98年組30人的請願團回台向李登輝遞交抗議書,台南市首次舉辦「台灣國家認同公投」也都算是台獨建國的前衛行動。由此延伸,不久前一群回鄉的前留學生成立「台灣聯通」網站,最近有海外人士抗議師大管樂團指揮拿台灣人的納稅金到海外替中國宣傳的行動等等,也都可以算是台灣獨立建國的前衛行動。由這些例子看,只要我們擴大想像空間,到處都還是有進行台灣獨立建國前衛行動的機會。

聯盟遷台對整個運動的影響及效果

前面已提過,由於我本人沒有跟總本部回台,自然沒資格評論遷台後聯盟的運作,在此只說說個人的一般觀感而已,更重要的是想拋磚引玉,期待島內同志的指教。依我的觀察,聯盟總本部遷台以後,面對不熟悉又很複雜的台灣社會,雖然有誠意要繼續扮演獨立建國運動的前衛角色也實在力不從心。請容我用下面的例子來說明我的意思。

1999年我寫〈台獨運動e前衛角色〉那篇文章時,正住在Wisconsin 的Appleton,常常有Iowa及 Wisconsin大學的學生像劉大元、謝良瑜、蔡宗希等學生盟員來訪問,我帶他(她)們到附近只剩觀光價值的湖邊燈塔觀光,順便使用裏面的便所。當他們問我到底目前聯盟在獨立建國運動中是扮演什麼角色時?我指著燈塔說:「就像那燈塔,新時代雖已不須用燈塔引船入港了,但其美觀依舊,把它維護乾淨,說不定有一天還需要它引船入港呢?況且提供遊客使用便所也很有價值吧!」,其實這種回答出自一個老盟員的嘴是帶有幾分悲愴的。

以上是到1999年初的檢討,經過四年多後的今日來看,台灣最大的變化當然是2000年統派(或說藍軍)的分裂才使民進黨的阿扁當選總統,可以說是拾到的政黨輪替。也因為是意外撿到的,所以常表現出患得患失的窘態,距離我們期待的真正的「政黨輪替」還很遠。民進黨執政的三年多來,很多本來屬於獨派的朋友也容入體制內分享「中華民國」,使台灣社會在獨立建國運動方面的前衛表現明顯弱化,甚至延伸到海外。試比較政黨輪替前後的海外僑社,本來矢志廢除僑委會的運動者,近來也多汲汲營營的想擔任毫無作為的僑務委員或顧問,由統派僑委會官員角度來看,這是過去無法達成的統戰台灣人變成擁護「中華民國」的大成就。好在這期間咱聯盟顯然繼續在逆流中扮演前衛性的角色,對接受R. O. C. 酬庸的盟員勸阻或除籍(WUFI的美國本部而已)。

幸而物極必反,台灣人民經過《台灣論》、中國肺炎、高明見等風波以後,獲得不少反面教材,才使獨立建國的信念逐日加強。無形中也使咱聯盟一向固守的理念獲得主流社會的肯定。在海外過去不曾熱心的投機客,在爭取僑務委員時竟然敢說過去是台獨聯盟的祕密盟員,高明見也敢說在海外時與台獨聯盟過從甚密。這使我們看破投機者的嘴臉以外,不妨把這些現象看做是對我們的鼓勵。說不定台灣這隻船已經需要這老燈塔引船入港的時候到了?這期間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李登輝先生角色的前衛性變化。

李登輝先生從外來政權的領導人轉變成指導咱獨立建國運動最前衛的靈魂人物,使我對他過去的批判深感對不住以外,更加對他萬份感激與欽佩尊敬,所以我才以「當代的聖保羅」來尊稱他。他在今年7月20日於台南李友會所發表的〈對台灣地位、國家主權的我思我見〉演講中,坦承他擔任R. O. C. 總統期間還沒完全瞭解台灣國際地位、國家主權的複雜性,經近幾年來一再的研究及思考後才瞭解這台灣主權問題的嚴重,為此晚上都睡不好覺!可見我過去對他的批判應該不是無的放矢吧!最近在台灣聯通網上聽到李登輝先生向在倫敦召開的第三十屆世台會的演說中說他將把餘生奉獻給台灣獨立建國運動,更加使我感動,於是決定雖然還在抵抗癌症的階段,也要回來參與台灣的正名運動,在此感謝各位給我機會在王康陸博士受難十週年紀念會發表一點感想。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