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退出亞太經合會上海會議的分析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今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輪到中國在上海舉辦,由於中國拒絕我國派遣總統府資政李元簇出席領袖會議,加上中國外長唐家璇在部長級會議後舉行的記者會上,面對國際媒體,竟然唐突公然羞辱我經濟部長林信義,陳水扁政府得以順勢宣佈退出高峰會議。

表面上,APEC是由經濟體組成的「國際」組織,然而,大家都心照不宣,成員若非如假包換的「國家」,何來部長、甚至於領袖呢?原本,只要不牽涉到政治議題,中國或許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台灣以實踐「務實外交」來作自我欺騙。在李登輝政府時代,這種想像中的「政經分離」如意散盤早已證明是行不通的。既然APEC不是純粹的經濟性組織,我們自然要以宏觀的國家安全考量來著眼。

在後冷戰時代,新的國際體系還未定型,而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則因俄羅斯、以及中國在安理會的作梗,一直無法適時施展其機能。在巴爾幹半島,美國尚可運用北大西洋公約 (NATO) 來進行人道干預、或是預防外交;東協國家雖然在美國的支持下於1994年成立「區域性論壇」(ARF),對預防性外交保持相當興趣,不過,若想要有國際安全上的機制,仍然有相當大的距離。

此回APEC議程的特色在於帶入反恐怖主義議題,可見美國布希政府有將其提升為區域安全組織(或至少是論壇)的企圖心,並且多少有要中國表態的意思。台灣如果能參加領袖會議,等於間接承認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恁地派誰都沒有用,因此,中國會遲遲不發邀請函;事實上,台灣代表也被排拒在外長會議之外。

果真台灣對於中國蠻橫的要求百依百順,無異自我矮化為缺乏政治主體性的經濟個體,宛如香港一般。既然我們之所以千方百計想要加入聯合國的周邊組織、或是參與國際性的非政府組織 (INGO),無非尋求如何突破中國的外交封鎖,因此,豈有本末倒置,為了參與APEC 而讓中國軟土深耕的道理?

就位階而言,目前的APEC比較像區域性協調機制,不像世界貿易組織 (WTO) 已經發展為完整的全球性建制,我們大可不用擔心提早退出上海會議後,究竟會有何經濟上的負面影響。或許,當前沒有任何APEC成員願意仗義執言,然而長遠來看,中國表現的大國霸道作風,反而會讓世人羞愧,為何世界之大,竟然讓台灣人無容身之地?

未來,如果APEC能強化其多邊安排,亞太國家或許也能逐漸接受「共同安全」的概念,也就是成員國的安全是不可切割的,並且能進一步將彼此的安全關係制度化,這將是歐盟 (EU) 國家信奉功能主義 (functionalism) 的真正體現,也就是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應該可以降低彼此的政治分歧。

然而,由於中國粗暴的待客之道,等於是將主張兩岸統合者打了一記悶棍。

表面上看來,陳水扁政府雖然是輸了一場對外的小戰役,卻因為外部的打壓帶來國內民心同仇敵愾,對執政黨實質而言,在年底的國會改選將不無小補。

我們好奇的是,蟹居中華民國的陳水扁政府,除了國民黨過去的民主牌以外,究竟有甚麼訴求,能理直氣壯地合理化台灣存在的正當性?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