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禦戰略的考量範圍可以界定於製造原子彈以達成「保證互相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的嚇止目的,至完全不備戰而由美國完全負責保護台灣的兩個極端之間。當然,完全由美國負責保護台灣是不可能的事,至少台灣必需有能力抵抗一段時間,以讓美國及其他盟邦(例如日本)有時間趕來協助。
在這個大範圍的戰略考量中,中國侵略者可能受損失的程度及對損失的忍受度是決定侵略者是否會啟動侵略行為的主要因素。台灣是不是應有「預期打擊」(pre-emptive strike)的戰略準備也應該在考慮之內。
美國前國防部長Rumsfeld 在他離職演說時指出:「Weakness is provocative」(軟弱會挑撥侵略者)。不管是基於那一種戰略,台灣都必須有兩種應對方式,第一,要嚇止中國啟動侵略行為;第二,一旦侵略開始,台灣必須能有效抵抗中國侵略一段時期,等待盟軍來援。
最近一篇由美國海軍戰略大學教授William Murray所寫有關台灣防禦戰略的論文頗受軍事界注意。馬英九甚至將此文規定為其軍事官員必讀資料。
William Murray的論文說,因為中國近年來積極發展軍備,尤其是中、短程及巡戈飛彈的快速發展及佈署,中國在此方面或即將具備,或目前已有壓倒性的侵略能力。Murray 認為在況之下,台灣人民及政府將無法持續抵抗中國有決心的侵犯。唯一的希望是美國或其他盟國倉促的趕來支援,但這可能引起戰略上的錯誤,甚至引發原子戰爭;所以台灣應採取「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即發展軍備到某一程度,使侵略者知道攻擊無法成功,因此知難而退。若台灣有能力持續一段時間抵抗長程精確轟炸、入侵及封鎖,即可讓盟邦有時間謹慎地計畫因應。最重要的,如果中國沒有付出低代價就可成功的信心,戰事就不可能發生,美國也不會因此捲入。
William Murray的「豪豬戰略」建議,台灣應以可以持續忍受初期突襲(opening salvo)、擊退入侵(repel invasion)及長期忍受封鎖(endure blockade)作為設計台灣防禦武器系統及其他硬體需要的指標。
William Murray推薦台灣應強化民間防禦及軍事設施,尤其是政府及軍事指揮中心及通訊系統,包括電力網線、站,以忍受初期突襲(opening salvo)。此外,假目標及移動性飛彈發射器也可減少防禦武器的被擊中率。
一旦入侵開始,台灣應具有海岸防衛巡戈飛彈、攻擊性直昇機、多管火箭砲系統及沿海水雷等武器以摧毀登陸艦艇。
台灣應增加石油、食物、水及醫藥儲藏量並強化保護儲藏地區及分配系統,以抵抗中、長期的持續性封鎖。
William Murray根據「豪豬戰略」理論,認為台灣不必擁有「入侵性」武器。他也認為,柴油引擎潛水艇、潛水艇偵擊機及戰鬥機等易被摧毀,台灣不必花錢購買,如此也比較不會刺激中國。
但是William Murray這個「豪豬戰略」理論是根據最有利於美國的觀點來設計的。他也可能過高估計人民解放軍兩棲戰爭能力,而且中國可能在2004年已改變對台灣戰略,由傾巢而出的兩棲登陸戰來佔領台灣改為長程精確轟炸及封鎖來摧毀台灣人民或政府的鬥志,人民解放軍不必險登陸冒台灣就可接受台灣投降。其他美國戰略學者懷疑他是在走「軍備台灣,然後完全放任台灣自生自滅」的路徑。他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為美國已盡到台灣關係法所指定的責任,美國人不必犧牲生命,又不會引起中國的過度抗議(譬如不買波音公司的飛機)。布希政府又加上了可以扶持馬英九政權的一個因素。有人猜測,台灣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在白宮決定通知國會軍售台灣之前一星期走訪華盛頓,可能就是馬政權企圖影響國務院以拯救其在台灣一路下滑的聲望。
其實,William Murray的「豪豬戰略」並無新意。在1980年代,新加坡的防禦戰略就是由完全防禦性的「毒蝦戰略」(”poisonous shrimp” strategy)改變為積極性,帶有「預期打擊」(pre-emptive strike)性的「豪豬戰略」。當時新加坡認為完全防禦性的「毒蝦戰略」(”poisonous shrimp” strategy)雖然會造成侵略者高度的損失,新加坡卻無法生存。積極性的「豪豬戰略」不僅會給侵略者帶來更大的損失,新加坡存活的機率也跟著提高。
所以William Murray 的「豪豬戰略」並不是標準的「豪豬戰略」,而是帶有其他政治考量的「修改版豪豬戰略」。
1796年,華盛頓在他的離別演說中說:「最大的錯誤是期待或計算於一個國家給另一國家的善意」。我們當然相信William Murray沒有故意要美國放棄台灣的意圖,但他的戰略考量依據的卻是美國的最高利益,在這樣的考量之下,台灣自然是可以犧牲的。
美國其他戰略專家卻不認為這個修改版的「豪豬戰略」是最有效的戰略,也不一定對美國最有利。
這個戰略是不是對台灣最為有利?台灣人必須以台灣的生存為最高思考指標。台灣應參考新加坡及以色列的國防戰略。台灣的防禦戰略雖不包括與以色列一樣奪取更多土地作為緩衝區的準備,但應有「預期打擊」及「反擊中和」的能力,包括在中國港口佈雷(潛水艇有此能力)及反擊人口及工業中心的能力(中、長程飛彈裝置於機動發射器上有此能力)。如此,最大限度的增加嚇阻及反擊能力。發展核子武器或油氣彈(fuel-air explosive bomb,台灣可能已有)也應在考量之中。
新式具有「絕氣推進系統」(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 system)的柴油引擎潛艇就符合台灣的國防需要。目前台灣已有建造潛鑑的能力及資源,而且建造潛水艇能附帶刺激高、低科技的發展。台灣也應繼續發展IDF(自製防禦性戰鬥機),提高其攻擊性及V/STOL能力(垂直/短距離升降能力),並發展中、長期飛彈。
若美國政府不正式軍售台灣,台灣也可利用廠商直接買賣的途徑取得。這雖然也須美國政府的批准,但卻可低調處理。
William Murray的「豪豬戰略」雖可給台灣作為借鏡,用來改善許多防衛設施,但台灣卻不應全盤接受,因為其諸多觀點並不以台灣的利益為優先考量。
諷刺的是,目前台灣防衛戰略的最大阻力卻來自於其執政者本身。從馬英九一生的主張及他就職以來急速傾中的做法,馬英九政府及其在立法院佔多數的同黨立法委員並不以台灣的生存或建立一個獨立國家作為最高的戰略指標。而此時又正值布希政府及其國務院處處討好中國,加上意圖扶持馬英九政權,所以兩者一拍即合,把William Murray的「豪豬戰略」當作聖經,卻對於此戰略的諸多缺陷視若無睹。
為了要讓台灣存活,台灣人對自我防禦能力的提升及對台灣最有利的戰略的思考及推動是無可逃避的。
在台灣的台灣人必須繼續擴大抗議馬政權傾中賣台的政策,必須以實際行動表示保衛台灣主權的決心,明年的地方選舉,後年的立委選舉及2012年的總統大選必須將政權奪回,讓遵奉「台灣至上」準則的政黨執政。
在美國的台灣人則必須加強遊說工作,說服美國新政府及美國人注重台灣對美國西太平洋戰略及對美國長久利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