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欣◎中研院植微所博士後研究
風和日麗陽光嫵媚的一個下午,一個小女孩趴在餐\桌上,看著眼前鮮綠的番茄,轉頭問道:「媽媽,我可以吃這些番茄嗎?」小女孩的媽媽從廚房裡走出來,看了一眼,說:「等他變紅一點再吃吧,現在吃還太硬喔!」「這些番茄是什麼時候買的阿?」「恩,兩三個星期前買的吧。」
喔!你可曾見過買回家放在室溫下兩三個星期還不會變紅變軟的番茄?
這令人驚訝的“不會老“的番茄,乃是現代高科技的產品(而非傳統育種所產生的);它是所謂的GMO,經過基因改造的物種。不只是番茄,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玉米,大豆,馬鈴薯,甜菜,甚至某些水稻,都已經是市面上可以購得的了呢!
但是,到底什麼是基改食品呢?它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從2000年左右,包括美國,日本,歐盟等,對於基改作物,基改食品的安全和影響,早已掀起漫天的討論和激辯;然而在台灣,關於基改作物和食品的討論卻是乏人問津的議題。一般民眾對“基改“,恐怕不是冷漠就是害怕排斥,缺乏討論,也缺乏了解。重要的民生議題似乎永遠得不到劣質媒體和藍綠政客的關注。
一、什麼是基改作物(食品)?
以上面所提到的番茄為例來說明“基改“這件事。它的原理其實很簡單;自然情況下,番茄的成熟軟化的過程中,某個基因會被啟動,那麼,分子生物學家們便利用生物科技的方法將這個基因“關掉“。於是,番茄就“不會老“了。
再舉個例子,自然情況下,田野中的玉米會遭受某一類昆蟲的侵害,導致產量不高。分子生物學家們於是利用生物科技的方法,將某個會產生殺蟲劑的基因放到玉米體內;這種經過基因改良的玉米於是不受昆蟲侵害,玉米田的產量也因此大大提高了。
還有很多例子,比方說讓玉米變得更甜,讓大豆變得圓滑飽滿,讓水稻富含胡蘿蔔素等等。
這些經過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就是基改作物;而使用這些基改作物所製造出來的食品就是基改食品了(或者用於飼料上,基改飼料)。
二、基因改造的利與弊
對一個辛勤耕作的農夫來說,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是辛苦播種灌溉的作物到頭來受到昆蟲侵害,導至收成減少。如果基因改造的作物可以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又可以增加作物的產量,甚至可以讓作物採收後變得更美味可口,那麼對農夫和消費者(當然,特別是對生技公司)來說,豈不是一大喜訊?
第三世界國家的兒童經常會處於飢餓的狀態,農作物受制於天然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產量往往不如預期。如果,第三世界的農夫可以播種一些經過基因改造的種子,這些作物在惡劣環境下仍然可以有良好的生長發育,甚至還可以產生比非基改作物更高的營養素(例如能產生大量胡蘿蔔素的水稻);這樣的基改作物是否對於解決第三世界國家的糧食問題有幫助呢?(當然,販售基改種子的生技公司會是最大獲利者。)
以上這些,都是基因改良作物的“利多“消息。生物學家甚至有個夢想,在將來,植物將不只是生產食物,經過基因改良的植物甚至可以合成藥物;若真有那樣的未來,「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你」,將不再只是一句空話。
但是生物學家所夢想的生物分子農場(種植能夠合成各類分子或藥物的基改作物農場)恐怕還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
具有基因改良成份的食物經常會被質疑,這些食物具有“外來“基因,那麼吃下肚子以後會不會因為這些外來基因,而對人體造成影響?白話一點說,就是吃了豬腦會不會讓人變得豬頭豬腦?或是,植物裡面含有動物的基因,會不會讓素食者破戒?
我們從日常生活的食物中所攝取到的DNA(組成基因的分子)大約是0.1~1.0公克。以此比例換算的話,我們吃進基改生物所含的外來基因平均會是二十五萬分之一公克而已;因此,這些外來基因對我們的影響可說是微不足道;我們不需要擔心吃進豬的基因會變得豬頭豬腦,素食者也不用擔心會破戒。然而,真正會造成影響的不是外來基因,而是它的產物 – 蛋白質。
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的Cry基因會產生Cry蛋白 – 一種殺蟲劑。現在,為了防止蟲害,Cry基因被以生物科技的方法“放進“玉米裡面(因為源自蘇力菌,我們稱這種玉米叫做Bt玉米)。Bt玉米將會產生Cry蛋白,所以它不怕蟲侵;但是問題來了,採收後的Bt玉米仍然具有Cry蛋白在其中阿;我們吃下Bt玉米也等於吃下了殺蟲劑,這對人體有害嗎?雖然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關於Cry蛋白對人體的毒害科學報告,但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個揮之不去的陰影;沒有證據指出Cry蛋白有害人體健康,並不表示它絕對無害人體健康。
另一個關於引進外來基因在食物中的疑慮是,這些外來基因所產生的異種蛋白質是否會引發過敏?同樣的,至目前為止,沒有科學報告指出異種蛋白會增加人體過敏;但是異種蛋白質的陰影仍然存在。人們如果長期食用基改食品,是否異種蛋白質可能造成毒性或是成為新的過敏原?關於這類的影響,科學界仍然沒有定論。
基因改造的作物另一個受人非議之處在於它對自然界可能造成的傷害。
在眾多爭議之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大樺斑蝶(Monarch butterfly)幼蟲死亡的實驗。大樺斑蝶是一種每年春天由墨西哥北移到美國交配產卵的蝴蝶,它們通常會將卵產在馬利筋的葉子上,幼蟲就以馬力筋的葉子為食。而馬力筋經常會生長在玉米田裡,大樺斑蝶也因此喜歡到玉米田中產卵。
前面提到的Bt玉米,它所要防治的對象是歐洲玉米蟲,並不是大樺斑蝶的幼蟲;事實上,大樺斑蝶幼蟲也不以玉米為主食。但是問題來了,Bt玉米的花粉也含有Cry蛋白質;而當花粉掉落到馬利筋的葉子上,將會被大樺斑蝶的幼蟲誤食。Dr. Losey在1999年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實驗顯示,Bt花粉會造成44%的大樺斑蝶幼蟲死亡。雖然此篇論文備受質疑,而從1999至今也有不同的報告指出Bt玉米的花粉對大樺斑蝶並無影響;然而,玉米田裡的基改玉米,長期而言究竟會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仍是一個使人憂慮的問題。
三、美國及歐盟的反應
1994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了全球第一個基改水果上市 – 基改番茄,莎弗(Flavr Savr)。上市後立刻造成搶購熱潮;而試吃的結果也表明基改番茄的口感確實比自然番茄好。後來因為諸多因素,莎弗番茄終遭下架;但值得注意的是,莎弗番茄下架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民眾抗拒基因改造!今天,雖然我們已經買不到莎佛番茄了,但莎弗番茄卻為基改食品敲開了一扇大門;我們走入了一個新的生技世代,各界的反應不一,爭辯至今未曾停歇。
第一個基因改造的水果,莎弗番茄,經過FDA嚴密控管,許\多的實驗證實,它是安全無虞的,最終才得以上市。但是,其後的基因改造物種呢?之後的基因改造作物,所用的技術可能比莎弗番茄更複雜,但是安全控管卻似乎沒有更嚴密。由於美國政府的寬鬆態度,和企業界的大力支持(因為基改作物帶來龐大商機以及利益),到今天,Bt玉米在美國種植的範圍已經廣達十萬公頃,而棉花,大豆和油菜則有近一半是基改作物。
相對於美國政府的寬鬆態度,歐盟則顯得保守許\多。在1999年底,美國FDA舉辦了一系列的會議,宣導其對基因改造食品的政策;但在同年稍早,歐盟則對基因改造的作物及食品下了禁令;禁止進口,理由是為大眾的安全把關。歐盟對基改食品的禁令一直延續到2004年。2004年10月,歐盟核准同意基改玉米及其相關食材的進口;對於歐盟此舉,官方說法是:經過科學驗證,基改食品對於人類健康並無影響。但另一方面,歐盟對基改作物和食品的開放卻也可能是承受了自由貿易全球化的衝擊,不得不開放。
雖然開放了基因作物和食品的進口(目前仍僅限玉米),但歐盟仍然小心翼翼。比如德國,很快的就立法保障農民的權益。同時對於基因食品的標示規範,歐盟規定只要內容物有0.9%的基改成份就必須標明為基改食品。(而在美國,基於商業考量或者其他因素?基改食品幾乎是不標示的,也沒有法律規範必須標示。)
四、台灣民眾及政府應有的認知
前不久,法國的總統候選人,Jose Bove率眾燒掉了一些法國的基改玉米田;法國的世界報亦報導了孟山都(世界知名生技公司,Monsanto)的基改玉米孟863可能對腎臟和肝臟造成傷害的研究報告(雖然該公司在2004年和2006年的研究報告都指稱該基改玉米安全無虞)。而除了法國的激烈反應,許\多國家的學者和民間團體亦不斷討論著基因改造物種所造成的各種利與害。
反觀台灣,大量由美國及加拿大進口的基改玉米,大豆(農委會非正式推估,30%的進口玉米及50%的進口大豆為基因改造作物)。而許\許\多多的大豆及玉米製食品深入我們的生活,也因此基改食品是否安全的議題攸關著吾人的健康;然而此項議題的討論卻未獲社會整體的重視。
農委會及衛生署雖然長期以來一直關注著國內基改食品的狀況,然而,相對於日本及歐盟,一套妥善的針對基改作物及食品的進口,檢測,標示的管理辦法仍然闕如。我國目前對於基改食品的標示仍然採取由業者自願性標示,強制標示的相關辦法雖在2000年即提出,但至今仍未完成立法。而檢測基改食品的標準流程亦未建立。換言之,基改食品每天在你我身邊流竄,早餐\店的豆漿,醬油可能都是基改大豆製成的,玉米濃湯裡頭是基改玉米;而我們仍然渾然不覺的吃下它。消費者“吃的安心“的權利,在制度不健全,資訊不透明下被犧牲了。
除了政府以外,國人對於基改作物和基改食品,大部分仍是一知半解。某些人對於基改視之如蛇蠍,某些人則對於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毫無警覺。究其原因,當是此等攸關身體健康的議題激不起媒體記者的興趣;當美國發生校園槍擊案時,各家媒體爭相報導;但,孟山都基改玉米在法國引起的爭議,WTO架構下,基因改造物種的貿易問題,有誰願意報導呢?媒體蒙蔽了閱\聽人的眼耳,民眾又怎會去重視與己攸關的議題?
末了,關於基改作物和食品,最佳的註解應當是,它是無可抵擋的科技趨勢(如同過去的工業革命和綠色革命一樣)。唯有透過公眾不斷的監督科學家和政策的制定者,它才會變得更安全。透過這一篇文章,筆者希望讀者能夠更關心這個議題,了解它,才知道如何面對它,也才不會有莫名的恐懼;另一方面,筆者也希望台灣的政策制定者(農委會,衛生署),能夠更積極主動的推動相關辦法,而非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