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外省人諸公

王白淵(1920~1965)◎詩人、美術評論家

臺灣自光復以來,業已五個月餘,其社會上之激變,五十年來曾未有。陳長官之蒞臺主政,國軍之進駐,各州及各廳之接管,使臺灣政治主客顛倒其地位。日人已經離開政權,雖有留用人材及一般庶民之存在,但竟屬被統治者之地位而已。現在的臺灣主腦者特別是政府主要角色,大部分都是外省人諸公。我們不是主張臺灣門羅主義,更不是對外省人懷抱任何的感情。臺省已是中華民國的一省份,無論外省人本省人都是一樣,只能勝任,均可發揮其本領,為國家服務,這是理之當然。淪陷五十年久之臺灣,情形特殊,許多的地方,須要外省人士的指教與援助。在這一點臺胞應該虛心坦懷接受,以為建設之資。特別是在八年抗戰中得來之寶貴經驗,盡量可以拿來臺省做參考,這當然毫無異議。

臺省之光復,在其本質上,是徹底之民族革命,五十年來的霸者竟受推翻,一之中離開政權,八月十五日直後(註,緊接之後)及歡迎陳長官前後,臺胞真是有沖天之意氣,抱著莫大的希望,充滿著革命的氣象,而在被解放的歌舞裡,送著興奮之日子,以為自此以後,能得像人,過著比日人治下更好的生活。但是現在的臺胞,意氣消沉,毫無革命之氣象可見。歡迎陳長官前後,那樣熱烈的情緒,似乎付於東水之流。不但如此,還有怨聲遍地,咒咀政府者,這竟是臺胞之不肖,或是政治之不對,當然須要坦白究明,不能容易判斷。因為政府亦有政府說不出之苦衷,亦有不可使民眾週知之機密。然政府與民眾,缺少一致,上下隔膜,不能十分意志疏通這是萬人所共認。民眾對政府之諸政策,感著到一種莫名其妙,找不出線索,因此不能決心下手工作。以致百事似有在停頓前夜之感。

臺省本是一個富有秩序的社會,雖是在日人之高壓下,還有保存著自己的社會道德,不能泯滅的志氣。我們以為臺省,比任何的收復地,都容易統治,容易建設,容易開發。只要有誠意的為政者,與明察臺胞要求之人,就萬事可以解決。因為臺省在其各方面,既有具備近代民主社會建設的諸條件。許多外省人,開口就說臺胞受過日人奴化五十年之久,思想歪曲,似乎以為不能當權之口吻。我們以為這是鬼話,除去別有意圖,完全不對。那麼,中國受滿清奴化三百年之久,現在女人還穿著旗袍,何以滿清倒臺後,漢人能可當權呢?臺胞雖受五十年之奴化政策,但是臺胞並不奴化;可以說一百人中間九十九人絕對沒有奴化。只以為不能操漂亮的國語,不能寫十分流利的國文,就是奴化。那麼,其見解未免太過於淺薄,過於欺人。日人常對臺胞強辯,臺灣的民智太低,所以不能施行憲政。但是有到過日本,特別是跑過東北及琉球的人,都覺得這句話的用意在何處。外省人諸公,若是以為發奇財而來臺,或是以裙帶人事為上策者,當然奴化這個名詞,可以做護身符亦說不定。但是要為臺胞而造福,不辭千里而來者,應該對「奴化」這兩個字,再加以徹底的分析與檢討,以免誤人誤己為幸。我們相信陳長官的誠意,又相信這次來臺的官員中,有許多優秀而可敬的份子,但是多數之中,亦未免有不肖外省人之混入。坊間所傳的臺胞和外省人的糾紛,當然由於言語不通,習慣不同而所致者亦不少,但是其中亦有非常惡質的外省人,對於此輩應該加以嚴厲的抨擊。

還有一部分外省人,以為「我們由重慶來,抗戰八年,而獲得最後的勝利,臺省的光復,完全靠著我們的力量,你們並無任何的功勞」,好像把臺省看做一種殖民地,對臺胞抱著一種優越感,使臺胞和外省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發生隔膜。這些人未免太小氣,人缺少大人的風度。以歷史的悠久,天地之廣闊,社會的複雜,在重慶參加抗戰與在日本帝國主義淫威之下,以陰陽兩面的手段,抵抗五十年的臺胞,有天淵之別乎?臺胞的基本份子,本是在三百年前,四百餘洲均屈於滿清之時之和鄭國姓堅持大義,在臺灣再抵抗三十餘年。以臺灣之小,而使滿清之大,不能容易加以非禮。這種堅強的民族意識,在日人治下還是一樣繼續下來,並無一點被他們破壞。現象與本質,應該要認清楚,不可以為一時的現象,例如臺胞慣用日文日語,或是帶著一點日人脾氣,或是不能說漂亮的國語,寫流利的國文,就說臺胞奴化變質或是沒有用。這種淺薄的見解,欺人的說法,那只是表示其人內心的空虛而已。臺胞雖是在日人高壓之下,但竟受過高度資本主義的洗禮,很少有封建的遺毒,在這一點我們以為臺胞可以自慰。臺灣因淪陷五十年之久,其間不能和外省人多接觸,因此以為外省人,是怎麼樣了不得,特別說是由重慶來,那不是抗戰的勇士,就是有良識的政治家,而無條件歡迎他們。但是經過這幾個月來,臺胞的眼光亦醒過來了,由此開始向著自己和外省人加以嚴厲的批判起來。以為外省人不一定了不得,不一定高明,不一定是臺胞的朋友,亦不一定為臺胞造福而來。

川人治川,粵人治粵之主張,當前有帶著封建思想的遺毒,但是亦表現著川人粵人的堅強與愛鄉心之強盛。臺灣自有臺灣之苦衷,頂愛臺灣者亦是臺灣人。我們以為臺胞應該負起歷史的使命,不可將自己的命運送給外省人。在以臺治臺的原則上,共同奮鬥,才有一天可以像人。不法日人,當然要剷除,腐敗臺胞,應該要打倒,而不肖的外省人,更須要趕他回去。就此才可以創造美滿的臺灣,建設一個不可凌辱的新臺灣。這是六百萬臺胞共同的希望,又是陳長官治臺最後的目標。

*本文原載於《政經報》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國35年1月25日。

**有關王白淵先生生平,可上http://www.south.nsysu.edu.tw/sccid/liter/10.html「南方社區文化網路」瀏覽。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