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評論》邁向台灣《共和國》

這本雜誌的先導--「台灣評論」於1992年10月17日創刊,選在距71年前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之日,作為創刊日。其創刊號以「迎接獨立建國的新階段」為主題,深具傳承先人篳路藍縷,開拓新境界的精神。最初一年,「台灣評論」委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者主辦,這群學識淵博、致力於建國運動不遺餘力的學者,無不竭盡心智,提供無數寶貴的意見。嗣後,隨著國內政論雜誌銷路的萎靡,遂改由台獨聯盟自編,作為贈送同好和宣揚理念的非商品性刊物;光陰荏苒,創刊迄今(1997年8月第34號),已堂堂邁入第五個年頭。在此期間,我們一直堅持的理念,固然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不斷增加新內涵,但絕不曾媚俗趨利而遷就政治現實,或因內外環境的阻礙而鬆懈建國大業的職志。

一九八九年以後,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的結束,世界權力結構逐漸發生變化,中國正在圖謀取代蘇聯在東亞的角色,對於台灣的生存空間極盡打壓之能事。然而,當權的國民黨政府非但不思釐清台、中之間糾纏不清的主權範圍,反而不惜運用各種扭曲自我國格的方式,以確保其虛構的中華民國主權;其自稱是中國一部份的主權主張,已嚴重阻礙台灣人的獨立建國,也將為台灣帶來覆亡的危機。另一方面,在野的反對運動團體或政治人物,有的似已失去耐性,竟而懈怠喪志,有的則自失立場,同聲附和國民黨政府、或迎合討好那些始終在抵制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人,更讓我們覺得重新喚起獨立建國運動的信心和意志,已經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從這一期起,我們把這份刊物改名為「共和國」。新刊名之採「共和國」,容易使人聯想起柏拉圖的大著「共和國」(The Republic)。柏拉圖寫「共和國」的時候,正是古雅典政治最墮落的年代,因此便想透過他的政治哲學來挽回雅典的政治,他的立論影響後世相當深遠。當然,現在我們要效法的只是柏拉圖描繪理想國家的精神,因為在即將跨進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非援引紀元前三世紀的政治社會所能類比;況且柏拉圖原著名稱politeis,亦有翻譯成「國家」或「共和制」者,和我們所追求的獨立國家,在政治意涵上也不盡然相符。要之,我們採用「共和國」為刊名,係因我們想藉由柏拉圖當時寫「共和國」的心意,來托擬我們追求理想政治的決心。更明確地說,是表示我們將更加鍥而不捨地努力,促使台灣早日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名稱,未來將透過台灣全體住民的民主程序來決定,所以我們暫以通稱之「共和國」作為凝聚台灣人意志的大目標。

獨立建國大業千頭萬緒,舉凡體制、政策、政治過程、政治集團及人物作為、人民力量等因素,都與建國運動之間有或多或少的互動關係。同時,台灣共和國理念的周全和普及與否、意志是否堅定,也深切影響著建國運動的效率和品質。因此本刊深感作為建國理念的啟迪者與運動先行者的台獨聯盟,實在有必要在這個危疑不安的關鍵時刻,以嶄新的理論與思維,重新投入建國運動的行列。過去數十年來,我們踽踽獨行創建獨立運動的精神未嘗有一絲懈怠,在未來的建國大道上,我們更不會缺席!「共和國」的誕生,正是我們整裝待發的證明!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