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爛起 揭開學閥舊體制操弄教改的陰謀

盧建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臺灣誤中改革必敗的魔咒

我要從王安石變法談起。王安石欲變法圖強,在遭遇政治菁英和知識菁英雙重阻撓之餘,賈起餘勇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勇壯則勇壯矣,亦不足挽回改革失敗的命運。臺灣在民主改革的進程中,歷史科大學聯考題型改易逾13年,一綱多本教科書新制起用滿3年。在這一連串改革帶動之下,歷史科教育變得只有愈糟,歷史知識的製作和流通機制只有愈加不健全!何以如此呢?這是《從根爛起》本書嘗試要解答的。我們好像受到改革必敗的詛咒,當年的王安石如此,今天的我們何嘗不然?

在反王安石陣營中,有位曾鞏先生在與王安石爭辯過程中,早已指出改革必敗的癥結所在。可惜王安石聽不進去,我怕的是,千年後的我們改革派也聽不進去。曾鞏的看法很簡單。即令中央政府貿然推出改革政策,但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情形下,一切全歸徒勞而已。曾氏認為王安石的財經措施需要強有力的行政體系支撐方可為功。但揆諸當時北宋政權只有一副千瘡百孔的行政機器,該機器效能之低落,於處理平常業務上早已捉襟見肘了,還復能擔當新政的繁複業務?所以,曾氏主張,先厲行行政革新作為爾後政治改革的張本。事實證明,安石變法的結果,就發生了曾鞏所預見的,效能低落的行政人員誓死抵制新法和新政。今天教科書的改革,也碰上一群高中老師誓死維護他們所熟悉的舊歷史知識,不願接受新的歷史知識這樣的事。走改革路線的教科書全部潰不成軍,率由舊章的教科書反而大受歡迎。這又重演一遍改革必敗的歷史。

改革的方案找不到合適的執行者,是安石所受的詛咒。但我們亦有與宋代不同之處。那就是改革的方案不見得比傳統的慣習高明,那是以壞的案子強人所難地去捨棄好的案子。有些高中老師不採用號稱有「新意」的教科書,不是在反對改革,而在反對新法反不如舊制這一點。亦即,同樣是反對改革,亦有如曾鞏之流並非為反對而反對,他是看到新的辦法不具舊制的優點,或說其中優點微乎其微,故而主張一動不如一靜。同樣是保守派,實有明智和死硬之別。

同理,同樣是改革派,亦有拙劣者搶搭改革列車,其所製作的劣質產品卻強要人買下。這是赤棉小孩身懷AK47步槍,其不造成改革的血海屠場才怪。改革是亟需的,但要一小撮無知之徒如同盲人反過來帶領一眾導盲犬踏上跌落火山之途般,領導神智清醒的人逼他們走上絕路。這是自殺,不是改革。焉有愈改愈壞的改革,這是反改革,比守舊還糟。近年來假改革之名行反改革之實者掌握大權,我怕是赤棉小孩擁有AK47步槍,其不可怖幾稀!?

我在上一世紀八○年代負笈美國看到人文社會科學各系在訓練學生如何從事真實報導社會事件,往往要學生品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邪惡的凡常:艾奇曼在耶路撒冷》和托克維爾﹙A. de Tocqueville﹚的《一八四八年法國革命紀實》﹙一般通譯為《回憶錄》﹚這兩部書。在前者,這位女作家在報導德國納粹黨殺人魔艾奇曼所受以色列法庭的審判。法庭內殺人者死不認罪,法庭外民眾群情激憤,深恐法庭無罪開釋兇手。女作家反覆關照庭裡庭外種種非理性的作為,將人們事後猶不見平靜的心理,筆之於書。在後者,這位大史家在描繪國會議員同僚如何因平庸而使到手的革命果實落入野心政客手中的故事。女作家是受過納粹迫害猶太裔,大史家是身與革命的國會議員。他們一方面很易譁眾取寵而不為,另一方面他們對所報導的事,自己都有著置身其中的主觀位置,竟然卻能寫出被公認極具客觀的作品。鄂蘭因以同情理解的筆觸描寫施暴者,被她的同胞視為「猶奸」;托克維爾唯恐作品問世傷及同事感情,乃嚴命子孫不得出版其書。兩位作者都因不得脫身事外而從事寫作,卻懷抱不為同胞和同僚諒解的情操,只為「如實寫出所見」這個理想而自甘願受苦。

我自認不如上述兩位偉大的寫手,也沒有他們兩位自苦的高貴情操。我的同胞非常鄙陋,我的同行極為貪得無厭,我試著把他們的嘴臉給描摹出來。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書來寫醜陋的自我這一主題。這就不枉費我在溽暑揮汗寫這部書了。

序曲:政大歷史系研究大樓停車坪事件

2002年2月23日下午兩點許,兩輛私家轎車在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大樓停車坪不期而遇。其中一輛是由政大歷史系張哲郎教授所駕駛,走出了為龍騰出版社寫書的張元教授(任職清大)、為三民書局寫書的甘懷真教授(任職臺大)、以及為南一書局寫書的楊肅獻教授(任職臺大)和周惠民教授(任職政大)。另一輛是由政大歷史系的彭明輝教授所駕駛,走出了為建宏書局寫書的盧建榮教授(任職師大)。一群人寒喧中,盧教授因某君透露得知,這一群人是為了7月大專聯考歷史出題方向事聚會而來。他一眼瞥過去,負責大考中心5、6年歷史科的清大張教授神情顯得極端不自在。午後春陽照在他那付眼鏡上,更照見他那不安的神色。

當時盧氏的內心震撼了一下,暗自忖度,為龍騰、南一、以及三民寫教科書的作者,何以可以參與大專聯招命題之事?這不是明擺作者兼出題者嗎?何以教育部可以任憑6家出教科書書店/出版社中,選擇其中3家作者命題有份,而另外3家作者命題無份呢?這種作者又兼出題者的作法,顯然有違大專聯考的公平性,而且又有圖利特定廠商的嫌疑。這些教授全都博士出身,竟然會聰明到不知利益迴避。這種學商合夥共組生命共同體、知識 份子不知有所利益迴避之事,在10年教改期間不知發生多少,如今鬼使神差天可憐見教盧教授給撞見。公然向盧氏講今天聚會事的人,難道不知此事當有所隱諱嗎?這種公然違犯職業倫理卻不知避忌、而宣之於口的作風,象徵著臺灣國運「猖癃」,教改「萬衰」。

2002年2月23日的公然違犯職業倫理事件只是臺灣10年教改積弊冰山的一角。許許多多匪夷所思的事情10年來偷偷摸摸進行,從無間斷,只是罕為人所撞見罷了。領導教改的人正是這一群公然違法、卻自以為蒼生救星的教授,在他們菁英自專的倡導下,國家權力下放,交出教科書統編權,允許民間自由競爭。這些教授在6家書商爭食大餅之下也分得一分油水,讓自己的荷包鼓脹起來。可是他們賺的是當得利益嗎?從他們漠視聯考的公平性,敢公然以教科書寫手下海參與聯考出題機密,即此一端就暴露其心態之偏差,真是到了利慾薰心和不解人間尚有公平和正義為何物了。臺灣的教育操縱在這群宣揚教改,並著手寫教科書、又參與聯考出題的教授手中,可見這群教授的心已經鈔票化,一切向「錢」看了,他們自己活在黑暗心靈中卻在白晝到處要抓他們口中的傳統鬼。有他們在,臺灣的教育可說已從根爛起,這些腐爛的「根」又透過教育部制式管道和所屬書局校際網絡,時時召訓中學老師,而中學老師因緣進入暑期課程而受教於這群人,如此不上下交征利也難。腐爛的毒水就這樣傳染給中學教師,中學教師在課堂上理所當然傳遞給臺灣的未來希望──中學生,這讓臺灣的人才樹苗將來在抽枝發芽時都噴出毒來。

從根爛起,正是歷史科10年教改的重頭戲。這我得話說從頭了。

*本文原載自《從根爛起》一書。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