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日本國家安全保障會議

  1. 制定宗旨

身為日本的政府,最重要的責任與義務是維持我國的和平與安全,因為一個國家的和平與安全正是政府存續的基礎。而在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環境越來越嚴峻之下,為了要持續發展,使我國社會更為繁榮與和平,日本政府必須以長遠的觀點來切入我國的國家利益,並制定日本在整個國際社會之中應該前進的路線。因此,透過我國全體政府的努力,來制定國家安全保障策略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為止,雖然日本已經為亞太地區或整個世界的和平、穩定及繁榮帶來貢獻,然而,隨著不斷深化的全球化過程,日本身為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者,必須採取比以往更加積極的作為才行。因此,以這樣的認識作為基礎之下,為了宣示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相關基本策略,在這裡我們策畫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關於本戰略,首先,回顧身為一個和平國家的歷史進程,與我國應該揭示的理念,日本應該明確地展示「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此基本原則與理念,並一面驗證我國的國家利益,一面明示我國的國家安全保障目標。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推測日後日本安全保障環境的動態,並鎖定那些我國會直接面對的安全保障課題。然後,為了克服這些問題,與達成欲追求的目標,日本政府必須有效地活用各式各樣的資源,推動綜合性的政策,並促進國內外環境對我方作為的理解,讓各方體會日本為了支撐國家安全保障,所進行的各種國內基礎之強化。除此之外,我國還要多層次且協調性地推動各種不同階段的工作與整合,並在這個認識之下,展示以外交政策與防衛政策為中心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

另外,本戰略身為國家安全保障的基本方針,必須在海洋、宇宙、網路、政府發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ODA)或能源等國家安全保障相關領域,提出政策上的指導方針。基於本戰略,日本政府在國家安全保障會議的(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NSC)的總指揮下,必須藉由強大的政治領導能力,使全體政府實施更為戰略性且系統性的國家安全保障政策。另一方面,關於國家其他政策的實施,為了能夠順利且萬全地發揮外交能力或防衛能力等功能的一體化效用,必須充分的考量國家安全保障的各種觀點。

最後,本戰略可適用的時期大約為10年左右,但仍需透過各種政策的實施過程或NSC內定期的系統性評估,以適時且適當地發展我國防衛能力。除此之外,也要在預測到外在情勢將會產生重要變化之時,針對當時安全保障環境進行討論評估,以對本戰略進行必要的修正。

 

  1. 國家安全保障的基本理念
  1. 我國主張的理念

我國具有豐富且長久的文化與傳統,主張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並擁有高教育水平人才與高度文化水準,加上受惠於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我國已順利地發展成具有強大經濟能力與高度技術水準的經濟大國。而另一方面,受惠於四周廣大的經濟海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與連延不絕的海岸線,藉由廣泛的海上貿易與海洋資源,日本的經濟發展也更為順遂與繁榮。因此,日本也是一個追求「開放且穩定的海洋」的海洋國家。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做一個和平國家為宗旨,徹底遵守、執行「專守防禦」,不讓自己成為一個帶給其他國家威脅的軍事大國,並堅持守護「非核三原則」此基本方針。另一方面,除了與日本共同享有相同價值觀與戰略利益的美國發展更深層的同盟關係之外,日本也與其他國家加深協力合作關係,以實現我國的安全及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除此之外,日本也盡力地去幫助那些信奉普遍人類安全保障理念的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並透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與投資關係,為國際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提出貢獻。特別是以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為主的各個亞洲國家,透過我國的與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達成社會穩定與經濟成長,實現多個國家的民主主義。

另一方面,日本身為一個民主國家,除了遵守《聯合國憲章》之外,也與以聯合國為首的各個國際組織進行合作連繫,並積極參與國際性活動。特別是在冷戰結束之後,隨著軍事力效用的多元化,我國也持續地參加包含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PKO)在內的各種國際和平合作活動。另外,日本身為世界唯一受到核彈攻擊過的國家,為了實現「一個沒有核武的世界」,也積極且盡力於參與軍備縮減與核不擴散活動,並主導國際社會各種相關組織與活動。我國這條和平國家道路已經贏得國際社會高度的評價與尊重,因此,勢必要持續堅持這樣的理念與姿態。

然而,考量到我國越來越嚴峻的安全保障環境,與面對的這些複雜且重大的國家安全保障相關問題,我們必須從國際協調主義的觀點出發,採取更為積極的作為。日本不能單以一國之力確保日本的和平與安全,而國際社會也期待日本以相符其國力的力量,在國際和平與安全上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總而言之,我國在日後的安全保障環境之下,將持續堅持和平國家的道路。而日本身為國際政治經濟的主要行為者,也要從「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的立場出發,實現我國的安全以及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並積極地確保國際社會的和平、安定及繁榮。上述的這些,便是日本應該主張的國家安全保障基本理念。

  1. 日本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保障目標

關於國家安全保障基本理念的具體政策化,我們必須明確指出日本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保障目標,並用盡所有方法,來使政策適用於不斷變化的安全保障環境。

日本國家利益方面,最重要的,是維持我國自身的主權與獨立狀態,保衛國家領土完整性,並確保我國國民生命、身體與財產的安全。除此之外,也要傳承日本豐富的文化與傳統,並維持以自由和民主主義為基礎的國家和平與安全。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是日本的國家利益之一。因為透過良好的經濟發展,可以使日本社會或日本國民的生活更為繁榮昌盛,以更穩固地強化我國的和平與安全。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的國家利益,日本身為一個海洋國家,必須強化自由貿易體制(特別是亞太地區方面),來幫助我國透過自由的貿易與競爭促進經濟發展。是故,一個容易預測,且具高度透明性與穩定性的國際環境,對日本的國家利益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維持與維護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的尊重、法治等普遍價值觀與規則所建立的國際秩序,同樣也是日本重要的的國家利益。

為了守護這些國家利益,並擔起國際社會中我國應該付出的責任,日本應該以「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作為國家安全保障基本理念,並透過這樣的理念達成下述這些國家安全保障目標。

  1. 為了維持日本的和平與安全,與確保國家的存立,必須強化我國必要的嚇阻力量,避免這些直接的威脅危及至我國。另外,萬一這些威脅影響到日本的時候,必須將其排除,並使損害程度最小化。
  2. 強化美日同盟,與日本及夥伴國家之間的信賴與合作關係(不論此夥伴國是否為亞太地區的一份子),並推動實際層面的安全保障合作。如此一來,便可改善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預防我國直接面對的這些威脅發生,或減弱這些威脅發生的可能性。
  3. 透過不斷的外交努力與人為貢獻,強化以普遍性價值或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並在國際紛爭的解決上扮演主導性的角色,以改善全球安全保障環境,建構一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國際社會。
  1. 日本的安全保障環境與挑戰
  1. 全球安全保障環境與問題
  1. 權力平衡的變化與科技技術快速的進展

邁入21世紀,整個國際社會的權力平衡狀態已產生極大的變化,並對國際政治態勢產生莫大的影響。而在全球權力變化的過程之中,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國家皆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特別是中國,其在國際社會的存在感已經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雖然美國在國際社會的相對影響力已不如以往,但以美國整體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加上價值與文化等軟權力(Soft Power)來看,美國依然是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而美國也明確的表示,其安全與經濟政策的重心會轉移至亞太地區上(即所謂的「再平衡政策」)。

雖然權力平衡的變化,促使國際政治經濟的重心從大西洋轉移至太平洋,但另一方面,也帶來全球治理與領導能力的下滑,造成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上的交涉都有停滯的趨勢。另外,隨著全球化的進展與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深,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之間的相對影響力也產生變化,為整個全球安全保障環境來的複雜的影響。

主權國家依然是國際社會中最主要的行為者,國家之間的對立與協調是左右國際社會的穩定與否的最主要因素。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進展,人員、物品、資金與資訊的交流越來越容易跨越國界,國家以外的行為者,也逐漸在國際社會的決策制定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全球化與科技技術的進展,也相對地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舉例來說,非國家行為者的活躍化,使得國家的安全保障受到犯罪或恐怖活動更大的威脅。尤有甚者,世界各地發生的危機,都可能快速且直接地影響至日本的安全保障。

  1. 大規模破壞性武器等相關物件的擴散所帶來的威脅

日本身為世界唯一受到核子彈攻擊的國家,最能深刻地瞭解使用核子武器所帶來的悲劇,是故,成就一個「沒有核子武器的世界」是我國的責任與義務。

關於核子、生物及化學武器(Nuclear Biological Chemical, NBC)等大規模破壞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或可以搬運這些武器的飛彈的移轉、擴散與技術提升,依然對日本或整個國際社會造成極大的威脅。特別是北韓的核飛彈開發問題與伊朗的核子問題,並非只是影響單一區域而已,對整體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都造成莫大的威脅。而另一個持續性的擔憂則是,非國家行為者也會藉由WMD的取得與運用,來有效地對抗傳統的嚇阻力量。

  1. 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

恐怖活動在世界各地陸續地發生,可見國際恐怖組織所主導的恐怖主義依然帶給我們很大的威脅。隨著全球化的進展,對國際恐怖組織而言,組織內部或組織之間的情報分享與合作、地理通道的確保或武器取得等方面也更為容易。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國際恐怖組織可以利用政治情勢不穩定或統治能力脆弱的國家與地區,將其作為活動與訓練的場所,進行恐怖活動。這些國際恐怖組織的意識形態也促使那些有共鳴的其他組織或個人積極參與恐怖活動,擴大國際恐怖主義的範圍與形式的多樣化。

另外,日本被一部分的國際恐怖主義組織視為攻擊對象,而在海外也有日本的國民或國家利益受到恐怖主義侵害的現象發生,因此,無論是日本國內或國外,都直接地面臨恐怖主義的威脅。另一方面,國際恐怖主義的犯人與被害人都有多國籍化的趨勢,因此國際合作反恐也越來越顯得重要。

  1. 國際公共財的相關危機

近年來,妨礙例如:海洋、宇宙與網路空間等國際公共財自由運用的問題已越來越嚴重。海洋方面,雖然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為主的海洋相關國際法具有一定程度的規範效果,但另一方面,不尊重現存的國際法,企圖以單方面力量改變現狀的情況也逐漸的增加當中。而宇宙與網路空間方面,由於各個國家的立場不一,也尚未確立可適用的規範。

為了有效地處理這些危機,除了要制定適當的國際規則來規範國際公共財之外,也要使尊重這些規則的國際社會共同協力合作。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只是要從經濟發展的觀點出發,也要從國家安全保障方面來看待國際公共財。

一個開放且穩定的海洋是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基礎,各國除了自我努力之外,也要共同合作來處理海盜、不明船隻、非法丟棄、走私、海上災難、去除危險物件等問題,以保持海上航道的穩定。但是近年來,各國從資源確保與自身國家的安全保障的觀點出發,使得國家之間利害衝突的事件增加,提高了在海洋發生衝突的危險性,使得整個海洋情勢更為不穩定。特別是南海情勢,具有領海權的各個沿岸國家與中國之間時常發生爭執,為南海上的法治、航行自由與東南亞地區的穩定帶來擔憂。

另外,關於日本近海至中東區域的這條航道,是攸關我國資源與能源來源的生命線,然而,航道沿岸國之間的區域衝突、國際恐怖活動與海盜攻擊等問題的存在,提高了此重要航道的脆弱性。因此,如何努力應對這些問題對於維持此航道的安全而言非常重要。

北極海方面,其具有航道開通或資源開發等多元的可能性,因此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期待各個國家在國際規範之下,進行北極海相關的協力合作。然而,另一方面,北極海也可能成為國家之間新的衝突來源。

太空宇宙方面,除了其在民生領域上的活用之外,近年來,太空宇宙在安全保障領域的重要性也明顯的增加。例如藉由太空宇宙進行情報收集、強化警戒監視機能、確保軍事方面的通訊手段等等。另一方面,隨著運用太空宇宙的國家越來越多,使的整個宇宙環境越來越混亂與複雜,例如反衛星實驗(anti-satellite tests)與衛星碰撞事件等帶來的太空垃圾(space debris)的增加,或者是反衛星武器的開發等,都妨礙了可持續且穩定運用太空資源的環境。

網路空間方面, 資訊系統或電信網路等相關物件所構成的全球網路空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軍事等活動的基礎。然而,由於網路的普及化,也使得網路攻擊所帶來的風險也越來越嚴重,例如國家秘密情報的竊取、重要社會基礎設施的破壞或軍事系統的妨礙等等。另一方面,由於網路空間所刺激的自由資訊流通可以帶動經濟成長與技術革新,因此,日本國內社會體系或其他相關體系都邁向了網路化這個時代。是故,從我國的安全保障來看,網路空間的防衛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1. 人類安全保障的相關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人員、物品、資金與資訊等元素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跨越國境的移動,因此,藉由國際經濟活動的擴大與活躍化,整個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顯得繁榮。然而,在經濟繁榮的另一面,全球化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且這些全球性的問題都並非單一國家可以獨自處理的。例如:貧窮與不平等現象的擴大、包含傳染病在內的國際衛生保健問題、氣候變遷與其他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內戰或天然災害等問題所造成的人道危機等等,這些問題已嚴重威脅個人的生存與尊嚴,成為人類安全保障上相當緊急的課題。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藉由國際社會來達成發展領域上的共同目標-也在某些領域上越來越難獲得公共財。另外,隨著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的擴大,這些國家也相對地增加其對能源、食物與水資源的需求,可能會形成另一個新的衝突來源。

上述這些問題都可能會影響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因此,日本應該立基於人類安全保障的理念上推動必要的政策。

  1. 全球經濟與面對的風險

關於現今全球經濟結構,已經很難有單一經濟個體可以完全脫離世界經濟體系而自我發展,而一個國家的經濟危機影響至世界整體經濟體系的風險也越來越高。這樣的趨勢在金融經濟面向更是明顯。另外,國際分工也建構出跨越國境的價值鏈(value chains)與供應鏈(supply chains),因此在實體經濟(real economy)上,也同樣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財政方面的問題與新興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停滯也逐漸浮現出來。而一部分的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也制定新的貿易規則,採取保護主義式的消極姿態。另外,近年來,隨著能源領域內的技術革新,資源國高舉著「資源民族主義」(resource nationalism),加上以新興國為主的各個國家對能源或礦物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情況之下,相信資源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化。而在食物與水資源方面,隨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地球環境問題的嚴重化,可能發生全球供給不足的危機。

  1. 亞太地區的安全保護環境與問題
  1. 亞太地區戰略環境的特性

全球權力平衡的轉變提升了亞太地區在整個國際社會的重要性,雖然這樣的變化提供安全保障面上合作的機會,但也相對地提高了區域內的問題與緊張。特別是東北亞地區,其集中了許多軍事強國,並存在許多擁有或積極發展核武的國家,而且區域內攸關安全保障層次的和平架構也尚未完整的建立。簡而言之,由於亞太地區內各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或社會體制上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各國的安全保障觀念也大不相同,這也構成了亞太地區戰略環境的主要特徵。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除了那些因應權力平衡的變化而衍生出的問題與緊張之外,亞太地區的情勢已經傾向形成一個「灰色地帶」(gray zone)。所謂的「灰色地帶」意即國家之間在領土主權或國家利益的範疇上,不能完全由和平時期或戰爭時期這樣的二分法來劃分,而這樣的「灰色地帶」可能會升級為更嚴重的事態。

另一方面,亞太地區內,彼此互相交流或合作上的機會也逐漸的提高,區域內也建立某種軍事安全對話(例如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並進行各種雙方或多方的聯合軍事演習,為區域內的相互理解與共同應對能力提出貢獻。因此,為了確保亞太地區的穩定,更進一步地推動與發展這些活動是相當重要的。

  1. 北韓軍事力的增強與挑釁行為

關於朝鮮半島的情勢,目前各自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北韓與韓國正相互地對峙當中。即使目前北韓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金正恩政權仍然沒有去改善國內的人道危機,並持續的加重國家在軍事事務上的資源分配。

除此之外,北韓也提高WMDs的規模,提升包括核子武器與彈道導彈在內的軍事能力。同時,北韓也重覆性地在朝鮮半島採取一些挑釁的行為,也運用一些挑釁的言語來針對日本,提高了亞太區域的緊張。特別要注意的是,北韓除了發展可以攻擊美國本土的彈道導彈之外,也持續地嘗試發展核子武器小型化,與開發可以搭載這些核武的導彈飛彈,加深包含日本在內的整個亞太區域本質上的威脅。另外,關於WMDs等相關物件的擴散,對於整體國際社會而言也造成嚴重的問題。

現今北韓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金正恩正持續地穩固他的政權,北韓的國內情勢仍需持續密切的觀察。而北韓的綁架手段更是對日本的主權與日本國民的生命與安全而言,形成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此問題除了是日本政府應該面對的責任之外,在人權侵害方面,也是整個國際社會所要面對的普遍性問題。 

  1. 中國快速地崛起與各領域上頻繁的活動

各方都期待中國能夠去分享與遵守國際規範,並在區域或全球議題上扮演更為積極主動且協調合作的角色。另一方面,中國也持續地增加其不透明的軍費預算,來快速地在各個的範疇內追求軍事力量的增長。除此之外,中國在空域與海域-包括東海與南海領域,都以自我獨斷的主張,採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舉動,這些主張與行動都與目前現有國際法的規範衝突。特別是,中國已快速地擴張與活躍化其在日本周圍海域與空域內的行動,包括侵入日本釣魚台列島周遭的領空與領海。尤有甚者,中國更獨自規範東海的「航空識別圈」,侵害公海上空的飛行自由。

中國這些外在姿態與軍事行動,加上不透明的軍事事務與政策,使得中國已經成為包含日本在內的整個國際社會的一大擔憂。因此,我國政府必須持續地關注中國舉動。

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與台灣的關係逐漸的緊密化,特別是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更是如此。然而,中台雙方的軍事力量平衡也已經出現了變化,因此,兩岸關係同時存在穩定因素與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1. 日本在國家安全的戰略方法

為了確保日本的國家安全,日本首先必須要去強化本身的能力與能運用這些能力的基礎。此外,日本必須持續地實踐其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並發展能夠適應未來環境變遷的能力。

為了促進亞太地區或整個國際社會的的和平與穩定,必須提高日本在國家安全的強韌性,強化我國的外交與國防能力,並提升自我經濟與技術能力。這樣的理念正是日本國家安全戰略方法的主要核心。

另外,為了克服日本在國家安全保障上的挑戰並達成上述的設定目標,我國必須從「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的立場出發,以美日同盟為基礎,來擴大與深化日本與各個國家的合作關係。並有效地活用日本多元的資源,推動綜合性的政策。以這個觀點為基礎,下方列舉我國應該採取的外交與防衛政策戰略方法。

  1. 擴大與強化日本的能力與角色
  1. 強化外交實力以創造出穩定的國際環境

國家安全保障的關鍵是創造出一個穩定,且容易預測的國際環境,並避免威脅的出現。為了實現一個對我國而言,另人滿意的國際秩序與安全保障環境,日本應該在「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此原則之下,更為積極地實現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首先,日本必須具有分析隨時隨刻都在變化的安全保障環境與國際社會情勢的能力。因此,日本應該主導性地去設定國際社會議題,儲蓄主動增進國家利益的能量,而不是被動的去追尋已經發生的事件與現象。在這當中,除了必須有效地活用我國與我國國民的各種力量與特色,讓國際社會接納日本的主張與訴求之外,日本還要具備有外交創造力與交涉力,來擴大國際社會對日本立場的支持。

另外,日本也要活化自己本身的魅力,強化有益於國際社會支持的軟權力,靈敏地把握日本企業與民眾的資訊,並充實能夠支撐日本全球化進展的力量。另一方面,對提倡積極的和平主義的日本而言,也要藉由強化日本駐外人員的實力,來積極地對包含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作出貢獻,

綜上所述,為了推動強而有力的外交能力,必須強化日本的外交實施體制。畢竟外交的強化是確保國家安全保障的必要因素。

  1. 建構堅固且綜合性的防衛體制

日本國家安全的最終保障力量是日本的防衛能力,是故,為預防或處理那些對日本的直接威脅,必須要確實地進行整備才行。

在日本嚴峻的安全保障環境之下,為了確保我國的和平與安全,日本在非戰時期就必須建構一個綜合的防衛體制,來無縫隙地應對從武力攻擊至大規模災害在內的所有事態。這種綜合性的防衛體制必須能夠因應外在戰略環境與內在自身國情的變化,以有效地整備具高度實效性的綜合防衛力。除此之外,也要加深與中央政府機構、地方政府與民間部門的合作關係。

在這防衛體制的整備過程中,居於核心位置的是自衛隊的體制整備。而關於自衛隊的體制整備,依據本戰略,除了必須整備新防衛大綱與中期防衛整備計畫之外,從統合且綜合的角度來看,也要優先整備特別重要的機能,並強化能夠抑止或處理各種事態的防衛體制。

最後,面對核武威脅,美國的嚇阻角色是日本核武嚇阻力的主要關鍵,因此,美國的嚇阻力的擴大是相當重要的。為了維持與強化日本與美國的信賴感,除了必須強化美日之間的合作關係之外,同時日本也要自主努力地去發展適當的防禦彈道導彈與保護國內國民的能力。

  1. 強化對領土完整性的防衛

為了適當地保衛日本的領土完整性,除了建構上述的綜合防衛體制之外,也要強化法律執行單位戒備我國領土的能力,並增強我國的海洋監視能力。另外,為了要無縫隙地應對各種難以預測的事態,也要強化各個 相關部門的合作。而為了確實地戒備日本的領土範圍,也要持續地檢討必要的課題,並採取有效的措施。

另一方面,日本也要積極地防衛、管理與振興日本境內的離島,從國家安全保障的觀點,努力確保境內離島與防衛設施周邊土地的所有權狀況,並檢討土地的使用現狀。

  1. 確保海洋安全

身為一個海洋國家,日本會扮演主導性的角色,來強化日本與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並用非武力手段來確保海上航行與空中飛行的自由與安全,維持與發展一個「開放且穩定的海洋」(所謂的「開放且穩定的海洋」,就是藉由遵守國際法的法治規則,來創造出和平解決紛爭的海洋秩序)。從具體面來看,為了應對處理航道上各種可能的威脅,必須採取例如海盜應對措施等必要的措施,來確保海上交通安全,並推動日本與其他國家的海洋安全保障合作。

對於上述的措施而言,日本的海洋監視能力是相當重要的。關於海洋監視能力,除了需留意國際網絡的建立之外,也要強化活用宇宙空間等綜合性能力。另外,日本也要謀求在海洋安全上,與相關國家進行兩國或多國之間的共同合作,例如共同訓練等等。而除了追求共同合作的機會之外,也要注意這些合作的品質。

日本許多資源與能源都需藉由海上運輸,從中東地區輸送來日本。因此,波斯灣、霍爾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紅海、亞丁灣至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海至日本近海的這一條航道,對日本而言特別重要。是故,除了必須支援這條航道的沿岸國的海上保安能力之外,也要強化與日本共同享有戰略利害關係的夥伴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1. 強化網路安全性

面對些威脅日本網路安全的違法行為,日本必須去守護網路空間,確保網路使用上的自由與安全。另外,面對那些背後可能有國家介入的網路攻擊,我們也要去保護我國重要的社會體制。因此,必須藉由全國的力量,綜合性地推動貫穿各組織與領域的協力合作,更深層地強化網路空間的防衛與針對網路攻擊的應對能力。

因此,即便在非戰時期,我們就要去強化官方與民間的合作關係,例如去設計、建構與運用基於風險評估的系統體制,以把握事件的發生,防止損害的擴大。並藉由原因分析,以預防事件的再次發生。另外,關於國家安全領域相關人才的強化、控制系統的防護、與供應鏈危機(supply chain risk)等問題上,日本也要進行綜合性的檢討,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為了更增強日本全國的網路防衛與應對能力,除了要強化相關機關的合作,並使各單位職務責任更為明確之外,也要提升針對網路現象的監視、調查、察覺與分析的能力或國際頻率調整等功能,並推動包含強化負責組織能力在內的各種政策。

當推動上述各種政策的時候,強化廣泛領域上的國際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技術層面與運用層面上,日本都要去強化國際共同合作。另外,除了擴大日本與相關國家的情報分享之外,也要共同推動網路防衛合作。

  1. 強化國際反恐對策

除了在國內完善地規劃與執行國際反恐對策,以確保核能相關設施的安全之外,為了保障在世界各地活動的日本駐外國民等的安全,日本政府也要與擁有恐怖活動相關資訊的民間企業共同合作,以建構一個更有效用與效率的資訊交換合作體制。除此之外,在平日的時候,也要強化國際恐怖情勢的分析體制與資訊收集能力,以強化日本的國際反恐對策。

  1. 強化資訊情報機能

為了正確地做出國家安全保障相關政策,日本必須徹底地強化我國在人力情報、公開情報、圖像情報與無線電波情報等各種情報資訊的收集能力。並活用能融合、處理各種情報資訊的地理空間情報系統。

另一方面,透過強化人力基礎等相關措施(例如培養具有高度專業能力的情報專家),來提高情報分析、匯集與共享機能,並活用政府擁有的所有情報手段,進行綜合性的分析(all source analysis)。

另外,藉由適時地向身為外交與安全保障政策控制指揮中心的NSC提供資訊與情報,並透過適當地運用政策,讓情報資訊循環系統能更有效用。

最後,為了支撐這樣的情報機能,在保護特別機密的相關法律(2013年第108號)之下,藉由整備政府內部情報網的保護體制,強化日本的反間諜機能(counterintelligence, CI)。

  1. 防衛裝備與技術的合作

關於和平貢獻與國際合作方面,透過自衛隊自行攜帶的重機槍等防衛裝備物品的活用與對受災國的提供(以下簡稱防衛裝備的活用),能夠帶來更為有效的國際合作。另外,為了實現防衛裝備的高性能化,與對應日漸高漲的費用成本,依據目前的主流趨勢,日本必須進行國際共同開發與生產。是故,從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此原則來看,日本除了需藉由防衛裝備的活用,來更積極地參與和平貢獻與國際合作之外,也要去參與防衛裝備等相關物件的共同開發與生產。

在這個背景之下,日本政府除了要充分地注意武器輸出三原則與其他相關政策至目前為止的成效之外,關於武器等相關物品的海外移轉,也要明確地訂定適合新安全保障環境的規定。例如明確地規範出禁止武器移轉的狀況;限定與嚴格審查具有移轉認可的情況;適當地管理與控制非經授權下的武器使用與移轉至第三國的情況。

  1. 確保宇宙空間的穩定並推動其在安全保障領域上的活用

對於日本國家安全保障與國民的生活與經濟狀況而言,宇宙空間的穩定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須要提升日本國內的科學技術與科學產業的基礎以支撐宇宙的開發與利用,並從安全保障的觀點,推動宇宙空間的活用化。

特別是要強化與擴充情蒐衛星(Information Gathering Satellite, IGS)的機能,並在自衛隊運用、情報資訊的收集與分析、海洋監視、資訊通訊與衛星定位等領域上,更有效地活用日本或其他國家所擁有各種衛星,以確立宇宙監視體制。

另外,在藉由包括衛星製造技術等技術的研發來支撐與推動我國的宇宙開發與利用的同時,也要透過中長期的觀點,來為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提出貢獻。

  1. 技術力的強化

不必特別強調,我國的高度技術能力是日本經濟與防衛的基礎,也是國際社會極欲向日本尋求的高度價值資源。因此,促進與振興包含兩用技術(Dual-use technology)在內的技術水準,以強化日本的技術能力是相當重要且必要的。

當推動增強技術能力等相關政策時,從安全保障的角度來看的話,在非戰時期,日本政府就必須有效地把握技術開發相關情報與科學技術相關動向,並集結民間企業、官方部門與教育研究機關的力量,努力使這些力量也能活躍於安全保障領域之內。

另一方面,日本也擁有相當優秀的能源節省技術與環境保護相關技術,且這些技術即便與整個國際社會的技術相比,也完全不會遜色。因此這些技術對於日本與國際社會共同地處理全球性議題而言,相當的重要。而今後,日本政府也要積極地在外交領域上,活用能源節省技術或環境保護等相關技術。 

  1. 強化美日同盟關係

身為美日安全保障體制核心的美日同盟,在過去的60年以來,為日本的和平與安全及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帶來不可或缺的貢獻。而近年來,美日同盟也在整個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之中,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

美日同盟是日本國家安全保障的基本軸心。而對美國而言,美日同盟也扮演美國亞太地區同盟網絡(同盟網絡包括韓國、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國家)的核心。因此,美日同盟直到現在,都是美國亞太戰略的基礎。

美國與日本這樣緊密的同盟關係之形成,是受惠於美日兩國之間共享的普遍價值觀(包括: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的尊重、法治等)與兩國共同的戰略利益。另外,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日本佔據著美國介入亞太地區的重要戰略位置,因此地理因素也是促成美日發展緊密同盟關係的重要關鍵之一。

依據上述的美日同盟基礎,美日兩國以政治首長與閣揆之間的交流為主,進行各個層次的緊密聯繫合作。此外,美日同盟不僅是關注兩國之間的問題而已,此同盟同樣致力於例如包含北韓問題在內的亞太區域問題、反恐對策、WMDs的擴散等全球性的安全保障問題。

另一方面,在經濟領域上,美日兩國透過交涉「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等方法(稍後會更再討論TPP相關內涵),來追求實現一個具規範且高度透明性的亞太繁榮經濟體制。因此,美日兩國不只是要追求兩國的繁榮而已,為了促進以亞太地區為主的整個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兩國已在多方面涉及的領域上,不斷地強化與擴大彼此間的合作關係。

當日本強化上述這些安全保障相關措施的同時,美國也在其重視亞太地區的國防戰略(再平衡戰略)之下,擴充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感,並強化與日本或其他同盟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今後,為了確保日本的國家安全,並維持與增進以亞太地區為主的整個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日本必須提高美日安全保障體制的有效性,並且多方面地實現美日之間的同盟關係。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我國將會採取以下措施:

  1. 在更廣泛的領域上強化美日間的安全防衛合作

日本除了要強化本身的防衛能力,以增強其嚇阻力量之外,也要透過美日同盟的嚇阻力量(包括擴大美國自身的嚇阻力),來保障日本的國家安全。

另一方面,美國與日本之間,除了要討論具體的防衛合作,與探討美日雙方之間的角色、任務與能力(Roles, Missions, Capabilities, RMC)等問題之外,也要依據本戰略,進行各種政策之間的整合,並修改《美日防衛合作指針》(Guidlines for Japan-US Defense Cooperation)之內涵。

日本也要努力去強化美日同盟的嚇阻力與應對能力,並透過以下幾個的方法來達成目標。這些方法包括:美軍與自衛隊的共同訓練、共同資訊情報收集、警戒監視與偵查(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Reconnaissance, ISR)活動、與共同使用自衛隊的設施與基地。除此之外,日本也要在包含應對意外事故與中長期戰略在內的行動合作與政策協調上,與美國進行緊密的合作。並在彈道導彈防禦、海洋、宇宙空間、網路空間、大規模災害的應對等廣泛的安全保障領域上,強化美日之間的協力合作。

最後,為了強化包含提升美國與日本之間的共同工作能力(interoperability)在內的美日同盟基礎,必須進行雙方在防衛裝備、技術的合作,與人員之間的交流等多元的活動。

  1. 確保美軍在亞太地區有穩定的存在度

為了維持與強化美日安全保障體制,日本除了要積極地協助美軍能在亞太地區保有最適當的兵力分配之外,並且向上提升美日同盟的嚇阻力與應對能力。同時,也要減輕美軍對日本當地的衝擊,例如沖繩。

在這當中,透過在支援駐日美軍駐留經費(Host Nation Support , HNS)為主的各個政策,以堅固地維持美軍在日本的駐留,並使這樣的駐軍來的更有彈性且有效。除此之外,在依據雙方協議之下,推動駐日美方海軍的移轉,將駐留在沖繩的美方海軍轉移至關島上。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要確實地執行駐日美軍的重編與重組,並且在特別注意美國與地方的關係之下,推動自衛隊與美軍共同使用設施與基地。 

另外,也要確實地減輕駐日美軍對周遭當地居民的衝擊與負擔,特別是沖繩這個部分。沖繩佔據日本國家安全保障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除了一方面期望美軍在沖繩的駐留能夠極大程度地增加美日同盟的嚇阻力之外,另一方面,鑒於駐日美軍的設施與區域大幅度地集中在沖繩這個地區,我國也要盡最大的努力,藉由例如遷移普天間基地等手段,減輕美軍對沖繩當地居民的衝擊與負擔。

  1. 為了國際的和平與穩定,強化與夥伴國間的外交及安全合作

關於改善日本周遭的安全保障環境,除了要在上述這些有關政治、經濟抑或安全保障等各個的層面上強化美日同盟的關係之外,日本也要強化與亞太區域內外的各個夥伴國的信賴與合作關係。日本與夥伴國之間的緊密合作關係會是確保日本安全保障環境的重要關鍵,因此,以下便分別敘述如何強化日本與夥伴國的合作關係。

  1. 韓國、澳洲、印度或ASEAN各國等國家與日本共同享有普遍價值觀與戰略利益,而關於日本與這些國家的協力合作關係,將依據下述事項來進行強化。

(1)身為鄰近日本國土的鄰居,且在地緣政治上,對日本安全保障方面佔據著非常重要位置的韓國,其與日本之間的緊密合作關係,對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言非常重要,特別是在面對北韓核武與飛彈威脅的背景之下。因此,日本要建構以未來發展為導向的多層次的日韓關係,強化彼此安全保障合作基礎。此外,特別是日美韓三國合作關係,更是實現東亞和平與穩定的關鍵。因此,要進行三國間的合作,進行包含北韓核武與飛彈問題上的相關合作。另外,關於竹島歸屬權的問題,日本也要依據國際法的規定,並以和平解決問題的原則作為基礎,發揮堅固努力的外交力量。

(2)澳大利亞是日本在亞太地區上相當重要的一個夥伴國,並與日本共同享有普遍價值觀與共同的戰略利益與關切。日本除了要強化兩國之間具互補作用的經濟關係之外,也要確實地促進兩國之間共有的戰略認識與共同安全保障合作。另外,為了形成亞太地區的秩序,並維持、強化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必須持續推動兩國廣泛領域上的合作。在這當中,也要適當地活用美日澳三國合作框架。

(3)ASEAN是個內部具有多元文化,且逐漸在經濟與民主化進程上取得成果的國家聯盟。ASEAN諸國佔據著日本海上運輸線(Sea line of communication, SLOCs)中極為重要的位置,並與日本保持40年以上的傳統夥伴關係。在此基礎之下,日本更要持續在政治、安全保障領域為首的各個領域上,深化與發展日本與ASEAN諸國的夥伴關係。而鑒於ASEAN身為影響亞太地區全體和平、穩定及繁榮的重要關鍵,日本也要加強支援ASEAN維持與強化其內部的一體性。另外,南海問題方面,關於中國制定的「南海共同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或其他相關活動等問題上,日本由衷感激各個國家不使用武力,而是依據法律與規範來解決南海問題的爭議。日本會持續支持這些努力來制定一個有效且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南海規範。

(4)近年來,印度的人口數逐漸提高,並可能在未來的一天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加上其高度的經濟成長與強大的潛在經濟力量,印度的影響力也逐漸地增加當中。將來,在兩國建構下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Strategic and Global Partnership)的基礎之下,日本要持續強化與這個佔據日本SLOCs中央位置的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特別是海洋安全保障領域方面的合作。

  1. 日本與中國的穩定關係是亞太地區和平與安定的必要因素。因此,從大局且中長期的觀點來看,日本必須要與中國共同建構與強化「戰略的互惠關係」(Mutually Benefici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Common Strategic Interest),此互惠關係不但可涉及政治與經濟領域,也可涉及至金融、安全保障、文化、人員交流等各個領域上。特別是中國,日本須持續催促中國成為一個能為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及繁榮承擔起責任的建設性角色,並使中國遵守國際行為規範,並在其急速擴大國防支出的背景之下,能夠提高各相關事項或數據的開放性與透明度。在這當中,除了要持續促進兩國之間的防衛交流,以提升中國軍事與安全保障政策的透明度之外,為了避免且預防不測事態之發生,也要推動與建立兩國合作框架。另外,關於中國最近試圖以單方面主張去改變中國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遭國家之間的現狀的舉動,日本須在不升高危機的前提之下,去要求中國自我抑制本身的行為,並持續以冷靜且堅決的態度來應對中國問題。
  2. 關於北韓問題,日本除了與相關國家進行緊密聯繫合作之外,並以六方會談共同聲明(Joint Statement of the Six-Party Talks)與聯合國安全理事會(U.N. Security Council, UNSC)的決議為基礎,要求北韓進行具體的非核化行動。另外,關於日本與北韓的關係,基於《日朝平壤宣言》(Japan–North Korea Pyongyang Declaration),日本會盡力且全面性地去處理與解決綁架、核武、與飛彈等問題。關於綁架問題,若此問題不加以解決的話,日本與北韓就不能發展正常化的邦交關係。是故,在此基本認識之下,必須盡早確保綁架受害者的安全,並使這些人盡快地回國。除此之外,日本政府也要盡力去查究綁架事件的真相,並進行綁架加害者的引渡。
  3. 隨著東亞區域的安全保障環境越來越嚴峻之下,提高日本與俄羅斯的整體合作關係,對於日本安全保障的確保而言非常重要。在日俄的合作當中,也包括在安全保障領域或能源領域等各方面上的合作。在這樣的認識之下,除了兩國應該共同合作來為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提出貢獻之外,關於兩方之間最大的問題-北方領土問題,日本必須在和平解決北方四島歸屬問題且締結和平協議的一貫方針之下,盡全力地與俄羅斯進行協商交涉。
  4. 在進行上述這些努力的同時,日本也要積極地活用、參與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為主的各個功能性且多層次的區域合作組織。這些組織包括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ASEAN加三、ARF、東協國防部長擴大會議(ASEAN Defence Ministers Meeting-Plus, ADMM-Plus)、TPP等區域合作組織,或者是例如日美韓、日美澳或日美印等三國合作組織,或者是與地理上相當接近的經濟大國-中國與韓國,所進行的日中韓三國合作組織。另外,日本也要適當地提出貢獻,使未來東亞安全保障架構的制度化進程更為完善。
  5. 日本必須與蒙古、中亞各國、西南亞洲各國、太平洋島嶼國家、紐西蘭、加拿大、墨西哥、哥倫比亞、祕魯、智利等亞太區域友好國家協力合作,以確保亞太區域的穩定。關於在太平洋具有廣大EEZ與豐富海洋資源的太平洋島嶼國家,日本也要透過太平洋島嶼領導人會議(Pacific Islands Leaders’ Meetings, PALM)等架構,與這些太平洋島嶼國進行且強化各種領域的協力合作,包括海洋領域上的合作。
  6. 關於在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中,扮演相當重要角色的非亞太地區國家,日本必須強化與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

(1)歐洲擁有形塑國際輿論的能力,並在主要的國際組織之中,具有形塑規範的力量,此外,歐洲也是一個大規模的經濟體。而例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等歐洲國家,與日本共同享有自由、民主主義、基本人權的尊重、法治等普遍價值觀,或市場經濟等基本原則,是與日本共同主導國際社會的和平、穩定及繁榮的夥伴。隨著國際社會的權力平衡產生變化,為了實現我國的政策(以普遍價值觀與規則為基礎來建構國際秩序,並且能夠有效地處理諸多全球性議題,建構一個和平且繁榮的國際社會),日本應該強化與歐洲的關係,包括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歐盟(European Union, EU)、歐洲安全保障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OSCE)等組織的合作關係。另外,過去以來,日本一直幫助東歐國家、波羅的海三小國與高家索區域各國邁向民主國家,而未來日本也要持續強化與這些國家的合作關係。

(2)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或南非等新興國家,不僅在國際經濟,也在國際政治上逐漸增加本身的存在感。日本除了要推動兩國間的友誼關係之外,也要一同合作去處理全球性議題。

(3)中東地區方面,由於能源的穩定供給直接影響致一個國家的生存與繁榮,因此中東地區的穩定對日本而言相當重要。波斯灣諸國是日本原油的最大供給來源,為了確保中東地區的穩定,日本與中東地區要超越過去以資源或能源為中心的互動關係,必須在更為廣泛的經濟領域,甚至政治與安全保障領域上進行合作,建構更多層次的協力合作關係。另一方面,日本也要扮演積極的角色,去解決那些影響中東地區穩定的重大問題。例如「阿拉伯之春」事件爆發後,阿拉伯各國的民主化問題如雨後春荀般一個一個爆發出來。此外,像敘利亞情勢、伊朗核武問題、中東和平與阿富汗和平建構等問題,也都需要日本在這其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在這當中,日本須與美國、歐洲諸國、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這幾個同樣在中東地區承擔重要角色的國家,共同協調合作以解決上述這些問題。

(4)非洲是一個具有潛在力量的經濟未開發地帶,其內部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並且也正持續地發展自我經濟實力。此外,非洲也逐漸地擴展其在國際社會的發言權。日本應該並透過「非洲開發會議」(Toky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 African Development, TICAD)等方式,為非洲的發展與和平的落實提出貢獻。並且促進彼此在國際論壇中的合作。

  1. 積極努力地提出貢獻以促進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日本在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的立場下,為了促進國際社會的和平及穩定,必須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1. 強化聯合國外交

聯合國底下的安全理事會,是個進行維持、回復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集體安全體制(Collective Security System)中心。然而此制度與當初預想的不同,並無法完善地行使當初預估的所有功能。儘管如此,由於聯合國內部的廣泛成員國,與其具有的專業性,使其具有正當性來在各種世界安全與和平事務上,扮演主導性的角色。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在維持與回復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這塊領域上,聯合國的角色越來越顯得重要。

在過去幾次擔任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經驗下,日本將更為積極地參與聯合國事務,以維持及回復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是故,日本必須更為積極地參與聯合國主導下的各種組織與活動,例如PKO活動、集體安全保障機制與外交機制(例如預防外交與調停)等等。除此之外,日本也要完善地去支援衝突或戰爭過後的緊急人道支援與回復重建支援,並支援聯合國建設和平委員會(United Nations Peacebuilding Commission)等相關組織。

在進行上述這些活動的同時,包括提升聯合國集體安全保障功能在內,如何更為強化聯合國的效率性與正當性,也是個非常緊急且迫切的議題。因此,日本會盡力地去促進聯合國的改革,包括擴充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並爭取日本在將來能夠加入常任理事國。

  1. 強化法治

日本身為法治的擁護者,除了要誠實且持續地遵守國際法之外,為了建立國際社會的法律規範,日本也要積極地去參與各種國際規範的企劃與制定。在制定國際規範的過程中,也要去反映我國的基本理念與主張,亦即所謂的公平性、透明性與互惠性。另外,日本也要積極地去支援國際司法機構,提供包括人才與財政在內的支援,並且去支援各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制度整備。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實現與強化海洋、宇宙及網路空間的法治方面,日本除了要與共同關心這方面議題的國家共同進行政策協商,以形成國際規範之外,還要積極地去發展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另外,日本也要去支援開發中國家的基礎能力建設。

  1. 海洋方面,日本除了要推動區域性的努力合作之外,還要扮演主導性的角色,來形成與建構國際共享認知。此認知就是:不採取強制性的力量,而是強化藉由法律與規則來治理的海洋秩序。這樣認知的形成,對國際社會整體的和平與繁榮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2. 宇宙空間方面,宇宙空間之自由與活用是非常重要的,基於這兩個關鍵,日本會積極且努力地去策定相關國際行為規範,以防止各行為者去實驗反衛星武器(Anti-satellite weapon, ASAT),與避免衛星衝撞事件發生,確保宇宙空間能夠安全且穩定地被加以利用。
  3. 網路空間方面,在確保資訊自由流通的基本考量之下,日本會與具有共同理念的國家共同合作,並在能夠適用於現存國際法之前提下,積極地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的過程,並積極地支援開發中國家的基礎能力建設。
  1. 主導國際軍備縮減與核不擴散事務

日本身為世界唯一一個在戰爭時受到核武攻擊的國家,將持續且積極地努力實現「沒有核武的世界」。鑒於北韓在核武與彈道導彈開發上的進展所帶來的威脅,加上亞太地區將來的核武戰力平衡動態與軍事技術的快速進展,日本必須一面維持美日同盟於擴大嚇阻的信賴性與取得美日同盟的整合性,一面主導軍備縮減與核不擴散等相關國際事務,包括北韓的核武、飛彈開發問題與伊朗的核武問題。

另外,為了防止可以運用在武器或軍事領域的器材、技術擴散至那些令人擔憂的國家,日本要積極地參與國際輸出管理體制的討論與制定過程,並且與相關國家進行協調合作,確實地從安全保障的觀點,進行輸出管理的控制。另外關於小型武器、反步兵地雷(Anti-Personnel Mine)等方面管理,日本也要積極地參與才行。

  1. 推動國際和平合作

為了進行國際和平合作,日本花費20年以上的時間,派遣以自衛隊為主的各方人員至柬埔寨,戈蘭高地,東帝汶,尼泊爾,南蘇丹等地區進行活動,並且獲得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今後,日本也要從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的立場出發,並依據國際社會對日本的評價與期待,更努力地參與PKO等國際和平活動。在這當中,日本也要努力且有效地與其他國家在ODA或其他相關活動上進行合作。

另外,為了完善地支援安全保障相關領域,例如更為戰略性地活用ODA與基礎能力建構支援,或者是與NGO進行合作,日本會整備相關體制,以支援那些在現存的體系下無法完善應對與處理的機構。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必須上下同心地,去積極培養一些能夠活用經驗的和平建設專家與各國的PKO成員。當進行這些措施時,日本也要與美國、澳洲、歐洲等在這個領域上也相當有經驗的關係國進行緊密的合作。

  1. 推動國際反恐對策上的國際合作

不論持有什麼樣的理由,恐怖主義份子都無法去正當化其行為,並且應該受到強烈的譴責。而非常重要的是,國際社會是否能團結一致,採取強硬的姿態以對抗恐怖主義。

關於國際恐怖情勢與國際反恐對策的合作,日本必須推動與強化各國之間的協議與意見交換,並強化國際法律框架以嚴格地處罰恐怖主義份子。另外,對於反恐能力仍不足的開發中國家,日本也要積極地支援這些國家,並從國家安全保障的觀點與國際社會共同推動國際反恐對策。

另一方面,非法武器、藥物的交易與誘拐綁架事件等組織性犯罪,是恐怖主義分子的重要資金來源,因此恐怖主義與國際組織性犯罪其實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在這樣的認識之下,為了防止、對抗國際組織性犯罪,日本必須強化對開發中國家的支援。

  1. 強化基於普遍價值觀的合作以解決全球性問題

為了強化國際社會和平、穩定及繁榮的基礎,除了要增強普遍價值觀的分享體系與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之外,面對貧困、能源、貧富差距的擴大、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糧食等種種阻礙國際社會和平與穩定的可能因素,為了要解決這些發展性與全球性問題,日本必須積極且戰略性地活用ODA,並且進行以下措施。

  1. 普遍價值觀的共享

透過與同樣信奉普遍價值觀(例如自由、民主主義、女性權利等基本人權的尊重、法治等等)國家的共同合作,日本將展開外交活動以為全球性問題提出貢獻。

1990年代開始,東歐各國及ASEAN各國開始邁向民主化,而這股民主化的浪潮至2010年初的時候,也開始影響阿拉伯半島上的各個國家。加上全球化與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催化,民主化已經是無法改變的趨勢。

另外,正如「阿拉伯之春」這樣,民主化的進程往往不一定順遂。而日本身為先進的自由民主主義國家,基於保障人類安全,日本在民主化支援、法律制度整備支援及人權領域支援上,都要積極地活用ODA,並透過人權對話等方式,促進且擴大國際社會擁護人權的浪潮。

另一方面,日本也要積極地去參與攸關女性權利的外交問題。日本要和國際社會共同合作,去具體上地擴大女性在預防衝突與和平建立的外交角色,並且促進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

  1. 發展性問題與全球性問題的處理及人類安全保障的實現

到目前為止,日本藉由活用ODA,積極地參與世界性發展問題,已獲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處理這些發展性問題有助於改善全球安全保障環境,加上這也是日本「以國際協調主義為基礎的積極的和平主義」的要素之一,因此,今後勢必要更加以強化才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幫助實現「人類的安全保障」,日本除了要戰略性且效率性地活用ODA之外,也要與國際組織或NGO等各方面的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s)進行合作。而為了達成「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日本也要強化在降低貧困、國際保健、教育、水資源等領域上的努力。

另外,日本也要在新國際發展目標(即2015年以後的發展議程)的策劃與制定上,扮演主導性的角色。目前為止,在追求「人類的安全保障」上,日本已經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主導性的角色,今後,也要持續努力地去促使人類安全保障主流化。

過去,日本遭受過許多次嚴重的自然災害,例如阪神大地震與東日本大地震。因此,日本要廣泛地向外界分享這些教訓與經驗。而鑒於世界各地的災害有巨大化且頻繁化的傾向,日本也要主導防災領域上的國際合作,確保全世界的各個社會能夠更有效地抵抗自然災害。

  1. 與開發中國家進行合作以促進人力資源發展

日本應從發展中國家,引薦一些未來可能成為領導者的多元人才進來日本,例如優秀的學生與行政官員。日本會利用這些機會學習這些人所帶來的經驗與知識,並且向他們提供有關日本制度、科技與專門技術的教育及訓練。透過這些活動,不但可以增進日本與這些開發中國家的相互瞭解,並且可以培養出能夠替母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與社會發展盡一份力的人才。

另外,日本也要去維持與發展人才培養網絡,以強化、擴大合作關係的基礎。

  1. 自由貿易體制的維持與強化

擴展一個開放且具有規範的國際經濟體系(日本在這裏面扮演主要的行為者),是世界經濟發展與確保日本經濟繁榮的不可或缺要素。

根據這樣的觀點,日本會去促進更多經濟上的合作,來完成更廣泛性且更高層次的貿易協議。這些經濟合作包括TPP、日本-歐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JAPAN-EU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日本與中國、韓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等等。透過這些合作,日本將為全球的經濟成長提供貢獻,並同樣促進日本自身的經濟發展。

另外,透過這些努力與合作所產生的亞太地區的貿易與投資規則,不但可強化亞太地區的活力與繁榮,並且在區域安全環境上,這些合作也具有強化穩定的區域安全環境基礎的戰略性意義。

可以期待的是,透過締結這些21世紀的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將會在貿易自由化上,設立一些全新且極具魅力的先例,並且,也可以在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之下,促進全球性規模的貿易自由化。

  1. 應對能源與環境問題

對日本極具活力的經濟而言,包含能源供應在內的穩定的資源供應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資源供應也是日本安全保障的問題之一。為了確保穩定且便宜的資源供應,日本必須積極地活用外交手段,一邊取得各個國家的理解,一邊尋求供應來源的多元化。

關於氣候變遷方面,日本要更努力地去減少國內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並積極地展開全球暖化外交戰略(Action for Cool Earth, ACE),活用日本在環境與能源科技的優勢,與日本對開發中國家的支援等等。

同時,日本也要積極地去參與新的氣候相關國際框架建構過程,此新的框架必須讓全部的國家都能參加,並具有公平性與效率性。透過上述這些努力,將可完成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削減目標,為氣候變遷問題的解決提出貢獻。

  1. 強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人與人間的交流可以增進國家彼此間的相互理解與友好關係,並且強化國家之間的關係。因此,深化國際社會對日本的適當理解,對日本發展一個穩定且友好的安全保障環境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特別是青少年交流方面,日本會去實施一些政策,以擴展日本與其他國家之間雙向的青少年交流,強化未來日本與各國之間的關係。舉例來說,對具有文化多樣性且持續進行區域整合的ASEAN來說,日本已與ASEAN保持40年以上的友好關係,今後也會繼續藉由更為活潑的交流過程,更深層的促進雙方的理解。

另外,關於2020年要舉辦的東京奧運與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日本會透過文化與運動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並且去建構與深化個人層次的友好關係。

  1. 強化支撐國家安全保障的國內基礎與促進國內外的理解

為了完善地確保國家安全保障,除了要強化以外交和防衛為中心的關鍵能力之外,也必須要去發展能夠支撐這些能力,使這些能力能夠有效地發揮的國內基礎。

另外,為了保障國家安全,非常重要的是要讓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政策獲得國際社會與國內社會廣泛的理解。因此,依據上述這些觀點,日本必須實施以下幾個措施。

  1. 維持與強化防衛裝備生產與防衛科技之基礎

防衛裝備生產與防衛科技是透過研究開發、生產、運用與保養防衛裝備,以支撐日本防衛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有限的資源下,為了要維持、整備與運用穩定且中長期的防衛能力,除了要有效地取得防衛裝備之外,也要去維持與強化日本在防衛裝備生產與防衛科技的基礎,包含去強化這些基礎的國際競爭力。

  1. 強化資訊傳送能力

為了從中長期觀點去推動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政策,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是,日本是否能夠積極且有效地將政策內涵傳達至國內與國際社會,並且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在這方面,日本政府必須去深化國內民眾對安全保障政策的理解,並且與其他國家建立一個合作且信任的關係。

因此,首相官邸身為總指揮中心,除了要使政府一體化來統一且戰略性地傳送資訊之外,也要活用各種資訊科技,透過多元化的媒體,強化使用外國語文的資訊發送。

另外,日本政府在上下同心之下,也要與教育機構、知識人物與智庫等進行合作,以達成例如使日語在全球的普及化、培育戰略公關人才等目的。

隨著全球安全保障環境的複雜化與多樣化,各國之間在利害關係上往往有衝突的情況發生。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日本必須透過以客觀事實為中心來正確且有效率地傳送相關資訊,如此一來,日本會取得國際輿論正確的理解,並為國際社會的穩定提出貢獻。

  1. 強化社會基礎

為了從中長期觀點去推動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政策,非常重要的關鍵是,日本的每個國民是否都希望去維護區域或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並且為人類的幸福貢獻一份力量 。除此之外,同樣重要的是,日本國民也將國家安全保障視為一個熟悉且緊急的議題,並深刻的了解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與複雜性。

因此,日本政府會去推動以下幾個措施:培養民眾去表達對其他國家與國民的尊敬,與對自身國家與家鄉的愛國心;啟發民眾對日本安全保障領域上的認知,例如領土與主權等相關問題;擴展民眾對自衛隊與駐日美軍活動現狀的理解,並且確保住在軍事設施附近的民眾能夠理解與配合。

  1. 強化知識基礎

為了去充實民眾在國家安全保障相關上的討論,並幫助提升國家安全保障政策在決策過程中的品質,日本會去強化高等教育機構在安全保障相關的教育,例如派遣相關部門的官員去這些高等教育機構。除此之外,日本也會去促進國家安全保障上的經驗性研究,並深化政府、高等教育機構與智庫之間的交流,來共享知識與觀點。

另一方面,日本也會去促進專家與政府官員的培養,擴充國家安全保障專家,為國家安全保障政策提供實際且建設性的貢獻。

 翻譯/台灣安保協會研究員 王藍輝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