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心 始有勇氣(下)

施並錫◎師大美術系教授

四、「去台灣化」與「去中國化、去殖民化」的角力

以上所提的種種,雖非經由科學驗證所得,卻是得自生活經驗及社會觀察。「性相近」,但是「習相遠」。人或族群的習性、德性泰半是文化制約所形成。受價值觀或風俗習慣影響著。欲轉化負面習性、德性為正面的,唯仰賴台灣文化的重建。有優質的台灣文化,才能有優質台灣族群的習性德性。只是提倡台灣文化,在此時此地,是十分艱辛的。

生命是自私的。生命體是相互比高下的。眾生難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敗的天演邏輯。島國台灣,多元族群的角力賽一直進行著。歷來幾番不同的外來統治族群,全都努力一件相同的工程──「去台灣化」。

所幸島國自古以來就有不少覺醒者,為維護台灣精神、價值,為提昇台灣意義,為創造台灣優先而努力。

然而事實告訴我們,統治族群往往得逞佔上風。於是造成了︰

(一) 台灣社會的亂源──「一族優越感 三族自卑感」

最近,民調顯示不少民族終於認清了台灣的亂源是立法院與媒體。而在這兩者背後更深化的因素是族群文化勢力不均,族群尊卑優劣有別而產生的分別心作祟。於焉台灣四大族群的心態是「一族優越感 三族自卑感」

若說台灣沒有族群問題,那絕對是掩耳盜鈴的說法。台灣移民發展律則之一是後來者居上。後到的族群挾著政治組織力或武力,壓榨舊住族群。於是「打壓」與「反抗」兩造動作不斷發生,「五年一大亂 三年一小亂」的史蹟斑斑。

戰後,逃避共產黨而來台的新住民,懷著孤臣孽子的過客心情及驚弓之鳥的危機意識,憑藉著政、軍力量、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文化、教育、媒體的掌握、發言權。這些能進行民眾腦內革命、改造思想、異化心靈的軟體工具機制,絕對不讓本省人有置啄之餘地。新住民之統治階級極其成功地運用這三種幾乎能扭轉乾坤的利器,讓大多數舊住族群或心甘情願,或敢怒不敢言、或被蒙在鼓裡地「拿香跟拜」。新住民「統一意志 團結力量」在台灣建立一個以大中國主義為凝固劑的在台中國城。就是所謂的無形竹籬巴世界。不少國外大城都有中國城。華夏族群無論到何處。大抵都是自成一圈。與新住環境明顯區隔。

無形中國城在島內無所不在,在大選時,這個城廓就顯現出來了,成了一道滴水不露的防線。而台北市如今已是一處兼具有形及無形的中國城,是一處「去台灣化」工程接近成功的地方。大中國龍意識強而有力地蟠據著大台北市。將以台北市為據點,把龍爪繼續擴大牢抓全島每個角落。

「牛」與「龍」圖騰的角力,進行半個世紀,牛似乎節節敗退。如今暫守住濁水溪以南。事實上半世紀之前,龍一開始便氣勢凌人而勝利。「一族優越感 三族自卑感」的局面早已形成了。

(二)「去台灣化」陣營的力量龐大––教育、媒體及文化霸權證諸歷史,殖民者與佔領者欲進行有效統治,最重要的事是消弱被統治族群的自信及尊嚴,及對自族文化、歷史的認同和認知。法國殖民統治越南,因為給了越南人民教育,使得越南人民有了民族自覺,漸漸凝聚了越南精神。導致日後奠邊府之役,法國吃敗戰,終結束越南殖民。日人治台,就不讓觸摸法、政、人文、史、哲之學,並刻意引導台民往農、醫、理工、商的方向發展。發展的結果終於符合「巧者人之奴」的世間法––也就是台諺「巧e喫戇e,戇e喫天地。」所謂「喫天地」係依靠天氣與耕植等勞動生產事業。勤奮工作,增產報國,讓統治階級及其同路的人從旁收割,坐享用不完的稅金。

統治一方坐啃民膏民脂的條件,是讓從事生產的人民變成順民、愚民。其不二法門,就是「去台灣化」工程的推展。這項有口皆「碑」也好;有口皆「呸」也好的工程,效果極佳,有目共睹。它使得「中國派」與「台灣派」的抗爭,有如謝安和符堅的淝水之戰。前者以寡擊眾,以小搏大;後者為數龐大,乃烏合、無能之眾,不堪一擊,兵敗如山倒,是多數的弱者。

「去台灣化」工程係以大中國意識與價值優先,為其最高原則。藉由︰

1. 教育

雖然連橫先生曾說︰「台灣無史,豈非台人之痛歟?」及「我民族生斯長斯,聚人族於斯,而不知台灣之名義,毋亦數典而忘祖歟?」可惜在歷來殖民統治者的「去台灣化」的政策下,就以現今體制內的教育方針來說,直到近年來才有所謂「認識台灣」共三篇而已。分別在歷史、地理、社會教科書裡,能移風易俗的文學課程,一篇也沒。這就是中國派陣營的文化圍堵政策,因為他們清楚文藝力量的可怕。(記得中國派人士曾包圍教育部抗議把認識台灣教材納入中小學課程。台灣派人民毫無反制之舉動。比較出中國派人士積極、敏銳;而台灣派人民魯頓、懦弱。)故宮院長杜正勝主張「社會改變以文學為先」根據杜正勝先生的統計︰

「高中課本裡有一篇連橫的「台灣通史」以及國中一篇鄭成功「告荷蘭受降書」,有關台灣的,只有這兩篇文言文而已。有關台灣的風俗民情、台灣的風景或各民族等等…都沒有在課本裡,好像這一切以前都沒有存在似的,就如同台灣的風景也沒有存在過一樣。這是當今教育的一大缺陷。」

作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是舊子民或新台灣人,認識台灣應該是不能推辭的國民責任。就如同一個人應了解自己祖先、父母、兄弟姐妹及親戚;認識自己的鄰友;所住的社區、城市、國家那樣。不幸的是,一般年輕學子對國外許多事情瞭如指掌;比如日本影星安室奈美惠的戀情、王菲的男友是誰、法國蘇菲瑪索出生於何處等等如數家珍,而對台灣既自我歧視外加陌生。

這中年一代的國人應該還未忘記小學時代說母語是會被級任或訓導老師處以罰款和罰站。更嚴重的竟然得掛狗牌示眾的事實吧﹗這是統治者透過學校教育擺明要消滅台灣人母語的策略。五十年來其成果豐碩。今雖政黨輪替,台語被打壓的情況並未改善。因為台灣人民在精神上業已產生「斯德哥爾摩症」。「斯」症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病症,指某種人受人攻擊或凌虐,起初恐懼仇恨,再之卻轉變為甘願接受攻擊者的虐待,甚或敬畏之。且看今日新政府麾下的教育部長,寧負台灣派,堅持使用與中共接軌的漢語拼音,以討好在台之中國派。因為滑頭者知道台灣人士容易打壓哄騙;若得罪中國派,恐將吃不完兜著走。

2. 媒體

無論平面或電子媒體,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為中國派人士掌控。台灣人「無路用」,天生就不會經營媒體。

就電子媒體來講,戲劇節目中凡俊男美女,懂得思考、能教導他人的知識份子、教授、或代表正義的警察以及社會精英名流,必定盡操著那字正腔圓的樣板北京話。反之,長相粗鄙的地痞流氓,嘴歪眼斜的黑社會殺手,嚼檳榔的毒販扒手,獐頭鼠目,鬼鬼祟祟的癟三小人,三八阿花,老娼妓女,違規逃漏稅者等等「阿沙普路」的角色,全部使用粗俗台語發言。而且每三、兩句必定故意夾帶一句粗話、三字經。在這種北京話、台語交相使用的不協調、不對等中。民眾極易被誤導而接收「操北京話者役人,講台語者役於人。」、「說台語者低劣 說國語的人優越」等偏差的概念。台灣民眾其實早已因此而產生相當嚴重的台灣母語、文化、族群自卑症。廣大X、Y世代莫不以當台灣人為。e世代,尤其是女生,有極大比例希望自己是日本人。

民國六十三年筆者任教新店市被封為貴族學校的崇光女中。第一天上課,一些被嬌寵慣了的女學生,懷著渺視的眼神,以不屑口氣對我說︰「老師,你一看就是台灣人﹗」幸好筆者從小就沒有台灣人自卑情結,立刻回一句「老師覺得當台灣人很榮幸啊﹗」這情景迄今記憶猶新,然而這種無以名之的「一族優越感」現象,「迄今」也未有啥改善,因為媒體「迄今」依舊我行我素。中國派明白要獨霸的條件是永遠踩壓住其他三族群。

電子媒體應用高明的技巧,對嚴重欠缺思辨能力的台灣大群觀眾進行慢性催眠及暗示。果不其然地使之產生嚴重的「腦內革命」──「革」掉自己族群文化、語言的「命」。於是族群文化自我矮化,族群尊嚴和自信心淪喪,於是由個體到集體逐漸衍生濃厚的自願作為俎上肉的邊陲意識及奴才意識。以便符合大中國沙文主義者的利益,方便來日中國對台灣的併吞。尤其當今第四台的時代,幾乎一面倒地全是中國派的天下,情況更是變本加厲。

而平面媒體,則永遠是兩大統派報紙獨秀,本土性報紙,不但中國派,連台灣派讀者也不支持。可悲的是本土平面媒體,也不盡然維護本土。

電台媒體呢?幾年前經由台灣人捐款扶持的全民廣播電台,在經營狀況不錯時,不知何故,一、兩日之內遣散員工,辜負台灣人民當初的一片熱忱,竟把全民電台賣給了「趙飛碟」,轉手後成了今日「嗄嗄叫」的《News 98》,不久全省都有了聯播網,高薪延請名嘴、名人主持,節目聳動,聲音流暢。會合原有的×碟電台,打得台灣派的綠○和平、T○T、建○×場等等灰頭土臉。奄奄一息。趙○碟不但空中勝仗,據聞在網路版圖上也搶先邁前一步了。「龍」終是比「牛」厲害多多。

十二月十二日自立晚報台灣南社鄭正煜有篇文章開頭說︰「新政府上台以後,最大的困擾是遭受統派媒體不斷的修理,最大的無能是對統派媒體的攻擊無防禦之力。但媒體在對方手中,新政府有何能為?」

台灣人民能不警惕乎?

3. 文化行政權的巧妙運作

史博館黃光男館長說︰「原來很多純粹的文化活動,或者說文化工作,卻因為人為的各有所圖,竟然利用文化活動來提高知名度……」。又提到──「……事實上能知的大眾並沒有多少……而是是非非的導引,使民眾生活品質虛假,因而秩序大亂、人倫不確,價值不定……人性因而崩潰……」(12/12自立晚安台灣)。

這段話除了表明文化的重要性之外,也表示文化有可能被不當運作及扭轉。

日本人的高壓,二二八事件之屠殺後,台灣人對政治、文化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恐懼症。因而正中中國派統治者之下懷。台灣人「喫天地」去了。於是政治與文化成了統治階層中國派陣營有形、無形之最佳武器。兩者會合運作,隨意玩弄,形成了台灣人對之束手無策,乖乖就擒的文化霸權。

此中國沙文化霸權在台灣無所忌憚地毒化、異化、愚化、醜化台灣人民,時間一久,反能產生讓台灣人民憧憬、嚮往之致命吸引力。整個台灣成了中國沙文主義文化之舞台。儘管陳水扁總統高呼建立台灣主體地位,提倡文化台灣觀念(被對岸中國人指稱為推動文化台獨),發揚台灣精神,大多數台灣人卻反應冷淡,而對來自大陸的王菲反應熱烈。一場演唱會,就吸引本地三萬觀眾,XY世代的年青人還表示一票1500元太便宜了。這也是台灣人的悲哀之一。

4. 利用宗教麻醉人心 瓦解台民之心防

5. 製造不利凝聚台灣意識之時尚流行

6. 其他。

五、台灣文化振興的方法及實踐

台灣主體性須建立於「去台灣化」與「去中國化、去殖民化」的平衡點上

文化必須是一種扎根的事業,一種進度緩慢且得持之以恆,永續推進的工程。台灣文化,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如今灰頭土臉,全身傷痕纍纍。台灣子民,必須常惦記––「母親的名叫台灣」,抱持「振興台灣文化人人有責」的決心,堅持「今天不作 明天一定會後悔」信念,一步一腳印,從根本作起。

最根本的,當然是台灣人的母語。

(一)搶救母語 提昇母語品質

台語母語(含閩南、客家、原住)從式微到成了下里巴人用語(不久前一位愛穿紅色夾克的中國派人物所說),成了台灣新世代心目中的低等語言時,就需要「搶救」了,語言不只是工具,且是使用族群的「精神細胞」。

原來屬古漢人語的台語,在歷史過程中由於使用者的政治地位低落,故未得有進展改良的歷史機會。其語彙不足以應付新時代多元社會;其準確地、細密度又因祖先們使用向度傾向通俗而未能提昇或保留,故又無法處理高科技新紀元的複雜事務。

「促銷」的基礎是「需要」。人們不需要的東西,贈送也會遭拒。英文被認為是需要的語言,所以人不分男女老少莫不急著學習。其次是日語。而台灣母語的「需要」性在「去台灣化」的威力下與日俱減。

1.創造需要母語的環境

台灣一向都是民間走在官方之前,現階段宜「以民領官」的方式,先提出主張。國內,有心人當不了官,當官的,可能沒有心。況且官方提出方案,若民意支持度不高,恐立刻遭受統派民代立委或議員的封殺。

國內本土屬性強,主張台灣優先與台灣價值的學術團體、宗教、社會、公益社團不少,有台灣教師聯盟、台教會、台灣醫界聯盟、台灣南社、中社、以及為數不少的台文、台語社團及本土屬性之扶輪社等等,應把「搶救母語,振興台文」當作立會或成社之宗旨,且視為長程目標不休止等創造相關議題討論之。並呼籲工、商企業界人士響應推行母語運動。如張榮發先生的長榮之域相關機構,把母語列為人徵才的必備條件。這就是具體創造「需要」環境的作法。

有了輿論及民意基礎才足夠條件組織類似母語保衛之聯盟等壓力團體,向政府諍言,訂定語言政策,並向障石宣戰。

2.創造具有共識之母語發音、符號的版本

國內台灣母語的學者濟濟多士、然而由於各自研究,故從發音、拼音、文字、符號,有好多種版本,令人眼花撩亂。也無法將之用於教育系統裡。

國內少數台文科系應可會同母語文專家們,大家捐棄成見,整合出一套統一版本,以利推廣。

3.推廣母語教學 轉遣詞用字粗俗為文雅 轉語調發音粗傖(台語音唸ㄙㄨㄥˇ)為高雅

聽過李鴻禧教授教台語,介紹台語之美的演講之後,大多數人必將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原來台語不但非常押韻,且一般市井小民之普通口語,字字均是非常文言優雅。只可惜使用它的族群之後代子孫們沒路用不爭氣,今日台語才成了某些在醬缸文化浸漬過的人士指為「下里巴人說的語言」。極盡輕視之能事。說這種話的心態與本文一開始提及SOS藝人姐妹是相同的。是源自於「一族優越感 三族自卑感」的族群尊嚴有別的現實面上。

在外來政權統治下,台文或台文被剔除於統治者所建構的主流社會價值體系之外。台語成了漸凍語言。長久以來它大抵在中下階層領域流通。因而台語浸染太多的市儈腔調及勞動世界裡必要的大聲吆喝,以及粗人白丁文法語彙之隨便草率。所發展不嚴謹,不太重視修辭學,「不立文字」的口傳語言系列,當然註定在北京話、英語等強勢面前,矮人一截。

綜觀一般台灣人,除了少數菁英外,絕大多數均不善言詞。從電視扣應節目看到的,是外省同胞較多伶牙利嘴者。連環珠炮,氣勢凌人。通常都是三個中國派對付一個說起話來結結巴巴的台灣派辯士。而台灣派總是左支右絀,辭不達意,反應慢半拍的樣子。結局必然灰頭土臉,辯士成了不值錢的「辨士」。沈富雄立委曾說他留美時的美國教授也覺得來自台灣的男生(尤指閩南人)語言表達能力最差。筆者多年來對周邊同胞的觀察,也有相當的認同及感慨。大多數台灣人說話慢,思緒不敏,故必須用一大堆無意義的緩衝詞如︰「這個ㄋㄟ,那˙ㄍㄨㄛ ㄋㄟ」,「ㄧㄝ 孫 ㄌㄧㄚˇ ˙ㄌㄧㄚ」,「那什麼﹗那什麼﹗」有不少台灣人說話堪稱「大舌擱愛˙ㄊㄧ」。講十句,起碼有六句「這個,那個……」讓人聽起來混身不舒服,巴不得掩耳逃離。語言表達拙劣,間接損及族群尊嚴。

愛台灣的志士仁人、語言專家及名嘴們,應該想想透過什麼管道,運用什麼力量,一齊來美音、雅化台灣母語吧﹗

(二)改造媒體

媒體與立法院被公認為台灣的亂源。媒體唯恐天下不亂,為非作殆已到誤國欺民的程度了。

民間團體,必須醞釀反惡質媒體之共識與意志,發出聲音,付諸行動,再延續幾年前的退報運動;或響應李筱B主張的「關閉統派電視」行動。台灣媒體消費者應該進行反抗運動,來改變媒體誤導攪和人心的惡況。向本土各型企業喊話,勿再將大筆廣告費用投擲在這些危害台灣的媒體上。以嚴正的聲明呼籲本土廠商勿挹注大量廣告費予統派色彩厚的廣告公司及電視台,儘拍一些侮辱台灣人,小丑化台灣人的商業廣告。莫為了促銷而踏了台灣尊嚴。

此外,台灣人應該鼓勵子女多多報考新聞、傳播科系。

改變學習版圖,也是改變媒體生態方法之一。

(三)改造教育

於此僅強調教育內容應重視四大族群的尊嚴存在及其需求。教育大目標應包含台灣主體性之建構。

(四)提倡破除迷信運動

今年十一月,作家李喬發起此一運動,同時也成立全國破除迷信聯盟,當然不止破除宗教方面的迷信,更應破除政治神話的迷信。揭發各種騙局。

(五)尊崇台灣原住文化的價值 反對「台灣固無史」的偏見與邊見

本月初,台北芝山岩考古發現三千年前的台灣先民,這項發現證明了連橫那「鄭氏作之 清代營之」的說法過於武斷,實乃一種邊見。

移民社會的台灣,不只是文化型態與中原不同,人種血緣,恐怕也是殊途而不同歸。今日那些企圖硬要把台灣人視為必然中國人的政客,無疑正是強勢龍文化的附庸掮客。

1.獎勵並提倡考古工作,包括人類學的、動植物的、地質學的以及文化上的。

2.興建原住博物館或紀念館等等。此原住之意。不僅指原住民,係指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的文明、史實、民俗、古蹟以及曾經影響或改變台灣一切的人物。如一些早年重要的文學家或美術家等等。但務必基於台灣觀點而設立。

(六)主張台灣文化結合國際化、現代化及自主化

六○年代,被歷史巨石幾乎壓毀的台灣本土意識隨著國際情勢的改變而逐漸抬頭。中國派陣營立即「官、學、報」連袂進行圍剿。官方以行政力量規定台語及台文在電子媒體上的稀少時數,大力把中國意識、龍封建毒素以連續劇的方式在三台黃金八點檔無止盡地播放,對愚直的台灣人民進行洗腦工程。多年下來,台灣人民從連續劇得到了一大堆不合時宜的封建價值觀、宮廷鬥爭術、人性的負面、醬缸變態美感。這些被深植、內化在台灣人民內心的東西,幾乎形成集體潛意識,而在開放了的九○年代社會,充分發揮了負面作用。如前段文所說的「好騙 難救」的台灣人品質。而平面媒體則強力以「三三草」和一位大詩人,一齊提著「一瓢長江水」,不客氣地澆往本土意識、本土文化的火苗上。這是六○年代的鄉土論戰。

簡言之,中國派陣營打壓本土之方法就是以「中國主義」結合「國際性及現代主義」。這個結合,被有效提倡後,確實把稍稍覺醒的亞細亞孤兒台灣文化打得低三下四,落花流水。從美術發展,就可看出傳承的台灣畫派與中國新水墨畫派在六○年代的消長。

今天要提倡台灣文化,面臨的困難度絕對不比六○年代低。剛解嚴時,中國派陣營一度緊張於其在台灣數拾年的優勢地位動搖。然而經過宋省長選舉、馬市長選舉的勝利,以及媒體開放後,證明了台灣人普遍並無國家認同及台灣成為一個東方瑞士般的獨立國之意願。也證明了台灣人不會打文化、媒體仗,台灣本地人不願意支持本土人、事、物。於是中國派陣營的危機意識消除了,之後益形有持無恐地利用舊官僚、舊勢力,新媒體,新策略、新生力軍(中國派之第三代)及新戰鬥伙伴(對岸政權),在台灣人的新政府上任後,即十八般武藝全上陣展開一波又一波的凌厲攻擊,利用一些想作家當奴才的無恥台藉失意政客為他們翻雲覆雨的陰謀背書。並看穿台灣人的貪婪、自私、怕死的歷史原罪所造就的族群性格,而不畏懼地下重手,招招近乎致命,奪權幾近成功。

有多少台民,迄今都還看不出台灣人在野時,台灣人民為反核四走上街;既已執政,台灣人民還是得再為反核四走上街頭的悲哀。改變此種現狀,必須透過文化工程改造。

推行台灣文化務必邁向「本土化結合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主張台灣文化現代化、台灣文化自主化,但是拒絕台灣文化中國化,不過台灣文化必須包涵某些較好中國文化(假設有的話)。

台灣終將加入WTO,之後一段時間,從農業、傳統產業到教育、文化等等必蒙受外來力量之重大沖擊。如今之計,唯有儘量建設台灣主體性的意識。否則迄今未入根的本土化運動,恐將更為渙散。

(七)提倡台灣人新生活運動 追求心靈改革創造台灣道德奇蹟

(八)文建會主導台灣文化推廣 把台灣文化藝術推向國際 推入國內鄉、鎮、地方社區

此時不可把台灣文化定位在傳統藝術或民俗,那只是可令人思古追遠的過時樣板。我們不反對這些能夠喚起大地、歷史的感情與記憶的東西,我們要重新找尋台灣文化的主角。主角必須是創新的,具有既獨特又超越的特質,獨特乃台灣主體性之為體,超越是普世化、國際化之為性。

以歌仔戲為例,唱音、色彩、樣式是台灣特色俱足──粗粗、ㄙㄨㄥˇ ㄙㄨㄥˇ的(因為迄今未見太多戲劇形式因應時代而改變),然而其內容根本逃不出華夏文化之封建餘毒。儘倡導一些三從四德、君臣天地華五倫等等落伍思維。愈提倡,反愈妨礙台灣主體性文化意識之建造。

我們可以把創造泉源來自這塊土地的李喬先生等等人之作品參諾貝爾文學獎之比賽;把蕭泰然先生、林昭亮先生等等人之作曲、演奏在國外巡迴表演;把深具台灣主體性與當代的藝術推向國際藝壇(在50、60年代這是一句當時的口號,在今日,只要文建會有眼光、有決心,則絕對是可行的。)

(九)防範台灣在大、小三通之後,來勢洶洶的中、港文化(含影劇、廣告、娛樂等大眾文化)更甚於今日中港大眾文化在台攻城掠池成功的狀況。

(十)以「本土」取代「鄉土」,蓋前者寬闊、後者狹隘。

(十一)其他

本節開頭語所說的「去台灣化」是指台灣數百年來命定接受很多外來文化,這些外來文化已內化為台灣文化的成分,無法否認它的存在及影響;所說「去中國化、去殖民化」及指除了抗中國化之外,還必須抗歐、美、日本的文化侵略。

我們要像下圍棋那樣,要把對方包圍下來成為自己的成份,切勿因無知、愚昧而反被包圍成為他人的部份。下棋是「一著錯 滿盤輸」。我們輸不得的。

六、結語

本文的立場是站在維護台灣主體性的理念上面。本文的目標是闡揚對「人類生命之終極關懷」,追求台灣四大族群生存立足的公平性,堅決反對任何強勢族群運用其先天條件或資源、智能欺壓其他族群,消除「一族優越感 三族自卑感」的社會現象。然後台灣才能「以進大同」。

佛洛伊德曾說︰「文明的基本使命就是在戰勝自然,保存自己。」台灣人民需要學習尊重自己及祖先傳承之文化遺產及價值、尊榮。

當然,我們也不能膨脹壯大自己,自私自利企圖消滅其他族群。每一族群都是我們命運共同體的同胞,未來台灣文化共榮圈的自家人。族群不等於「自然」,我們不必想去戰勝它。而各族群有維護自己文化及各種歷史傳承的使命及權利。這是人存活的基本文化權。

愛因斯坦一句名言說「人類若想生存下去,必須創造新的思想方式。」

想要台灣明天會更好,四大族群必須有新的思維方式,才能合作建構堅定不移的社會。

最後補充一句,在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眾生世界,上帝、造化為動物世界主持公平,維護平衡。造化讓兇殘獵殺成性的虎、獅繁殖有限;而使羚羊、兔子不但有靈敏聰、嗅覺及快跑的本事,以及旺盛的繁殖力。然而上帝不為人類的弱肉強食主持公平。上帝從未賜予被壓迫、蹂躪的族群有更好的本事,以便逃生。人類要存活下去,唯有靠自己。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