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福全:推動多角度多層面對日外交

劉黎兒◎中國時報記者專訪

新任駐日代表羅福全表示,今後將推動多角度、多層面的對日外交;雖身為台獨聯盟中央委員,他將以執行國家外交政策為立場,在外交場合以高度耐力與中共官員溝通。

羅福全,一九五年生於台灣嘉義市,五八年台大經濟系畢業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政經研究所,取得經濟學碩士,轉赴美賓州大學取得碩士、博士學位,其後一直在聯合國相關組織工作,九○年起任聯合國大學學術審議官、高等研究所副所長等。今年四月卅日接受新政府任命出任駐日代表,辭去副所長職務。

羅福全日前接受中國時報記者越洋電話專訪,內容如下:

台日關係順調 交流不限經濟

問:您對日台關係的基本看法為何?

答:最近幾年,日台關係相當順調;日本戰後基於和平憲法,全力發展經濟,獲致今天繁榮的局面。但九六年台海緊張,令日本開始意識到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因此調整與台灣的關係,不再僅限於經濟交流。最近五年,日本政治在轉型中,政府交替頻繁,但是無論哪個政府,均會注重安保問題以及對美關係。

問:目前對日關係看似不壞,但六月下旬眾院選舉後,如果執政三黨無法維持既有席位,親台的森政府便必須交替。目前對台有利青勢,不意味著不會在一夕發生變化,您認為如何?

答:這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看,亦即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在對外關係上會與過去國民黨的作法有很多不同。新政府是以多角度與各方建立信賴關係,如當選後兩個月,有來自美、日等各國不同政黨、立場的外賓來見阿扁。另一方面,日本政府雖有親台與非親台之分,但執政後都會以日本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思考應在美國與兩岸之間扮演什麼角色。譬如阿扁,當選後不以個人立場發言,所以得到美、日等各國的肯定。

中共勢力崛起 日本備感威脅

問:日本政府常被形容為恐共,您認為日本是如何思考中國問題?

答:冷戰之後,中共門戶開放,對於亞洲經濟有所貢獻,因而與各國發生互動關係。而中共經濟上道,也可達成現代化,這種正面效果,是日本一直所主張的。但另一方面,冷戰結束,亞洲出現力量真空狀態,尤其中共北邊少了蘇聯的威脅,增加其南下行動,令日本備感威脅。經濟和軍力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日本理解兩者的相關性,稱之為「光與影」的關係;日本對中共的想法並不是單一片面的。

日本或美國對於兩岸的看法,最重要的原則是中共不能動用武力。中共主張一個中國原則,美國不會干涉,但是兩岸一旦發生紛爭,則全世界均受影響。對美日利益而言,台海安全是至高課題。

採取多管齊下 與日各界交往

問:我國對日外交傳統上比較偏向與較右傾的政治家來往,官僚方面也較侷限於主管中國政策的官員。這種傳統外交手法是否有商榷餘地?

答:我想不僅對日外交,對美亦同,均應採多管道、多層面的外交,雖然不一定用第二軌、第三軌的名詞,就像日本在朝鮮半島與南北韓便是採多管道的外交。每個國家均有各種意見主張不同的黨派、人士,均應盡量讓對方理解我們的政治立場、主張,不僅政界各政黨、各層次的官員,甚至學界、新聞界,均應與對方建立互信關係,才不會錯失對大局的判斷。當然,戰後五五年,傳統的「日華懇」組織對日台政界交流有相當貢獻,但其成員逐漸高齡化,而日本現在又採小選區制,國會議員均較具獨立性……。我的意思並非指應一口氣世代交替,而是如阿扁對辜振甫先生所說的「老幹新枝」;除了政治之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很重要。

問:日本慮及中共反應,對於卸任後的李登輝總統訪日依然躊躇。您會積極促成此事嗎?

答:李總統卸任後又不當國民黨主席,是後純粹的民間人士,過去需要考慮的因素應已不存在,但中共的強烈反應則是實際問題。中共應平靜思考日本是民主國家,對於一位平民身分的人訪日,不必如此反彈。日本也必須多加考量。另一方面台灣不必強逼日本,有些狀況隨時間會有變化。阿扁對李總統相當尊重,希望李總統能順利訪日;中共若不這麼情緒化,也有助互信關係的建立。

問:您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中央委員,您認為這是否會影響日方對您的看法?此外,今後在外交現場、第一線上您將如何回應中共的一些手法?

答:我不會以個人的立場為立場,而會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以執行國家外交政策為自己的立場。我長年在聯合國做事,擬定中國大陸有持續發展可能性之經濟計畫,也很受中共的肯定。我曾持聯合國護照到大陸,未遭中共刁難。今後在外交現場上,我會「忍耐」和「客氣」,儘量和對方溝通。各有各的立場,不能硬性要對方接受,而是以耐力讓對方理解,保留進一步溝通的可能。

派駐國外人員 傳統意識須變

問:政權交替,國外派駐人員意識型態的轉變往往較國內慢,您是否會有新作法?

答:新政府是全民政府,優秀人才均可獲重用,而不是過去清一色為國民黨人士。五○年的歷史,人事上有一些傳統或意識型態需要變革,我不曾擔任類似職務,今後還需駐日代表處的人士合作,我亦將努力學習、理解,與各方建立互相關係。

羅 福全(Lo, Fu-chen)

★學歷

‧ 1935年出生於嘉義市

‧ 嘉義市垂楊國小(1948),嘉義中學初中(1951),台南一中高中(1954)畢業

‧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1958年畢業

‧ 第七期預備軍官訓練班結業、海軍少尉

‧ 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經濟學碩士(1963)

‧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碩士(1965) 博士(1968)

★職歷

‧ 聯合國地域開發中心(UNCRD)國際比較研究主任(1973-80)

‧ 夏威夷東西中心(East-West Centre)資深研究員(1980-82)

‧ 夏威夷大學經濟學部及地理學部兼任教授(1981-82)

‧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訪問學者兼任教授(1982-84)

‧ 新澤西州立大學客座教授(1982-83)

‧ 亞太開發中心(APDC)國際貿易及經濟合作研究主任(1985-89)

‧ 聯合國大學學術審議官(1990-95)首席學術審議官(1995-2000.4.30)

‧ 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副所長(2000年4月30日退休)

‧ 現任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名譽教授

★委員會及顧問

‧ 亞太經濟協調會議(PECC)國際機構代表(1986-90)

‧ APDC展望亞太經濟將來會議(FAPE)主持人(1985-90)

‧ 世界地理學會第三世界都市委員會委員(1979-83)

‧ 先進七國經濟高峰會議經濟學者提議委員會(克萊恩委員會)委員(1990-94)

‧ 聯合國開發署圓桌會議委員(1994-5)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評議會委員(1996-97)

‧ Inter Action Council (前首相聯席會)報告書資深委員會委員(1995)

‧ 聯合國國際文教組織(UNESCO)「世界文化報告」起草委員會委員

‧ 歷任下列機構短期顧問:

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署、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聯合國居住中心、
美國環保署、日本政府經濟企畫廳經濟研究所、印尼政府、伊朗政府、
韓國政府、泰國政府、馬來西亞政府、菲律賓政府等開發機構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