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台灣


【紀念】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122年

【紀念】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122年   歷史宛如一面鏡子,照映現在的當下,也反射過往的一切。從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到乙未割台,台灣的命運在122年的今天,有了重大的改變與發展。   因著歷史的大事件,也開啟了台灣從單純移民組成的社會,進而開始追求認同這塊土地,以及追求自治的思潮。這塊土地就如同海綿般,這122年來從西風東漸,到海納日本與中華文化,台灣;因此變的更加多元與豐富。   回顧這122年,站在東亞的大歷史潮流中,以古鑑今省思當前台灣的處境,你我都有機會成為這新時代、新變局的主角。 2017.03.03

1992年5月16日 刑法一百條修正案

【認識台灣】1992年5月16日 刑法一百條修正案 自由與民主,是歷來諸多哲人先賢、前輩們以血淚換取而來的,今天的台灣,雖然離全面民主化尚遠,威權遺毒的陰影仍在,現今所享有的一切,也絕非憑空掉下來。 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台灣經歷解嚴、開放報禁、黨禁到民主化運動的蓬勃發展,然而;看似民主的台灣社會,卻仍藏著國家對付異議份子的法律;刑法第100條(內亂罪)。該條條文載明: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另外懲治叛亂條例中規定「犯刑法第一百條第一項、第一百零一條第一項……之罪者,處死刑」。:(懲治叛亂條例於1991年5月廢除) 國民黨敗逃到台灣後,從二二八事件到全面清鄉、白色恐怖時期,凡與當局政令不合者,亦或持有特殊意見輿論者,如: 主張台灣獨立或關懷社會者等言論皆會觸犯此法律,進而遭受牢獄之災,使得此法律形同政府合法的武器,禁錮了台灣言論自由的發展。因著刑法一百條,也有許多人因此成為黑名單,直到90年初期,才陸續闖關回台,聲援台灣剛萌發的民主運動。 許多流亡海外的台灣人紛紛闖關返鄉,包括莊秋雄、吳信志、蔡正隆、郭正光、張丁蘭、毛清芬、何康美、周叔夜、羅益世、以及李憲榮等等,而李應元更是與軍警捉迷藏長達一年多。許多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的幹部,因闖關回台而先後入獄,包括潛回入境的郭倍宏、李應元、王康陸、張燦鍙等,以及島內的鄒武鑑、以及江蓋世等人,更進一步激起社會促使政府廢除刑法一百條,台獨思想終於無罪,這些叛亂份子才被釋放出來。 林山田、李鎮源、陳師孟、瞿海源、作家鍾肇政等不少人均認為,刑法一百條之規定,使得人民就連「想」的自由也被限制,成為政府入人於罪的變相手段,因此遭到當局批評為「思想叛亂罪」、「和平叛亂罪」或「普遍叛亂罪」。因而組成「一〇〇行動聯盟」,並於1991年9月,於台大醫學院大門口,聲援獨台會案,以及政府應對黑名單解禁,同時廢除刑法一百條等訴求。 刑法一百條的修法,在當時仍然保守的社會風氣裡面,其實並未獲得普遍的輿論支持。特別是這項修法的訴求,常常也跟同一時期的反軍人干政、要求總統直選等改革呼聲,一起出現在各種社會運動的場合裡面,並且連帶跟著這些主張而被泛政治化、被貼上政黨標籤。 1991年10月4日,刑法一百條研修小組首度開會,,由施啟揚主持, 主張廢除的一〇〇行動聯盟成員林山田、蔡墩銘、陳傳岳等三人與民進黨立委張俊雄拒絕出席。10月6日, 一〇〇行動聯盟成員與國民黨進行協商,初步達成「實質掏空刑法一百條」共識, 但林山田與宋楚瑜都強調未簽字、未交換條件。10月8日一〇〇行動聯盟宣布反閱兵活動暫停, 所有聯盟成員當日將於台大醫學院基礎醫學大樓前和平靜坐, 直到閱兵結束。 雖然在國民黨團的堅持之下(參見當時的立法院公報),該法沒能被完全廢除,但仍成功終結了國家以叛亂為名、隨意將任何人逮捕繫獄的可能性。修正案通過以後,二十餘名政治犯重獲自由,許多人因此可以發表許多民主的言論。自由,從來不是唾手可得;民主,是許多人不斷衝撞體制,以生命血淚所爭取而來的,回顧這段歷史,卻有許多人仍緬懷這高壓與打擊異議份子的統治。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民主的未來還需你我的爭取。 資料彙編整理自: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390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0THwH1yyk http://goo.gl/tkrzvg  http://goo.gl/jvQBA #國民黨 #馬英九 #威權 #刑法

【認識台灣】1948年3月8日基隆大屠殺

1947年3月8日,天馬茶房查緝引爆的民怨,國民政府非但不重視,反而在蔣介石下令下,派出國民黨輔第21師搭乘軍艦從中國駛抵基隆港,並於1947年3月8日上岸,開始於基隆地區長達兩個月的無差別屠殺。 記住歷史,不是放不下過去,而是從中學習經驗,告訴後輩子子孫孫,一個屬於這塊土地的血淚史實。 228走過一甲子 基隆大屠殺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5iokll5kk

台灣女性社會主義革命者-謝雪紅

【紀念】台灣女性社會主義革命者-謝雪紅   謝雪紅,原名謝阿女(1901年10月17日-1970年1月15日),台灣彰化人。   談論二二八事件時,較少人會去提到謝雪紅,或者是談到二七部隊時提及到她。謝雪紅是誰呢? 謝雪紅是日治時期的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創始黨員之一,也被稱為「台灣社會主義革命」先行者,或稱其為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同時是二二八事件中,二七部隊的主要參與人之一(其與二七部隊堅持對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鎮壓行動,採取武裝抵抗)。   後因二七部隊抵抗國民黨軍隊失敗,謝雪紅經廈門轉赴香港,而後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成為中國八大民主黨派之一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首任主席。   2000年時,公共電視紀錄片系列《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的其中一集《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謝雪紅》介紹謝雪紅的生平,對她有以下的評價:   “ 謝雪紅的出身決定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仰,加上日本對台灣之暴虐殖民,身為女性的她,深感於父權與殖民者之雙重迫害。第一次中國之行,開展眼界,置身中國最動盪的時代,革命情懷大受激勵。莫斯科東方大學造就她成為真正的共產黨員,憑著天生的領導才能,成立台共。武裝部隊與國軍部隊抗爭,顯現其非凡的氣魄,在在不讓鬚眉,足為女性爭自由的典範。下半生長住中國大陸地區,但仍心念家鄉,爭取台灣人民之權益。

吹奏台灣獨立樂章的老樂師—政治受難者陳深景的故事

譜奏台灣曲 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影像紀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bIRAQAIe8   陳深景,1942年出生於景美、深坑一帶,原名陳武雄,因為同姓名的親戚很多,父親就以出生地改名為陳深景。母親早世,由慈愛的後母照顧長大。青春期一頭栽入音樂世界,並成為專業樂師全國巡演。   1972年受邀至美國表演時,巧遇臺獨聯盟陳隆志與隆豐兄弟而喚起政治意識,再觀察美國當時民主方式的總統選舉,加深推動台灣獨立的思想。回台後,利用夜晚到處灑放蓋著「台灣獨立」印章的傳單以散播台獨思惟。   1974年5月12日被捕入獄後,歷經所有刑求仍不屈服。12天後父親過世卻未獲告知,及至1975年二條一判處無期徒刑確定後允許通信,才由與太太第一次面會時得知,也才得悉情治單位無恥謊騙家屬之事。1986年10月30日因蔣中正過世減刑出獄,計服刑12年半。在綠島服刑時,仍苦中作樂創作歌曲娛人娛己,出獄後也以此謀生,並成為終身志業。   出獄後與獄友密切連繫,並參加各類聚會與活動。為了謀生,曾經營過川菜餐廳、卡拉ok,茶藝館,並在piano bar駐點演出,也做過房地產買賣。現在呈半退休態,遇有晚會活動才出來。「但如果現在中國要來統一台灣,雖七老八十,一樣拿菜刀跟他拼。」   慈愛的後母 我叫陳深景,出生於1942年3月22日。我的父親、阿公是澎湖人,因為我出生時是日本時代,那時的名字叫做陳武雄,以前我父親都叫我武雄,タケオ(takeo),不過澎湖那邊的親戚叫做陳武雄的很多,這是菜市場名字。後來戰後,我父親就幫我改名字,因為是在景美、深坑出生的,所以改為陳深景。我父親與母親結婚後住在景美、深坑一帶,在那邊做生意,在日本時代就是公賣局的大盤商,到我三歲時,因為阿公在屏東,我們才搬到屏東。   搬到屏東的隔年四月,我的母親就過世了。那時在屏東,我父親開醬油工廠,母親過世之後,我的外婆與阿嬤都認為工廠不能沒有女主人,所以要求父親再娶。我父親是受過日本教育的,照理說不能接受再娶這種事,就算對長輩的這種要求也是用「很忙」、「沒空」去搪塞,結果父親竟然答應了,我也沒想到他有這麼開明的思想。我父親如果聽人說,哪裡有女生不錯,就會叫我阿嬤帶我去看。   那時七看八看,看了很久,我也不知道那時候是怎麼挑的,有的女生見面就拿錢與糖果給我。之後有人介紹一個女生,因為當時小孩穿褲子、衣服與皮帶常常歪一邊,不太整齊,見面的當時,這個女生就幫我把皮帶弄好、衣服整理好,所以後來阿嬷問我覺得這個女生如何,我就說這個好。之後,我爸爸就與這個女生結婚,可以說,我的第二個媽媽算是我挑選的。但是這個媽媽與我爸爸並沒有生小孩,到了我初中二年級時,他們不知為何離婚了。雖然離婚,但她還是都有請人注意我的一切,甚至我因為臺獨案件被抓時,尚未滿第十二天,我父親車禍過世,我媽媽還把我太太和小孩帶去臺中照顧。我出獄回來的第二年,她才過世。我曾跟我舅舅說過,我想帶母親回高雄祭拜,我舅舅卻說,因為我爸媽已經離婚這樣不太適合,因而作罷。這個媽媽沒生小孩,從小卻比親生的媽還疼惜我。   我的小學是讀屏東仁愛國小,比較靠南邊,後來我家工廠移到北區,所以四年級就轉學到屏師附小。那時轉學還要考試、上初中也要考試,我考上了屏東明正中學,也從那時起開始玩樂器。   音樂相伴的青春期 明正中學雖是初中卻有樂隊,當時初中有樂隊的很少,但大多都要初二、初三才能加入樂隊。樂隊練習時間都在放學之後,有一次我晚一點放學剛好看到樂隊在練習就跑過去看。我剛好有個鄰居在樂隊裡吹小喇叭,按照規定非樂隊成員不能碰樂器。在他們中間休息時間,我請求鄰居讓我試吹,他看教官不在就讓我吹。西式管樂器沒有練過的人是吹不出聲音的,但我那時還真吹得出聲音。接著他教我Do Re Mi要怎麼按,可能小孩子反應比較快,記憶力比較好,竟也吹得出來。可能我有這個興趣與天份,當時流行「星星知我心」,我馬上就可以吹得出來。結果教官聽到吹奏流行歌的聲音就從教室跑出來,我一看到教官馬上放下樂器跑掉了。隔天學校廣播說,一年級幾班某某人馬上到訓導處來。我一聽就知道慘了,心想這下子皮要繃緊了。到了訓導處後,主任就問:「昨天你有碰樂器嗎?」我說:「有。」他接著問:「你曾經學過嗎?」我說:「沒有。」他接著又說:「你騙我,沒學過會吹歌?」我是真的不會,他就叫我今天放學留下來加入樂隊。樂隊裡大多都初二、初三的學生,只有我是一年級。當時樂隊隊長是初三學生,他畢業後,我也升上二年級並當了樂隊隊長。   初中時,我參加救國團暑期戰鬥營的樂隊時,以小喇叭參加全國比賽得了第二名,獎品就是一支小喇叭,這是我擁有的第一支樂器。那時樂器只有臺灣岡山製造的駱駝牌,沒有外國進口的。   家裡本來反對我玩樂器,後來看我有興趣,也就由著我了。我父親是受日本教育的,一般受日本教育的長輩都是很堅持的,但我父親對我比較特別,他認為我對樂器有興趣,既然對醬油工廠沒興趣,留給我也沒用,因此我就走向音樂的道路了。初中與高中,我都在玩樂器,因為我很喜歡玩樂器。畢業後就加入樂隊,跟隨電影明星巡迴全臺宣導影片的登臺活動,全臺灣跑透透。   成為專業樂師 我當兵時在官田第八訓練中心,那邊有維維康樂隊,我進去後,新兵訓練也沒訓練過,都在康樂隊中,人家結訓,我也跟著結訓。結訓後我就被調到陸軍總部軍樂隊,那幾年學會了薩克斯風、伸縮喇叭等各項樂器。我當兵時都在軍樂隊,在總統府升降旗時演奏,一年輪一次兩個月,其餘都配合儀隊。那時有美國軍官來機場,或美援的坦克車移交等儀式,我們樂隊都會去接機及演奏。   高中時,就已經偶爾有人會找我去做一般的晚會,或是有樂團臨時缺樂手,也會調我去支援幾個月。學校畢業後,我主要是做電影隨片登臺,接著才是歌廳。   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左右,我剛退伍,那時舞廳、歌廳還比較少,樂師的工作比較多是在劇團、歌仔戲、電影隨片登臺這類,到後來歌舞團也出現了。我頭一個歌廳的工作,是在屏東的黑天鵝歌廳,後來才來高雄,金都樂府和藍寶石這幾家都有做過,也曾去臺南的藍天歌廳,在那當領班。之後在高雄皇后舞廳,在皇后舞廳之前,我也做過華后飯店,是專做美軍的。   1960年代,當樂師的工作機會很多,高雄很缺樂師,還從中部調人,舞廳找人還要先預付訂金,而且得預付酬勞,比方說我初一上班,當天就先領薪水,領到十五號,十六號再領到月底,以前都這樣。那時一個月的待遇,差不多是三千元至四千元之間,當時市政府科長的月薪才七百元,當時樂師的待遇很好。當時在中南部的樂師,工作幾乎都是以現場演奏的環境為主,不像現在,有名了還會出唱片。當時是已經有唱片業,但錄音室大多都在臺北,所以替灌錄唱片的歌手伴奏的工作,都是臺北的樂師在做。   除了在外面演奏之外,我在還沒坐牢前,也偶爾會教學生,但出獄之後就沒有了。主要是因為,學生如果完全不會,從基礎開始教,很累,如果有點根基,願意跟著我們的樂團一起玩,那我還是會教。但是現在的人,願意像我們以前那樣完全為了興趣而玩樂器的,也比較少了。     出國表演 意外接觸臺獨思想 我在華后飯店工作時,李棠華雜技團要出國表演,頭一站是去香港,之後要去美國,要調樂師,需要三名鼓手,還有四名演奏其他樂器的樂師,他們總共需要七人,算月薪的。因為電視臺也在找樂師,我就問我父親,是去電視臺還是出國比較好呢?我父親是告訴我,如果想要平平安安就去電視臺,但如果想增長見聞,應該選擇國外。因為自己本身有那個技術,要去電視臺,將來機會很多,也很簡單,但要出國遊玩,又不用自己花錢,機會難得。   我們在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先到香港,四月、五月才去美國,那時樂隊只剩下四人,不足的都找在地臨時的樂師。1970年代,臺灣的電視臺老三臺都已經出現了,那時本來中視要叫我去,只是因為那時還不能以觀光旅遊的名義出國,得要是商業考察才可以出國,一般人沒辦法出國。李棠華跟蔣經國感情好到就像兩兄弟一樣,跟著他們,才有機會可以出國。   民國六十一年去美國表演的時候,有次在紐約,因為在表演前很無聊,我們把樂器準備好之後,就到外面閒晃,剛好遇到兩個人看著李棠華雜技團表演的海報,邊說:「這是我們臺灣來的,都是豬仔,沒路用,別看了。」臺語的「豬仔」用在這時候就是指外省人。聽了之後我就說:「不對喔,我不是豬仔喔。」他們就問我是誰,我回答說是雜技團的樂隊領班,是臺灣人。他們知道後,就進去看李棠華雜技團的表演。表演結束,這兩人找到我,他們問我:「到美國有沒有四處走走?」我回說:「沒有,只去過表演場地附近的地方。」他們就說:「那明天帶你去什麼樂園參觀,再去看看自由女神。」我們就是這樣認識的。   那兩個人就是陳隆志、陳隆豐倆兄弟,在出去玩時,他們拿了一些書給我看,如《臺灣青年》這些。後來,我跟著雜技團到夏威夷住了差不多兩三個月,住在飯店,到要回臺灣時,我想了一想,覺得這些書不能帶回臺灣,如果帶回臺灣就慘了,就把書丟在床下。   因為在夏威夷待了兩三個月,跟飯店的服務人員已經熟識,後來要回臺灣了,在機場準備登機時,一個飯店女服務生說我的書忘記帶走,把書包好想送還給我,但她一開始找不到我,就跟團內的人說了這件事情,等找到我,我才跟她說這些是要丟掉的書。所以我後來出事,有可能就是團裡有人在機場發現我看過那些禁書,跟情治單位密告也說不一定,不然在美國接觸了些什麼人,我也沒對外說,我想會出事應該就是因為那包書的關係。   […]

二二八大革命的真相

原載《台獨》月刊第59-60期 記載歷史事件的目的在求真,站在人民的立場,呈現歷史的原本面貌,並從中記起教訓,以免不幸的歷史悲劇重演。 我們可以原諒敵人,但是,不可以淡忘歷史。 一、山雨欲來風滿樓–二二八前夕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因為接受五十年異民族統治而懷念起大中國的六百萬天真的台灣人民,打鑼擊鼓、放砲舞獅、歡天喜地要迎接「祖國王師」, 終於「王師」來了,是一群又一群身穿棉襖、 腳踏草鞋、肩挑釜鍋的土匪軍隊、搶民食、佔民屋、辱民女,樣樣都來的土匪軍隊! 而渴待與「祖國」人合作, 依循他們所標榜的三民主義所主張的地方自治來建立自已的家園的知識份子, 雖然也聽到一些「歡迎台灣人歸復祖國懷抱」之類的甜言密語, 卻迎來了囂張跋扈的「行政長官」陳儀和他手下貪污贖職的官吏們。 話說, 陳儀長官帶著上海幫、淅江派的嘍囉擁到台灣之後,首先是把日本人從台灣人剝奪過去的日產,大至工廠、森林,小至房屋、傢俱, 莫不揚言歸公,據為私有; 其次是沿用日本人剝削台灣人的諸種辦法,同時把台灣公庫所貯藏的米、糖、樟腦等重要物資, 一批一批運回上海出售朋分自肥,使台灣物價猛漲, 人民生活一落千丈,倒閉、失業、貧困、傳染病一一來襲; 接著便帶著濃厚的優越感,以征服者的態度施行其軍閥的,特務的、貪污的、低效率的統治; 最不能忍耐的是:當台灣人要求履行三民主義給台灣人以地方自治時, 陳儀的答覆是:「台灣人過去受殖民地的奴化教育,沒有民主政治的訓練,不能與大陸同日而語。 」接著便嘲罵台灣人奴性根深,不識政治, 必須用強硬手段來支使才可以,當時民間流行看一首絕望的歌謠,內容是 — 台灣光復歡天喜地, 貪官污吏花天酒地, 警察橫蠻無天無地, 人民痛苦烏天暗地。 儘管是這樣地痛苦, 如杲台灣人民還可當家做主,用自已的雙手來重建毀壞殆盡之經濟結構和重振敗壞癱瘓之社會秩序的話, 人民還不會怒氣衝天。 人民這樣子由期待而失望而思反抗。就在這個時候「阿山仔」和「豬仔」開始被用來稱呼代表著統治者的大陸人。 就在這個時侯,人民隨時都想發作,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了。 二、 查菸肆虐燃怒火 原來陳儀和他的手下只知搜刮、不會經營! 以致不能不高價出售其專賣的劣質香煙。 於是大陸藉的商人利用他們和把守港口的軍人和稅務員的特殊關係把貨美價廉的外國香煙走私進來, 終於致命地打擊了專賣局專賣的生意。 但是,陳儀的手下怎敢和走私的元兇對抗!就只好找找那些靠販賣洋菸度日子的小販下手, 一則可以虛應故事,二者扣押了香菸和售款可以飽入私囊作為外快。 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做起來是輕鬆而且偷快的,但是對菸販來說,卻等於絕了他們的生路。 為此,全台各地經常有菸販和小市民摩拳擦掌,怒視著專賣局局員把菸款沒收過去的場面。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 專賣局的大陸人局員傅學通等六人帶著手槍和四個警員乘吉甫車前往淡水查緝入港的私菸不獲, 歸途經過大稻埕延平北路時,耀武揚威到處搜索盤問菸販。 當晚七點許在天馬茶房附近捉到一個來不及躲開的女販林江邁,沒收了她的香菸和鈔票。 林江邁是一個貧苦的寡婦, 全家人就賴她一人賣香菸過日子,貨款被沒收了如何生活?情急之下,跪地叩頭哀求發還貨款。 圍集旁觀的路人也異口同聲替她央求,但是,沒有人性的傅等一群人, 怎肯放已經入了口的羔羊一條生路,他們不但無動於衷,還急急忙忙地強把香菸一箱箱地拋上吉甫車。 林江邁急奔向前,準備奪回她一家人生計之所在的香菸。 一個警員用槍托猛擊她的頭部,使她當場頭破血流昏倒於地。 這些久已心存不滿的群眾, 眼看著一個無助的台灣女性遭受大陸人警員暴虐的打擊, […]

來自福爾摩沙的信—-「小島台灣」

賴靜嫻 翻譯 如果我說,「小島台灣」擁有13座比日本富士山還要高的山,大家一定都會很驚訝吧,但是,如果我稱台灣為「小島台灣」,馬上就會有原住民學生跟我抗議了。「台灣一點也不小。台灣有雄偉壯麗的中央山脈南北縱走,又和世界最廣闊的太平洋相連」學生們馬上就糾正我的講法。是啊,學生們說的一點也沒錯。 位於太平洋的西南方,狀似蕃薯的台灣,面積比日本九州稍小,相較於比利時又略大,將環繞於周圍的小島都納入計算的話,總面積是3萬5千7百平方公里。由東邊的口湖鄉至西邊豐濱鄉的東西直線距離,雖然只有140公里,但北端富貴角到南端鵝鑾鼻的南北直線距離,則有380公里之長,相當於東京到名古屋的距離。而被稱為台灣屋頂的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之山脊,由南至北峰峰相連。最有名的是高3952公尺的玉山,其次是3886公尺的雪山,接著是3800公尺的秀姑巒山,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在台灣就多達258座。 建築師友人黄木壽先生,因為想在台灣的土地上留下一件別人都無法達成的事,所以在他38歲生日那年接下了一件別人都不敢嘗試的任務,就是在玉山的北峰,建造中央氣象局玉山氣象站。這項任務,使他登上玉山山頂23次,花了2年的時間,終於在2000年完成了這項艱辛的建造工程。不過,能在台灣的最高處完成一座建築物的那份感動和驕傲,早就彌補了工程期間的辛苦,還多了一份滿足的心情。他告訴我,無論攀登玉山幾次,每每站在雄偉的玉山前,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所以更知道要與人互相幫忙,並以同理心待人。因為這座高山,能夠讓人們學會謙讓與相互合作的道理,所以,他認為台灣人在年輕時都應該來攀爬一次玉山。 另一位臣服於玉山之美的是年輕畫家劉俊成先生。初次登上玉山山頂時,震懾於玉山之美,為了想留下與美麗又莊嚴的玉山相對峙時的那份感動,以及想用畫筆表現每一刻玉山瞬間變幻的美麗姿態,遂開始在畫布上持續以玉山為題作畫。特別是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台灣,要獨立或統一,是要確立台灣主權亦或是向中國靠攏,身處這變動的年代,在堅忍不動玉山所看到的日出是充滿著希望,玉山山腳下生長的高山植物是充滿旺盛的生命力,而湖面上倒影的天空的湛藍色彩,讓人感到萬物的震撼力,玉山的一切都激發出我的創造力,劉俊成先生在自己的25幅大作前如是說著。而劉先生目前還是一間名為玉山銀行的職員。 當有日本友人來訪,我們夫婦倆最常拜託好友帶我們驅車至南投縣。被多數寬廣壯麗群山圍繞的南投,不管你何時到來,天空都會投射出變化多端的光彩歡迎您,時而是濃鬱的綠色,時而是綴著霞彩的美麗紫色,不失為招待重要客人的好景點。這裏有相當於台灣地理位置中心的埔里,還有由日本人所規劃台灣最早的發電所,也就是名勝古蹟所在地日月潭,也有栽培紅茶成功的「紅茶之里」日東。 前日本駐台代表(大使)齋藤正樹卸任之前,我們也帶著齋藤夫婦倆到南投,來到了海拔3275公尺的武嶺。我們在「松雪樓」用餐時,齋藤夫人和我感到頭暈,後來才察覺到應該是缺氧所致。齋藤代表返日後,在寫給我的信中提到「我撿了小石頭當做紀念,每每看到書桌前的這顆石頭,那天的回憶就湧上心頭」。有一次,我們帶著至台中訪問的國會議員們,到好玩的南投集集車站,大家吃著路邊小販所販售食指般大小的芭蕉,其中一位議員說: 「這香蕉真好吃,我那正在減肥的老婆,應該也會很喜歡這樣大小的香蕉。」那天,我們吃了好多根。 法國在台協會前主任(大使)潘柏甫的日籍夫人滿里子,其著作「台灣、Surprise(驚喜)」第一頁即寫到「你以為台灣就只有故宫博物院嗎?」此話道出了許多人對台灣的誤解。當然不是,就像日本不是只有東京一樣,台灣也不僅只有台北而已。台灣各地可是隱藏著許多驚喜,等待你來發掘的。 *原本為日文,發表於產經新聞,2010年7月23日。

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搶救台灣行動聯盟總策劃 所謂的「國」並不是「統治機構」,而是指具有悠久歷史並名為「日本」的土地風俗。那裡有我們喜愛的山川自然,有祖先和家人,有熟悉的社區。保衛這個國,就是保衛自己的家,也是保衛記錄著自己存在的歷史。──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今天是兒童節。每個小孩,就像是一棵大樹的幼苗,將會在這塊土地上慢慢成長茁壯。 凝望著孩子天真的臉龐,我不禁想著:這些國家的幼苗,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呢?是堂堂正正的台灣人?或者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們未來將如何想像和描繪自己的土地與國家?上一代和這一代的認同糾葛和錯亂,會不會又蔓延到下一代?這樣的痛苦能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終止?我們究竟要給孩子什麼樣的國家圖像? 不了解台灣的異鄉人 不久前,年輕的姪女突然問我:「姑,你為什麼討厭國民黨?」我這樣回答她:「因為國民黨五十年威權統治的大中國教育,讓我成為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姪女又問:「這是什麼意思?」我說:「直到大學畢業後,我才開始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包括台灣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等。那時候的我,連台灣西部縣市從北到南的排列都搞不清楚。這樣的大中國教育結果,讓我覺得自己簡直就像是個異鄉人,完全不了解台灣,我怎麼配稱自己是台灣人呢?所以我痛恨國民黨,痛恨這樣的殖民教育。」姪女的頭低了下來,輕聲說:「我很愛台灣,但是我到現在也不很了解台灣呢。」看著她,我的心隱隱作痛。我知道,我們所受的痛苦已經蔓延到下一代了。 因為不了解土地的珍貴,讓我們的國家之愛如此脆弱和錯亂;因為不了解鄉土的歷史,讓我們不知道身為台灣人的意義和驕傲;因為不了解台灣的獨特和優勢,讓我們如此容易被商業利益和大中國意識蒙蔽,看不清該全力保衛自己的國家——台灣。 請容許我在這裡,與你分享點點滴滴值得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奇蹟。 引以為傲的台灣奇蹟 你可曾知道,全世界僅存的二千多隻黑面琵鷺,有三分之二每年秋天都會選擇到台南縣七股鄉曾文溪口過冬?你可曾知道,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候鳥,清明前後南投埔里有六萬餘隻的家燕;秋季的墾丁有灰面鷲鷹和赤腹鷹群;以及成千上萬隻的鷸鳥大軍在春季時集結在各河口沙洲? 你可曾知道,至少有四百五十餘種的野鳥(包括留鳥和候鳥)出現或終生生活在台灣,單位面積的生物密集度幾乎是世界之冠?早在十九世紀台灣就已經是鳥類學的研究重鎮,歐美日學者絡繹不絕來台,台灣野鳥轟動國際。 你可曾知道,台灣是由兩大板塊撞擊而成?花蓮和台東以東是菲律賓板塊、以西是歐亞板塊,兩大板塊在幾百萬年前撞擊而成現在的台灣島,而撞擊擠壓隆起的台東海岸山脈,至今仍以每年兩公分的速度往上生長?這難道不是世界奇蹟? 你可曾知道,台灣超過三千公尺的山峰超過百座,海拔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的玉山,正是東亞第一高峰? 你可曾知道,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地佔台灣土地的三分之一,由於從平地到高山的落差極大,加上洋流經過和季風影響,使得台灣孕育出熱帶、溫帶及寒帶的植物種類?台灣原生植物約有四千餘種,台灣特有種佔一千一百多種,其多樣性更是世界罕見。 你可曾知道,台灣從東北海岸到東海岸的地質地形,由於山脈逼近海岸,加上東北季風伴生的強烈波浪,以及岩石特性(頁岩和砂岩的軟硬節理),使得奇特無比的海蝕地形包括海蝕平台、蘑菇岩、豆腐岩等隨處可見? 這不僅是世界罕見的地理景觀,更證實大自然所形成的古蹟和陸地上升的近代史。這些古蹟是大自然耗費數百萬年的力量,逐漸侵蝕而成,她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特殊性,不就是台灣渾然天成的世界奇蹟嗎? 被封箱的台灣近代史 以上我所簡述的「事實」,從來不曾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在教科書裡讀到,不是嗎?這就是中國國民黨的大中國教育課程裡,「刻意」疏漏掉的、有關我們生長土地的真實事跡。也就是這樣的教育,讓我們一代又一代地成為這塊土地上的異鄉人。 上述僅僅是自然景觀而已。關於台灣古代史、近代史和地區發展史,我們又可曾被認真教導過? 從去年十月開始,在辜寬敏先生的帶領下,我們在全國展開「國家危機與公民責任」三一九鄉鎮巡迴演講,至今已經走過四十個鄉鎮。上個月甫到台南縣麻豆鎮。整個工作團隊多是年輕人,他們第一次聽聞曾發生在一九五○年的「麻豆事件」,而他們正踏在歷史的場景上。 一九五○年五月,麻豆鎮鎮長謝瑞仁等三十多人,被國民黨當局以「意圖顛覆政府」罪逮捕並判死刑和無期徒刑。其他郭天生等十八人被判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這就是二二八事件後的「白色恐怖清鄉行動」,幾乎整個麻豆鎮的精英都被剷除殆盡。 了解這段歷史後,我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歷年來的選舉,麻豆鎮民進黨得票率始終居全國鄉鎮之冠?我也更篤定證實,為什麼國民黨至今不敢將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寫進教科書?因為,讓人民知道真相,中國國民黨一定垮台。 台灣是我們永遠的歸屬 日本前首相安倍說:「要讓年輕人自然而然地疼惜自己生長的國家,首先,必須在社區、地方和學校培養鄉土之愛,對國家的歸屬意識就會在鄉土愛的延長線上醞釀而成。」 人必須有歸屬,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是的。我們屬於這塊土地,而這塊土地也是我們生命的記憶。無論走到世界任何角落,我們的心永遠都有一個歸屬,那就是我們最深愛的祖國——台灣。 當我們愈了解她,我們對她的感情就愈深;當我們愈了解她,我們愈懂得身為台灣人的自信和驕傲。千萬不要做自己土地上的異鄉人。 人因為夢想而偉大。做為一個台灣人最偉大的夢想,就是要在我們生長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名叫「台灣」的國家。台灣——才是我們最深愛、也最名副其實的國家名字。我們要將她銘刻在自己的心靈版圖,以及這塊土地上;同時,更要讓她在世界版圖上發光發亮。 以「台灣」之名,我們引以為傲訴說她,我們抬頭挺胸行遍天下。  (原載自由時報2010/04/04)

大甲媽 平埔媽

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花二百億要去天津蓋廟的大甲鎮瀾宮即將繞境,應知境內歷史。鎮瀾宮所在是道卡斯平埔族大甲社的大本營,雍正年間,該社首領林武力聯合苗栗同族的吞霄、貓裹、苑裡社,台中拍瀑拉族的沙轆、牛罵社,巴宰海族的朴子籬社,彰化貓霧拺族的阿束社等,約二千人圍攻彰化縣城,將近二十社響應。清兵動員六千多,參與「番社」幾乎個個滅村,造成「番童少雁行,番婦半寡居」的情景,不知執事者知否? 根據以往的經驗,「繞境」所經正是當年滿清屠殺台灣人的殺戮戰場,而「繞境」隊伍所穿,不少是劊子手清兵的服裝,讓懂歷史的台灣人看了情何以堪? 信媽祖者並非就是中國人,例子很多,如,台北關渡宮是凱達格蘭平埔族所蓋,有諸羅縣志為證:「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建廟,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諸番並集。」神岡萬興宮:「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十二月大甲西社首魁聯合數社倡亂時,張達京統領社勇(即番丁)敉平有功,受清廷獎賞,於是引進香火歸台至此」,印證上述大屠殺,並反映外來統治者老早就以台制台。 而大甲鎮瀾宮,淡水廳志記載「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林對丹捐建」,祀於祿位者有巧化龍、淡眉他灣、郡乃蓋厘、蒲本步等,看名字就知是大甲社平埔族。瞭解歷史就不會被中國利用。 (原載自由時報2009/03/20)

頭頂一片天─漫談台灣高海拔山區的哺乳動物

郭正彥 百萬年前有一場激烈的蓬萊造山運動,此時菲律賓板塊飄移推擠歐亞板塊,在太平洋西側隆起了著名的東亞島弧。台灣—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就是這串東亞島弧項鍊中最光芒耀眼的一顆明珠。讓這顆東亞明珠閃耀逼人的原因之一,在於台灣島擁有一系列層巒疊嶂的高山峻嶺,以及生息於台灣島上的活躍精靈。 從海平面拔昇到玉山主峰,近達4000公尺的垂直落差,等同將氣候帶從亞熱帶一直延伸至溫帶,植物社群的類型也從闊葉森林、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往上延展漸變,直至木本植物淪為劣勢的高山草原。高海拔山區哺乳動物的棲地類型,就包含高山草原和以冷杉為優勢樹種的針葉林。 高海拔山區的哺乳動物必須面對高海拔空氣稀薄、紫外線強烈、溫度急劇變化、可以充作食物的植物生長受限等種種不利因素,相對於低中海拔山區的豐饒資源,可說是生存在相對險惡的環境。牠們必須發展出特殊的外表性狀和行為調適,以適應這多變嚴酷的不利環境。 台灣水鹿是台灣高山草原上較有機會觀察到的野生哺乳動物,也是筆者的研究主題。水鹿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極佳,牠們源自熱帶地區,卻可以在幾近溫帶寒冷氣候的高山絕頂生存,應該與水鹿對於主要食物-玉山箭竹的行為調適能力有關。牠們一天有超過六成的時間都在覓食,藉由長時間大量覓食單一種草料,彌補玉山箭竹本身營養含量不佳的缺點。而且水鹿在冬、春兩季較少出現在高山草原上,可能藉由垂直移動避開冬季惡劣的天候。 另一種較常見的草食性哺乳動物是台灣野山羊,昔稱長鬃山羊,但目前已被證實跟日本的長鬃山羊血緣關係差異頗大,為台灣特有的珍稀物種。野山羊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獨門絕技:廣泛的食物來源和飛簷走壁的跳躍技巧。比起水鹿只會在箭竹叢中埋頭苦幹,山羊的飲食就均衡許\多了。常見牠們東啃啃、西吃吃,連有毒的植物也不放過,等胃裡面已經裝夠了食物,才會躲進玉山圓柏灌叢裡反芻,或是待在連猴子都會摔死、缺乏天敵的崩壁懸崖上休息。 同屬偶蹄目的山羌和野豬在高山環境裡,顯得適應不良。山羌個頭嬌小,喜食植物嫩葉,停留在氣溫較低、闊葉植物缺乏的高海拔山區,很難獲得足夠的能量,平衡體熱的散失。筆者只有在春夏兩季在高山見過山羌,而且尚未觀察到牠們進行覓食活動。野豬雖然體型壯碩,但是仍然需要足夠的食物維持豐滿體型。高山地區的脊椎動物雖然種類尚多,但在數量上卻是遠遠不如低中海拔山區,所以在高海拔出沒的野豬數量稀少。 適應能力驚人的台灣獼猴,當然不會在這片風光明媚的高山舞台上缺席。台灣獼猴較常出現在冷杉林裡或是森林邊緣,最常取食高山櫟等闊葉樹種嫩芽和玉山圓柏、刺柏的果實。生存在高山的獼猴警覺性極強,又是成群出動覓食,有著數十雙眼睛看著週遭動靜,猴群通常在很遠的距離即察覺人類的存在而發出警戒叫聲,迅速逃散,所以常常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台灣獼猴,只留下迴蕩在空谷之間的一陣喧嘩。 台灣黑熊的活動範圍極為廣闊,單一個體的活動範圍可達半個玉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黑熊時常攀越叢山峻嶺尋找當季食物和配偶,食物資源缺乏的高山地區顯然只是牠們路過的休息站,加上族群數量稀少,在高海拔山區見到黑熊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攀登過高山的登山者,必然曾經在山屋周圍見過黃鼠狼的蹤跡。黃鼠狼逐鼠輩而居,牠們可能練過縮骨功\,只要頭部進得去的鼠洞,黃鼠狼就可以鑽進去把身為屋主的鼠輩吃掉,甚至把土洞據為己有,真的是「乞丐趕廟公」。山屋周圍的黃鼠狼也學會利用人類的食物資源,背包裡的食物袋只要不留意,都有被黃鼠狼打包帶走的危險。 十年前,美麗的黃喉貂還是謎樣的珍稀物種,只在中海拔榛莽密林偶而發現牠們的蹤跡。經驗豐富的布農族獵人透過實地觀察,發現黃喉貂會兩、三隻一起合作獵捕山羌,而有「羌仔虎」的稱號。最近的野外觀察顯示,在特定的高山山區,甚至是山屋附近,偶有登山客目擊黃喉貂的紀錄。高山鮮有山羌存在,黃喉貂勢必改以其他的小型動物為主食,最新的排遺(糞便)研究顯示,高海拔黃喉貂和生活在共同區域的黃鼠狼的食性相當近似,食物的重疊度頗高。 高山地區的鼠輩是食肉動物的能量來源,依照體型大小來排排站,依序為高山白腹鼠、台灣森鼠、台灣田鼠和天鵝絨鼠。鼠科的高山白腹鼠和台灣森鼠的數量相當穩定,夜間比較有機會觀察到牠們;倉鼠科的台灣田鼠和天鵝絨鼠有著圓滾滾的身材和短短的尾巴,和被當作寵物的黃金鼠一樣可愛。鼠輩善於挖掘地洞,通常夜間才會出來活動,而台灣田鼠和天鵝絨鼠則會於日間活動。「多子多孫」是這種小型哺乳動物在生存競爭上的優勢;居住在地洞的生存方式可以抵抗白天強烈的太陽紫外線和夜間低溫。然而在大雪覆蓋\的冬季,台灣高山的鼠類是否會在地洞儲藏食物仍是未解之謎。 隨著民眾對於野生動物保育逐漸重視,最新的野外哺乳動物研究也不斷持續進行中,近來更陸續確認出高海拔山區存在著高山小黃鼠狼和高山鼴鼠等小型哺乳動物。高山哺乳動物的行為和生態研究是一條孤寂漫長的偏遠道路,還需要台灣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奧援,有志從事高山研究的研究者方無後顧之憂。

溼地的精靈—黑面琵鷺

王佳琪 如果說有一種鳥能夠讓台灣登上世界舞台,那無疑是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了。全世界僅存1695隻,卻有約一半的族群在台灣渡冬,每年皆吸引相當多的國內外遊客前往欣賞。然而牠們賴以維生的沿海濕地卻面臨著開發利用的危機。本文將從黑面琵鷺的分類地位、生態習性、棲地利用、漁塭的經營管理、面臨的生存威脅及保育展望等做介紹,期使讀者認識台灣獨特珍貴的生態資源,從而疼惜生活於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 南遷北返 黑面琵鷺(Platelea minor),在分類地位上屬於朱鷺科(Threskiornithidae),琵鷺屬(Platalea);全世界一共有6種琵鷺,琵鷺類是一種有長脖子的大型白色涉禽(其中只有玫瑰琵鷺是粉紅色的﹝Roseate Spoonbill P. ajaja﹞),牠們共同的特徵是喙長而扁平,末端變寬成湯匙狀,這種湯匙狀的喙使牠們特別適於在淺水中,靠頭部左右掃動以觸及食物的方式覓食。牠們飛行時脖子會向前伸直。黑面琵\鷺的嘴喙是黑色的,眼睛周圍的皮膚為黑色,並具有黑色細長的腳,屬於涉禽。由於黑面琵\鷺特殊的嘴喙形狀及覓食行為,台南七股當地的漁民把黑面琵鷺稱為「ㄌㄚ-ㄅㄨㄟ 拉杯」。 黑面琵鷺為遷徙性大型水鳥,只分佈在東亞地區,為全球性瀕危鳥類。最早有關黑面琵鷺的記錄是1849年在日本發表,標本採集自日本南部地區。黑面琵鷺在台灣屬於冬候鳥,每年九月底十月初飛抵台灣地區,次年三月開始北返繁殖地。1992年數量稀少的黑面琵\鷺因棲地面臨開發的壓力,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此年公告黑面琵\鷺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1995年在台北舉行之國際會議,與會專家提出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建議各國應進行之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 黑面琵\鷺主要渡冬地點包括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的香港、澳門、深圳、海南島及越南紅河口 ,另亦曾於菲律賓及泰國記錄到零星的個體。2007年1月19至20日的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全球至少有1,695隻黑面琵\鷺,其中台灣曾文溪口一帶渡冬族群有790隻(占全球總數47%);香港米埔后海灣及深圳福田是第二大越冬地,共記錄356隻(占全球總數16.7%)。這項全球性的普查乃由香港觀鳥會負責統籌,東亞各地的鳥友在每年1月針對東亞各沿海濕地進行同步調查,以統計黑面琵\鷺的全球數量。資料顯示黑面琵\鷺的全球數量由1990年的294隻,增加至2007年1695隻。雖然歷年普查顯示全球黑面琵\鷺族群量逐年增加,台灣及香港米埔后海灣為主要渡冬地,然而若此二個重要渡冬地棲地環境品質下降,或任何一個疾病、意外事件,極可能使黑面琵\鷺生存面臨重大威脅。例如2002年在台灣發生的肉毒桿菌事件導至73隻黑面琵\鷺死亡,顯示黑面琵\鷺仍面臨相當大之絕種危機。 黑面琵\鷺每年在渡冬地及繁殖地間遷移,其繁殖期約為每年4-8月。黑面琵\鷺的繁殖記錄從1916年在朝鮮半島西海岸外的一個小島發現黑面琵\鷺的巢開始。黑面琵\鷺多築巢在高度40-90公尺間,無人小島的岩石峭壁上。目前所知道的黑面琵\鷺繁殖地包含南北韓交界帶及中國大陸遼東半島外的小島,其中以南北韓的繁殖數量較多。台灣並無黑面琵\鷺的繁殖記錄。 黑面琵\鷺的渡冬地已普遍被記錄,然而研究人員對於繁殖地卻所知有限。為解開繁殖地及遷徙路線之謎,1998及1999年台灣、香港及日本合作進行黑面琵\鷺衛星追蹤計畫,調查黑面琵\鷺的遷徙路線。發現黑面琵\鷺沿著中國大陸邊緣遷徙,沿途停靠中國大陸沿海區域休息。黑面琵\鷺每年的渡冬地點會更換,2002年6月,一隻在南韓繫放的個體,於2002年10月在台灣七股被記錄,而隔年2003年11月卻在香港米埔保護區被記錄。了解黑面琵\鷺的遷徙路線和繁殖地有助於我們擬定適當的經營管理對策,目前已知的繁殖地所記錄的黑面琵\鷺數量仍然小於渡冬地發現的數量,顯示尚有繁殖地未被發現,故台灣應積極與國際合作進行相關研究,持續了解黑面琵\鷺可能的遷徙路線及繁殖地。唯有同時兼顧渡冬地及繁殖地的保育,才能有效的保育黑面琵\鷺的族群。 黑面琵\鷺在台灣的紀錄 台灣地區黑面琵\鷺的文獻紀錄始於1863年,史溫侯(Swinhoe)在淡水河口觀察到2隻黑面琵\鷺。1984年台南地區鳥友首先發現一群「大型白色涉禽」,隔年幾次的觀察確定牠們是一群在曾文溪口渡冬的黑面琵\鷺,此發現立刻引起台灣各界的關注。1989年台南曾文溪口一群約130隻黑面琵\鷺登錄在亞洲鳥盟的溼地水鳥調查報告中,這是台灣黑面琵\鷺正式調查數量記錄的開始,此後發現每年來此渡冬的黑面琵\鷺數量呈增加狀態。 目前已知黑面琵\鷺最大的渡冬地集中在台灣西南部沿海的曾文溪口地區,主要分布地的行政區域劃分屬於台南縣七股鄉及台南市。以曾文溪為中心,南達四草地區,北至七股鹽田等地。活動區域內的環境大致為養殖魚塭、休置魚塭、鹽田、以及潟湖,其中東漁塭區、北漁塭區、四草鹽田等地是每年均是黑面琵\鷺活動的區域,又以東漁塭區最常被黑面琵\鷺使用。 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黑面琵\鷺會選擇在曾文溪口及其鄰近區域渡冬,答案或許\與這塊區域的地理位置特殊性有關。從空中俯瞰台灣西南沿海,曾文溪口位於台灣的最西端,是候鳥遷徙過程最佳地景指標。黑面琵\鷺白天主要棲息地位於曾文溪出海口北岸。此區域以南為曾文溪,西有台灣海峽,東面及北面則是廣達數千公頃的養殖魚塭。1984年以前,由永吉村至九塊厝有一舊北堤防,1987年台南縣政府為減少洪害及取得海埔新生地,由舊北堤附近往西南沿曾文溪河道,增建新北堤,又構築七股海堤,由曾文溪口附近向北延伸與舊北堤連接,形成一個三面由堤防圍繞,水陸面積約827公頃的區域,而於西堤上留有三道水門供海水進出。此區域的東半部約500多公頃,已被漁民開闢為漁塭,而西半部仍保留潮間灘地的狀態,其內的浮覆洲,面積約300公頃左右,洲內包含乾沙區、砂質灘地、泥質灘地等。研究人員將此300公頃左右的區域稱之為主棲地。對於遷徙及渡冬的水鳥而言,對棲地的需求必須有足夠的食物資源及提供相當的保護,免受各項外在環境因子的威脅。主棲地面積廣闊的水域提供水鳥避敵的空間,堤防則限制了人車的活動及阻擋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而週遭廣闊的漁塭又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黑面琵\鷺主要在淺水地區(水深約25公分以下)活動。在自然狀況下,黑面琵\鷺主要在河口的潮間帶覓食,涵蓋\了從裸露灘地到沼澤及紅樹林濕地等各種環境。在台灣,黑面琵\鷺覓食場所除河流出海口及海邊潮間帶等天然水域環境外,另包含休養漁塭、廢棄漁溫、鹽田、水庫、淺水塘及休耕水田等人為環境。台南地區以外許\多沿海濕地也陸續有黑面琵\鷺的發現記錄,如蘭陽溪口、五十二甲溼地、無尾港、卑南溪口、知本溪口、知本溼地、香山溼地、中港溪、蘭陽溪、花蓮溪、大肚溪、鰲鼓溼地、八掌溪、高屏溪、林邊、關渡、挖子尾、金山、貢寮、田寮洋。澎湖之興仁水庫、成功\水庫及馬公、金門縣之慈湖、烈嶼及浯江溪口等。其中有些地區是黑面琵\鷺在繁殖地和曾文溪口遷移途中的臨時休息站。 黑面琵\鷺的行為及漁塭區經營管理 琵\鷺類的鳥棲息或覓食活動時常聚集成群。從台南地區黑面琵\鷺的活動研究顯示,黑面琵\鷺在渡冬期活動偏向夜行性,白天大部分的時間在主棲地聚集成群休息,偶爾分成2-4群,有明顯的共同棲息現象。休息時常用單腳站立,將頭埋在翅膀下方,偶而起身舒展身體,打哈欠。有些個體會在主群中走動改變位置。而當水域的水位受潮汐的影響,水深逐漸增加時,黑面琵\鷺會逐漸改變停棲位置,慢慢走動或飛行到水位較淺的地方。偶而可見一些個體用嘴喙整理羽毛或抬起腳爪抓癢。天氣好時,有些個體會蹲在水中洗澡,用翅膀拍打水面,再用嘴喙梳理羽毛。黑面琵\鷺個體間的互動行為豐富。兩隻鳥互相整理羽毛,集中在頭頸部。鳥與鳥之間的敵對行為包含挑釁、張嘴威脅、互啄及追逐等。互動行為在渡冬後期較多,發生在亞成體(未成年的青少年鳥)和亞成體之間比例較高。每天約在下午三點以後,黑面琵\鷺的活動會逐漸增加,至黃昏五點達到高峰。 當夕陽西下時,黑面琵\鷺開始成小群飛離曾文溪口的主棲地。 令人不解的是,夜晚黑面琵\鷺都到哪去了呢?研究人員於是根據牠們的飛行方向前往追蹤。為避免鳥驚飛,在追蹤過程不能使用燈光,只能摸黑前進;接近黑面琵\鷺使用的漁塭時,必須放低身體,有時甚至要匍匍前進;雖然辛苦,但找到黑面琵\鷺時,所有的辛苦也都值得了!由於夜間追蹤的困難性,所以研究人員在部分黑面琵\鷺的身上裝置無線電發報器,藉由訊號定位,找到更多被牠們使用的漁塭,經由比較牠們利用與未利用的棲地,我們更加了解牠們對棲地利用的情形,更發現漁塭經營方式與牠們互依互存的微妙關係。 黑面琵\鷺主要的食物為魚類,在台南地區以吳郭魚和豆仔魚為主。牠們覓食時,會將嘴喙放入水中,左右來回掃動,有時會邊覓食邊前進,亦有許\多鳥一起覓食的現象。共同覓食時,鳥群會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從研究結果顯示有些鳥一晚上可飛到約十公里遠處覓食。有些漁塭每年都會重覆被黑面琵\鷺使用,而最常使用的是主棲地東邊的東漁塭區。 七股地區漁民養殖歷史悠久,主要的養殖種類有虱目魚、吳郭魚、鱸魚、烏魚、豆仔魚、文蛤、草蝦、白蝦、紅蟳等,有時亦混養一些雜魚。收獲時間則視種類而異。黑面琵\鷺的棲地利用和七股的養殖業是密不可分的,尚在養殖的漁塭水位過深,黑面琵\鷺通常不會利用,牠們只能在水深約25公分以下的環境覓食,故黑面琵\鷺至漁塭覓食對漁民的生計影響不大,漁民對黑面琵\鷺的觀感也都持友善的態度。 每年秋冬養殖漁塭收成後,漁民會進行漁塭「曝池」的工作,讓漁塭的底層土接受陽光曝曬,達到消毒殺菌的效果。有些漁民表示曝池的方式會選擇一次將水抽乾的方式,或經由風吹日曬自然地逐漸降低水位的方式。當漁塭水位下降到適合深度時,留下的「下雜魚」及淺水的環境,無意間提供黑面琵\鷺一個良好的覓食場所。然若漁民採取將水一次抽乾的曝池方式,則減少了黑面琵\鷺可能的食源,故以採取由日曬逐漸降低水位的曝池方式較佳。 若養殖漁民願意在漁獲完成後,提供適當的淺水漁塭給水鳥利用,將有利於對黑面琵\鷺及其他水鳥族群的保護。政府應鼓勵曾文溪口當地的漁民從事有利黑面琵\鷺的適當漁作及採取有利的曝池方式,方能同時兼顧自然保育及永續發展。 生存威脅 黑面琵\鷺的生存威脅包含棲地消失及破壞、人類的活動、疾病與天敵威脅等方面等。造成現今黑面琵\鷺數量稀少的歷史因素目前並不清楚,然而若現有已知的棲地消失將對黑面琵\鷺造成直接的衝擊。基於此,1992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否決台南縣政府所提曾文溪口北岸的「七股工業區開發計畫之環境影響評估案」。曾文溪口北岸的棲地是黑面琵\鷺渡冬時主要的休息及覓食區域,環保署基於這個理由而否決該項環境評估案。而經濟部所提曾文溪口北方的煉油廠開發計畫案,亦於1995年被環保署否決,環保署否決的理由之一是環境影響評估應該擴大考慮附近的環境敏感地區。這兩塊地區的開發案被否決,有效地保存了黑面琵\鷺的棲息地。 黑面琵\鷺的另一項威脅是人類的各種活動,包括直接的獵捕、過度的捕魚、水源污染、食物品質或可利用性降低等。冬候鳥在渡冬地區需要儲存進行北返的能量,若外界的干擾因素太多,使他們消耗過多的能量,可能使他們無法順利的返回繁殖地。從研究結果顯示,黑面琵\鷺受干擾時會整群飛起,在天空盤旋,然後再降落。干擾實在太頻繁時,黑面琵\鷺會離開原來停棲的地點。研究人員亦曾在台南地區觀察到黑面琵\鷺休息時受野狗追趕,而更換停棲位置,故如何減少干擾黑面琵\鷺棲息的因子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如果一種動物的族群減至很小的規模時,牠們對自然環境衝擊或被捕食的敏感性將會增加。整個族群可能因為一個單一事件被消滅。黑面琵\鷺的數量稀少,又常成群活動,故任何一個或偶發事件,都可能使其遭遇滅種的威脅。例如2002年台灣地區發生黑面琵\鷺因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的事件,由黑面琵\鷺死亡地點的棲地及生物(魚、蝦、貝類)檢測顯示,因連續四天的高溫使肉毒桿菌在北漁塭的死文蛤內滋生,已產生毒素的蛤肉被魚大量食入,魚的活動力下降,黑面琵\鷺攝食腹內有毒素的魚,因而導致集體中毒的狀況。90隻中毒的黑面琵\鷺個體,其中73隻死亡。中毒比較輕的17隻,經各方人士小心呵護照顧,恢復健康野放回大自然中。 此後,在黑面琵\鷺渡冬期間,除了縣政府請巡守員管理黑面琵\鷺的棲地外,當地保育團體也常常協助清除魚塭內的魚類屍體,使黑面琵\鷺免於中毒危機。 保育展望 若由天空俯瞰台灣西南沿海一帶,入眼的是一片水汪汪的環境。這一片土地除了有河流、水塘、海岸形成之天然溼地外,尚有人類開發利用的養殖漁塭及鹽田。每年冬季,有大量候鳥在這一片溼地上渡冬,包含鷺鷥、雁鴨、海鷗、鷸?科等水鳥。由於近年來養殖漁業的沒落及鹽田的停產,形成許\多荒廢的土地,將來土地可能面臨道路、工業區、遊憩等開發案之規劃。濕地孕育了許\許\多多的生命,包含水生植物、昆蟲、魚蝦貝類、鳥類、哺乳動物等,具有涵養生命、調節洪水、淨化水質的功\能,和人類的生活習習相關,若無適當保護,則生態資源可能將逐漸消逝。 黑面琵\鷺是複雜的生態食物網的一份子,如果黑面琵\鷺滅絕了,則表示生態環境可能面臨更大的危機。故保育黑面琵\鷺及其賴以維生的溼地是全民共同的責任。黑面琵\鷺在台灣的數量若逐漸增加,則未來可能面臨棲地不足的問題,故保育黑面琵\鷺的方向包括爭取黑面琵\鷺適合棲地、進行生物學基礎研究、保護區管理與維護、進行國際交流合作、評估生態旅遊之可行性。透過黑面琵\鷺的媒介,傳達保育的重要性,引起社會大眾對自然環境的關懷。 台南縣政府於2002年10月公告曾文溪口黑面琵\鷺主群停棲之主棲地及東漁塭區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面積約634公頃,同年11月再公告其中的主棲地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為300公頃。未來應對已劃設之保護區積極進行經營管理,並優先爭取保存西南沿海溼地,因應將來黑面琵\鷺族群增長後之棲地不足壓力。 台灣是研究黑面琵\鷺渡冬習性的最佳場所,應積極進行生物學的研究,包含成幼鳥、生理、食性、行為、遺傳特質等。每年應進行黑面琵\鷺個體繫放,以掌握族群在渡冬期的活動狀況。並應與國際交流合作,持續進行黑面琵\鷺衛星追蹤計畫,協助繁殖地之發現。 台南七股地區除了黑面琵\鷺的珍貴資源外,尚有鷸?鳥科、雁鴨、鷗、燕鷗、鷺科等上百種鳥類利用這塊棲地。還有許\多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等生物,除了自然景觀外,豐富的人文歷史,如鹽田文化及養殖產業等,值得遊客進行深度的人文與自然之旅,是自然教育進行的最佳場所。而在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上,除了積極保育黑面琵\鷺及其賴以維生的環境外,未來保育工作是否能成功\,七股地區的漁民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乃因保護區範圍僅限於黑面琵\鷺白天的棲息地,其覓食場所廣佈於周遭私人漁塭區。唯有尊重漁民的生存權益,持續的溝通及輔導,結合當地居民一同努力,將養殖文化納入生態旅遊的一環,收益回饋社區,促使當地居民主動參與保護區及鄰近地區的經營管理,方能達成保育及資源永續發展的目標。 後記 接到共和國編輯的邀稿寫一篇關於黑面琵\鷺的文章之時,我開始想該寫點什麼。思緒回到了1996年,剛邁入生物系大三的我,是一位剛滿20歲,對未來充滿幻想、對台灣自然環境充滿嚮往、對動物行為學研究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1996年秋天,開始跟隨師大王穎教授進行野生動物調查,在七股曾文溪口看見黑面琵\鷺群聚在遠遠的沙灘上,立刻被這群美麗的白色大鳥所吸引。對當時剛開始賞鳥的我而言,覺得這種鳥真好觀察,不像山林裡的鳥,穿梭林間一晃眼就消失了;黑面琵\鷺真的是最適合菜鳥的我來進行動物行為的觀察。於是大三的寒假開始了我與黑面琵\鷺的緣分,從大學部的專題研究,協助黑面琵\鷺的衛星追蹤計畫,到完成黑面琵\鷺行為生態的碩士論文,以及其後協助農委會撰寫台灣地區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建議書。黑面琵\鷺是國際明星物種,關注的人相當多,所以研究過程也遇到了許\多風風雨雨,從中我體會到保育工作的不易及現實的困境。儘管研究已經結束,每年的冬季我還是會回到七股拜訪黑面琵\鷺。再度回憶起,海邊冷冽刺骨的風、美麗的夕陽餘暉、黑面琵\鷺優雅的姿態、一望無際的漁塭、熱情的七股漁民,研究過程的喜怒哀樂等,都成了我青春歲月裡最美的篇章。

台灣的「希特勒」路和「希姆萊」小學

米那娃之梟 希特勒與希姆萊是誰?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希特勒是那個造成歐洲廣泛的戰亂,並且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及許\多被他認為是「劣等民族」的那個混世魔王。而希姆萊正是一手創建蓋\世太保與黨衛軍,幫助希特勒執行其恐怖統治與種族滅絕政策的頭號劊子手。 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納粹的罪行,恐怖統治與種族滅絕、大屠殺的罪惡早已成為全人類所共棄,乃至於成為道德禁忌的今日,如果說,現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中,有一條路叫做「希特勒路」,或是有一所小學,名為「希姆萊小學」,不知大家會不會錯愕? 豈止是錯愕!在德國,在歐洲,乃至於全世界,若是發現德國有這樣的一條「希特勒路」或是「希姆萊小學」,鐵定會掀起滔天巨浪,遭到難以想像的大規模抗議與輿論的譴責。尤有甚者,替這條路或小學命名的人,或是明知這條路的錯誤荒謬而未主動積極更正、冷漠甚至僅止於怠忽的市政官員與政治人物,鐵定會被輿論逐出公眾生活,而行為者甚至有可能因為違反禁止納粹行為的相關法律,而遭到重懲!所以,若會有這樣白目的人物,在今日,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然而,就在我們的周遭,我們一直生活所在的台灣,這個號稱已進入民主自由體制的台灣,這樣的荒謬劇其實一直在上演,宛若魔幻夢境一樣的荒謬可笑。而且情況更甚於前面所說的情形。 台灣真有那麼荒謬的事情嗎?如果說我們不但有一條「希特勒路」,甚至是有數十條乃至數百條「希特勒路」,大家不知道會覺得如何? 蔣介石在中國近代的歷史上,不論其評價如何,有一件鐵一般的事實是無法否認的。那就是他以殘酷的手段誅殺異己,利用特務,進行恐怖統治,箝制言論自由,遂行偶像崇拜與個人獨裁。而在其生命的後期,逃亡來台後,仍縱容並且指導其附從者大量屠殺台灣的知識菁英與人民遂行白色恐怖,製造數之不盡的政治冤獄與政治受難者。 他在這方面的行徑其實與希特勒如出一轍,甚至在精神上乃至於意志與意願上,與希特勒根本是精神的契合者與盟友。而做為其有效恐怖統治的主要附從者與恐怖機構重要的創建者之一,戴笠(字雨農)無疑是他最得力,也幫蔣介石栽培出許\許\多多此一專制政權附從劊子手的頭目。 在台灣專制戒嚴時代起,蔣介石為了鞏固個人權威以維持其獨裁統治,將大大小小城市、鄉鎮的主要道路,以其個人名字命名為「中正路」。而其為了紀念其信任但因突然死亡而未能繼續為其效力的特務頭子,特別將台北市的一所小學,命名為「雨農國小」。 這就是台灣版的「希特勒路」與「希姆萊小學」。 在世界各國,威權統治者或獨裁者,為鞏固其統治,往往大搞個人崇拜,將道路、地標以其自己、親友或附從者的姓名命名亦所在多有。但在推翻或告別威權之後,這些屬於過去獨裁威權的烙印,必然地會遭到民主化後的政府與人民予以去除,以「去威權化」。更重要的,是對這種非民主的,乃至為民主之敵的種種行為必需予以清算與批判。所以,類似「希特勒路」或「希姆萊小學」這種荒謬的場景,不但在政治上係屬不正確,甚至是道德上的禁忌。任何甘冒此大不韙的人,都將遭到公共社會的非難與唾棄。 然而,台灣卻恰恰是荒謬與諷刺的極致。台灣歷史上最恐怖與最暴力的獨裁者,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竟然遍佈全國。每個城市、每個鄉鎮都有「中正路」,甚至都是在其最主要的街道或精華區予以命名。而首都中也有那名之為「雨農國小」的小學。這台灣版的「希特勒路」與「希姆萊小學」並未隨民主化的到來而去除。相反的,這些名字竟已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我們常可以聽到如下的對話: 「先生去哪?」計程車司機問。 乘客答道:「中正路與XX路交叉路口,謝謝!」 收音機路況報導:「中正路路段,由於發生車禍,道路塞車,請行車人員改道…..。」 「老陳!我們在中正路某某餐廳…….」 就是這樣的言談間,我們與「獨裁者」之名共生共存。甚至成為不可拔除的記憶的一部份。而且,甚至他與他的附從之名,成為我們生命記錄的部分,成為一個猶如所有關係的獸類烙印。從我們的財產權(土地權狀)、記錄(個人記錄或戶籍資料)乃至於成為你我的經歷的一部份(例如畢業於「中正」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或者「雨農國小」)。 這樣的屈辱,在台灣,由於國民性格溫厚與反省的不足,墮落與毫無道德責任的媒體擁有者與工作者的無能與有意的淡化,加上前獨裁政權雖退潮但未曾消失,甚至仍有強大的影響力下,我們竟將「希特勒路」與「希姆萊小學」的荒謬予以無視,甚至失卻道德感而不覺得這有任何意義或重要性,更遑論道德禁忌的認識。 總是宣稱「國際化」重要的主張者,為什麼在「去獨裁化」這一國際潮流問題上、甚至共同道德上不主張「國際化」?這些宣稱「新聞自由」、「中道力量」、「理性溫和」的主張者可否告訴我們國際間的溫和理性中道自由的廣大「國際社會」,可以容許這種屈辱掛在「民主自由」之上?要談經濟、競爭力,可有任何國際知名企業或跨國公司願意設籍於「希特勒路」上,並且毫不擔心企業形象?可有任何的國際知名人士、國際重量學者、科學家、文學家、運動家願意到「希姆萊小學」參加社交活動?但是這些荒謬,他們不但甘之如飴,甚至威脅利誘別人不得挑戰其扭曲的道德觀,更遑論糾正其錯誤。若有人提出質疑,必然祭出「撕裂族群」、「泛政治化」的神符,來加以燒化作法,起乩鬧亂! 台灣是否該正名?無論常識、邏輯與道德上,這都是當然之理。但是,為何至今台灣的正名仍被認做是高度政治爭議。其實,我以為,這正是為我們連基本的告別威權的起碼公共義務都做不到。 民主選舉的總統,被稱做「威權」、「獨裁」,而以「民族救星」或「勤政愛民」為名的獨裁者父子,都用了他們的名字命名大街小巷、學校,甚至是研發或購入的新武器之上。他們反倒被稱為「為民主做出貢獻」?!這不能不說是這批宣揚者的價值錯亂到了已經根本無法想像的地步。 正名,當然有其必要,其必要性根本不在其「政治性」,而在於價值的確認與公共道德的重塑。什麼時候我們能在公共的道德上唾棄、大聲譴責「希特勒路」與「希姆萊小學」的荒謬與背德,我們才能有資格被稱為具有公共道德的國民,也才是真正國際社會中「理性」「民主」「自由」的一份子。 長久以來,台灣民主化最弱也最欠缺的一環就是對於民主政治的公共道德與價值確認。這是一個民主公民社會的基石。也是民主社會的心靈防火牆。 任何國家,尤其是從威權暴政走向民主的國家,你不會看到謳歌獨裁者的隻字片語。若有,則成為道德的禁忌,遭到全體國民的譴責與懲罰。 不幸的,台灣不但做不到譴責,甚至還於獨裁者的餘黨相終始,共同生活。 猶有甚者,連我們自己也跟他們一樣,在我們的生活、我的資料中一起刻上沾滿鮮血的獸類印記–那個以獨裁者及其附從為名的印記。 這些印記,在獨裁者壓迫下,我們無由消除,這是一種無奈;在獨裁者已死,該是解開桎梏的今日,我們又因何仍帶著這樣的印記? 是怯懦?是與人為善?是鄉愿?我認為其實可以總結為二字,那就是「無知」。而這樣的無知,是可鄙與荒唐的。這樣的無知是奴隸與奴隸比較誰的鎖鍊比較晶亮、比較粗大的那種悲哀的無知。而這樣的無知也是我們生活周遭中現實所存的無知。 詩人席勒說:無知是連諸神都要努力才能拒斥的。那麼,朋友們,你們準備好要與無知對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