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2007-05

1970年4月24日, 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的台灣留學生黃文雄,向當時在美國紐約訪問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開了歷史性的第一槍, 震驚了當時高壓統治台灣的國民黨外來政權, 也掀起台灣人民反抗國民黨外來政權的澎湃運動, 同時更引起全世界媒體廣泛報導台灣人的獨立建國運動。

37年前發生的「424刺蔣案」,是戰後台灣留學生脫離國民黨「黨國教育」,重新反省、檢視被扭曲、壓榨的台灣社會後,所產生的反殖民、反獨裁的自覺行動;這在台灣建國運動史上確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為此,本期特別以此事件為封面故事,盼藉歷史的呈現與回顧,來記述事件本身的過程與其衍生的歷史意義。

我們非常感謝「刺蔣計劃」主要人物之一鄭自才先生,在籌備其個人油畫展的空檔,接受本刊編輯近三小時的訪談。鄭先生口述事件的過程與經歷, 其情節曲折、高潮迭起, 不亞於描述愛爾蘭獨立運動影片《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的情節。訪談之外,本刊也邀請陳儀深教授從台灣外交部的檔案來分析「424刺蔣案」的背景與過程,以及國民黨面對此案所採取的對策;同時,我們也刊載李筱峰教授解析「424刺蔣案」歷史意義的文章──〈風蕭蕭兮易水寒〉及邱斐顯女士為歡迎遲至1996年5月6日才回台灣的黃文雄所撰寫的〈終於回鄉的鮭魚〉以補我們不足之處。

台灣社會目前藍、綠對立的僵局日趨嚴重, 我們能否化解此一僵局?如何化解?前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張燦鍙在本期刊出的〈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詳細敘述他對此問題的思考與看法。而面對中國不斷以各種統戰策略、手段分化台灣社會,並矮化台灣主權、阻擋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權利,台灣需要怎樣的中國政策?本刊特別邀請中國問題專家林保華先生,與讀者分享他的見解。

「不要政治,只要經濟」是不少人的口號或要求。但是,一國的經濟真的可以和政治完全切割嗎?尤其台灣在「中華民國」體制下,對內、對外已然是個不正常的國家,面對如此情境,台灣如何拼經濟?請見本期由專研經濟的詹文碩先生撰寫的〈拼經濟,國家正常化才是治本之道〉。

    • 林保華 資深時事評論家 台灣正在準備明年的總統選舉,對台灣的國家定位與對中國的政策,已經成為目前初選的熱門話題。在這個問題上,由於國民黨的黑箱作業,以及終極統一...
    • 陳儀深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一、前言 1970年4月24日在美國紐約行刺蔣經國的主角黃文雄,2003年12月在吳三連基金會主辦的「自覺與認同」研討會發表...
    • 陳育青 影像工作者 和自才伯相約在暗暝七時的WUFI總部會議室。信堂、維德、朝億坐在自財伯對面,他們各自準備了問題來採訪,旁聽的還有淑惠、妙子、秀珊和育青。 一...
    • 編輯室 雖然經過了37年,但是1970年發生的「424刺蔣事件」對於台灣政治發展之影響的相關研究還是嫌太少。首先,1970年事件發生後,台獨聯盟對外聲明此一暗殺...
    • ANDRES LEO 夜雨失眠,寫三闋台語詩助酒…詩裡行間遣意舒懷,就麼隨雨滴瀝,諸款念想紛情盡皆落地流散吧。 清明 雨落未清心難平 Ho lok ...
    • –…
    • 劉聰德 台灣教授協會秘書長 「台灣教授協會」(以下簡稱台教會)英文名稱為Taiw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