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台灣首次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雖然在中國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無理干擾下,未能成功\;然而此次「台灣入聯」引起眾多國際媒體包括英國廣播公司、日本產經新聞、國際先驅論壇報等的投書、報導與評論,其篇數幾乎是去年同期的五倍,可見國際社會對「台灣入聯」及其所衍生的台灣主權問題的重視。
潘基文根據聯合國大會在1971年10月25日通過的2758號決議文,胡亂推論「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引起美、日兩國政府的否認,認為潘的論點「錯誤解釋」、「並非聯合國的共識」。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譚慎格(John J. Tkacik, Jr.)也於今年9月30日在台北時報以「台灣地位尚未定論(Taiwan? status remains nsettled?」為題,引述『舊金山和約』及美國官方的文件來辯駁潘基文的謬論。中國或潘基文所謂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論調,除了美、日兩國反對外,也不被簽署舊金山和約的英國、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所認同。譚文更指出,葉公超於1952年7月的立法院報告中,也認為日本無權將台灣交還給「中華民國」;即使日本有意願,「中華民國」也無法接受。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恩怨與糾葛,原本就與台灣毫無關係; 清朝之後的「中華民國」,早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這也是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文的精神所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力,並代表「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 而馬英九和中國國民黨卻妄想以「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不僅無理,更是無知。難怪國民黨的「返聯」動作被台灣人民認為「攏是假」。
誠然,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是台灣國家正常化重大的政治工程之ㄧ。 為此,本期特別以「以台灣之名(In the NAME of TAIWAN)」為主題作封面故事。除邀請沈建德博士、曾建元博士及資深媒體評論員林保華先生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論述有關台灣入聯的議題外,我們也專訪長期推動台灣加入聯合國運動的姚嘉文院長,詳述他自1979年來參與此活動的心路歷程。
與台灣入聯背道而馳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政治人物?本期有精彩的分析與評論。劉重義教授根據現有史料,報導「權貴子弟」馬英九如何「步入歧途」,充當監視台灣留學生的國民黨的校園間諜;范盛保博士則檢視馬英九毫無擔當與毫無建樹等的「始終如一」問題,並分析馬英九的KMT(Keep Manipulating Truth,持續篡造事實)現象。此外,本刊專欄作家酥餅,就馬英九對其父親骨灰罈寫著「反獨漸統、振興中國」的處理態度,有一針見血的評論。
台灣長期在「中華民國」的框框束縛下,已然是個不正常的國家。在面對二十一世紀新時代的關鍵時刻,台灣的確需要進行一場脫胎換骨的維新運動,建立一個新興、文明的現代化「台灣」國家。 明年三月,台灣將首次舉辦「入聯」公投,這也是我們建構新台灣的工程之一,但盼「共和國」讀者以及台灣人民能同心協力牽手護台灣,展現「台灣入聯、永續和平」的決心。